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26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分类号: G301
页数: 2
页码: 554-555
摘要: 本文描述了农业科技重点是推广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和栽培新技术应用。
关键词: 科研 科学技术 利津县

内容

20世纪50-70年代,农业科技重点是推广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和栽培新技术应用。80年代初,推广使用磷肥、地膜覆盖、化学农药治病虫以及农作物调节生长、催熟等技术。
  “七五”期间(1986一1990年),推广枣粮间作、大棚种菜、菜粮间作等技术。进行棉花地膜覆盖技术试验示范、万亩养虾技术开发。引进高蛋白优质小麦品系PH82-2-2,建良种繁育田5万亩,良种推广到垦利、东营区、无棣、乳山等县区。推广适时半精量播种小麦技术,小麦、玉米套种技术和青贮饲料技术。部分乡镇推广“牛体育黄”技术和快速养猪法。到1990年,棉花地膜覆盖技术推广22.5万亩,占全县棉花面积的75%,培育20亩以上的植棉大户1068户。地膜覆盖技术开始在花生、蔬菜种植中推广。
  “八五”期间(1991-1995年),推广棉花良种“中棉12号”、“山农86-4”、“鲁棉6号”;引进玉米良种“掖单4号、12号、13号”、“鲁玉10号”;推广小麦“215953”、“鲁麦PH82-2-2”、“鲁麦3号”等,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4.5%。耕作制度由插花种植改为区域种植,由麦棉单作改为“三二式”麦棉间作。水稻改单作为稻麦两熟,玉米改直播为麦田套种。棉花种植推广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机动喷雾治虫技术,全县棉田机械铺膜率达到46%,机动喷雾防治病虫害面积达5.5万亩。推广新农药“棉铃宝”,棉花明显增收。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培植发展1个科技样板乡,6个科技示范乡,82个科技示范村,2980个科技示范户。引进推广“淡水鱼丰产技术”、“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芦笋高产栽培、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产业快速成长。1995年,芦笋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采笋面积9600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芦笋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
  “九五”期间(1996-2000年),筛选出小麦、玉米、花生等具有大面积推广价值的新品种8个,全县农作物良种化程度达到98%,农业先进技术覆盖面达80%以上。试验成功并推广“上农下渔”开发模式,引进“秋延迟西瓜”、“无籽西瓜”栽培技术,推广创汇蔬菜基地,建成蔬菜基地6040亩、“吨笋田”示范区200亩、“上农下渔”示范区700亩、拱棚西瓜示范区1000亩。县直机关在虎滩乡创办芦笋高科技示范基地30亩。县科委根据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计划,匹配资金100万元,安排“水稻旱育稀植”、“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等专题推广项目,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5万亩,平均亩产536.6公斤,创东营市大面积高产之首。河蟹人工育苗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元。
  2001年,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引进“节水控盐养藕”、“渗水养虾”技术,培植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渗水养虾示范园、芦竹科技示范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2002年,农业科技推广重点向为农业科技园区提供技术支持转变,以示范样板推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工业科技从注重自身发展向多方合作互动发展转变。从全面出击,追求数量向突出重点,提高质量转变。以科研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县工业企业进入技术产品全面更新换代的阶段。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