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重要文献辑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426
颗粒名称: 一、 重要文献辑存
分类号: G256
页数: 20
页码: 721-740
摘要: 本文描述了利津县利津县关于加快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暂行规定,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意见,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利津县九届三次全委会议关于实施开放战略大力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决议,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利津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 地方文献 重要文献 利津县

内容

利津县关于加快改革开放
  与经济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1995年5月13日)
  省委、省政府把我县确定为改革开放试点县,这是利津发展史上一次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为全力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试点县”的工作,真正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现制订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改革开放试点的基础条件
  利津县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29.7万人,总面积为166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4万亩。改革开放十四年来,利津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部分群众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99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实现3.28亿元,比1989年增长l9.1%;国民收入达到2.58亿元,增长27.7%,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增长28.1%;乡镇企业总产值4.2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7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91.4%和88.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亿元,增长20.9%;财政收入1754万元,增长34.4%;农民人均纯收入584元(1991年为710元)。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我县农业生态脆弱,工业基础差,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财政匮乏,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但是,利津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一是土地资源广阔。全县土地面积中可利用的土地186万亩,还有100多万亩土地有待于开发利用,这里适宜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农作物,有条件发展成为粮棉油商品基地。二是草场面积大。全县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48万亩,有大量的作物秸秆可以利用,年载畜量可达到20万个牛单位,目前草场和作物秸秆利用率不到三分之一,经开发利用,完全有条件建成畜牧生产基地。三是滩涂浅海资源丰富。全县海岸线长59公里,潮间带38万亩,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原盐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建成水产品、盐业和盐化工基地。四是黄河水资源丰沛。黄河纵贯全境,县内段长72.2公里,年均径流量423亿立方米,县内建有四处引黄闸和15处扬水站,设计引提水能力150立方米/秒,蓄水能力2500万立方,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淡水养鱼具有良好条件。五是地下油气资源丰富。利津县地处胜利油田腹地,是胜利油重点开发区之一,地下油气储量丰富,境内已打油气井2000多口。
  同时,全县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县有110千伏输变电站l座,35千伏变电站4座,供电量已达到6499万千瓦时;县境内有4条干线路纵横穿过,公路里程已达322.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0.36公里/百平方公里,交通比较便利;新装设了2000门纵横交换机,实现了国内直拨。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针,以发展市场经济主体为主攻方向,抓住机遇,做好结合文章,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大投入,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经济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总的发展目标是:到“八五”末,国民经济整体实力达到1992年全省平均水平,财政自给,收支平衡。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国民生产总值,到1995年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28.7%;力争达到8亿元。
  国民收入,到1995年到6.5亿元,年均增长36.1%;力争达到7.5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到1995年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30.6%;力争达到1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40.3%;农业产值达到4.3亿元,年均增长17.6%。
  第三产业增加值,到1995年达到1.9亿元,年均增长34.7%,力争达到2.5亿元。
  财政投入,到1995年达到2700万元,年均增长l5.5%;力争达到3000万元。
  出口创汇,到1995年达到2500万美元,年均增长35.7%;力争达到3000万美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995年达到1050元,每年增加155元;力争达到1100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0以内。
  三、加快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及措施
  今后加快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着力发展县属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之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具体工作上,突出抓好四个重点。
  (一)以建设专业村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按照“一个稳定增长,两个大力发展,三个重点突破,四个高点起步,五个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建设专业村为突路口,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今年建设16个类型60个专业村,1994年发展到150个,到1995年全县50%的村发展为专业村,60%以上的户成为专业户,专业村人均纯收入增长600元,专业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000元。同时,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各具特色的原则,逐步建成畜产品、水产品、芦笋及瓜菜、林果、优质粮棉等商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草场和农作物秸秆丰富的优势,以发展“三肉”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到1995年,年出栏肉食鸡200万只,肉食牛3万头,羊8万只,肉食兔2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畜牧总产值达到1.1亿元;坚持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淡水养殖三者并举,大力搞好淡水养殖业,到1995年,淡水精养高产面积达到l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5万吨,水产业总收入达到0.8亿元;芦笋定植面积达到5万亩;精细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大棚瓜菜3万亩;优质林果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盛果林面积达到3万亩;PH系列高蛋白优质小麦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达到9万吨。以专业村建设,带动大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高产高效,成为农民普遍致富、快速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县属工业和乡镇企业。(1)县属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盐业盐化工、纺织印染、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主导工业多元化格局。一是搞好现有企业的嫁接改造,加强横向联合,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搞好靠挂联,更新设备,引进高新技术,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力争利用两三年的时间,投资1.5亿元左右,把所有县属企业全部改造一遍。突出抓好县机械厂、棉纺厂、芦笋厂、面粉厂、陈庄冷藏厂的技术改造,使之成为5个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搞好县第一、二、三油棉厂、市第二食品厂、饲料厂、建材厂、油脂化工厂、化肥厂的技术改造,使之成为8个年产值过2000万元的企业。二是积极考察、论证、建设一批新的资源优势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短平快”项目,近期内突出抓好东营市永利酒厂、蔬菜加工厂、热压地板砖、20万吨盐场、大豆深加工、皮革深加工、炼油厂、盐化工厂和铝合金型材厂等。培育一批强有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到1995年,县属工业产值达到3.5亿元,利税达到5000万元。(2)乡镇企业。狠抓骨干项目建设。“八五”末,在全县建成12个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20个年产值过五百万元的企业,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2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34%和40%,由农业转到乡镇企业的从业人数由目前的3.2万人增加到5万人,增长56%,进一步发挥乡镇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作用。
  (三)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新生长点。今后要按照“全面开放,规模竞进,重点突破,外引内联,高点起步,跳跃发展”的构思,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加大开放力度,大力搞好引进外资、设备、人才和高新技术,实现我县经济发展由内向型为主向外向型为主的转变。广开利用外资渠道,努力争取国际无偿援助、外国贷款和国际民间组织援助项目,大力兴办“三资”企业,积极开展“三来一补”业务。今年全县“三资”企业发展10家,合同利用外资400万美元以上,’到1995年,发展到30家,合同利用外资额达到2500万美元以上。积极争取省批准我县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集中兴办高技术、高创汇、高效益的外向型企业群体。从现在开始,着手编制开发区具体规划和起步实施计划,实行小规模起步,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使之成为扩大开放的“窗口”和龙头。广开对外贸易渠道,积极与国内有直接经营出口权的大企业、大公司联合,或开拓本县直接出口路子,尽可能多地把本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积极扩大非贸易创收创汇。到1995年,全县出口商品收购值由目前的5500万元达到1.5亿元,增长1.7倍。
