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87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
页数: 1
页码: 207
摘要: 县植保站,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病虫害预测预报、大田防治、治蝗、农药管理、植物检疫等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 植物保护 病虫害 利津县

内容

县植保站,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病虫害预测预报、大田防治、治蝗、农药管理、植物检疫等方面开展工作。
  病虫害预测预报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县农业局即在全县各地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点,有技术人员专管或兼管。1977年县植保站成立后,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及时预测和发布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信息,并提出防治的措施。1996年后,依照省、市下发的《农作物病虫预报质量评定办法》,对玉米螟、三代粘虫、棉铃虫、麦蚜、稻纵卷叶螟等十几种病虫进行系统测报,其他病虫作一般测报,预报准确率为86.7%,平均每年发病虫情报20余期,并向省病虫测报站发电码模式电报3期。
  大田防治
  以测报资料为指导,以主要病虫害为重点,做到及时防治。1986年后,历年平均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150万亩(次),防治120万亩(次),占病虫害发生面积的80%,挽回粮食损失2.73万吨。平均每年棉花病虫害发生面积55万亩(次),防治51万亩(次),占病虫害发生面积的92.7%,挽回棉花损失2759.5吨。油料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3.78万亩(次),防治2.51万亩(次),占病虫害发生面积的66.4%,挽回油料作物损失575.13吨。
  治蝗
  1986年后,每年组织查蝗队伍,对全县14.2万亩蝗区进行普查,特别是对1.5万亩常发生蝗区,进行严格控制,平均每年防治面积l万亩,发蝗虫情报9期,情报准确率达90%。1990年,采取“改治并举”的办法,完成“利津县蝗区资源勘察”项目,1998年完成“沿海蝗区生态控制蝗害技术研究”项目。1990年起,对蝗区进行改造,到2002年,共改造面积3.75万亩,其中扩大苇场面积1.4万亩,棉花1.2万亩,水稻0.5万亩,其他0.65万亩。
  农药管理
  1986年后,为规范农药市场,保护农民利益,每年对全县的农药市场进行3-5次清理检查。1996年,培训农药经营者520人,审定和发放农药经营许可证100个。2002年查处农药生产许可证、登记证和批文不全的农药13种1.2吨,过期产品1种1.7吨,超范围产品17种3吨,冒用登记号产品10种1.3吨,剧毒、禁用、限用农药5种0.3吨。
  植物检疫
  1986年起,开展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2002年,先后普查美国白蛾、棉花黄萎病、美洲斑潜蝇、小麦腥黑穗病等检疫对象9种。其中,1997年在集贤乡查出小麦腥黑穗病田215.6亩,全部进行焚烧处理,杜绝疫情传播。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