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4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C953
页数: 4
页码: 666-669
摘要: 本文描述了利津县饮食(主食,副食,节日饮食,饮酒,喝茶, 吸烟,外出饮食,饮水),服饰(服装,鞋帽,床上用品,饰物),居住,出行,通讯,器具(炊具,餐具,卧具,家具,家电,洁具,室内饰品,消暑用具,取暖用具,照明用具),娱乐。
关键词: 民俗 习俗 利津县

内容

饮食
  主食 1986年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多数家庭由过去的吃粗粮为主改为以吃面粉、大米为主。小米、杂面、玉米、绿豆、白豆、红小豆、红薯等杂粮成为中老年改善生活换口味的辅助品。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城乡居民一日三餐,本着早饭吃好,中午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安排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居民家庭早餐以馒头、小菜、粥或面条为主,中餐以炒熟菜、吃馒头、米饭为主,晚餐是稀饭、馒头、炒菜或小菜。收入较高的家庭每天有丰富多样的副食品。城镇居民中不少人在市场小摊吃早餐已成为习惯。一些打工族和中小学生吃方便面的也大有人在。由于大棚蔬菜的发展,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青菜上市,只是旺季、淡季价格上有差别。
  2000年后,销售熟食者遍布城乡,居民烧火做饭的时间大大缩短。不少经济收入高的户待客会友进饭店,快餐消费已成为时尚。
  副食 1986年以前,城乡居民买猪肉要肥的,以图回家炼猪大油炒菜用,蔬菜也都是传统菜。90年代后,人们喜吃瘦猪肉和低脂肪的牛羊肉、鸡鸭肉,肉蛋奶已成为市民必需品。鱼类、海产品需求增多。市民在炖、炒、炸、蒸、涮的过程中讲究色鲜味美、蔬菜新品种也不断增加,有些菜是国外引进品种。野菜(如曲曲菜、黄蓿菜等)倍受市民青睐。在农村,中午炒咸萝卜条、蒸虾酱、炖粉条白菜的也为数不少。
  节日饮食 1986年以前,人们收入水平低,日常饮食多是粗茶淡饭,逢年过节都改善生活。尤其是春节、仲秋节都备有蔬菜、肉、鱼、禽、蛋、海产、果品、烟、酒。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节日饮食和日常饮食差距逐步缩小。2000年后,家境富裕者不少户在节日、生日、办红白大事时,到饭店包桌待客。节日饮食仍沿袭不少传统,如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月初八糗糕。
  饮酒 1986年前后,城乡居民以喝普通高度白酒为主,高档酒为数极少。90年代后,居民以喝低度白酒为主,并且多为本地产的价廉瓶装酒。2000年后转向中档白酒、啤酒、葡萄酒为主。农村居民饮酒仍以价廉的白酒为主,饮用啤酒者渐多。在红白大事和节日会友待客中,一般男饮白酒,女饮果酒或饮料。敬酒时,主陪带三杯,副陪带三杯,酒过三巡后宾客之间相互敬酒或猜拳行令。
  利津民间有喝“份子酒”的习俗。所谓份子酒,就是邻里、朋友相邀,凑上酒、菜或钱,聚在一起畅饮,有时是以礼仪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民间交往活动。此俗起源于黄河口沿海一带的渔民和拓荒者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方式方法有所变化。大体可分为节日份子酒、会友份子酒、喜庆份子酒,其共同特点是以“凑份子”为标志。
  节日份子酒,多数在春节和仲秋节。比较而言要数春节期间最为热烈。喝酒时多是按岁数大小结伙,每一伙都有一个热心肠的人操办,一般是在家庭比较富裕,房舍宽敞、男女主人性情温和、热情的家里畅饮。
  会友份子酒是家里来了客人,为增添酒席气氛,请邻居或知己陪客。应邀者从来不空手,带酒、带菜、带烟,凑份子酒者热情地向客人劝酒。
  喜庆份子酒是份子酒的发展和变异,子女结婚、老人祝寿、盖房乔迁、孩子满月等,与其有关系的都要送些礼品,叫“随人情”。不论送钱送礼,主人总要下请柬摆宴席答谢。
  还有一种份子酒的组织形式,叫“抓大头”(也叫“抓阉”)。操办人将钱数分别写在纸上,揉成小团,让参加者去抓,纸团上写着多少钱就拿多少,钱敛齐后定地方喝酒。
  喝茶 1986年前后,农村和城镇喜喝花茶。农村有少数老人习惯喝早茶,俗称“卯时茶”。90年代后,城里人喜喝绿茶的人渐多。2000年后,各种保健茶如菊花茶、枸杞茶之类进入市场,但仍以花茶为主,绿茶次之。
  吸烟 1986年以前,中老年有吸烟的习惯,青年人吸烟者也不少,女性吸烟者较少。乡村农民吸旱烟或自卷烟的较多,20世纪90年代吸烟者多数吸中低档烟,此后吸带过滤嘴的香烟。近几年中老年戒烟者有所增多。
