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栽培与良种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8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物栽培与良种推广
分类号: F307.1
页数: 4
页码: 202-205
摘要: 境内农作物栽培与良种推广,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大豆、高梁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瓜菜等。在作物栽培的同时,大力实施良种推广应用。
关键词: 种植业 作物经济 利津县

内容

境内农作物栽培与良种推广,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大豆、高梁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瓜菜等。在作物栽培的同时,大力实施良种推广应用。
  粮食作物
  小麦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主要种植品种有:济南10号、济南13号、 山农辐63、烟中144、鲁麦7号、淄选2号、泰山1号、泰山5号、昌乐5号、莱州953、DV85-1、PH85-4、215953。全县小麦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1995年,种植面积30.3万亩,平均亩产297公斤,到1999年小麦种植面积增长到32万亩,平均亩产350公斤,是全县小麦种植面积最多、产量最高的时期。选用的品种有:鲁淄92-1、鲁淄-3、济核02、烟886095、稳千.1号、白玉149号、鲁麦21、鲁麦23、山农45。综合增产栽培技术除选用良种外,还推广半精量播种、叶面喷肥、镇压划锄、深耘保墒、合理施肥、适时浇灌和防治病虫害等。2000年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棉花、蔬菜、林果等大面积增加,加之种粮效益较低,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2年小麦夏收面积20万亩,平均亩产342公斤。使用的品种主要有:鲁麦23、烟辐188、鲁麦14、鲁麦21、烟361、淄麦12、烟2801、BY6281。
  玉米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主要种植品种有:鲁玉3号(聊玉5号)、烟单14、掖单2号、掖单5号、掖单11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鲁玉10、丹玉13、沈单7。1986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12.14万亩,平均亩产200公斤,此后,除1997年为7.49万亩外,一直保持在1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逐年有所提高。1990-2002年,选用品种除沿用掖单2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烟单14号、鲁玉10号以外,新推广掖单4号、掖单20、掖单22、鲁玉16号、西玉3号、鲁单50号等品种。在不断推广优良品种的同时,加大水肥供应和种植密度,使亩植达到4000株以上,亩产明显提高。其中,2002年种植面积增长到15.82万亩,平均亩产380公斤。
  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为经济作物,是境内重要油料作物之一。主要种植品种有小粒黄豆、二黄豆、黑大豆、齐黄1号、跃进2号、利选6号、文丰7号、鲁豆1号、农革1号、小青豆等。1986年,主要种植品种有7602、铁丰18、齐黄23、向阳1号、鲁豆4号、农革1、文丰7、利选6、向阳红、大粒黄等。90年代,主要种植品种有鲁豆1、鲁豆4、鲁豆11、铁杆大豆等。2002年,沿用种植品种有鲁豆4号、鲁豆11号等,推广品种有美国千斤豆、冀黄11号、大粒黄等。种植面积一般年份10万亩到20万亩,最高年份30万亩,最少年份不足10万亩,平均亩产最高147公斤。主要分布在北部乡镇和有北洼土地的村庄。春大豆多于夏大豆。
  水稻 1964年境内开始种植水稻。1986年后,种植品种主要有“中国91”,以春季栽培为主。种植面积2-3万亩,最多4万亩,亩产400公斤。1992年后种植面积一度减少。1995年后,经过引进和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并实行大面积稻麦连作,加之黄河水浇灌条件较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9年达到6.15万亩,此后稳定在3万亩以上,平均亩产450公斤以上。主要种植品种有中作8593、中作17、豫粳6号、W45等。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利津镇及北宋、盐窝等乡镇。
  高粱为境内一般粮食作物之一。1986年播种面积1.85万亩,平均亩产123公斤。此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亩产逐年提高。1996年播种7600亩,平均亩产239.7公斤。2002年播种4140亩,平均亩产309.4公斤。种植品种以红杂交、铁杆多穗高梁为主。种植沿用品种有高杆红杂交、白杂交、渤杂1号、渤杂3号等,推广品种有晋杂4号、晋杂5号、抗4、抗5、抗7等。高梁秸杆是建造民房的材料,脱粒后的穗子是制作笤帚、炊帚的原料,故各地均有少量种植。
  谷子为境内一般粮食作物之一,秸杆为饲养大牲畜的优质饲料。1986年播种面积3.32万亩。之后,沿用品种有猫爪谷、紫根谷、小黄谷、红粘谷、小金谷、大八权、苠谷等,推广品种有豫谷1号(安316)、鲁谷5号(5720)、“青到老”等。2002年,沿用种植品种有鲁谷5号、“青到老”等,推广品种有鲁谷8号、鲁谷9号、鲁谷10号等,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左右,亩产一般在120公斤以上,高产可达150-200公斤。
  杂粮是境内传统农作物,主要有绿豆、红小豆、白豆、黍稷等。20世纪80年代,因产量低,种植面积较少,占耕地面积的5%左右。90年代以来,群众生活提高,用作生活调剂的小杂粮需量日增,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占耕地面积的10%左右。绿豆品种有中绿l号、一柱香、大明子、小明子,小豆品种有红小豆、朱砂豆等,白豆有黑脐爬豆,黍稷有黄黍、白皮黍子等。绿豆、小豆、白豆等品种,可实行春播或夏播,也可与高梁、玉米、棉花间作,中绿1号为一年两熟品种。白豆、小豆多为夏播作物。黍稷以前多春播,近年多为夏播。
