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储油层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8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储油层特征
分类号: P618.13
页数: 2
页码: 142-143
摘要: 滨南油区从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到中、古生界、前古生界等地层都钻遇了油气层。从上至下共有12套含油气层系,为多储油层类型。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都具有储油气性能。沉积岩类储油层,储集空间为粒间孔隙、缝洞、溶孔、裂隙。利津油田、滨南油田沙二、沙三、沙四段为砂岩储油层。
关键词: 利津县 石油 储油层特征

内容

滨南油区从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到中、古生界、前古生界等地层都钻遇了油气层。从上至下共有12套含油气层系,为多储油层类型。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都具有储油气性能。沉积岩类储油层,储集空间为粒间孔隙、缝洞、溶孔、裂隙。利津油田、滨南油田沙二、沙三、沙四段为砂岩储油层;单家寺油田沙三段为砾岩储油层;利津洼陷斜坡带利72井为泥质白云岩储油层。火成岩类储油层储集空间为气孔、裂缝、空洞。变质岩类储油层储集空间为裂缝、溶洞、溶孔、次生孔隙。王庄油田前震旦系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储油层。
  河口油区储集层主要形成于湖泊、河流环境。由于湖盆周边隆起和分隔凹陷的基岩凸起都是沉积物的供应地,因此,具有多物源、近物源、多沉积体系和多储集岩体等特征。
  河口油区岩性复杂,有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砂岩类型,也有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类型,局部区域有岩浆岩侵入体和火山喷发岩类。埕东油田、渤南油田的砂岩类型油田占油田总数的75%,储量占87.2%。河口地区油田储集空间较为复杂,一个油田有多种类型的储集空间。埕东油田、渤南油田的孔隙型油田占总储量的87.8%。渤南油田孔隙度平均为17.6%,油层空气渗透率为42.6X 10-3平方微米。埕东油田孔隙度为35.3%,储层空气渗透率为2526 x 10-3平方微米。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在60%一70%。
  垦西油田的馆陶组含油层系分5个砂层组,共42个小层,主力油层为47、49、53和54,砂层组较发育,平均有效厚度11.3米。油层为粉细砂岩,正韵律沉积,泥质胶结,胶结类型以孔隙接触式为主,胶结疏松,容易出砂。东营组油层只有1个东二段砂层组,共9个小层、主力油层为东25和东26两个,平均有效厚度8.3米,砂层分布较稳定。油层为粉细砂岩——砾状砂岩的反韵律沉积,胶结物以泥质为主,胶结类型以基底——孔隙式为主,胶结中等。沙河街组只有沙一段分布广,平均有效厚度5.8米,沙二段缺失,沙三段为个别井点钻遇的零星分布。沙一段是较粗的砾状——含砾砂岩,灰质重,胶结物含量以碳酸盐为主。垦西油田储集层物性较好,平均有效孔隙度25%,空气渗透率706 X 10-3平方微米。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