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县城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6
页码: 96-101
摘要: 本节介绍了利津县县城建设,记述了利津县基础设施:街道、楼房、供水、桥梁、路灯、供暖、绿化、园林等。
关键词: 县城 建设 利津县

内容

基础设施
  街道 20世纪70年代初,城区开始向外扩展,新修街道逐渐增多,至1983年,除北街仍为土质路面外,所有道路均为沥青路面。但标准低,市政工程不配套。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02年,城区道路已形成良好的骨架雏形。整体上以东西、南北方格网状道路为骨架,东北部以滨港路为基础采用放射状,东西方向自南向北分别由大桥路、城南路、利一路、利二路、利三路、利五路、利六路、利七路、永莘路共9条;南北方向自东至西分别为津一路、津二路、津三路、津五路、凤凰路、津六路、滨港路共7条。城市道路共16条,道路长度30.83公里,道路面积1.68平方公里。
  楼房 20世纪80年代,城区住宅主要是砖瓦平房,二层以上楼房仅有10幢,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开发建设步伐加快,住宅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室内水、电、暖、卫、讯设施一应俱全。到2002年底县城建有住宅楼198幢,4900套,人均居住面积22.4平方米。
  城区楼房式住宅小区有:苏南花园、金都花青岛颐德花园、大唐人家别墅。园、江南花园、丽苑小区、凤凰小区、润泽小区、
  供水城区供水历来靠黄河水和井水。1978年成立自来水公司,利用黄河水源供水,机关单位开始用自来水。1980年南关水库建成后,县城全部用上自来水。1991年起黄河连续几年出现断流,造成缺水,1993年将自来水公司泵房与胜利油田水厂的供水管线进行对接,每小时供水量420立方米,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1995年和1996年黄河断流时间延长,南关水库进水困难,再加胜利油田向自来水公司的日供水量减少,形成了水荒,建设自己的水源势在必行。1996年县政府决定建设城南水库,并将其列为1997年9件大事之一。1996年11月开工,1997年11月竣工。城南水库位于县城南环路南,占地面积770亩,工程总投资771.89万元(未包括征地费)。设计库容100万立方米,蓄水深3米,内坡全部由天龙板衬砌。配有5002LB-70型立式轴流泵2台,55KW电机2台,200KVA变压器1台及进出水闸等设施。1997年9月,自来水公司铺设由426mm球墨铸铁管线1260米,将城南水库水引入自来水公司清水池。并新上111KW水泵一套,每小时供水量550立方米。城南水库正式使用后,原南关水库废弃。
  1998年后,又购置变频软启动等设备,对城区利一路、利三路进行管线改造。2000年,自来水公司投资673万元,将油田利津水库水源引入城南水库,共铺设由500mm管线10500米,2000年7月10日一次试压成功,为利津县城区用水提供了保证。
  2001年10月,实行水资源统管,将自来水公司移交水务局管理,并决定建设利津水厂。县政府将利津水厂工程列为2002年度县政府10件大事之一。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于2001年10月28日开工,主体工程2002年6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水厂位于城南水库北,大桥路南,占地面积60亩。设计日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主体工程主要由一级泵房,折板反应池,平流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及二级泵站组成。水厂采用先进的净水工艺,选用国内一流供水设施,实行现代化的操作管理。2001一2002年,自来水公司对县城主要路段进行管线延伸改造,新铺巾200mm以上管线1500米,改造管线7000米,安装控制阀门30余个,使管网基本达到环网运行。通过改造完善,自来水公司供水控制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巾100mm以上管线40余公里,用水单位545家,用水人口38400人,日供水量超过1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100%。
  排水城内积水历来是顺从自然流势,排入湾塘。1984年,县城乡建设委员会投资4万元,将利二路明沟排水改为毛石砌体,混凝土盖板的排水沟。西关桥至农业银行门前一段路,总长350米,各单位相继修建了门前排水暗沟。逐步代替了明沟排水。
  1990年后,排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快。1991-2000年相继在利一路、津二路、津三路、城北路、利三路、南环路、滨港路、利四路、利五路埋设了排水管道。2001年,津六路、利一路西延,利二路西延,利三路西延,共铺设排水管道11024米。到2002年,城区主排水管道总计32条,总长度为93千米,分布于城区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下。所有排水主管道均为砼管,直径600一1000毫米,管道坡度1%一0.5%,每隔50米排水管设有一检查井,为防雨污合流,每一检查井对应一套雨水井。
  城区排水河道主要有:三里河沟和西关排沟。管道排水分别流入这两条河沟,从城区穿过,至城区外东北方向汇入太平河。老城区的排水,城北侧入大仓湾,城南侧入西南街湾。每逢大雨水流倒灌,县政府为解决老城区雨季排洪问题,于1989年建起了大仓湾排水泵站和西南街湾排水泵站,保证了居民生产、生活和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
  桥梁 1986年前,利津城区仅有西关桥和拖修厂门前桥。西关桥位于旧城西关,建于1969年,改建于1989年,跨度4米,桥面铺沥青路面,是沟通旧城区与新城区的主要通道。拖修厂门前桥位于拖修厂西北约30米处,建于1973年,投资3000元,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跨度5米,现已拆除。
