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河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河道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1
页码: 117
摘要: 本文描述了黄河利津段的上接下接以及黄河的下游段的宽窄河槽的变化,还有利津段河道槽的排洪能力。
关键词: 黄河 河道 利津县

内容

黄河利津段,上接滨州界,起自北宋镇董王庄西南(桩号90+000),沿县界东北流,经北宋镇、利津镇、盐窝镇、北岭乡、陈庄镇,到西河口止(桩号164+000),下接垦利段。境内流程74公里。
  今黄河利津段,仍属黄河下游之窄河段,两岸堤距0.5-5公里,其中麻湾至王庄段,素有“窄胡同”之称,堤距不足1公里,最窄处小李险工23号坝距对岸仅460米。两岸险工、控导工程相连接,占河段长度97.7%。河道曲折系数为1.2,比降1/10000,属弯曲型单式河道。王庄至渔洼段长30公里,两岸堤距由0.8公里扩展到5公里,为由窄河道向河口段的过渡段,两岸险工、控导工程稀少,河道横向摆动较大。
  在河槽展宽的同时,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据1965一1988年实测资料计算,渔洼断面滩地增高0.39米,年均0.02米。其中,1979年测量记录,宋集附近河底高程13.00米(大沽高程系,下同),滩面高程14.77米,背河地面高程12.40米,整个河床高于平地,已成地上悬河。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量偏小,挟沙人海能力降低,河床淤积愈加严重。槽高、滩低、堤根洼、背河地面更洼的二级悬河之势日渐成型。
  今利津段河道槽深不足2米,排洪能力由1980年的每秒6000立方米,降低到2000年的每秒3000立方米左右。全段河道一般高于背河地面3—5米,防洪水位高于背河地面8- 10米。如遇较大洪水,即有发生滚河的可能。中小洪水各险工埽坝也险象环生,利津人民防洪抗洪的压力增大了。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