  经济作物
  棉花境内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早在清代广为种植。20世纪80年代,沿用鲁棉1号,大面积推广新品种中棉10号、渤棉1号、渤棉2号、鲁棉2号、鲁棉4号、鲁棉5号、鲁棉6号、鲁棉9号等。1986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种植面积9.48万亩,亩产籽棉170- 200公斤。1990-1995年,推广应用的品种有中棉19号、维170、鲁棉14号、中棉研12、鲁棉86系、鲁棉155系、W866、荷棉3号、荷棉11号等。由于棉花连年暴发棉铃虫危害,不同程度地影响产量,再加受棉花价格的影响,种植面积下降到1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籽棉200公斤左右。1996-2002年,推广使用美国保铃33B、美国保铃99B、商河SK-1、商河SK-2、河北石家庄321、惠民中杂028、中29、惠抗2号、农科院16号、农科院18号、德州邯抗90、昌邑树棉、河北吴桥20B、810等抗虫棉新品种(后三种为不修枝抗虫棉),有效地抵抗棉花病虫害,产量明显提高。2002年,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棉价相应提升,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通过推广麦收前点种、营养钵育苗、叶面施肥、地膜覆盖等综合栽培新技术,全县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平均亩产籽棉250公斤左右,高产达到350公斤。
  花生为境内传统种植作物之一,因境内沙质土地较多,适合大面积种植。主要用作食用油、食品等。1986后,不断更新良种,推广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海花1号、杂选2号、杂选4号、鲁花11、鲁花17等早中熟大果,沿用徐州68-4、系选25,淘汰白沙1016、伏花生、花28等品种。在种植技术上,每亩增施有机肥料1000公斤,化肥10公斤,深耕土地30厘米,改平地种植为起垄合理密植,推广地膜覆盖等栽培新技术,产量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种植面积2.75万亩,亩产231公斤。
  芝麻为境内传统种植作物之一,主要用作小磨香油原料。可实行春播和夏播,种植面积较少,多为零星种植或与其它作物间作。品种主要有霸王鞭、八叉、稀刷子等。2000-2002年,种植面积在1200亩左右,亩产35公斤左右。
  蓖麻为境内传统种植作物之一,主要用于工业原料等。初春种植,比其它农作物早种20天,多在沟渠、路边和庭院种植,大多不占主要耕地,面积较少。亩产80公斤左右。
  蔬菜瓜类
  蔬菜历来是零星种植。1980年后,开始有蔬菜专业户、专业村,并应用地膜覆盖和温室拱棚。1995年后,全县设蔬菜管理站,统一管理蔬菜生产,逐步推广大棚菜生产,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并培训农民技术员,发展科技示范户。到2002年,全县种植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主要蔬菜品种有芦笋、韭菜、芹菜、食用菌、白菜、茄子、韭菜、萝卜、黄瓜、豆角、丝瓜、辣椒、菠菜、西红柿、甘蓝、菜花、莴苣、茼蒿、小茴香、扁豆、云豆、油菜、蒜苔、大葱等。
  芦笋 1991年境内开始种植。主要品种为玛丽、华盛顿500W、Uc800、鲁芦笋1号等。1993年,种植面积1.3万亩,采笋146.2万公斤。到2002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5万亩,年产量高达184万公斤,平均亩收入3000元。主产区在北宋、虎滩、明集、北岭等乡镇。由于芦笋营养丰富并有医药作用,芦笋罐头、芦笋酒、芦笋茶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已成为利津县出口创汇的一项特色产业,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000年11月,利津县北宋镇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芦笋之乡”。
  韭菜境内历来有零星种植。1993年后,发展阳畦韭菜种植,主要品种有寿光独根红、791。1998年,增加平韭4号、赛松。推广氮磷钾配方施肥、病虫害及无公害防治、阳哇高产栽培等技术,种植面积由过去的1000亩发展到1万亩。2000-2002年,种植面积保持在5000亩左右。冬季低棚覆盖亩产4000-5000公斤,露天生产亩产1万公斤,少部分亩产高达1.5万公斤。主产区在北岭乡,其他乡镇有少量种植。
  芹菜 1983年始有少量种植,品种仅有农家空心芹菜。1990年后,引进新品种玻璃脆、西芹、百利西芹、加州王等,推广氮磷钾配方施肥、病虫害及无公害防治、大棚高产栽培等新技术,亩产高达1.5万公斤。2002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300亩,平均亩产5000公斤。
  食用菌 1983年境内开始生产。1996年,被确定为全县主导产业后,栽培品种由单一的平菇发展为双孢菇、草菇、金针、灵芝等,逐步推广良种低温控湿发菌、高温蒸气消毒、熟料栽培、覆土高产栽培等新技术,当年投料500万公斤。1997年,投料1000万公斤。2002年,投料达到1750万公斤。
  西瓜境内历来有零星种植。1983年,全县种植面积2400亩,亩产1000公斤,主要品种为郑杂5号。2001年后,引进金钟冠龙、京欣、庆农6号、庆红宝等新品种,并推广地膜覆盖、氮磷钾配方施肥、嫁接育苗、小拱棚栽培、大拱棚高产栽培等新技术,全县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亩产3310公斤。拱棚西瓜面积由1993年的150亩,发展到2002年的1万亩,亩产3238公斤。
  甜瓜为境内传统种植瓜类。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发展。1993年后,一直稳定在1000一1500亩之间,亩产2750-3000公斤。
  1986-2002年全县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表
  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吨 (续表)
  1986-2002年全县棉花、油料、瓜菜生产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亩,吨、公斤/亩
  注:(1)油料作物大豆在粮食作物统计表中已有;
  (2)棉花产量按皮棉计算。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