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47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24
页数: 4
摘要: 东营区位于山东省北部,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腹地。东濒渤海,西依黄河、与利津县隔河相望,南接广饶县、滨州地区博兴县,北邻垦利县。辖辛店、胜利、史口、六户、牛庄5镇和龙居、油郭、西范3乡及海河路、泰安路、东城3个街道办事处,204个行政村,129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155.62平方公里,人口52.63万人。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位于城区东部,全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指挥机关和著名的石油大学(华东)坐落于城区西部。是黄河三角洲上新兴石油城市——东营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关键词: 地方志 山东 东营市 东营区

内容

东营区位于山东省北部,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腹地。东濒渤海,西依黄河、与利津县隔河相望,南接广饶县、滨州地区博兴县,北邻垦利县。辖辛店、胜利、史口、六户、牛庄5镇和龙居、油郭、西范3乡及海河路、泰安路、东城3个街道办事处,204个行政村,129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155.62平方公里,人口52.63万人。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位于城区东部,全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指挥机关和著名的石油大学(华东)坐落于城区西部。是黄河三角洲上新兴石油城市——东营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亟待开发的丰饶宝地
  东营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滨海地带,属黄河三角洲尾间部分。介于东经118°12 ′42″~118°59′52″与北纬37°14′13″~37°31′57″之间。境域东西最大横距6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6.5公里。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总体平缓,地面高程在6~8米之间。1855年,黄河从河南兰阳县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决口,复入山东夺大清河经区境入渤海。境内有河滩高地、缓岗、浅平洼地、微斜平地、海滩地等微地貌类型。
  境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是中国东部沿海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据1995年全区土地资源调查显示:在115561.99公顷土地资源中,有耕地34265.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7%;园地653.62公顷,占总面积的0.6%;林地316.09公顷,占总面积的0.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722.63公顷,占总面积的11.9%;交通用地2480.25公顷,占总面积的2.1%;水域占地43006.2公顷,占总面积的37.2%;未利用土地21117.55公顷,占总面积的18.2%。华夏母亲河——黄河流经境内12.179公里,年均径流量344.2亿立方米,是境内主要淡水资源。泥沙资源为世界之最,下游年均来沙量10亿吨,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等矿物质,可放淤改土,“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荒碱地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很大。打渔张引黄工程及广蒲河、广利河、东营河、武家大沟、广蒲沟、支脉河、五六干合排、溢洪河等8条人工排水河道纵横贯穿;以储备水源而建造的座座平原水库星罗棋布,其中被誉为“天鹅湖”的广南水库是全国最大的滨海平原水库。境域拥有海岸线26.7公里,浅海石油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适宜于水产养殖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广利港为国家二级渔港。作为原油产量占全国1/4的胜利油田生产和建设的主战场,境内累计探明含油面积357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9.67亿吨;探明地下卤水储量达7亿立方米,地下200米以下发现储量达干亿吨以上的巨大盐矿;另有贝壳、石膏、粘土和煤等矿产分布。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均日照时数2779.7小时,年均实际太阳辐射量127.7卡每平方厘米,气温12.4℃,无霜期214天,降水量553.9毫米,蒸发量1800毫米。
  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及棉花、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是黄河三角洲上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生产的棉花纤维长、拉力强、品质优,深受中外客商青睐;黄河大米以粒大、色青、圆润、米香且微粘甜而著称。植物有柽柳、杞柳等灌木或半灌木,马绊草、芦苇、白茅、黄蓿菜,尤以黄蓿菜耐盐碱、旱涝而成为荒滩上的“碱地王”。野生动物中兽类有野兔、狐、獾、鼬、刺猬等,鸟类中有麻雀、燕子、乌鸦、喜鹊、布谷鸟等近百种。水产资源主要有黄河刀鱼、黄河鲤鱼、中华绒螫蟹(黄河口毛蟹)、梭鱼、青鳞鱼、鲈鱼、毛虾、对虾、青虾、蛤等。
  这里既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广袤的待开发土地的壮美风光,也有浓缩自然风貌的黄河水体纪念碑和碧波浩淼的天鹅湖等人文景观,更有石油大工业和现代化组团式城区的雄伟景象。
  黄色与蓝色的汇聚,历史与现代的撞击,绘出了一幅雄奇多姿的画卷。
  渊源流长的历史文明
  据对出土文物考证,早在4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殷为薄姑国领地。周为齐地。战国时期,人们在此“伐薪煮海水为盐”,盐业生产已有一定规模。秦属齐郡,西汉属千乘郡琅槐县、湿沃县,东汉属乐安国博昌县、湿沃县,三国时属魏国齐郡,西晋属广饶县、湿沃县,南北朝时属乐安郡广饶县、湿沃县,唐宋时属渤海郡干乘县、蒲台县,元明清三朝境域东部属乐安县、西部属蒲台、博兴县。其中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批移民自山西洪洞、直隶枣强迁移至此,构成境内居民的主体。从此,这片土地人烟渐多。民国年间,为广饶、蒲台、博兴三县交界之地。
  悠久的历史涤就绚丽多彩的地方民间文化。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清光绪二十六年,时殿元等人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装演出,形成吕剧雏形。经过几代人创造性的加工改造,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剧种,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跻身于国家地方戏曲艺术之林。1952年,山东省将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商业兴等人开创的东路琴书,作为山东琴书三大流派之一,以其优美动听、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而蜚声海内外。
  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两次入境,农民举义响应。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义和团传入境内,商洪奎领导西商、业基王等村义和团民400余人,捣毁郑家营教堂,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1930年,博兴县早期共产党员张静源以督学的名义,在史口、神堂、田庄、王岗一带开展革命工作。1932年3月,史口村的杜荣甲在博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返乡积极进行革命活动。7月建立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中共博兴县史口支部。1933年初,岳家村的岳拙园、十三图村的张范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境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1940年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清河军分区司令员马千里率部渡过小清河进入境内,为山东纵队三支队创建小清河以北平原抗日根据地揭开了序幕。1941年1月,清河区党委在牛庄一带建立中共广北县委、广北行署。