  1987-2002年,利津城区内新建和改建各类桥梁10座。其中,水利局负责设计与建设的9座。
  路灯 1985年,城区仅有路灯59盏,皆用水泥电杆架设。此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路灯逐年增多,灯具由老式向新式发展,电线杆由水泥杆向铁杆发展。至2002年,全城共有路灯2483盏,架水泥电杆373根、铁电杆942根,分布在县城16条道路。
  供暖 1986年前,县城居民和单位供暖皆自备煤炉。1986年后,部分机关和单位建设锅炉房,单位内部集中供暖,有的居民安装土暖气。至2000年,县城只有少数单位联片供热。2001年,县政府把实施城区集中供热列入议事日程,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利津县城区热力专业规划》,投资建设利津热电厂,当年11月热电厂竣工试运行,2002年开始铺设供热主管线,到年底凤凰制药厂、石化厂首先实现集中供热。
  绿化
  1983年开始绿化城区街道。1985年后,随着城镇总体规划的逐步实施,城区绿化步伐加快,类型增多,到2002年底,绿化总面积达111.9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面积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0%。其中,县城区道路绿化总面积24.18万平方米;庭院绿化总面积51.4万平方米;居住区绿化总面积37.24万平方米;公用绿地总面积5.09万平方米;花卉总面积4600平方米。
  道路绿化 1983-1986年重点绿化利二路,在城内东西大街种植梧桐、合欢千余棵。1987年绿化利一路植柳328棵。1992-1996年先后3次绿化津二路,种植蜀桧、冬青、石榴、百日红、垂柳等树3000多棵。期间,1994年在城南路植柳353棵,1995年在城北路植白腊130棵。1997- 1998年,滨港路种植垂柳685棵,冬青1545棵,石榴332棵,白腊181棵,月季2170棵,木槿900棵;利三路东路种植白腊60棵,西路种植白腊418棵。1999年,津三路种植冬青2780棵,合欢60棵,白腊110棵,木槿600棵,龙柏球8000棵。2000年,津五路种植三叶草2380平方米,国槐90棵,合欢150棵,金叶女贞3350棵,龙柏球4070棵,紫叶小檗920棵,石榴2100棵。2001年,建成欧式商业街(津一路),种植垂槐390棵;大桥路种植垂柳210棵。2002年津一路南延,种植垂槐180棵;大桥路种植白腊656棵,三叶草、月季等绿化面积2万多平方米。
  单位庭院绿化 1986-1988年,县人行、百货公司、河务局、医院、法院等单位,种植柳树、杨树、梧桐、马尾松等多种树木,绿化面积10195平方米。
  1989-1994年教育局、利津一中、土管局等十几个单位对庭院进行绿化。共新增绿化面积8.1万平方米。
  1995一1998年,开展创建“花园式单位”、“绿化先进单位”活动,新增绿化面积达12.7万平方米。有7个单位达市级“花园式单位”标准,3个单位达市级“绿化先进单位”。
  1999年,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县委、河务局、国税局、实验二校、财政局等5个单位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新增绿化面积3.03万平方米。
  2000年,依照县政府《创建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对公共绿化和庭院绿化进行统一规划,到2002年又有20多个单位进行庭院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1.5万平方米。
  居住区绿化 1983-1992年,城东、城南居民区进行植树绿化。1993一1998年旧城各居民区共新增绿化面积8万多平方米。1999年以后,机关居住小区和各居民小区的绿化面积逐年扩大,到2002年总计新增绿化面积8.7万平方米。
  另外,从1995年开始营造公共绿地,到2002年总计建成城区公共绿地2万多平方米。
  园林
  凤凰街心公园位于县城利二路、津二路交叉路口北侧,利津影院门前,建成于1995年,投资200万元,面积14.2亩。城外调土7000余方,埋设软式透水管线597米,铺设炉渣隔碱层1200立方米,浇筑花池3742.8平方米,建有喷泉、带河、水池、雕塑、舞池、亭榭、回廊等,栽植各种花木50多个品种,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心建筑为高达14米展翅欲飞的金色凤凰塑雕,与古代“利津凤凰城”名称相吻合,成为利津县城的城标。1998年,街心公园二期工程扩建,新扩面积7.7亩,新增儿童娱乐设施。街心公园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一处清新舒适的休闲场所,也为今后城市建设积累了经验。
  凤凰广场位于利津县城西部,县人民法院以西至隆昌防腐公司。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50米,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东部主广场12.6万平方米,西部商业区面积2.4万平方米。广场是集行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凤凰广场规划结构为:一带两轴四区。一带是广场东侧的滨水风光带,内有生态岛、门式小品、水生植物、轻钢拱桥、荷池等;两轴是指主次景观轴,以凤凰台的中心喷泉为轴心设置,南北方向为主景观轴,东西方向为次景观轴;四区是指广场区、办公区、商业区、滨水区。广场区是凤凰广场主体,内设有凤凰台、主席台、会展中心、水池主体雕塑、舞池、儿童游戏场以及各种花坛等;办公区,即凤凰广场的管理中心,建有管理房一栋;商业区建有商业大厦;滨水区,即滨水风光带,它以水、桥、岛为景点,水生植物加以点缀,使水、绿、岛、桥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利津凤凰广场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2002年3月开工,同年9月竣工。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