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36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文物
分类号: K86
页数: 2
页码: 629-630
摘要: 县文物管理所成立于1984年。1986年后贯彻《文物法》,本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征集收购工作,发挥现有文物应有的作用。1999年,完成了《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卷》利津部分的编纂任务和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关键词: 文物管理 文物考古 利津县

内容

县文物管理所成立于1984年。1986年后贯彻《文物法》,本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征集收购工作,发挥现有文物应有的作用。1999年,完成了《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卷》利津部分的编纂任务和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出土文物
  建国后到1985年发掘的文物古迹,前志记载详备,不再重述。
  1989年利津县人大、政协建筑办公楼时,挖地基发现宋代双耳陶罐1个。1990年,县城南关水库清淤时发现清代墓葬,出土物品有粗瓷黑釉罐70余个,其中1个鉴定为三级品,另有少量古币。
  1995年,县委盖房挖掘地基时出土清碑2块。一是咸丰五年,高贡令撰文的赵子英先生墓表;二是“赵志田墓碑”。
  1996年,北宋镇北宋村挖水库时,发现一座元代普通墓葬,收集小陶盘1个,保存完好。
  1997年,在大赵乡小赵村与洋江村附近挖水库时,收集到陶罐2个,一灰一红,初步定为汉代之物。另在旧城区老礼堂院内搞土建工程时,发现石碑4块,一是“云路桥”碑志,系明邑儒学教谕朱尧时倡建,清道光廿九年(1849年)官宦、客商、士民重修碑志;二是宣统三年(1911年)学堂领地碑谕;三是捐资助堰刻石;四是“重修铁门关捐资刻石”。同时,收集品质碑座一个。
  2001年,在利津镇东魏村附近出土铜熨斗一个,从造形分析,初定为明朝遗物。
  2002年5月,在陈庄镇中古店村附近(黄河淤背工程土地)收集到古币一宗,大都为清代铜币,计:乾隆通宝2263枚、道光通宝1900枚、嘉庆通宝1000枚、咸丰通宝250枚、杂币387枚,其中有部分日本古币“宽永通宝”,还有难辨残币24斤。这与明清两代利津“铁门关”海关码头、“东津渡”黄河渡口的兴旺发达有关。
  馆藏文物
  1992年,对库藏的碑帖拓片进行修复。1993年库藏文物通过省级鉴定,总计有三级以上文件54件。其中一级《书画鉴影手稿》1件2本;二级3件:《杜受田信扎一宗》17本、《滨海全图》1件(同治年手绘经折式装)、《古泉汇手稿》1件17本;三级50件:砚石2件、冥器1件、印1件、瓷器10件、陶器3件、铜器2件、玉器2件、画5件、帖2件、砖1件、字21件。
  1994-1999年,征收铜权1件,古本《诗经》1部、瓷罐1个。另外,还选征到东洋战7刀、朴刀、大刀片3件,均系近现代文物。到2002年,文物管理所库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陶器25件,古画66件,古字70件,冥器175件,铜器54件,古书302件,印章68件,雕刻56件,字贴119件,瓷器1123件,玉器863件,古砚28件,古币32件。
  文物展览
  1989年12月,在县文化馆展室举办了以利津清代四大贤人(张铨、李佐贤、岳镇南、赵长龄)字画为主的文物展览。展品包括四大贤人字画18幅,玉器130块,冥器80件,古钱币一批(汉至清各代俱全)、古瓷器、古书等共800件。展期5天,参观人数8700余人次。同时制作宣传展板,进行《文物法》宣传。
  重点文物保护
  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中省级1处:“南望参古窑址”;市级1处:“前王古墓”;县级2处:“石门古墓”和“铁门关遗址”。
  “南望参古窑址”。在明集乡南望参村西北2000米处,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1983年经东营市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山东省公布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又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竖大理石标志,地貌依然。
  “前王古墓”。在北宋镇前王村西南500米处,1956年经鉴定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古墓”。在北宋镇石门村东南300米处。1989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尚存。
  “铁门关遗址”。在汀罗镇前关村。1975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立“砼”预制标志。
  境内尚未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北张村烈士墓和利津古城址。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