  (四)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先导力量。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创造良好环境,放手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八五”末,全县个体工商户由目前的5300户发展到7000户以上,从业人员由9400人达到1.5万人。私营企业由目前的26户发展到200户,从业人员由450人达到5000人。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由1000万元达到80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200%。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和重点,必须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抓改革,启动内部活力。机构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走“小机构,大服务”的路子,冲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大胆对党政机构和县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总的思路是:按照管理、服务、经营三大类型进行职能分解,对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财政、民政、公检法等部门控制编制,提高素质;对承担服务职能的农、林、水、科技、卫生等部门,建立实体,服务创收,逐步减少财政支出,到1995年达到自给自足,自我发展;对具有经营职能的商业,粮食物资等部门,退出政府序列,与财政脱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年内完成县、乡两级机构改革,大力兴办县直机关服务实体,分流党政机关人员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企业改革,以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重点,坚持“点上抓规范,面上抓推广”的原则,县属企业,年内办好3-5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八五”期间,凡适宜搞股份制的企业全部推行股份制。乡镇企业,不管是新上还是技术改造企业,原则上全面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对微利、亏损和无发展前途的小型县属国营、集体企业实行拍卖和租赁经营。同时,落实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把14项权力放给企业,搞好配套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地方、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第二,抓环境改善,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软环境方面,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试点县”和“东营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的机遇,把已经出台的《关于吸引外商和鼓励外来投资的规定》、《关于引进人才和放活重奖科技人员的规定》、《关于重奖企业家和机关干部的规定》等五个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在硬环境建设方面,重点搞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基本建设,突出抓好蓄水工程和骨干河道治理。今后重点抓好汀罗水库、明集水库、付窝水库等大型水库和草桥沟东干流、大赵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年内完成利津水库至县城自来水对接工程,确保县城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及早把王庄110千伏变电站与油田盐窝220千伏变电站联网,建立起供电可靠、调度灵活的供电网络,积极向上争取用电负荷指标,以缓解目前工农业生产用电十分紧张的矛盾;加快永莘路及乡村路建设,到1997年确保村村通柏油路,同时,进一步加强县乡公路管理,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扩建刁口渔业码头,到1995年达到10万吨的吞吐能力;抓好市话交换、长话交换和农话交换三个环节,及早开通利津至东营480路数字微波通信,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扩容市话5000门程控交换机,长途120路,并入全国自动拨号网;加快乡镇通信建设,到1995年,半数乡镇进入全国自动拨号网;同时,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抓资金筹措,加大各类生产项目的投入。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充分利用“试点县”的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尽可能多地争取各种专项资金、发展基金、贷款和开发建设资金。二是利用投资入股、发行债券等形式,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力争每年筹集一亿元资金,重点投入龙头企业、骨干项目、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抓龙头,带动全县经济发展。一是抓龙头企业,形成一批骨干项目。围绕资源优势,围绕基地建设,围绕支柱产业。尽快形成棉花、芦笋、果品、蔬菜、食品、畜产品、水产品加工、石油化工、盐化工、机械制造等一批龙头企业;组建起建筑建材、商业、粮油和外贸出口等4个企业集团,创出一批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带动原料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二是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龙头,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多成份、多形式、多功能的服务组织,突出抓好农技推广、良种繁育、畜牧养殖及防疫、水产养殖和林业生产五大服务体系建设。做到产前重点抓信息服务,及时把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民,以市场需求组织引导农民搞好生产经营;产中重点搞好科技服务,主要是做好优良品种供应、除虫治病、科学管理、生产指导等,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产后重点抓储运、销售服务,保证农民生产的产品尽快实现其价值。积极探索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新型服务机制,推动全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向系列化、制度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第五,抓市场培育,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一是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力搞活商品流通,使生产和流通相互促进、保证农副产品收得进、存得下、运得出,做到旺吞淡吐,仓储增值。同时,组织国合商业到全国各地布局设点,掌握共需,伸长腿,跑远路,大进大出,远购远销。二是,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抓好市场建设。以现有的利津镇集贸城和陈庄镇中枢苑市场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场地、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市场法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商人来利津经商。尽快培育起覆盖面广、辐射力强、交易活跃的大型的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到1995年,两个批发市场年成交额分别达到800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市场、劳务市场、资金市场、科技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三是,积极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兴办第三产业,在县城内划出一定区域,建立农民经商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流通,大力培养农民流通大军,到1995年,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农民达到1万户。
  第六,抓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企业家队伍和科技队伍。首先,大胆选拔、放手使用那些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各种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和骨干作用。挑选那些年青有为、有经济头脑、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到发达地区和省直部门学习锻炼,增长才干。今后,科局级干部、乡镇领导干部和企业的负责人,打破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启用一批在发展农村经济、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等方面贡献突出、开拓精神强、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充实进各级领导班子。让能人发展和管理市场经济,让能人承包企业,让能人组织新项目建设,让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唱主角、发挥能人效应,发展能人经济。其次,抓好经科教统筹,实行国家办学和社会办学相结合,大力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普遍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八五”期间,积极搞好初、高中“三加一”教育(加一年实用专业技术教育),新建职业中专一处。县职业高中、农广校、技校扩大招生规模,在校生由800人达到2000人。以县农广校、劳动技校、职业高中、党校为中心,以各乡镇、村农民技术夜校为基地,加强对工人、农民、社会青年的专业技术教育。“八五”期间,青壮年农民要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各乡镇配齐科技副乡镇长,每个村配备一名科技副主任和一名农民技术员,每10户培养一个科技示范户,每户培养一个科技明白人,形成完整的农技推广网络。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来利津工作。努力争取扩大委托代培和定向招生规模。培养一大批适合我县经济发展的“永久牌”实用人才。再次,大力引进外地人才,借智兴业。近期内聘请几名科技副县长。通过各种渠道,尽快建立一支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家队伍,把经济的发展由原来的依靠政府转移到依靠企业家队伍上来。
  四、切实加强对改革开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改革开放试点县工作的领导,加快经济的发展,县委决定成立“改革开放试点县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分‘管的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县体改委、计委、农委、经委、科委、财政、人事、外贸、人行、乡企、经协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体改委。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改革开放试点工作中的组织、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负责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组织规划和计划的实施,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摒弃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作风、习惯、办法,摆脱“左”的束缚,克服僵化思想,破除小生产、小农经济、产品经济观念,强化“改革意识”、“开放意识”、“机遇意识”、“争取意识”、“发展意识”,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有利于”标准上来,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大胆地冒,做到勤于跑,善于联,勇于争,一心一意求发展。
  (二)培养一批先进典型。认真实施培植“强乡强村强企业”战略,以强乡强村强企业的崛起,带动全县经济的更快发展。到“八五”末,把利津镇、陈庄镇和盐窝镇培植成为工农业产值过亿元的镇,培植20个工农业产值过千万元的村,树立250个“三高”农业典型村和1.5万个典型户,培植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典型。乡镇企业,重点树立利津酒厂等12个年产值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县属工业,重点培养“八五”期间实现年创利税500万元的5个骨干企业。注意培养个体工商户中的典型,树立起250个年向国家交纳税金万元以上的模范工商户。同时,树立一批在本职工作中为经济发展做了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八五”期间,全县培养60名县以上劳动模范,30名企业家。
  (三)抓班子建设,促后进转化。切实加强县乡村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党性强、觉悟高、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的人充实到各级班子中去;对缺乏事业心,工作无魄力,迟迟打不开局面的人果断进行调整。要抓好后进村的转化,选择部分年青有为的机关干部,下放到后进村,帮助工作,限期整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
  (四)明确职责,真抓实干。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省委[1993]4号文件精神,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按照文件要求,认认真真地抓,扎扎实实地干。全县上下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配套联动。要实行严格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把规划目标、重点项目等分解落实到县级领导人和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负责人。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奖励制度,半年一检查,一年一总结,把目标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和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要改进作风,务实求效,做到真抓实干,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思路化为具体行动,坚决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力的不良作风。要树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产力的观点,凡事都突出一个“快”字,只争朝夕,雷厉风行,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知难而进,自立自强。要切实加强廉政建设,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求实务实,为加快全县经济的发展,按期实现改革开放试点县的各项既定目标多作贡献。
