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10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05
页数: 8
页码: 404-411
摘要: 县委组织部内设办公室、干部管理办公室、组织管理办公室、下派干部管理办公室和研究室,下设县委党员电教中心,归口管理县委老干部局。
关键词: 政党 共产党 利津县

内容

县委组织部内设办公室、干部管理办公室、组织管理办公室、下派干部管理办公室和研究室,下设县委党员电教中心,归口管理县委老干部局。
  干部管理
  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调配依据班子状况和工作需要,县委每年都要对各乡镇、县直部门和县属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任免一批领导干部。有些年份除任免外,还根据工作需要作新的调配。1987年,从县直单位选派27名干部到乡镇工作。同年,安置军转干部14名,接收原青坨、渤海劳改支队的干部35名。配备了副县级企业麻纺厂的领导班子。1988一1991年,共调配干部222名,安置军转干部11名。各乡镇配备了副科级组织委员、宣传统战委员。
  1992年后,采取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个别座谈等方式,重点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把有真才实学、政绩突出、群众公认,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使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优化。
  1995年,实施“能人战略”,县委先后出台《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抓紧做好选拔女干部工作的意见》,共提拔35岁以下科级干部75人,女干部14人,分别占提拔干部总数的43.9%和8.2%。从而使各乡镇党政班子,县直有关部门都有一名女领导干部。同年,开始对干部进行换岗锻炼。
  1997年,按照《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要求,对乡镇和政府部门进行年度考察测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调整领导班子和干部的依据。
  1998年进行乡镇区划调整,县乡领导班子分别换届,县委适时对乡镇、县直和部分企业班子进行调整,使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
  1999年,依据能者上,庸者下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对全县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全年共提拔科级干部60人,免职6人,有4名领导干部改为非领导职务。对群众意见大、问题比较多的12个班子和18名科级干部进行谈话打招呼。把干部交流同任职回避结合进行,部分领导班子内部进行了分工调换。
  2001年,通过乡镇规模调整,乡镇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加强,县乡领导班子结构更加优化,干部职数逐年减少,其中,乡镇科级干部减少44人。全年共调整干部108人,其中提拔35岁以下年轻干部10人,有19名干部受到重用;对37名民主测评结果不好,并存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科级干部进行谈话打招呼,诫勉5人,降免职3人,有违规违纪问题的3名单位主要负责人被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2002年结合换届和机构改革,共调整科级干部403人,其中提拔95人,内退79人,平职调整229人。在提拔的63名副科级干部中,35岁以下的40名,占63.5%;妇女干部7名,占11%;专业技术干部19名,占30.2%。通过调整,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年轻化,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干部培训 1986年,依据改革开放对干部素质的要求,县委组织部出台文件,对干部进行学历教育。200余名干部参加农广校学习,830余名干部接受正规化理论教育,842名干部参加普法学习。1987年,升入各类专修科和市委党校15人,进县委党校学习36人,参加农广校学习的干部50多人,有130名干部取得大中专学历。
  1988-1992年,每年都组织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省市举办的岗位培训班和干训班。参加党校、农广校、高教自考的干部人数逐年增加,其中1988年90人,1989年170人,1990年190人,1992年500人。
  1993年,县委举办4期科级干部轮训班和5期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重点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同年,有120名干部参加曲阜师范大学举办的自学助考大专班,215人参加辽宁刊授党校本(专)科班的学习,492名乡村干部参加农广校等学习。其后,干部培训的主要形式是依托各级党校进行理论培训和组织参加学历教育,同时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组织他们参加省委党校和农广校学习。
  1997年,开始实施干部教育“九五”规划,开展各项专业培训,当年,选送7名企业干部到山东大学进修,3名领导干部到诸城、威海挂职锻炼。县委通过举办培训班,轮训班等形式培训各级干部,组织讲师团到乡镇宣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同年,有47名领导干部到省、市党校接受理论培训。
  1998年后按照全县科级干部理论学习考核意见,把学习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各基层党组织建立起每周学习日制度,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天天一小时”读书活动。
  2000年,对干部进行世贸知识、招商引资、财税、法律等内容的培训,全年培训702人;有136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市级以上研修班、培训班,660名科级干部通过了市县统一组织的世贸知识、市场经济知识考试。同时改进农村干部培训方式,建立起县委党校集中培训、高校短期培训、典型示范基地培训和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为一体的培训网络。组织22个经济强村党支部书记到省内外参观学习,150名村干部到山东农业大学培训。
  2001一2002年,分别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新任科级干部培训班,科级干部培训班,村两委成员培训班和十六大精神培训班20期,培训2120人次。同时,与山东农干院联合举办学制两年的农村干部函授大专班,有300人参加。期间,县委制定《2001-2005年利津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加了计算机和英语“双技能”培训内容。
