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9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体制改革
分类号: D033
页数: 2
页码: 299-300
摘要: 本文描述了1980-2001年县供销社在部分基层社进行经营责任制试点,在全县供销系统推行自筹资金、抽本经营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经营,成立利津县供销集团总公司,与县供销社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机制。在供销系统内实施股份制改造。各基层社、县直流通企业经营网点均由职工承包租赁经营。
关键词: 体制改革 供销社 利津县

内容

1980年以后,县供销社在部分基层社进行经营责任制试点,1987年在各企业所属加工单位实行利润定额,超利润税后分成的机制,落实“四定一评”(定加工承包人员、定计划任务,定产品质量,定经营利润额;根据加工技术高低、出勤率、工作态度、服务质量,联产联评)管理制度。同年,县供销社在企业领导干部中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将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奖惩、任免、升降的主要依据。
  1992年,先在综合贸易大楼、第二油棉厂、利津镇供销社、罗镇供销社、明集供销社5个单位实行“四开放”(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试点,后在全系统推开。同年,在全县供销系统推行自筹资金、抽本经营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定期定额上交管理费用。其承包人和承包小组代表具有一级法人资格。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自负盈亏、超额归己或超利分成。供销系统共有18个单位参与改制,占全系统企业总数的70%,涉及经营门店151处,其中实行公有民营的门店105处。同时,对生产资料门市部、棉花收购站、加油站、较大型商场等46处骨干门店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各企业依据精简、高效和职能转变的原则,将原有的168名行政人员精简到106人。县社机关进行联动改革,科室由原来的12个减少到5个,人员由45人减为23人。此后,“公有民营”和“抽本租赁经营”两种经营方式逐步在全系统流通企业推开,并成为基层企业主要的经营方式。全系统实行抽本经营的单位有38个,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的135个。
  1993年5月,成立利津县供销集团总公司,与县供销社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机制。公司为集体企业性质,职工人数386人,固定资产2641万元,注册资金3500万元。所属26个法人企业,其中,核心企业10个,即利津县棉麻公司、生产资料公司、第一油棉厂、第二油棉厂、第三油棉厂、县综合贸易大楼、县供销社联营冷藏厂、土产公司、再生资源公司、开发公司;另有基层社16个。总公司制定了《章程》,实行两级法人,两级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4年,在供销系统内实施股份制改造。是年,实施改造的有再生资源公司、酿造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综合贸易大楼。到1999年,又有5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北宋中心社设立“利津县绿源化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油棉厂组建“鲁津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第三油棉厂组建“万达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陈庄中心社设立“宝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明集中心社设立“大华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年内,供销大厦、工业品公司等县直流通企业也由统管经营改为承包租赁经营。期间,16处基层社合并为8处中心社。
  2001年,供销社综合贸易大楼等6个企业实行破产改制,分别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中综合贸易大楼组建“供销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品公司组建“宫宵商城有限责任公司”,冷藏厂组建“东营市万达食品有限公司”,农资公司组建“兴农化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和“田丰农药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棉麻公司组建“津利棉麻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油棉厂组建“津发油棉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到2002年末,除了5个工业企业外,各基层社、县直流通企业经营网点均由职工承包租赁经营。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