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道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666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50
页码: 316-361

内容

天桥感怀
  (诗三首王在亭)
  ——2004年6月的一天傍晚,站在王道村北天桥触兴有感。
  (一)
  绿树茂密茫苍苍,扎根高速路两旁;
  昔日不毛荒碱地,如今林带宽又长。
  (二)
  南有清河、济青闸,北建双路天桥下;
  东是青龙绕村过,西为白虎佑王家。
  注:“青龙”、“白虎”之说,系老辈人之传说。绕村而过的古小清河为“青龙”;村西的地名西园(也叫西滩)为“白虎”。先祖异迁来时,认准了这块三面环水、土壮草肥的“u”字形宝地,于是就在“u”字形的中心立村落居(现村中的古河道段已填)。
  (三)
  遥望桑梓先租地,繁衍子孙多功绩;
  虽受艰难和困苦,换来光宗耀祖时。
  王道村里春意浓
  王道村是丁庄镇最大的村庄,也是省级文明村,当你走进王道村,看到的是一排排石、砖、水泥结构的红瓦房,雄伟的大门楼,整齐的排列在街道两旁。十三条平直如镜的柏油路把全村装饰成棋盘一样。整个村庄交通四通八达。村内十字大街处,酒馆、肉食店、餐饮小店、副食店、火烧铺、杂货铺、小卖部、电视家电门市部、理发店、燕山牙科、机械维修铺、农民生活、生产资料及农副产品供销门市部等,汇集在一起,形成了王道村的商业中心。王道超市的广告牌,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格外醒目。十字街东边是王道村文化大院和老年活动中心,里边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案等各式各样的体育器械,单、双杠、秋千等应有尽有。
  逢年过节,一早一晚来文化大院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每到夏天的晚上,人们吃过晚饭,像城里人那样到商业中心和文化大院,溜达溜达,既锻炼了身体,又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有的小两口领着小孩,有的青年夫妇在柏油大街上散步,还有的老两口互相搀扶,领着孙子孙女在老年活动中心尽享天伦之乐。街旁,路灯高挂,纵横串联,像10多条火龙,把整个村庄映照得通明。文化大院里,商业店门口竖的广告牌,开业的花篮和各种彩带,都安上了电灯泡,光彩耀眼,与火龙般的路灯,相互映衬,简直把王道村打扮成了彩色的花城。来往购物的人们和游玩、闲逛的青年男女,走在电灯底下,仨一帮,俩一伙,说着笑着,人们的谈笑声再加上村办公室喇叭里的广播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欢快动听的音乐。这真是改革开放威力大,王道村里春意浓。
  王道八景
  田野唱着,庄稼长着,农民忙着,汗水淌着,
  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硕果满园,六畜满栏,棉麦杂粮,五谷齐全,
  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电视电脑,卧车豪华, 这是今日王道的真实写照。
  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宽阔平坦,风景如画,
  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致富路,
  村里村外,绿化林带,空气清新,调节生态,
  这是一处清幽的乐园。
  大小车辆,一应俱全,耕作收运,配套方便,
  这是机械化耕作的生动体现。
  东海滩涂,碧海蓝天,鱼跃虾欢,苇草食盐,
  这是一方生金产银的宝地。
  大米白面,井水甘甜,蔬菜肉蛋,样样齐全,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幸福生活。
  夏晚
  柏油大街门楼前,两边路灯光耀眼;
  晚风拂面凉意爽,祖孙三代来聊天。
  爷爷回忆相当年,一年到头忙不闲;
  吃糠咽菜度日月,拾掇完了去讨饭。
  儿子开腔话当前,春夏秋冬细米面;
  新鲜蔬菜天天有,鸡子鱼肉总不断。
  孙子张嘴就说馋,好稿天天吃不完;
  糕点罐头轮换吃,乳品多样任挑选。
  喜看国泰民又安,人民生活比蜜甜;
  永远跟着共产党,幸福美满万万年。
  绿色的家园
  家,在王道东北角,南北大街东侧,北三路南第二根南北巷里,大门朝西。进门迎面是一架绿油油的葡萄树,它茁壮向上,又顺架昂首向西,大有欲爬过大门围墙之势,迎接着走进门的人们。葡萄架的后面,一棵伞状的桃树,三权着欲盖满院。一到三月,桃花盛开,白中衬红,象忸怩的妙龄少女,含羞欲掩,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北边正房西窗台前,一株石榴树正花开似火,红艳艳、粉扑扑,衬着绿叶,尤如在碧水上漂浮着的灯笼。正房东窗下,有一雨生的卡腰葫芦,经精心护理,顺墙上爬,越窗而上,爬至屋檐下。花中现果,坠挂于蔓,蔓爬满墙,象一扇绿屏,悬挂在院子的北边。从窗台向南七米处,有一银杏树,春末夏初,枝叶繁茂,象要与桃树、石榴树、争奇斗艳。在往东两米处,有一棵已栽三年的冬枣树,高约两米半,叶色浓绿,油光放亮。枝叶之间,缀满着核桃大的枣儿,一到阴历的八月,虽然还不很熟,但已是脆甜可口,令人馋涎欲滴了。要到了九月熟透了的时候,那真是,红果满树、香飘满院了。再看树的北面,栽种着四沟辣椒、五沟茄子、一畦芫荽菜、四行甜玉米、一架木耳菜;靠东屋檐下,还有两架丝瓜、十多棵向日葵;象卫士一样,挺拔在小菜园的四周,威武雄壮。从早到晚迎接着,欢送着那每天从东方升起,又每天从西边降落的太阳!