  知识分子工作 1986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行平反冤假错案的善后工作,补发工资,偿还财物,纠正牵连到家属子女的问题。对知识分子的人事档案进行集中清理,将所有不实之词全部清出。为680户知识分子的家属及子女2429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为200多名知识分子子女安排就业,解决知识分子入党提干问题,有13名知识分子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至此,利津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全面结束。
  从1987年开始,利津县知识分子工作转移到经常性工作上来,县委调整充实知识分子领导机构,修改工作规划,建立知识分子联系点,实行按系统、分层次管理知识分子制度,并确定了县管拔尖人才,推荐出市管拔尖人才,是年,吸收94名知识分子入党,37名知识分子被提拔为正副科级干部。
  1988一1990年,组织召开全县第一次知识分子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制定印发《关于县级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工作的意见》;全县有15个乡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1992年,首次从乡镇中选出47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选拔出县第二批拔尖人才6名。聘请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王黎为利津县科技副县长。
  1993年,制定关于引进人才的规定。翌年,聘请省水产局淡水养殖专家王钦东为科技副县长,全县16个乡镇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
  1995年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县委组织部建立人才管理档案,出台《关于调整选拔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对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管理。
  1997年,选拔13名学有专长的年轻科技人才充实县级拔尖人才队伍。1999年对39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进行了命名表彰;对科技副乡镇长、副厂长的配备原则、权利待遇作出明确规定。2000年评选出第四批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1一2002年,加大对选调生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力度。期间,新接收安置选调生7名,举办选调生培训班2期,组织选调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其中1名考入省直机关、1名考入市直机关、2名考入县直机关)。
  落实干部政策和干审工作 1986-1987年,对建国以来受过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进行“拉网式”调查统计,落实政策27件。同时,调查清楚了建国前情侦人员的情况,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干部案件进行清理,共清理档案6173册,清出材料5711份,审结历史老案4起,平反冤假错案17件,恢复党籍、政籍9人,其“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扣发的工资全部补发,查抄的物资给予补偿。至此,全县平反干部冤假错案工作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基本结束。
  1988一1991年,重点解决查遗补漏确定干部参加工作时间、入伍时间和处理干部来信来访。为1957-1958年的退职人员办理了升资手续;为1956年以来未升过级的80多名老干部提升了工资;为6人修正了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
  1992年以后,依据干部审查工作文件,向广大干部阐明了党的干部审查政策,接待上访老干部,处理有关问题,并对有历史问题的老干部进行了统计、建档、立卡。
  2001年,为13人办理了出国政审手续,处结来信来访7件次。2002年,为12名干部办理了出国政审手续。同年,开展学历学位检查清理工作,对70多名科级干部的学历重新进行认定。
  干部下派挂职和包村 1986年起,利津县每年都接收省市下派的挂职干部,到基层帮助工作,接受锻炼。1987年接收省、市下派干部12名,1989年接收67名。同年,县委选派38名干部到各乡镇和县养虾指挥部工作挂职,还组织100多名干部分批到乡镇、村帮助工作。
  1990年3月抽调54名干部,组成16个包村工作组,到农村锻炼。11月,抽调干部1200多人,组成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宣讲队伍,到全县各村进行宣讲。
  1993年,县委组建利津县致富工作队,以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专业村为重点,“引导群众换脑子、帮助基层强班子、因地制宜选路子,实施富民工程树旗子”全面实施县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致富工作队设办公室,共选调干部256名,组成8个分队,到全县16个乡镇74个村,与市直脱贫致富工作队员54人共同包村。通过两年包村,超额完成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人均增加收入500元的包村任务。
  1995年后,下派帮扶工作主要是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县委制定出台《关于致富包村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建立部门与工作队员相结合的包村机制,形成了“一人包村,全部门参与”的局面。是年,致富工作队共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587期,培训党员干部7848人次。调整村两委班子46个,调换村两委成员103人,党支部书记16人,建立健全其他村级组织210个。共为群众引进资金962.8万元,帮助群众购进化肥、柴油、种子、农膜等生产物资,为群众节省资金98万元。共修建柏油路24.6公里,建水库30座,打机井27眼,安装自来水管线53.24公里,整修高低压线路65.2公里。帮助所包村发展起林果、蔬菜、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所包村人均增收超过600元。
  1998年,制定《利津县包村包户工作实施意见》,对包村工作形式进行改进和完善,采取“机关干部包村,领导干部包户”措施,共组织44个县直单位、11个乡镇的179名干部包56个贫困村,82个县直部门的131名科级干部与131个贫困户“结对”。对包村包户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规范化管理,成效显著。同年,全县开始兴办机关干部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县直72个部门160名机关干部投资200余万元,创办起了“渔农”示范服务基地、千只小尾寒羊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和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园三个示范服务基地。各乡镇创办各类示范服务基地和经济实体137个,分流乡镇机关干部746名。当年,实现社会产值3亿元,创利税1100万元,减少财政支出271.5万元。
