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地名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173
颗粒名称: 第九节 地名管理
分类号: P281
页数: 2
页码: 498-499
摘要: 本节描述了利津县地名普查和补查,地名标准化管理。
关键词: 地名学 地理信息系统 利津县

内容

利津县地名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12月,下设办公室,隶属县政府办公室。1987年1月改由民政局代管。1988年地名办公室成建制并人民政局。1993年列入民政局职责范围。1997年5月撤销地名委员会,设地名办公室,其业务归基层政权股(挂区划地名股的牌子)。
  地名普查和补查
  全县地名普查工作,从1980年开始到1983年结束,县和公社(乡镇)两级31388人参加普查工作,召开各类座谈会217次,普查地名1333条。按地名性质分析,公社(乡镇)级更名及复名的3条,大队(村)级更名的29条,复名的12条,命名的2条,自然村更名的38条,命名的2条,县城命名的街道7条,桥梁2条。全县注销地名22条;全县地名的建置年代:宋朝1条,元朝48条,明朝194条,清朝144条,民国66条,建国后62条;名称含义:以姓氏命名223条,以人命名5条,以山水地势命名79条,以古县命名1条,以当地物产命名9条,以吉祥佳言命名30条,因奇闻命名的93条,以姓氏与地势命名的25条,以姓氏与因事命名的26条,以姓氏与事迹命名的3条,外地派生地名5条,含义不清的3条;地名由来、沿革含义:属传说性质的269条,虽属口碑资料但较为准确清楚的227条,有史料和祖谱记载的7条,查不清的2条。经普查整理,资料分类,共有地名表416张,地名卡片5088张,地名索引484张,绘制县城地图(1:50000)4张,标绘标准地图33幅,编写各种文字材料28篇,约5万字。后经整理建档117卷。
  1990年,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对全县的新生、更换、注销地名进行补查,并将补查资料按5大类整理上报。补查结果是:第一类行政区地名,有新生地名7条,更新地名21条,注销地名3条;第二类专业部门地名,有新生地名30条,更新地名16条;第三类人工建筑地名,有新生地名8条,更新地名4条;第五类自然地理地名,有更新地名2条。
  地名标准化管理
  1984-1986年,按照标准化要求对全县地名进行规范处理。主要对未命名的地理实体进行科学、规范的命名,解决县内重名地名,确定标准名称,核定标准书写形式,完善地名命名、更名程序等,并全部记载入档。1987-1988年,全县城镇街道、村庄、自然地理实体、重要建筑物、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普遍设置了统一鲜明的地名牌标志。1989一1991年,对县城利三路、利四路、文化路及新东巷、新中巷、新西巷命名,共设置街、路、巷标志80个。1992一1998年,全县普遍设置地名标志。重制和保留村标志283块,新设置村碑225块,乡镇标志碑12块。顺利通过省市验收。2002年9月起,民政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开展对县城城区路、街、门(楼)的标准标志牌设置工作。乡镇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