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三旅、清河区、渤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相继进驻境内,开辟了以牛庄、北隋为中心的广北抗日根据地,进而发展为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许世友、杨国夫、景晓村、李人凤、刘其人等领导境内军民坚持武装斗争,开展平原游击战,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次次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和“蚕食”。1943年11月18日~12月8日,清河区军民英勇抗击2.6万名日伪军疯狂“扫荡”,取得了21天反“扫荡”斗争的伟大胜利。清河、渤海根据地成为山东抗日斗争的坚固后方和重要战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1945年春节后境内掀起大参军高潮,广北县3天参军2662人,涌现了“商家连”、“周家连”等模范集体和“一门三英雄”、“一门四英雄”、“一门五英雄”等模范家庭。军民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全面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渤海区成为山东人民抗击国民党重点进攻的稳固后方。当地人民倾尽物力、财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948年10月~1949年10月,先后有3000多名青壮年参军,3600多名支前民工参加潍县、莱芜、济南、淮海等战役,2000多名支前民工随军渡江南下,为解放全中国做出巨大贡献。
  迅速崛起的新兴油城
  建国后,境内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农村在完成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进入60年代,随着油田的勘探开发建设,这片“鸟无树做窝、人无歇凉地”、被称作“山东的北大荒”的盐碱滩渐为世人瞩目。1961年4月,东营村附近打出的华北第8号探井首次获得日产8吨的工业油流。1962年9月23日,营2井喷出当时全国日产原油最高555吨的油流。1964年1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这里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指挥部就设在东营村南,揭开了黄河三角洲历史性的一页。为支援和协助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1965年3月中共惠民地委成立东营工委、惠民地区专署设立东营办事处,建立了为矿区服务的商业、粮食、金融、邮电等部门。1978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随着胜利油田加快开发建设,油、气、水、电、路、讯等矿区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初步建成了城乡交错、工农一体、人口相对集中的矿区城镇。至1983年底,基地建成区面积19.9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
  为适应胜利油田的发展和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建设,伴随着东营市的诞生,1984年1月东营区、牛庄区同时成立,1987年7月2日两区合并为东营区,一座新兴的石油城在黄河三角洲上迅速崛起。
  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壮大。建区14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奋力开拓,两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199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下同)由1984年的10286万元达到189549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46019万元、65358万元、78172万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3.1倍、36.5倍、12.6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1.4%、32.2%、22.2%。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7%。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由1984年的57:10:33调整为24.3:34.5:4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8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1.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1214万元增加到12528万元,增长9.3倍,在全市率先实现过亿元。
  农村经济欣欣向荣,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东营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土地碱化严重,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生产发展缓慢。50年代,兴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荒碱地得到有效改良,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建区后,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多元投入、治水改土、科技领先、注重效益、农林牧渔综合开发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建成了粮棉、畜牧、水产、果桑、瓜菜五大农业商品基地。1997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7.72亿元。累计开发利用宜农荒碱地14.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8.7万亩,成片造林2万亩,建设农田林网1733公顷,建成农副产品龙头加工项目8个,林木覆盖率达到16.1%。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6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5.53万亩,农机总动力7.7万千瓦;粮食总产80179吨,棉花总产4050吨,瓜菜总产116635吨,水产品总量24010吨,肉类总产量22996吨。农、林、牧、渔业比例由1984年的91.7:0.5:7.6:0.2调整为46.9:0.9:35.6:16.6。
  地方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建区初,全区共有工业企业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16万元;有乡镇企业511处,固定资产483万元。“七五”期间,坚持围绕资源、围绕市场、围绕油田上项目,先后建成印刷厂、五金厂、机电设备厂、石油化工厂等区属工业企业和以黄河口建材开发总公司、南里实业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八五”期间,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优势企业为依托,通过存量调整、资产重组、加大投入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机电、建材为主的多元化工业体系,培植了一批较大规模、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骨干企业。199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6.9亿元,比1984年增长44.6倍,年均增长34.2%。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5.63亿元,比1984年增长12.8倍。固定资产原值为15094万元,比1984年增长20.6倍,年均增长26.7%。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建设焕然一新。城区结构布局采用东、西城双组团形态,遵循“重点发展东城、改造完善西城”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城市建设,基本构成了承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骨干框架。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通车里程达772.3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66.8公里,88.2%以上的村通柏油路,交通运输能力居全国县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

《东营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0

本书分二十五篇,内容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石油;城建环保;农业;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政党、政协;政务;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