  外出饮食 1986年以前,人们外出大都自带干粮。随着经济发展,宾馆、饭店、快餐店、路边店遍布城乡,外出办事、走亲访友、旅游时只要带钱就能解决饮食问题。在城乡结合部进城打工的农民有少数人中午自带干粮。
  饮水利津城乡以饮用黄河水为主,有少部分村饮用井水。1986年后县城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2000年,县政府抓“三通”(全县村村通电话、通公路、通自来水),到2001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解决了农村人畜用水问题。城镇机关、企事业和街道居民购置饮水机饮用纯净水和矿泉水的增多,少数家庭还购置了饮水磁化装置,开始饮用磁化水。
  服饰
  服装 1986年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衣着不再是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了。80年代中期大都着国防服、中山服、列宁服等制服,唯农村的老人们仍穿自做对襟衣褂,宽裆免折裤。80年代末,城乡女性服装逐步向突出女性特点转化。男性青年开始着西服、茄克服。进入90年代,茄克、运动服、西服、T恤衫、休闲服、裙装、休闲旗袍、风衣、牛仔服以及各类皮制服装开始在男女青年中流行。2000年后,城乡居民着装更加花样翻新,服装色彩鲜艳,红、黄、蓝、绿、咖啡色、灰色、白色、青色的都有,而且每年还流行新花色,特别是青年男女着装越来越新潮。
  服装质地:80年代由棉布向化纤布转变,的确良、晴纶、涤卡布料流行。之后,各类混纺布占主流。90年代后,纯棉、毛料、丝绸又受欢迎。
  鞋帽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大都穿布鞋,曾一度流行“三紧鞋”(即鞋口加弹性布)。80年代中期,穿皮鞋者渐多。春秋季多穿布鞋、皮鞋,夏穿塑料或皮凉鞋,在家休闲男女穿塑料拖鞋,冬季穿布棉鞋,机关工作人员穿皮棉鞋。90年代后,除各种款式的皮鞋外,还有休闲鞋、运动鞋、旅游鞋等。2000年后,女性鞋变化很多,有各色的高跟鞋、尖头鞋、长筒靴等。阴雨天,城乡居民外出多穿雨鞋、雨靴。袜子由布袜、线袜逐步变为尼龙袜、丝袜、针织线袜,女性着裙者穿长筒丝袜。
  帽子的样式和品种随时代潮流变化。20世纪80年代,男土戴鸭舌帽,冬戴棉帽或皮帽,夏戴各种样式的凉帽。农民下田干活戴苇笠、草帽。90年代后,人们在冬季多戴自织或机制的毛线帽。2000年前后,时兴的羽绒服衣帽一体十分方便。夏戴太阳帽、旅游帽。青年男女一年四季不戴帽者渐多。
  床上用品城乡居民床上用品变化很大。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的床上或炕上基本是床席、大小棉褥子、床单、棉被、枕头。农村土房炕上有炕围子。90年代后,城镇居民床上除传统的棉被褥之外,还有床罩、被罩、毛毯、毛巾被、绸缎被、太空被、鸭绒被、晴纶棉被、涤纶混纺被、丝棉被、电褥子。2000年后,老粗布床单很受欢迎。凉席为城乡居民夏季床上必备品,1986年前后,多用草席,1995年前后,竹制凉席开始流行,2000年以后,亚麻凉席、空调凉席成为城市居民新宠。在农村,仍是竹制或草制凉席。
  饰物 20世纪80年代,居民戴饰物者很少见。90年代后人们开始佩戴饰物,多系银质的耳坠、耳环、戒指、发卡、发簪等。进入新世纪,女性饰物还有手链、手镯、胸花、纱巾、丝巾。男性饰品主要有领带、领带夹、胸章等。城乡青年人订婚,女方向男方要“三金”(戒指、耳环、项链)。结婚时用婚纱、头花、胸花、金银饰物。
  居住
  20世纪80年代初,城乡居民多住平房(农村大多户是土房,砖基坯墙)。90年代后农村80%以上户是砖瓦房(石头打基到窗台,窗台以上垒砖,房顶铺红瓦),前出厦,一般人家盖三间、五间,有的建起四合院。2000年后,农村四合院渐多,大门排场,迎门有瓷瓦贴画的影壁,门上方是瓷片贴合的横扁,有的还在大门两侧放置石狮子。城镇集市及沿路建起一片片商品楼,一般是一楼经营商品,二楼食宿,三楼为货物仓库。也有盖房搞出租的。
  城镇职工,1985年前后一般住50型、60型的砖瓦平房。1990年后,县直机关干部开始住80型、90型、120型的家属小院。90年代中期,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建家属楼渐多。2000年后,房地产开发加快,多处住房小区建成,自购房日渐增多。住房发展趋势是面积越建越大,装修追求美观豪华,居住讲究舒适方便。
  出行
  1986年后,人们出行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远途出行以坐交通车为主。随着经济发展,拥有摩托车的居民日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购置摩托车、电动车、农用汽车的户逐年增多,城镇老年人时兴脚踏三轮车和电动三轮车,购物或接送子女上学入托十分方便。自行车平均每户2辆有余。2000年后,家庭购置小轿车、面包车的越来越多,出租三轮和出租车穿行于城乡大街小巷,加之城乡公交车开通,人们出行极为方便。