  1999年,继续开展“一助一”扶贫帮困活动。550名科级干部与200名下岗职工和250个贫困户结成对子,为所帮户及职工送书5000余册,捐款(物)30多万元,贷款和协调周转金20多万元,提供致富信息300多条。是年,县委抽调45名县直机关干部组成15个工作组帮助北岭乡、盐窝镇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2000年,组织县乡机关干部包扶贫困后进村,县委、县政府4名领导和9名干部包扶了虎滩乡小牟里、林河、崔庄3个贫困后进村;组织550名科技干部与200名下岗职工和350个贫困户结成“一助一”扶贫帮困对子;组织1100名县乡机关干部到农村进行政策法规宣讲。
  2001年4月,从县直部门抽调214名干部,进驻100个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村,开展税费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稳定四项工作。11月,又抽调981名县乡机关干部组成7个驻乡镇督导组和474个驻村指导组,指导帮助村级“学教”活动,拓宽村级经济发展路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强化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2002年,制定《关于切实做好上挂干部工作的意见》,选调6名年轻干部到省市有关部门挂职锻炼,其中到省直机关5人,市直机关1人。市县乡部门和下派干部继续进行包扶贫困村工作。
  干部制度改革 1988年县委组织部将317名国家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股级干部,移交给县人事局和企业主管部门管理。同时,与县人事部门一起,开始在事业、企业单位公开招标选聘干部。县卫生系统首先公开招聘院(站)长。县鞋服厂公开招标选聘厂长。年内,首次对县直部门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年度工作考核。同年,完成对乡镇的简政放权任务,有14个县直单位分支机构交由乡镇直接管理。
  1992年,改革企业干部管理制度,制定《企业干部管理办法》,把企业干部任免权下放给企业主管部门。开始在农民干部中选拔国家干部,有6名优秀农村干部和农民企业家被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干部资源得到拓宽,干部结构得到改善。
  1993年10月,进行县乡机构改革,全县减少科级领导岗位217个,占原有科级干部总数的33.1%。进行企业干部管理制度改革,落实《企业干部管理办法》,理顺企业干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加速利津县国有企业在经营方针、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及企业管理方面向市场经济转变。继续坚持从工人、农民中吸收录用干部的做法,在乡镇换届选举中有6名农民干部走上乡镇领导岗位,2名工人担任科级领导职务。
  1995年,干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健全定期考查制度、领导与干部谈话制度、干部交流与回避制度、干部退(离)休制度、干部辞职制度等管理制度。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从农村优秀干部中选拔乡镇党委不脱产委员的意见》、《关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关于抓紧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意见》、《关于组织县乡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对领导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建立起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把领导班子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作为评价和考察领导班子的主要内容,作为评价和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
  1997年,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局完成了全县1314名工作人员向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的过渡。首次面向社会,招考了21名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并对全县600多名科级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进行了年度考核。
  1998年后,县委制定任用干部工作程序,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办法,建立干部考察、推荐责任制,注重社会公论,实施全方位考察考核。对县管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对不适合工作并造成问题的予以惩戒。
  2000年起,将“三讲”教育经验运用到正常组织考核中,扩大民主测评范围,增加了群众参与人数,并实行书面写实性民主评议。加快年轻干部的选拔,坚持“两优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年轻干部;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的,优先充实年轻干部),让到退休年龄和接近退休的干部及时退休和改为非领导职务,补充年轻干部,对班子内部无空位的,选拔年轻干部到岗任助理,给年轻干部上岗创造条件。是年,开始通过“一推双考”公开选拔科级干部20人,实行任前公示制,对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001年,开始实行任用干部试用期制度,并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 考察结果反馈等制度。年内,对全县71个科级领导班子和743名科级干部进行年度考核,参与评议干部群众达3680人,座谈了解1600多人,评选出优秀干部108名,其中嘉奖32名。
  2002年,进行县乡机构改革,乡镇党政机关领导职数精简15%,县级党政部门领导职数精简21%,县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精简分流415人。同年,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推行机关内部竞争上岗和事业单位职称竞聘,依据《干部任用条例》,制定了《机关事业单位股级干部任免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调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干部任用、调配程序。坚持和完善谈话打招呼、函询、经济责任审计、干部工作义务监督员、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部门联席通报以及党政领导班子正职年度述职等制度。
