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5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河口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2
页码: 117-118
摘要: 本文描述了黄河河口的范围以及尾闾流路。
关键词: 黄河 利津县 河口

内容

河口范围
  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交汇处,北纬37°15′一38°10′,东经118°10′一119°15′,系陆相弱潮堆积性河口,由河流近口段、三角洲及滨海区组成,总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
  近口段以河流水文为基本特征,自滨洲道旭起,至海口长150多公里。黄河利津段属近口段。
  黄河三角洲以利津城为顶点,朝东北方向呈扇形展开,北起徒骇河口,南到支脉沟口,总面积约6000余平方公里,为黄河人海尾闾流路摆动地带。利津全境在黄河三角洲范围内。
  滨海区为黄河河口地区海岸外侧的浅海海域,水深20米以内,宽约20公里,南北长约180公里。利津海域,西起老挑河口,东至黄河故道五河口,全长59公里。俱在河口滨海区范围内。
  尾闾流路
  黄河由利津人海以来,河水出海口门屡被泥沙淤积,渲泻不畅,逼使河水漫溢、分汉、决口,导致尾闾流路变迁,海口位置迁移。从1855年(清咸丰五年)至1934年历时79年,实际行水期62年又4个月,尾闾改道6次(详见前志《黄河篇》),平均每10年改道一次。从1953年至1976年,先后进行过3次人工改道(详见前志)。1976年人工改道,黄河由清水沟人海。
  黄河改道清水沟后,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尾闾改道的规律和人工改道成功实践,多次组织、邀请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水利学专家进行河口治理、尾闾改道等多方面内容的研究、试验、规划工作。并把利津境内的刁口河、马新河作为清水沟流路后的备选流路。东营市政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根据黄河三角洲经济建设和油田开发的需要,提出稳定清水沟流路40-50年的要求。河务部门相继实施了“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固滩保槽、定向人海、借潮输沙”等一系列措施,稳定了清水沟流路,至今已行水26年之久。
  附:近代河口变迁图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