  (利发(1993122号)关于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暂行规定
  (1994年6月2日)
  近几年来,我县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方便生活、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县个体私营经济的规模小,效益低,行业单一,发展速度不快。为进一步放手放胆、放宽政策、放活经营,抓住机遇,大力促进全县个体私营经济的尽快发展,特作如下规定:
  (一)放宽经营方式。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代购代销,批零兼营。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或综合经营。可以向国有集体企业投资入股,组成企业集团或松散型联合体。经政府批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可以承包、租赁、兼并、购买国有、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可以试办股份制有限公司。鼓励兴办“三资”企业,承揽“三来一补”业务,创办境外企业。需出国考察和洽谈业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办理手续。
  (二)放宽经营范围。凡是国家放开允许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营的行业或商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用任何借口加以限制或实行行业垄断;国家专营商品,经当地政府或政府指定部门批准,允许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经营或一次性经营。
  (三)放宽从业人员政策。凡关、停、并、转企业的职工,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分离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可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私营企业,也可到个体工商业户或私营企业中当帮手或雇工。允许企、事业单位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个体经营,对自愿从事个体工商业、或到私营企业工作的军转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待业人员、行政或企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持有关证明,并向当地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劳动保险机构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从事个体工商业或私营企业工作的时间可计算连续工龄。
  (四)放宽注册登记条件,简化办照手续。凡具备规定条件申请开办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的人员,均可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城镇人员还需持职业状况证明),直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除法律、法规和省、市政府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和部门所规定的各项审批及许可证,一律不做为登记发照和备案的前置条件,凡二人以上投资、注册资金在3万元以上的科技型、生产型、外向型的私营企业,以及二人以上投资,注册资金在6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可申请企业法人资格。
  (五)放宽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字号、名称。具备条件、信誉好、达到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经批准可以冠以乡(镇)县、市、省的名称,可以组建和挂牌股份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
  (六)农民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在照章纳税的情况下,年交税金l万元以上的经营业主或一名未成年子女,可持有关证明直接办理“地方城镇居民户口”;年交税金2万元以上的经营业主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持有关证明,直接办理“地方城镇居民户口”;每年召开一次发展个体私营经营总结表彰会,对成绩突出的分别给予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对年缴税15-30万元、30-50万元、50万元以上的分别奖给2万元、4万元、6万元或等价值的实物。对年交税25万元或年投入100万元的优秀私营企业家,经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县委、县府批准,可安排副科级以上荣誉职务,推荐为劳动模范。
  (七)对新开办的科技型、生产型、外向型个体私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以安排残疾人、待业青年就业和利用“三废”进行生产的私营企业可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
  (八)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由县乡人民政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凡在乡镇政府驻地或城镇投资兴建个体私营企业,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免收土地使用费3-5年。对符合城镇建设规划的,经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场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侵占,经批准拆迁的经营场地,由使用单位承担拆迁费用。
  (九)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可凭营业执照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帐户。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效益好、守信誉、申请抵押贷款的,要予以优先照顾。
  (十)对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个体户和外地来我县经营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有关部门要优先为其解决经营场地及子女入学、入托等实际困难、鼓励其投资建设或购买商品住房,发展居民小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关、卡、压和敲诈勒索,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十一)对规模大,投入多,产出周期长的加工业、种植、养殖业及“三废”利用和科研开发在经营初期确有困难的、各种收费可酌情照顾,私营企业中从业人员计入成本费用的工资标准,可参照当地同行业、同工种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平均水平确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研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所需的仪器、设备费用,允许在三至五年内摊入成本。
  (十二)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产品和技术,要与国有集体企业一视同仁,有关部门要及时给予鉴定并颁发证书;对符合职称评定条件的从业技术人员,有关部门要按程序给予职称评定。
  (十三)大力发展流通队伍,鼓励长途贩运。对外运、远销我县的农副产品,尤其是鲜、活产品,使产品增值、群众增收的运销业户,在收费上可给予减免照顾,年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上的予以减少半收取。, (十四)积极扶持专业村建设,允许一证带多证。对持证在本县范围经营的专业村专业户,可享受优惠待遇。
  (十五)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除按规定应缴纳的税金和费用外,有权拒绝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有关部门合法的收费,罚款项目要公开标准和范围,持证收缴。对私营企业,由县纪委颁发“保护卡”,不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到私营企业中去乱检查。
  (十六)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更改,收缴或吊销,经批准使用的字号、图章、注册商标及在银行或信用社设立的帐户,享有专用权。
  (十七)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对自己生产、经营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申请商标注册,鼓励其到国家、省、市新闻单位发布广告,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开拓市场。
  (十八)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和无偿占有,对哄抢、勒索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从重从快处理。
  (十九)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兴办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和医院等社会福利事业收费标准一律放开,并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所需的原料、燃料、水、电,应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对待。
  (二十一)各乡镇党委、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乡镇年新发展个体和私营企业150户以上,纳税额增加30-50万元以上的,分别奖给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分管副书记、副乡镇长一定数量的奖金,并列入综合考核指标。
  (二十二)各有关部门要保护合法经营,取缔违法经营,对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等违法活动,要严厉打击,决不姑息。
  (二十三)大力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要组织其认真学习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守法经营户”和“重合同,守信用”评比,表彰先进,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努力形成“早富光荣,快富光荣,会富光荣,贫困无能”的浓厚气氛和舆论力量。
  (二十四)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核准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性质。对个体私营经济,视其生产经营状况和业务需要,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挂不同性质的牌子。
  (二十五)充分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恪守职业道德、守法经营、文明服务,为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多做贡献。
  (利发[1994] 28号)
  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意见
  (1996年9月2日)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实现农村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县委、县政府确定,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其基本内容和发展形式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围绕区域性主导产业,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实现农村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现实选择。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农民怎样有序有效地进入市场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所有这些,依靠原有的经营方式、依靠单项的改革措施是难以奏效的。通过产业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广阔的大市场结合起来,把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经营活动、市场容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同时,实施产业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使农民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专业化生产,可以有力地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加快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自1993年我县被列为全省改革开放试点县以来,全县按照产业化要求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小、产业基地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科技装备水平低、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比较效益低、龙头与基地利益联结不紧密等实际问题。只有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才能有效地克服“小”、“低”、“散”等问题,提高农业商品率和经济效益,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到本世纪末我县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我县农村小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要实现省、市委提出的任务目标,还需加倍努力工作。1995年,全县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67.3%,离小康目标还差32.7个百分点。按照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的要求,我县今后需要每年提高6.54个百分点。特别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低于1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3800元的目标,没有非常过硬的措施是难以如期达到的。综合分析研究各种措施,只有推动农业产业化,才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增加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抗风险的能力;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才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带动城镇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为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为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确保小康目标如期实现。