  基层党组织建设
  1986年后,围绕基层班子建设,结合整党,对全县农村党支部班子适时进行调整。到1989年,先后调整村级领导班子227个。同时,在企业、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中开展建立党组织工作。
  199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在全县农村党支部中全面开展“达标升级”活动,全县先进党支部由原来的44个增加到196个,二类支部由原来的279个减少到213个,三类支由原来的48个减少到17个。
  1992年,确立以“五个一”(建好一个班子,选好一个书记,健全一套制度,找准一条路子,搞好一个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思路,,加强基层党支部班子建设。各乡镇普遍建立农村干部政绩档案和后备干部档案,全县共选拔农村后备干部859名。
  1995年,开始对农村党支部实行目标管理,确定25个经济强村,开展标准化党支部建设。1996年,按照“促强、帮弱、带中间”的工作思路,抓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建设。乡镇领导班子主要抓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村级班子主要抓强班子,建章立制,促后进村建设。企业实施“政治核心工程”,按照“配一个好班子,定一套好制度,建一支好队伍,选一条好路子”的目标要求,理顺和规范企业干部管理。
  为指导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建设,1997年,县委11名常委在乡镇建立17个工作联系点,17名乡镇党委书记建立各自的联系村。
  1998年按“五个好”目标,落实“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职责,在农村班子建设中,坚持先进班子抓样板,中间班子抓提高,后进班子抓整治的工作思路,加大调整力度,全县共调整村“两委”班子72个,调整充实140人,排查出后进村22个,派驻工作组进行了整顿。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村务公开等10项村级管理制度。 1999年,选调县乡123名干部进驻41个后进村,利用3个月时间进行集中整治。共调整村党支部班子14个,对17个村委会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帮助村“两委”规范财务管理,清理出违纪金额21万元,清理出土地承包欠款20万元,清缴“三提五统”尾欠83万元。修订土地承包合同1286份。制定出农村党支部书记管理意见和农村“两委”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同年,成立县经贸党工委,企业党建得到加强。
  2000年,对农村党支部选人用人机制进行改革,选举村党支部成员按照“两推一选”(先由党员和村民民主推荐候选人,经上级党组织考察后再进行党内选举)的办法进行。同年,开展农村干部定时定点集中办公制度,实行村财村帐乡镇“双代管”。在乡镇领导干部中开展“记民情日记”活动,全面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在企业改制中,坚持党建与企改同步,在利华益集团和雅美纺织有限公司建立了党委。
  2001年,完成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共选出村党支部成员1129人,其中45岁以下的占72%,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改善了农村党支部的文化、年龄结构。按照“倒排法”,确定了32个后进村,采取领导干部联系、部门包村、干部下派、建立联合支部等形式实施重点整顿。在全县村会计中实行“乡镇推荐,村委聘任”的办法,经改革,全县有62名村会计管理起510个村的财务,农村会计人数比原来减少448名,有效地解决了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是年,县委制定《关于解决乡镇干部作风问题的有关规定》,推广“镇府进农家”活动和“干群连心卡”制度。实行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县委共选拔93名党员科级干部,到全县115家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支部48个,发展党员12名。年内,成立了县城社区管委会党委,建立居委会党支部,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以党委为核心,居委会党支部为基础,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所有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
  2002年,推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全县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有138个,占27%;在农村党支部中开展“争星级、创五好”活动,对村党支部班子实行星级动态管理;考察任命22名优秀村(企业)党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党委不脱产委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区党建有了新的进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有党员1129人,设立党委2个,建立党支部59个。
  发展党员
  1986一1988年,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全县共发展党员1042名。
  1989年,开始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集中培训制度。翌年,制定《关于发展党员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1993年,实行发展党员谈话制度,重点解决连续10年未发展党员的村。全县共发展党员256人,其中,解决连续10年不发展党员的村23个,进行组织谈话259人。1994年,解决5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64个。
  1996年,重视在青年、妇女及企业和农村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全年发展党员409人,其中35岁以下286人,妇女党员68人,农民和企业一线工人259人,分别占发展总数的69.9%、16.6%和63.3%。
  1999年,在全市率先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年内组织员谈话310人,建议发展309人,解决五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22个。
