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生育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7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计划生育管理
分类号: C912
页数: 3
页码: 89-91
摘要: 本节讲述了利津县计划生育管理,生育政策1986年,全县推行“间隔式”二胎生育政策,即农村夫妇双方婚后生育一个女孩,间隔5年以上,年龄达到30周岁,由本人申请,村委会推荐,乡镇计生办审核,报县计生委办理《生育证》手续后,可生育二胎。 利津县突出抓了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管理。在实施人口计划管理过程中,实行目标责任制,1989年开始,坚持把责任落实到党政一把手身上。通过逐级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督促各级领导抓好人口控制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 计划生育 利津县

内容

生育政策
  1986年,全县推行“间隔式”二胎生育政策,即农村夫妇双方婚后生育一个女孩,间隔5年以上,年龄达到30周岁,由本人申请,村委会推荐,乡镇计生办审核,报县计生委办理《生育证》手续后,可生育二胎。
  1990-2000年,县政府按照《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审批一、二孩生育程序的几项规定》,将生育指标落实到人。大体分六步进行,即本人申请;村委会(单位)安排并呈报;乡镇(县直部门)计生办复核上报;发放《生育证》;进行优生监测、围产期监护等服务;婴儿出生后半月内申报户口,及时搞好出生统计。
  2001年,县政府出台《利津县关于表彰农村只要一个女孩夫妇的决定》、《关于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的意见》、《关于贯彻实施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意见》三个文件,对全县16820个独生子女户兑现了每户120元的奖励金。在全县开展“万名群众评行风”活动,并对弄虚作假、乱收费乱罚款、服务质量和态度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2002年,严格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要求,取消一孩生育证审批制度,实行免费登记制度,取消二孩社会抚养费,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实行“四术”免费,优先落实各项奖励政策。同时,县政府印发《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制定《生育证》管理办法,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更加透明,可操作性增强。
  目标管理责任制
  利津县突出抓了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管理。在实施人口计划管理过程中,实行目标责任制,1989年开始,坚持把责任落实到党政一把手身上。通过逐级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督促各级领导抓好人口控制目标的落实。县委、县政府以县计生委为主组成计划生育抽样调查队,进村入户进行经常性调查。县计生委还坚持每年进行两次大型抽样调查,较准确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1990年,县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1990年度人口目标责任书》(1991年更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主要包括3项内容:(1)责任目标:人口出生率、女性初婚晚婚率、晚育率、计划生育率。(2)考核办法:乡镇按季度组织自查,县政府委托县计生委定期检查,年终进行抽样调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3)考核分值:计划生育工作在县精神文明建设岗位责任制百分制考核中占20分。年终与县两个文明建设考核一并奖惩。当年年终考核结果是:有14个乡镇全面完成了各项责任指标,得了满分,被评为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有3个乡镇被列为重点管理。
  1995年,对出生人数、计划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统计合格率和动态工作指标都作详细规定。同时,进一步加强网底工程建设,村级达到组织、阵地、责任、报酬四落实。
  1998年,调查考核采取记分办法,满分为1000分,750分为及格。计划生育率达不到下限的行政村,由县委、县政府确定为重点管理村。1999年增加奖惩措施,考核结果和奖惩情况通报全县。
  2000年对《责任书》规定的责任目标进行全面考核,全年分别在四月、七月、十月、十二月抽查4次,每次每个乡镇抽查2个样本点,半年及年终抽查记分,作为年终奖惩依据。
  2002年,县政府对村级增加了工作动态考核,主要内容是,村村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组织领导机构,配备专职计划生育主任和专兼职统计员、宣传员、通讯员、药管员、育龄妇女小组长;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管理制度齐全,分工明确,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各类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待遇得到落实。在城区,38个职责部门全部建立计划生育“垂直”管理体系,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加大管理措施,促进全县计生工作深入开展。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