  二、因地制宜,精心培植农业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培植主导产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基础环节。培植主导产业,要以资源为基础,依托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按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目标和产品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开发,抢占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坚持科技牵动原则;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经营的原则。根据我县的实际,要积极发展和培植粮棉、瓜菜、水产、林果、畜牧、芦笋、食用菌等七大主导产业。为此,要下大气力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主导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优势。
  种植业的调整,要适应市场需求,在稳定增加粮棉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大农业的调整,要着眼于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大力增加蔬菜、水产、林果、畜牧业的比重,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要积极开发名、优、特产品,争创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瓜菜生产,要以拱棚西瓜、阳畦韭菜、出口蔬菜为重点,大规模发展,要继续巩固提高大棚菜生产。到1998年,全县精细瓜菜面积达到8万亩;采笋面积达到3万亩;食用菌总投料规模突破3000万斤。淡水养殖,要大力推广前邵“上农下渔”开发模式,挖鱼池、筑台田、集淡水养殖、改造土地,蓄水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大力发展建鲤、白鲳、毛蟹、金雄罗非鱼、甲鱼、革胡子鲇、银鲫、罗氏沼虾等名优特产品,到1998年,建成5万亩的全市最大的名优特淡水养殖基地。海水养殖,要大力发展文蛤、鲈鱼、罗氏沼虾、梭子蟹、长毛虾、车虾等优质高效品种与对虾的立体养殖,到1998年,海水养殖面积达到4万亩,浅海护养10万亩。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积极发展林业生产。要加强对现有经济林承包政策的完善和科学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重点发展枣粮间作,力争每年新增6000亩,到2000年,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达到8万亩。要坚持农区畜牧和草地畜牧并举,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全县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用三五年的时间,跃居全市前列。
  三、扩展规模,大力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主导产业的载体,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没有商品生产基地,就难以形成大的市场,难以获得较高效益,也不可能真正培植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为此,要在确立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抓基地,突出上规模。各乡镇都要按照主导产业的特点和区域化布局的要求,统一规划,密切配合,尽快形成一些集中连片的商品基地。
  要在全县重点建设三条产业带和四大产业密集区:一是黄河滩区130华里的拱棚西瓜产业带。二是沿黄河大坝背河一线和陈庄、汀河、罗镇一线的上农下渔产业带。三是七条排河一线的林果经济带。四是以北宋、明集、虎滩三个乡为重点的芦笋基地。五是以北岭、店子为重点,发展壮大蔬菜基地。六是切实抓好畜牧业。重点抓好“五五”畜牧工程建设,建设50个高标准的畜牧专业村,培育500个畜牧专业大户。七是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首先在前刘乡、汀河乡、集贤乡搞突破,1998年全县食用菌专业村达到60个。
  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注重基础设施配套,特别要注重以引水、蓄水、排水、节水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搞好“千、百、十”蓄水工程建设,坚持县乡村结合、大中小结合、土洋结合、油地结合,努力扩大蓄水量,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灌渠、排河治理,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完善灌排体系。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为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提供可靠保证。要保护耕地,集中全力改造一批“中低产田”,不断扩大“吨粮田”面积,建设稳产高产高效田。农产品基地建设要与实施“511”、“555”工程相结合,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种养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走一户带多户,一村联多村的基地建设路子,逐步实现布局规模化,品种优良化,栽培养殖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
  为了加快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要努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按商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稳定所有权、强化管理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适时、适度地进行土地调整,积极稳妥地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出租、转让、转包、反租倒包等形式,实现土地要素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推动种养业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农民和企业,承包开发荒滩荒地,凡承包荒地并搞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免交3年土地使用费、5年农业税;凡一般性承包荒地,荒滩的,免交1年土地使用费、3年农业税。国有荒地、荒滩可公开招标租赁或拍卖,经营期限30-50年。
  四、狠抓关键,切实强化龙头企业建设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间环节,是带动和形成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的关键所在。根据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档次低、带动辐射能力弱的实际状况,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突破口来抓。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多成份”的思路和“抓大、带小、建新”的要求,实行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坚持县、乡、村各级一齐抓,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县计委、工委要把龙头企业建设列为重点落实项目,纳入“九五”计划全面统筹。财政部门要把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在支农资金的投放上向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市场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倾斜。农业开发资金也要有一定的比重用于龙头企业建设。在实际操作上,要重点培育八条龙,即:以三利食品有限公司、王庄冷藏厂为龙头的芦笋、出口蔬菜、果品产加销一条龙;以汀河鱼种场、利北育苗厂、刁口育苗厂为龙头的鱼虾蟹贝养加销一条龙;以北岭蔬菜批发市场、蔬菜销售公司、运销联合体为龙头的蔬菜产销一条龙;以畜禽良种繁育专业村、新利冷藏厂、盐窝建安冷藏厂、制革厂、县火腿肠加工厂、盐窝牛羊肉批发市场为龙头的牛、羊、猪养加销一条龙;以兴隆种鸡场、县种鸡孵化厂、宏达饲料公司、陈庄冷藏厂为龙头的肉蛋鸡养加销一条龙;以黄河口食用菌研究所、前刘食用菌销售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种加销一条龙;以振利油料公司、县油脂化工厂为龙头的油料产加销一条龙;以市食品股份公司、面粉厂、刘城粮油加工运销公司为龙头的粮食产加销一条龙。同时,要根据各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因势利导地新上一批龙头项目。在龙头企业中大力实施“找一个好靠山,开发一个好产品,完善一个好机制,建立一个好班子,建设一支好队伍”的“五个一”发展战略,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要将龙头企业纳入重点技改计划;鼓励与外商合资,选择一批档次高、效益好的项目兴办外向型龙头企业,为农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架通桥梁。要努力做好油地结合的文章,积极与油田各单位联合协作,共同兴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全县农副产品的加工能力。各乡镇要根据各自条件,以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为重点,迅速建起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在全县尽快形成“群龙起舞”的局面。
  要引导龙头企业正确处理保护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自身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利益关系,采取在加工利润中提取风险金、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办法,维护农民的利益。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推行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完善双向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使龙头和基地形成互惠互利、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五、搞活流通,建立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必须建立产销衔接、内外相联、城乡相通、开放有序的大流通格局。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发展的趋势,市场体系的建设要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逐步建成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农副产品市场网络。同时,要积极发展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及生产资料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一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扩大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发展个体、联合体、股份合作制和其他新型合作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大力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强流通队伍建设,提高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流通中的生力军作用。二是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首先从农副产品市场抓起,对现已建成的市场,加大扶持措施,尽快改变规模小、档次低、管理差的状况,逐步由产地输出型向中转集聚型拓展,加速与全国统一市场的接轨。近期,要突出抓好北岭蔬菜批发市场、盐窝畜产品批发市场、南宋刘城粮油专业批发市场、北宋和明集牲畜交易市场、汀河食用菌批发市场、罗镇水产品市场等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陈庄贸源商城和利城集贸城。同时,在农产品主产区、重要交通枢纽,根据需要新建部分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通过设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与大中城市建立直供关系,在大中城市建立直销网点。三是以培育要素市场为重点,由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复合市场拓展。统一规划,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和工业品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农产品、工业品和生产要素三大市场体系。