  2000年,实行党委派员列席组织员谈话制度,建立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和发展前公示制度,确保了党员发展质量。2001年,把符合党员条件、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优秀分子作为发展的重点,全县共发展党员325名。2002年,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公示、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坚持入党程序和标准,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全年共发展党员357名,其中,35岁以下254名,妇女80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38名,农村一线182名,党员队伍进一步优化。2002年底统计全县共有党员14706名,其中预备党员357人。党员总数中,女性1797名,少数民族党员5名;在岗职工党员4274名,乡镇企业劳动者党员123名,农林牧渔党员8773名,其他党员1536名。从入党时间划分:建国前入党的397名,建国后入党的13826名;其中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入党的1439名,占党员总数的9.79%;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入党的3685名,占党员总数的25.06%;1976年10月以后入党的9185名,占62.46%。
  党员教育与管理
  党员教育 1986年,各乡镇组织党员冬训班,县直机关党委坚持上党课,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开始在利津镇、大赵乡、店子乡创办乡镇党校。翌年,全县16个乡镇建立党校。县乡党校教育开始成为对党员进行正规化教育的主要载体。1989年开始配备放像机、投影机、电视机等电教设施,在全县党员中进行电化教育。1992年,县委组织部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 “民主评议党员”等9项制度制成镜匾,下发各农村党支部对照执行。
  1993年,成立县委党员电教中心。翌年,在各乡镇设立电教站,全县共设有81个播放点,配备兼职播放员52人,全县有315个村配齐了电教设备。到1995年,全县农村电教设备普及率达到90%以上,部分乡镇建起了片源库,县直单位和企业中建立了23个党员电教站。县委电教中心配备字幕机、编辑机,具备了摄、录、编功能。
  1996年,组织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学习读本》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县委电教中心复制了“双学”辅导讲座录像带,组织党员定期收看。在乡镇设立电教机构,各乡镇配备专职电教站长,县直部门建立电教室,配专职管理员。组织部门依托县农广校进行农村党员的科技培训,招收学员1400名,其中党员1100名。聘请专家到各乡镇巡回授课、培训农村党员3000多人。1997年,县电教中心就地取材摄制播放4部专题片,其中《开发盐碱地的人》、《拱棚西瓜栽培技术》获全市一等奖,专题片《为了共同富裕》获二等奖。11月份,在前刘乡组织举办“利津县农民党员食用菌技术比武大会”。
  自1999年11月起,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简称“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教育活动为期两个半月,参加活动的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及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8个单位的领导干部57名,其中,县级干部31名,科级干部26名,分思想发动、学习提高,征求意见、自我剖析,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认真整改、巩固成果四个阶段。市委派出巡视组给予指导。县委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编印学习材料,编制总体计划,制定实施方案,阶段与阶段专题与专题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全县“三讲”教育达到中央提出的“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确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党群关系有明显改善”的要求。
  2000年,相继开展农村党员集中教育整顿,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双思”教育、警示教育活动。
  2001年,对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下发实用技术电教片60多部,播放1720多场次,增强党员的致富本领。成功组织了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党的知识和实用技术比武活动。
  2002年,继续实施党员电教工程,县电教中心制作的电教片《政府进农家,干部连了心》和《改革农村会计体制、规范财务管理》分获市级一、二等奖。
  党员管理1986-1989年,重点是恢复建立党员卡片,健全各种档案,完善各项制度。期间, 还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及表彰先进等工作。
  1990年起,建立外出党员登记,汇报工作制度,干部职工党员档案被归人人事档案,农民党员档案管理也得到完善。
  1995-1996年,开展“双争一促”(争创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促进后进转化)活动,评出2个市级先进乡镇,7个先进村、3名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和11名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在外出党员中开展“创办一个项目,引进一项技术,传递一条信息、带出带好一个或一批就业人员,为家乡献一份爱心”的“五个一”活动。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规范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党员联户活动。
  1999-2000年,开展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政策法规教育活动和“三讲三整顿”活动。
  2001年结合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顿,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两述职、两评议”活动,向1501名优秀党员和7489名合格党员颁发了“荣誉牌”。对48名不合格党员进行了处理。
  2002年,实施农村党员“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富)工程,全县树立起100名“双带”标兵,10个“双带”示范村,有4120名农村党员与6500户农民结成帮带对子。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