  通讯, 1986年前,人们联系方式一般用书信,有急事打电话或拍电报。1990年后,程控电话发展迅速,家庭电话由城镇发展到农村。传呼机和移动电话开始发展。2000年后,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在城乡普及。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成为时尚。在城镇,计算机网络发展较快,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上发布信息、网上投资、网上营销、网上炒股日趋活跃,传统的电报、书信等通讯方式受到冷落。
  器具
  炊具 20世纪80年代,农村仍沿用传统的土坯或砖砌灶台,使用铁锅、风箱、烧柴烧煤。城镇居民多用蜂窝煤炉、煤油炉。90年代后城镇居民大都使用液化气炉和各种电炊具。如电饭锅、电炒锅、电壶、电烤箱、电饼铛等,农村中也有少数家庭使用。2000年前后不少城镇居民搬进楼房,大多数有抽油烟机,农家使用液化气炉和各种电炊具的渐多,但仍保留着烧草烧煤的炉灶,留作蒸、煮食品用。其他炊具如铲、勺之类由铁制品改为铝制和不锈钢制品。
  餐具 1986年前后,普通家庭使用的盘、碗、杯、碟、匙多系粗瓷器和少量的塑料制品,倾向于大碗、大盘。后以精美细瓷小型为时尚。茶具多瓷质,也有紫砂、木鱼石的,以造型精美为首选。饮酒用的老锡壶、小酒盅被玻璃杯、高脚杯、啤酒杯所代替。个人饮茶多用茶杯,先后流行过搪瓷缸、瓷杯、玻璃杯、磁化杯、不锈钢杯、保温杯、纸杯等。
  卧具 1986年前后,农村居民大多睡土坑,城镇居民多睡木床或铁床。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部分居民废炕改床,城镇居民时兴睡席梦思床。床体多为木制框架,上放沙发床垫。一些城镇中老年仍喜睡硬板床。
  家具 1986年后,居民的家具除传统的桌、椅、橱、柜、箱等木器家具外,样式不断更新。1990年,有大立橱、挂衣橱、组合橱、立橱、饭橱、木制沙发、圆桌、折叠椅等。之后组合柜、组合沙发、真皮沙发、布艺沙发、席梦思床、写字台、电视柜、床头柜、书柜等进入普通家庭。2000年后,高档家具如硬木、红木、楠木仿古家具开始进入富裕家庭。城乡居民多数使用普通家具。
  家电 1986年后,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1990年后,黑白电视渐被彩电代替。多数城镇家庭拥有收录机、影碟机、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城乡居民彩色电视机更新换代很快,一般家庭使用21寸、25寸和29寸,少数家庭使用34寸或数字化高清晰彩电。2000年后,空调、计算机等逐步进入城乡居民家庭。
  洁具 1990年后,城镇住楼户一般使用太阳能淋浴器、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洗浴。农村新建住房,一般也设有洗浴设备。
  室内饰品室内饰品因各家物质条件和主人的文化内涵不同而风格各异。1986年后多数农户正房挂中堂画加对联,炕头墙上贴金鱼大娃娃画。室内其他饰品有挂钟、闹钟、壁镜、壁画、石英钟之类。1990年后,普通家庭内外间挂装饰帘,时兴电视罩、沙发罩,摆设盆花。城镇居民中有的家庭有盆景、鱼缸、博古架、名人字画。
  消暑用具 1986年前后,城镇居民夏季消暑多用扇子和电风扇。1990年后,村村通电,多数农户用上了电风扇。2000年前后城镇居民使用空调者逐渐增多,农村开始安装经济实惠的地温空调,既经济又方便,但仍以电风扇为主。
  取暖用具 1986年前农村用火炕取暖者居多,用煤炉者少。20世纪90年代初,城乡居民用燃煤炉取暖的多起来,少数户使用土暖器取暖。90年代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购置锅炉由单位供暖。2000年后,县建起热电厂集中供暖。农村仍以煤炉取暖。
  照明用具 20世纪80年代农村中无电村仍以煤油灯、罩子灯、蜡烛照明。90年代村村通电后,均用电灯照明。2000年前后,除用普通灯泡外还用日光灯、节能灯。
  娱乐
  1986年前后,城乡居民平时娱乐多是看电影、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春节期间,有的村自办花灯或演节目,或请文艺团体演出吕剧、京剧、歌舞。民间灯会有高跷、旱船、虎斗牛、龙灯等传统表演。1995年后文化娱乐活动的方式日趋多元化。歌舞厅、卡拉OK酒楼、健身房、练歌房、网吧遍布城乡,人们娱乐消费大幅度上升。2000年后,县城举行消夏文艺晚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农村也以文化大院为载体开展文娱活动。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