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河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6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河患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2
页码: 119-120
摘要: 本文描述了黄河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形成伏秋大汛,加以河口泥沙淤积,尾闾泄水不畅,河水极易出槽漫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人民治黄,没有造成水患。
关键词: 黄河 河患 利津县

内容

黄河水量年内分配不均,7一10月份来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形成伏秋大汛,加以河口泥沙淤积,尾闾泄水不畅,河水极易出槽漫溢。河口地理位置与中游河段相比,处于高纬度地区,封河早,开河晚。中游河道开河或消凌时,浅窄的尾闾河道仍坚冰固封,极易造成冰凌插塞阻水,造成凌汛漫溢。清代末年到民国初期,几乎岁岁决口,给利津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详见前志)。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人民治黄的新时期。除1951年、1955年凌汛,王庄、五庄两次决口外,已55个伏秋大汛及其它凌汛未决口。
  20世纪80年代以后,黄河进入枯水期,河水流量减小,甚至出现断流现象。仅1988年、1996年出现过高水位洪水。
  1988年汛期,洪峰流量每秒5660立方米,傅窝滩漫滩,淹及至原集贤乡李呈村,淹没农田5万亩,9个村庄3000余人被大水围困。
  1996年8月7日,一号洪峰到达利津段,20日第二号洪峰接踵而至,洪水流量每秒4100立方米,水位高达14.70米。此次洪水由于生产堤的作用,各滩没有进水漫滩,只南宋滩因滨州生产堤决口而漫滩,淹没土地1.07万亩,有9个村庄3000余人被水围困,直接经济损失3462万元。1986-2002年,利津河道凌汛期凌情不甚严重,没有造成水患。黄河工程公司在施工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