  六、加强领导,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全县各级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切实加强领导。要增强产业化意识,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各乡镇要按照县里的总体部署,从各自实际出发,立足优势,把握市场动向,选准突破口和生长点,走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不能搞一切,更不能一哄而起做表面文章。
  要改进领导方式。各级都要把农业产业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任务来抓。要围绕产业化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五个一”工作法,形成一套班子抓到底,一班人员干到底,一套政策兑现到底,责权明确,奖惩严明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尽快由过去的单一按计划指挥生产转变为按照市场法则组织生产经营。要学会抓典型、树样板、培养大批领头雁的工作方法,抓出一批在全市、全省排得上、树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带动整体上水平。各级都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总体思路,结合各级实际,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规划,并与小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政策措施,用政策来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方向。要强化法制观念,提高用法律手段调控生产经营的能力。
  要完善社会化服务。继续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特别要强化信息、科技、咨询、物资、资金、人才培训和交流等方面的服务。产前要以农业信息的搜集、筛选与发布为重点,帮助农民算好经济帐,落实生产经营计划;产中要以提供技术跟踪服务为重点,指导农民搞好生产经营;产后要以帮助农民搞好产品销售为重点,提高经济效益。要进一步配套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重点强化乡镇一级。要努力做到服务组织、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管理四落实。要引导服务组织向实体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把社会化服务与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牢固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思想,主动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支持和参与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为广大农民谋利益,推动农业产业化稳步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
  (利发[1996] 50号)
  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1997年9月17日)
  为深化企业改革,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参照外地先进经验,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我县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促进了企业发展和“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改革力度不大,长期困扰企业的产权不清、政企不分、自主权不落实、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加上我县企业大都基础差、底子薄、结构不合理,致使企业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不理想。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促进企业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才能促进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才能调整企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从我县的情况看,加快企业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是有章可循。国家、省、市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党的十五大确立了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各种实现形式,为我县企业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二是有外地和本地经验可借鉴。近年来,我县企业实施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嫁接改造等形式的改革,有了比较成功的路子。三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群众的改革意识明显增强,经济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高。只要我们认识早、行动快、力度大,就能抓住机遇,争取主动,把我县企业改革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县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指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中心,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为突破口,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抓好大的,放开放活小的,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搞活企业、提高效益的目的,促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
  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稳步推进;(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贯彻国家、省、市产业政策,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区域、行业、所有制界限,促进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着眼于搞好整个县域经济,抓住抓好大企业,放开放活小企业,全面深化改革;(五)因企制宜,一厂一策,多形式推进,不搞一刀切;(六)不争论,不等靠,不动摇;(七)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同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结合起来。
  三、改革形式
  根据外地和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企业改革中采取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发展企业集团,培植和构建支柱大企业。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打破地域、所有制和企业隶属关系界限,在优强企业为核心,以资产联结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把发展企业集团同培植支柱产业、拳头产品、骨干企业紧密结合起来。
  (二)加快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是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程序简单,操作比较简便,是现阶段我县大中型工业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二是股份合作制是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引进股份制的机制,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我县多数小企业。三是对部分小型企业可采取租赁经营。四是探索实行托管经营,即政府主管部门有选择地委托效益好实力强的大中型企业管理那些经营陷于困境的国有、集体企业。五是外资嫁接不仅能够引进资金和技术,而且可以引进新的机制,实现制度创新,从而改造我们的企业。
  (三)紧紧围绕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组建大公司、大集团,使存量资产流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企业,推动行业调整和带动一些企业的改革改组。二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兼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迅速形成规模经济,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三是一般竞争性企业、门店可以进行拍卖,可以转让给国有企业,也可以卖给非国有企业,甚至卖给个人或外商经营。在国有经济内部,鼓励跨地区、跨部门无偿划转。四是对整体难以发展,局部尚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实施分离经营。五是对生产经营关联度大、规模小又同属国有性质的企业实施合并,提高规模优势。六是一般企业包括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也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分离非生产性机构的力度。七是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
  四、实施步骤
  我县深化企业改革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争取明年第一季度有条件的企业的改制工作基本结束。具体实施步骤是:
  (一)分层次搞好骨干培训。首先要由县企业改革督导组牵头,对县直企业主管部门中层以上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十五大精神及有关法规、政策、措施。之后,由县直企业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制定好实施方案。县直企业主管部门要在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所属企业改革的总体方案并报县企业改革督导组。同时,指导所属企业制定出改革实施方案。
  (三)做好企业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县直企业主管部门要派出工作组进驻改制企业,具体指导企业改革工作。企业领导人要服从、服务于改革的大局,积极组织领导好本企业的改革工作。在企业改革过程中,要抓好关键环节,严把资产评估关、产权界定关,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不受侵害。
  (四)对原改制企业,要全面总结企业改革工作经验教训,使其进一步巩固、完善、规范、提高,突出抓好企业内部建章立制、转换机制和企业管理工作,坚决克服以改代管或以管代改的片面做法,全面强化企业管理和企业班子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检验改革。
  五、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
  企业改革是一项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组织措施,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进。县工业领导小组对全县企业改革实行统一领导,下半年把深化企业改革作为振兴我县经济的治本之策和着力点来抓。为加强对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在工业领导小组领导下的企业改革督导组,督促检查企业改革工作,协调解决企业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审核批准县属企业改革方案,指导企业改革工作。
  建立企业改革工作责任制,企业改革工作由县工业领导小组领导。县属企业改革由企业主管部门按照县工业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具体组织实施,企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有关部门及中介机构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密切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共同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加强对企业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把这项工作作为考核各有关部门领导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在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消极应付甚至抵制改革的,要给予批评教育甚至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
