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总体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3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总体规划
分类号: F303.3
页数: 2
页码: 95-9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利津县1986-2002年总体规划, 1983年底,县政府开始编制利津县有史以来首部城镇总体规划,1984年编制完成,经市政府批复实施。此后,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对《利津县城镇总体规划》进行3次修订,分别编制形成《1989年利津县县城总体规划》、《1995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和《2001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
关键词: 规划 利津县 城建

内容

1983年底,县政府开始编制利津县有史以来首部城镇总体规划,1984年编制完成,经市政府批复实施。此后,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对《利津县城镇总体规划》进行3次修订,分别编制形成《1989年利津县县城总体规划》、《1995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和《2001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
  1989年利津县县城总体规划
  该规划由山东建工学院编制,县委、县政府与东营市建委组织评估和审定。规划确定以向西、北为城市发展方向,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为油田服务工业为城市性质,人口规模近期2.3万人,2000年3万人,远期5万人。城市结构为:两条发展轴(利二路、津二路)、四大功能区(文教、工业、商业、行政)、六个中心(工业、商业服务、行政办公、体育、卫生、娱乐)、两个居住小区(新、老城区)。工程设施为新老城区道路6纵6横和两个环(管、线)。景观规划为黄河风光揽胜区、古城风貌保护区、利城新貌展示区。
  1995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省建委关于新一轮总体规划审查审批办法,对1989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予以修订。规划期限近期到2000年,远期到2010年,远景2050年后。城市性质是以加工业、轻工业和石油化工业为主的新型城市,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控制面积近期4.8平方公里,远期7.86平方公里,远景约为15-20平方公里。规模人口近期3.2万人,远期6万人,远景约为15万人。交通规划,原过境滨港路由西北外环路经过,市区南环路过黄河设轮渡直通东营,远景建利津大桥,市区西部设一大停车场,北部设一新汽车站。市区内利二路、津二路为主干框架,利六路、津三路、凤凰路形成内部环路,连接工业、文教、老城和中心区。商业、金融、行政、文化等公建用地集中于利一路至利三路、津一路与津三路之间,在老城区利一路设一特色商业街。在新规划生活区设相应规模的中小学等设施,在南部新区设一综合医院,约150床位。利四路以北、津二路以西为综合工业区。规划还对生活居住、农贸市场、公共防护绿化、城市风貌、供排水均作了框架式设定。
  2001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
  由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利津县城建委共同完成,通过省、市专家评审,并上报市政府。总体规划控制区面积为79平方公里,规划基期为2000年,近期规划为2005年,远期规划为2010年。规划目标是:为居民生活创造舒适、宜人、方便、和谐的人居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园林式城市。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经过长期发展,利津县城镇群体己具备一定基础。以利津城为主中心,以东北部的陈庄中心镇为副中心,以滨港路和辛河路为主要发展轴线的城镇体系框架,为全县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1年规划县城仍然作为全县一级中心城市,中心镇陈庄作为北部次中心,与盐窝同属二级城镇,其余为一般小城镇,属三级城镇。全县城镇体系规划规模,近期(至2005年)全县总人口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8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2.7%,远期(至2010年)总人口3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5万人,一级城镇8万人,二级城镇2-3万人,三级城镇1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为60%。
  县城总体规划县城居民居住用地分三种类型:一是东部旧城区以传统平房为主;二是各单位建设的居民用平房;三是中西部各单位新建的楼房和统一规划的楼房式住宅小区。2001年规划要求对东部旧城区进行改造,对现状新城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设施配套的居住小区。县城总体规划规模:近期用地7.16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远期用地9.5平方公里,人口8万人。城市总体规划采用单中心集中式块状结构,城市连片集中布局。县城中部凤凰广场周围,津二路与利二路交叉附近集中形成全县的商业服务中心,并结合其他设施形成城市中心,西北部为生产区,东部、西部为综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规划两处,一处在东北部、一处在西南部,文教区位于东北部,各项基础设施相应布局,绿化系统穿插其中,形成有机联系的城市整体系统。城市道路采用方格网加放射路网结构模式,形成9横(东西方向自南向北分别为城南路、利一路、利二路、利三路、滨港路、利五路、利六路、永莘路和城北路)9纵(南北方向自东向西分别为城东路、黄河路、沧湾路、津一路、津二路、津三路、津五路、凤凰路、津六路)的有机道路交通体系。景观特色充分利用黄河资源,达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在“水、绿”自然条件基础上,体现时代性、现代感与历史的延续。
  规划管理
  1981年,利津县出台城区建设土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县城新建单位申报征用、选地定点工作。至1986年,批复了交通局、书店等十多个单位沿街建筑的定点、验线。
  1988-1992年,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8份,完成92处建设工程、构筑物的定点放线,制止违法乱占乱建、占压人行道38起。1993一1998年,利用宣传车、咨询站、宣传材料、电视讲话、永久性横幅标语等形式着力宣传《城市规划法》和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
  1999-2001年,全县共核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93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642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60份、《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21份。
  2002年,严格规划管理程序,本着城市规划建设程序化的原则,共发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56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76份,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8份,“一书两证”发证率达到95%以上;发放行政处罚决定书5份,使双违率控制在2%以下;开展“阳光规划”活动,让群众全面了解全县规划建设情况;全面启动城市“绿线”、建筑“红线”工程,对县城区道路两侧制定“绿线”、“红线”标准,为城市“大空间、大绿地”的控制成形和建筑物的定点放线起到了保障作用。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