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防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6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防洪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利津地处黄河尾闾,河道浅窄,容洪能力低,洪水漫滩偎堤机遇多,水位表现偏高,防洪任务艰巨。黄河洪水涨发时,民众上堤防御,称为“防汛”。冬季称凌汛,春季称桃花汛,夏季称伏汛,秋季称秋汛。其中伏汛、秋汛洪水量大,且常常二汛相连,俗称伏秋大汛,为主要防洪汛期。
关键词: 黄河 防洪 利津县

内容

利津地处黄河尾闾,河道浅窄,容洪能力低,洪水漫滩偎堤机遇多,水位表现偏高,防洪任务艰巨。黄河洪水涨发时,民众上堤防御,称为“防汛”。冬季称凌汛,春季称桃花汛,夏季称伏汛,秋季称秋汛。其中伏汛、秋汛洪水量大,且常常二汛相连,俗称伏秋大汛,为主要防洪汛期。
  防洪任务
  国务院规定,黄河下游防洪任务为:防御花园口流量每秒2.2万立方米洪水经东平湖分洪,控制艾山下泄流量不超过每秒1万立方米洪水大堤不决口。如遇特大洪水,尽最大努力,采取一切办法缩小灾害。山东黄河河务局每年根据上级所定目标和河道冲淤情况,预先推估、公布到达各站的防洪水位。利津段根据预估水位,修筑防洪设施,制定防守方案,连年完成防洪任务,确保了1947年以来55年伏秋大汛不决口。
  防汛制度
  政府地方行政长官对河防负有重大责任,历代均制定严格的防汛制度。人民治黄以来,执行有备无患,防重于抢的方针,大堤防守按“水到人到”的要求,哪里大堤偎水,哪里开始设防。平工堤段按行政区划分段划界,由堤段所在地乡(镇)、村负责防守。险工、护滩、涵闸以修防工人为主,加派民工协助防守。利津段每年汛前组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党委、政府、驻军及油田负责人任正、副指挥,统一领导防汛工作。各乡(镇)、村按营、连建置组织防汛班、基干班等,随时听调上防。
  1986年,防汛工作实行“六落实”制度,即政治思想落实、组织建设落实、抢险技术落实、防守堤段落实、经济政策落实、工具料物落实。1991年变更为“五落实”制度,即思想落实、组织落实、技术落实、工具料物落实、防守责任制落实。
  设防标准按洪水偎堤水深和堤防强度,由县防汛指挥部下达设防命令。警戒状态每华里堤防设0.5一1个基干班(每班12人);紧张状态(堤根水深1一2米)每华里1—2个班;严重状态(堤根水深2米以上)每华里设4-6个班;危险状态每华里按500人配置。
  报警方法,小险吹哨,大险左岸敲锣,右岸击鼓。抢险标志,白天挂红旗,夜间挂红灯。
  防汛所需工具料物,贯彻国家、社会团体、群众三结合的原则,由治黄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按上级下达的储备定额备足、定点存放;商业部门根据数量落实存放地点,以备急需;机关团体和群众所备料物,汛前登记、估价,落实数量和存放地点,平时户存,用时随到随取,工后按价付款。
  防洪抢险
  1986年后,黄河进入枯水期,水量减少。然清水沟人海流路延长,比降变缓,利津段河槽升高,中水量即能造成高水位,洪水威胁愈来愈严重,防汛抢险未可稍懈。
  1988年7月10-26日,1—4次洪峰接踵而至,利津段最大流量达每秒2780立方米。8月9- 21日,黄河中游地区连降大雨,花园口站出现5-8次洪峰。其中第七次(8月20日)洪峰到达利津段时,流量每秒5660立方米,利津站水位高达13.99米(大沽高程系),比历史上最大水量(1958年流量每秒10400立方米,水位13.76米)的水位高出23厘米。洪水期间,利津段6处险工、7处护滩全部靠水吃紧,部分工程出险。险工根石走失19坝次,护滩出险9坝次,抢险用去石料1048立方米,铅丝1692公斤。其中8月12日王庄险工43号坝出险,经王庄段职工和民工抢救1天,未能阻止险情发展。县防汛指挥部急调宫家段职工和机械增援抢险,计抛铅丝笼145个,用石料65方,铅丝550公斤,奋战一昼夜,始转危为安。
  1996年8月,花园口站出现1号、2号两次洪峰。两次洪峰沿程汇合,于8月20日夜到达利津刘家夹河站。流量每秒4100立方米,相应水位14.70米,比历史上的最高水位(1976年流量每秒8020立方米,水位高14.71米)仅低1毫米。县防汛指挥部即早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布置迎战洪峰的措施和方案,拆除刘家夹河浮桥,各单位全部上岗到位,险工、护滩、涵闸加强了防守力量。五庄滩因客水漫滩后,9个村庄被水围困,国家投资预建的两个避水台安置1964人,3400人陆续渡水迁出滩外安置,无1人伤亡。
  洪水期间,王庄险工、五庄、张滩、东关、东坝、崔家等处护滩出现根石走失、坝基塌陷、坝顶漫水、顺堤行洪等险情。河务部门干部职工带领民工采取抛石、抛铅丝笼、柳石枕、散柳压石、土袋筑坝、挂柳防浪、抢筑子埝等措施,奋力抢护。尤其崔家护滩险情最巨。该护滩系1994年新建,根基尚未蛰牢,先后出险30余坝次。县防汛指挥部专设现场抢险指挥部,调集民工200余人,会同县河务局工程处职工及大型机械奋战16个昼夜,抛石5139立方米,用软料234吨,工日2436个,终化险为夷。
  “96·8”洪汛,历时16天,全段总计耗用石料2.70万立方米,铅丝34.5吨,各种软料494吨,编织袋3.77万条,麻袋4500条,木桩677根,蓬布5362平方米。抢险过程,无人员伤亡事故。
  2002年,国家进行黄河中下游调水调沙试验。7月4日,小浪底水库开闸放水,利津段河水持续增大,至7月19日5时,刘家夹河站最大流量达每秒2500立方米,水位高程13.80米(大沽高程系)。20日流量开始减小,水位开始回落。这次试验由黄委会安排,利津负担相应的观测任务,县防汛指挥部预先安排部署防汛准备。试验期间,县段内2处险工、4处护滩计26段坝垛出现根石走失等险情47次。经报上级批准,对各出险坝段进行抛石、抛铅丝笼抢护,共用去石料8249.7立方米,铅丝12.11吨,用工3284工日,动用机械台班229个,确保了调水调沙试验的顺利进行。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