  要搞好宣传发动和骨干培训。思想发动、提高认识要贯穿于企业改革的全过程。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中央、省、市有关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外地的先进经验,宣传报道我县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好典型。二是由企业改革督导组牵头对有关人员及有关企业的干部职工,特别是厂长、经理、会计、审计等管理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党、政、群各方面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工作,提高有关部门、人员及企业领导的政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让职工了解改革的意义、目的、办法、政策,引导职工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改革的合力,全面完成我县企业改革各项任务。
  (利发[1997]57号) 中共利津县九届三次全委会议关于实施开放战略大力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决议
  (1999年l 1月28日)
  中国共产党利津县九届三次全委会议同意并拥护曹连杰同志代表县委常委所作的报告。现决议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实施开放战略,大力招商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施开放战略,大力招商引资,是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利津振兴的内在要求、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是各级及广大干部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只有大力招商引资,才能加速我县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只有大力招商引资,才能更好地发挥我县区位、资源、基础设施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尽快扭转经济欠发达的被动局面,实现经济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只有大力招商引资,才能带来资金、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现实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果,为尽快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各级一定要从事关利津经济社会发展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打一场招商引资的人民战争。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以招商引资推动全县经济实现新突破。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全面发动,广泛参与,制定最优惠的政策,营造最优良的环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努力引进各类项目、资金、技术和高层次人才,以对外大开放带动全县经济大发展。根据市里分配我县任务,充分考虑工作基础和各级干部承受能力,全县招商引资的任务是:到2003年,累计招商引资28亿元。2000年的目标是6.5亿元。把年度招商引资的任务,区别不同情况,具体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职工、部门和乡镇。要通过抓招商引资,进一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新上一批工业项目,加快改造我县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来资金投向农业领域,加快农业开发,发展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科技型农业、外向型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突破;着力引进私营企业和私人资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园区吸纳一批,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转化一批,发展骨干企业带动一批,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三、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要深入发动,全民动员,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广播电视、宣传车、外出参观等形式,深入扎实地搞好宣传发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在全县上下达成广泛的的共识,迅速掀起人人想招商、议招商、抓招商、全民齐招商的局面。要通过深入的宣传发动,使各级及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破除怕字当头、不敢迈步的思想,树立敢担风险、勇于创新的意识;破除畏难发愁、高不可攀的思想,树立事在人为、业在人创的意识;破除事不关己、袖手旁观的思想,树立招商引资、人人有责的意识;破除机遇已过、为时已晚的思想,树立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意识;破除我行我素、不顾全局的思想,树立大局为重、敢于吃亏的意识。要广开渠道,全面出击,实施全方位招商引资。坚持各路客商一齐招,各类资金一齐引,各类项目一齐上,各种形式一齐用,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挖掘社会方方面面的潜力,通过政府组织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部门招商、企业招商、群众招商、项目招商等方式,扩大招商覆盖面,形成热火朝天的招商引资局面。要立足发展,放宽政策,搞好服务,为招商引资创造宽松环境。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皆为信誉形象”、“视投资者为上帝,甘当投资者公仆”的意识,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制定最优惠的政策,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增加对外招商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外来投资者的各方面需求。要加快载体建设,完善设施,创造优良的招商引资条件。要切实抓好利津镇工贸园区、陈庄镇贸源商城、盐窝镇鲁北畜产品市场等市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进一步完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加强市场管理,创造优良环境,增强市场的载体功能,吸引外地客商进场经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增强市场辐射带动力。要进一步搞好县城改造和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要按照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目标,在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狠抓县城环境的综合治理,创造优良的招商引资条件。
  四、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为招商引资提供有力保证。
  要把招商引资工作列为各级“一把手”工程,成立招商引资工作专职机构,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体系。要将全县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量化到单位和个人,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把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的提拔使用和工资待遇挂钩,严格考核奖惩。要善于把上级的指标精神与各自实际结合起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积极转变领导作风,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工作实效。要切实克服等靠思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挖掘和利用好方方面面的潜力。要积极走出去,靠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靠执着的信念和高度的热情,靠积极主动的工作和扎实的作风,打动外商,赢得客户。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协力推进。要以“三讲”教育为契机,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会议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大力弘扬“团结战斗,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奋力争先”的利津精神,万众一心,群策群力,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的新高潮,努力开创我县对外开放工作的新局面,为圆满完成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加快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利发[1999]35号)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2000年8月14日)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我县经济增长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再创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镇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存在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规模小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城市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面向新世纪,面向现代化,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把城市化同市场化、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发展县城,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和城镇网络,切实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城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二)指导原则:
  1.科学规划的原则。城镇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做到近中远结合,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经济带动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把招商引资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率,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路子。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搞好小城镇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环保等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突出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创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
  5.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尊重规律,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防止不切合实际和盲目攀比的现象。
  (三)主要目标:到2005年,基本形成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设施完善高效的城镇体系,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县城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城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加大,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居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大于16平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到130升,燃气普及率达到70%,供热普及率8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3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8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大气质量和噪声控制按功能区划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到2010年,县城区面积力争达到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8万人,陈庄镇驻地人口达到5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55%。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化、民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以文化设施为载体,多层次,成龙配套的文化网络;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市民素质明显提高。
  二、科学构建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
