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要决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10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重要决策
分类号: D05
页数: 4
页码: 401-404
摘要: 本文描述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定经济发展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发展民营经济 ),借助改革开放试点县机遇,快速发展全县经济,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战略,实施城市化战略。
关键词: 政党 共产党 利津县

内容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历届县委都把党的自身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重加强党的思想、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1985年5月,中共利津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在全县党组织和党员中,分期分批(三批)进行整党。要求通过整党,进一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此次整党于1987年3月结束。
  1987年,在全县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后,县委旗帜鲜明地拥护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始终在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990年起,在全县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并相继开展了“学党章、正党风、做合格党员”,“学条规、守纪律、做表率”,“双学”(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学习党章),“三讲一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形象)等项活动。
  从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到2002年,县委按照上级党委要求,把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先后在全县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全县培育和树立“团结战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奋力争先”的利津精神。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公开选拔、任前公示、竞争上岗等制度,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使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为促进党风进一步好转,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加强党内监督,法纪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并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作为重点。
  确定经济发展重点
  实施农业产业化利津县历史上以种植粮食和棉花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1980年后,多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1993年,县委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战略,即:以市场为导向,依据本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提供系列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农工商为一体的县域经济新格局。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着重发展3条产业带和4大产业密集区。即:沿黄河滩区一线,为拱棚西瓜产业带;沿黄背河一线,为“上农下渔”产业带;沿7条排河一线,为林果产业带。以北宋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芦笋产业基地;以北岭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大棚蔬菜、无公害蔬菜和精细蔬菜基地;以“五五”畜牧工程(即建设50个畜牧专业村、培育500个畜牧大户)为重点的畜牧养殖基地和以利津镇为重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工作措施上实行“五个一”(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发展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工作法。从县直部门抽调大批干部,组成100个工作组,承包100个专业村和100个后进村,突出抓5个5万亩:5万亩海淡水养殖、5万亩大小拱棚瓜菜、5万亩优质林果、5万亩芦笋和5万亩精细蔬菜。到1997年,农林牧渔各业的比例由1987年的83:2:11:4调整为49:2:37:12,并培植出三利食品公司、振利油料公司、王庄冷藏厂等龙头企业和鲁北畜产品第一大市场、北岭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
  1998年起,县委组织实施全县农业产业化第二次创业,把阳畦韭菜、芦笋、拱棚西瓜三大产业作为实施重点,建立明集乡1.2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利津现代农业示范园,博大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龙头项目,探索出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特点的“上农下渔”、“渗水养虾”等综合开发模式。到2002年,全县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历史上利津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到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1.44亿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县委班子解放思想,达成“工业兴则全局兴,振兴经济,关键是振兴工业”的共识,作出工业强县的战略决策。1993年8月,县委决定建设利津县石油化工厂,翌年9月一期工程即竣工投产,创出建厂速度快、质量好的“利津速度”。到1997年,该厂成为全县第一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其后,在全县企业中全面进行以产权制度为主的改制工作,至2002年底,全县146家乡及乡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改制率91%,大部分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在企业改制的同时,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培植骨干企业,培育拳头产品,推动全县工业化进程。到2002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2.4亿元,工业增加值10.4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6亿元,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5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以石油化工、纺织、制药、机械制造、粮油加工、建筑建材为主体的工业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着力发展民营经济 1992年前,利津县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小、档次低、从业领域狭窄。1993一1996年,民营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规模、档次、效益等显著提高,一批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起来。
  1997年,县委决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年5月召开全县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动员大会,并将会议日期5月29日确定为全县民营经济日。年内,县委出台文件,决定实行“四放开”,即:放开从业人员范围,鼓励人人参与、家家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农民、城镇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离退休退职人员,均可兴办个体私营企业。同时鼓励在职国家干部兴办各类经济服务实体,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允许机关干部、包括副科级干部申请停职留薪,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放开经营范围,除国家明令禁止以外的全部放开;放开经营方式,鼓励个体和私营企业承包、租赁、兼并、购买国有集体企业;放开名称登记和资本注册。同时,县委还制定出一系列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全县经济的主要力量。
  借助改革开放试点县机遇,快速发展全县经济
  1993年3月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将利津县列为全省9个改革开放试点县之一,并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加以扶持,促其发展。利津县委把试点县作为利津发展史上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迅速加以落实。5月13日,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利津县关于加快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及措施。
  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八五”末,全县国民经济整体实力达到1992年全省平均水平,财政自给,收支平衡,到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主攻方向是:(一)以建设专业村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二)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县属工业和乡镇企业;(三)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四)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此后,县委加大落实和督查力度,相继作出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意见,关于促进乡镇跳跃式发展的规定,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意见,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规定和加快工业发展,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利津经济以此为契机,开始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战略
  1993年后,利津县抓住改革开放试点县的机遇,相继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业强县和外向型带动等战略,全县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但是,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运行质量、还是发展后劲,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县委于1999年作出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战略。
  县委把招商引资视为事关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兴衰成败的大事,制定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全民招商。1999年12月,县委召开九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县委书记曹连杰作《实施开放战略,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利津经济振兴和繁荣》的报告,会议确定全县招商引资的任务目标是:到2003年,累计招商引资28亿元;指标分配上,将县直部门划分为3类,乡镇划分为4类,机关干部按照级别进行分配,从县级领导到一般干部职工都分配有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形成了一种人人肩上有指标、有担子,人人为利津经济做贡献的局面。到2002年底,全县累计引进已投产项目373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在实施全民招商的同时,利津县不断创新招商方式,运用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招商、网上招商和载体招商等形式,推进了全县招商引资深入开展。“大开放、大招商”战略的实施,对全县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实施城市化战略
  利津县小城镇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步入正轨。1993年后,利津县抓住被列入改革开放试点县的机遇,确立了“重工、强农、活商、扩城”的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将城镇建设纳入《利津县“九五”发展规划》,并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小城镇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全县城镇化水平仍比较低。
  2000年,县委作出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决策。8月,县委召开九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制定了近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此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相继展开,到2002年底,全县城市建设累计投资20多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0平方公里,比原来扩大了三倍,县城人口由3.2万人增加到6.5万人,县城绿化普及率达到35%以上,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1平方米,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40%。3年间,规划建设了大桥路、津六路、利六路、利七路,改造了利一路、津一路,新建和改造城内道路30公里,县城道路达到66条,总里程50.5公里,搭起了“六横八纵”交通网络。建设了利津黄河公路大桥、欧式商业街、凤凰广场、凤凰住宅小区和利津水厂等设施,结束了城区居民饮用水库原水的历史;建起了热电厂,实现了城区部分单位和居民区集中统一供暖;规划建设了利津开发区,一大批企业入区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