  (四)进一步优化全县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城镇布局应体现中心集聚、点轴拓展的原则,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依托,以交通运输干线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态势。形成“一个中心、三个群体”的总体格局,即以县城为中心,县城、中心镇(陈庄镇)、重点镇政府驻地三个群体。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人口、产业的进一步集聚,逐步培育起中心城市地位突出,中心镇、镇政府驻地等级规模有序的网络化城镇群体。各乡政府驻地参照城市规划要求搞好建设。
  I五)突出发展县城。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全面规划,配套建设,努力加快县城改造、扩容步伐,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县城的集聚辐射能力。
  (六)积极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建设要与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相结合,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的原则,防止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搞低水平的分散建设。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陈庄镇、北宋镇、盐窝镇、汀罗镇等4个镇,要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努力膨胀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尽快形成规模。到2005年,陈庄镇驻地人口达到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5%;盐窝、北宋镇驻地人口各达到1.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5%;汀罗镇驻地人口达到l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0%。到2010年,陈庄镇城市化水平达到60%,盐窝、北宋、汀罗三镇达到50%。
  三、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建设力度
  (七)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利津黄河公路大桥建设步伐,确保按期竣工通车。加快大桥路配套路网建设,发展完善以城间道路、主干道为骨架,次干道为补充,功能完善、快捷方便、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城市交通系统。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方便城市居民生活。
  (八)建设完善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尽快建设自来水厂,提高全县供水质量,并采取切实措施创建节水型城市。加快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2010年城市人均生活用电量达到1100千瓦时/年。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力争2010年均达到100%。
  (九)建立以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空气净化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完善城市排水体系,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厂的建设,推行城市生活垃圾袋装化和污水、垃圾无害化。积极创建园林城市,搞好环城绿化及大环境绿化。建立城市烟尘控制系统,实行区域和城市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十)统筹规划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体育等设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强科普、教育设施建设。搞好文化娱乐卫生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要突出利津特色,合理规划布局,防止重复建设。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建设。
  (十一)搞好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抓好信息网络和应用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程控交换机总容量,尽快形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区域陛信息高速公路。
  (十二)建设可靠安全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县城要高标准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改造地下排水设施。搞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人防设施建设。
  四、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十三)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培植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县城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耗能少、节水型工业。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县城工业园区坚持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健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规划建设好商业流通市场网络。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十四)积极实施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和发展的产业政策。根据城镇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到县城和中心镇投资发展。农村新办企业要向城镇集中。鼓励工商企业到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
  (十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的资本和科技人才来我县进行科研开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十六)重视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建筑和房地产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公积金制度。进一步扩大住房消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十七)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大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抓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业规划的编制,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做好规划与项目结合的文章,解决好规划滞后的问题。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吸引高水平的队伍参与我县规划设计,重要的规划设施和建筑设计项目,实行方案征集优选,切实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城市建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保证城市有序发展。城区内的所有单位及个人,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尤其是城区内村庄建设,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采取引导、激励等手段,对旧城进行积极的改造。小城镇建设要集中发展,杜绝沿公路两侧无序蔓延。
  (十八)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健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市场准入和清除制度,依法进行工程招标投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执行。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节能建筑、智能建筑,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科技含量。
  (十九)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思想,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坚持依法治城,健全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广泛开展以城市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为重点的城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市民的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积极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小区。大力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的改革,积极培育统一开放、规范有序、适度竞争、共同发展的公用事业市场体系。
  六、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原则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承受能力,凡在城市有合法的职业、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有固定住所的,其本人及其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与原有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并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要建立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对确有技术、有资金、有专长的各类人员进城发展,优先办理城镇户口。
  (二十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认真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城市土地批租,推行公开招标出让、拍卖,逐步使土地收益成为城镇建设主要资金来源。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要统一用于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对县城规划区的土地要提前做好征用工作,满足各类建设用地需要。严格限制分散建房的宅基地审批,鼓励农民进城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对进城镇落户农民的承包期内土地的经营权,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允许依法有偿转让,转让后原承担的一切农村义务全部转移,也允许退还,退还后原承担的一切农村义务全部解除。同时,要采取措施,防止进镇农民的耕地撂荒和非法改变用途。对以迁村并点和土地整理方式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在建设用地计划中予以适当支持。
  (二十二)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城镇就业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改革传统就业制度。完善社会救济制度,逐步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积极兴办老年公寓等社会福利事业。
  (二十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行城市建设多元筹资政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由财政投入、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合理计价、吸引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各级财政要根据财力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足额征收,专款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在电价中征收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要专项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地生财,滚动发展,城市存量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土地增值税应保证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出让、转让经营权工作,盘活和优化现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加大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和完善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解决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的投资和补偿问题。
  (二十四)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吸引企业、个人及外来客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公用事业。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要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镇政府要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事业,可在规定编制限额内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参与和支持小城镇建设,逐步开展对进城农民在购房、购车和其他消费方面的信贷业务。各级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支持小城镇道路、供电、供排水、公路、广播电视、通讯、信息等设施建设。严禁以搞小城镇建设为名,铺张浪费,违反规定搞楼堂馆所。
  七、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十五)切实加强对城市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城市化意识,坚持正确的发展观,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推动和引导加快城市化发展。县委、县政府确定成立利津县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确保全县城市化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二十六)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城市化问题事关全局,有关决策要充分发扬民主,扩大公众参与,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和减少失误,保证城市化发展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行性。建立城市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城市化评价体系,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全县上下要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好职能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服从和服务于大局。县直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确保城市化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利发[2000]23号)
  [县政府令]
  利津县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根据国家、省和市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进程,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实物福利性分房,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积极稳妥出售公有住房,逐步实现成本价售房;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实行成本租金;搞好住房资金的管理和运营;大力发展住房金融和房屋保险;改革建房方式,搞好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廉租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培育和规范公有住房售后交易市场;全面推行社会化物业管理。
  (三)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一政策目标,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平稳过渡,综合配套,做到“人民安心,上级放心,有利稳定,促进发展”。
  .、停止福利性分房,实行新房改政策
  (四)自2001年7月1日起,全县新建、新购公有住房,停止实物福利性分配,实行只售不租。职工按房改政策购买公有住房,每个职工家庭只能购买一套,由房屋产权单位和房改部门审查批准。
  (五)出售公有住房,逐步实行成本价。
  成本价由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筑工程费、小区基础设施配套费、管理费、贷款利息和税金七项构成。2001年7月1日起出售公有住房执行房改成本价(基准价)建筑面积796元/平方米,折旧率年-%,职工购房时给予房改成本价3%的现住房优惠、应交购房款10%的一次付款优惠和售房建筑面积7.00元/平方米的房屋保险优惠。
  (六)自2001年7月1日起,各级各类人员售房控制标准建筑面积是:一般职工及初级技术职务人员80平方米;科级及中级技术职务人员90平方米;县级及高级技术职务人员110平方米。对超标准购买公有住房的,超标准部分执行市场价(基准价)建筑面积1100元/平方米,折旧率年2%。
  (七)职工按房改成本价购买公有住房时,根据房屋座落、区域地段、建筑结构、施工质量、装修标准、楼层和建成年限等因素,经具有资质的房屋估价单位评估定价,由房屋产权单位按规定缴纳丈测估价服务费。
  (八)职工按标准价购买的部分产权的公有住房(一期房改个人产权比例70%,二期、三期房改个人产权比例80%),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将产权单位拥有的30%或20%的产权部分按购房当时的房改成本价计算,补交差价款,并扣回购房时享受的工龄优惠款,过渡到全部产权。
  (九)职工按房改政策购买的公有住房,因工作调动等原因,需调换住房的,经县房改部门批准,可准予调房。
  (十)租住公有住房,执行准成本租金。准成本租金由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投资利息四项因素构成。2001年7月1日后实行准成本租金为月使用面积4.20元/平方米。租金提高后,离退休职工、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济对象和非在职的优抚对象继续享受减免补政策。
  (十一)经有关部门批准认定的中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户,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可以从腾退的旧公有住房中调剂解决,也可由政府或单位出资兴建,租金实行政府定价。
  (十二)按规定缴纳住房公积金的职工,按房改成本价购买全部产权的公有住房时,一次付清房款有困难的,经房改等有关部门批准,可申请使用本家庭成员的住房公积金。
  三、实行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
  (十三)继续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全县住房公积金归集率2001年达到70%,2002年达到80%。住房公积金缴交率仍执行从1999年7月1日起确定的单位6%、个人5%缴存比率,以后根据本县经济发展逐年增长。属市级以上垂直管理单位可适当提高缴交比例,但最高不得超过市直机关。
  (十四)发放职工住房补贴。按照《山东省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暂行办法》和市政府的有关规定,我县自2000年1月起发放职工住房补贴。按职工月基本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的20%计算,随职工工资按月发放。职工住房补贴发放到离退休之日,离退休时年龄不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发放到规定年限。
  (十五)发放职工住房补贴的资金来源:行政及全额事业单位由财政负担;差额事业单位由财政按差额比例给予补助;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本单位负担。
  (十六)实行职工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对1999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参加房改时,从参加工作之日起至1999年12月31日(已离退休的截止到离退休之日,离退休时年龄不到国家规定年限的计算到规定年限)给予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由售房单位在售房款中抵扣。夫妻双方不属同一工作单位的,可分别计算。
  (十七)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的计算公式是:
  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额二现行工龄折扣额3.00元X规定的住房面积(一般及初级技术职务人员72平方米,科级及中级技术职务人员82平方米,县级及高级技术职务人员92平方米,市级干部为120平方米)x工龄X职务级别系数(一般及初级技术职务人员1.042,科级及中级技术职务人员1.098,县级及高级技术职务人员1.304,市级干部1.250)x现级别任职年限系数(1+任职年限X 1%,正、副职任职年限连续计算)。
  (十八)为减轻单职工家庭购房的负担,在给予职工本人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的同时,再给予一定的优惠照顾。优惠最高限额=单职工工龄折扣额4.50元(3.00元X 1.5)X该职工工龄X规定的住房面积一该职工个人的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额。
  (十九)按标准价购得部分产权住房的职工,在房屋产权过渡时,其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与产权过渡款相比,多余部分做挂帐处理(挂帐期间不计利息,下同),不足部分由购房者补齐;逾期不进行房屋产权过渡的,不计算其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对尚未购房的职工,由所在单位计算其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后并做挂帐处理,待职工购房时再予抵扣。
  (二十)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不搞一JJ切,各镇、各企业根据自身财力参照执行。
  四、加强住房资金的管理和运营
  (二十一)住房资金管理要坚持“政府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二十二)住房资金坚持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住房公积金、售房收入及租金收入纳入住房资金管理机构统一管理,集中用于住房建设、职工个人购房和住房抵押贷款。提取售房款的20%作为住房维修基金,其利息长期用于住房共用部位的维修。
  五、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
  (二十三)为保证“居者有其房”,搞好我县的住房解困,政府将集中一定的财力,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法,分期分批的建设经济适用房。
  (二十四)对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所需土地实行划拨,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控制开发利润,降低工程造价。
  六、规范公有住房售后交易市场
  (二十五)房改房屋交易市场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实行准开制度。房改部门要对现有住房情况进行清理登记,建立个人住房档案,对上市交易的住房逐一审查后实行准入制度。
  (二十六)职工以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获得全部产权的或以房改成本价购买的公有住房可按规定进入市场,原产权单位有优先购买权,在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土地收益和按规定缴纳有关税费后,增值部分全部归购房职工个人所有。没有获得全部产权的公有住房不能进入市场。以市场价出售所购公有住房的职工,不得再按房改政策购买住房。
  七、推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 (二十七)全县住宅逐步实现区域化管理,聘任或委托物业管理企业实行统一物业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制定管理标准,实行封闭式管理,旧住宅区和有条件的单位自管房也要逐步实行。
  (二十八)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向用户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不得只收费不服务或多收费少服务,切实减轻住房居民负担。物业管理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管。
  八、加强对住房制度改革的领导和监督
  (二十九)各级要切实加强对房改工作的领导,真正把这项改革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县住房委员会要及时发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参谋意见,做好房改政策的宣传,房改人员的培训,根据房改工作的情况,抓好典型,全面推进。
  (三十)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届时房改政策,纠正低价售房和多占住房等违法违规行为。建设、财政、监察、土地等部门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加强监督,对违反房改纪律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的,要严肃查处。
  (三十一)原房改政策和规定与本方案不一致的,以本方案为准。
  (三十二)本方案由利津县住房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略)
  一、《利津县职工住房货币分配暂行办法》
  二、《利津县公有住房出售、调换、产权过渡暂行办法》
  三、《利津县出租公有住房暂行办法》
  (政府令2001年第1号,5月30日印发)二、 前志补遗与勘误
  1、古县城迁址问题。
  前志对利津县古城的记述中说:“建县以来城址向未迁移。”志书出版后,始在旧县志艺文中的“永门竹枝词”中发现有古城变迁的描述。今作补遗说明。
  永门竹枝词原文:“古城七里镇河东,一片荒烟蔓草中。若为明昌寻古迹,观澜镇海想遗风。新城斜枕济河西,石霸莓苔没旧题。毕竟甘棠遗爱在,游人争颂蒋公堤。”
  “永门”是古时利津的代称,“竹枝词”是一种词名。永门竹枝词,是描写利津风土民情的词。
  “古城七里镇河东”一句意为利津古城周长七里,坐落在河东。这里的河东是指大清河(即今黄河)东岸。“一片荒烟蔓草中”是说古城迁址后被荒草淹没。
  “新城斜枕济河西”一句是说,新建的利津县城(即今城址)在济河(原大清河支流称济水,即今黄河)西岸。
  上述情况说明,利津古城原建在黄河东岸,后来迁建于黄河西岸(即今址)。究竟何年、何因迁址重建新城,历代志书均无确凿考证和记载。
  2、勘误。
  因排版校对不严造成一些字词、年代、数字的差错,附勘误表予以纠正。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