  白色的卡腰葫芦花,紫色茄花,黄色的丝瓜花,白、紫、黄相映,引来了不少只辛勤劳动的蜜蜂,“嗡嗡翁”的叫个不停。不多日子,椒纽纽,茄果果,一嘟噜,一丛丛,缀满了枝头;芫荽出土了,一拱出地面就是两角角,不几天长高了,叶绿、茎嫩,香味四溢,润人心脾;甜玉米长高了,宽厚的叶子,似剑如刀,在习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叶腋里钻出头顶绿缨的玉米棒,几天后,绿缨就变成紫红色了……
  茶余饭后,站立在院子中央,绿色的画景映入眼帘,浓香芬芳,扑鼻而知,令人心旷神怡!都说小康好,我说这迷人的家园,已步人小康!
  教坛抒怀
  教坛耕耘四十秋,岁月更迭已白头;
  风霜几度终不悔,辛苦万般仍未休。
  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千弟子竞风流;
  满园春色堪笑慰,更逢盛世乐悠悠。
  王道村的门楼
  王道村的大门楼,形态醒目,美观大方,构造简单,经济实用,驰名四乡。
  大门楼兴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是王孟金精心设计,由王荣会建筑队最早开始建造的。发展中式样不断改进,门楼分两层,上额镶嵌着金字匾额,匾额四周用五彩瓷瓦衬托。匾额的内容多是:“家和万事兴”,“家兴财源旺”,“春光满院”,“鸿光照千秋”等。大门两侧的门壁都用下黑、上红的瓷瓦装饰大门多是原木色,用清漆油过,放光发亮。大门框多是槽钢焊接而成,红漆油过。一进门,巨幅影壁瓷画,栩栩如生整个大门的设计巧妙,建造端庄,稳重优雅。
  王道村的宅院都是按新规划建设的,石基、砖墙、红瓦盖顶、锁皮出厦,前墙用彩色瓷瓦贴面,后墙用水泥抹固,门窗宽敞明亮。门前是柏油大街,街两边的花池里绿树伴着花草,再有这样的大门楼点缀,给整个村庄的文明和谐氛围又增添了几多姿色。
  春节期间,门楼上大红灯笼一挂,就像是青春少女,身姿婀娜,笑脸绽开,迎送着幸福而欢愉的人们。特别是晚上,彩灯一亮,艳丽的亮光直射大门楼,门楼就像一团红光欲放的朝霞,门楼连着门楼,相互映衬,整个村庄美丽极了。人们看着这美丽的胜景,无不赞叹。真乃“福门”、“伟门”也! 济青河抒怀
  (诗四首 2004秋王在亭)
  一桥横跨济青河,拂堤垂柳舞蹁莎;
  水边碧草没白羊,鱼儿欢跳戏清波。
  济青闸一瞥
  闸高矗立身窈窕,电视塔尖争谁俏;
  河中碧波吻闸脚,又见青松竞寿高。
  济青河边即景
  晚霞水中映,岸边柳影动;钓翁鱼竿擎,树上百鸟鸣。
  孤舟水上行,水鸭扑愣惊;鱼儿]搅碧波,虫唧草丛中。
  花甲吟
  潜心修性处盛世,甘为人间一凡子;
  不重名利春常在,体健何以两鬓稀。
  祖茔供桌志
  阳面司马温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於真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始祖王异来历及原籍考察记
  王道村王姓始祖王异的来历及原籍。具传说,是山西省洪洞县古大槐树下迁移来的;但也有少数老人说是山西省济阳县南关南祠村人(据查证山西省自古以来没有济阳县);广饶县地名委员会1991年立的村碑上记载,是1369年(明洪武二年)从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来的。针对上述情况对周边市、县、镇、村做了详细地考察。在考察无果的情况下,2005年10月22日,编委会派遣王效银、王永奎去山西省进行考察。在在山西省太原市工作的王光诗配合下,从太原市到洪洞县;从清徐县到北营村;又从太原市到王家大院,辗转两市三县,行程两千余里,查资料、听介绍、访老人、看碑谱、与专家交谈。
  古籍洪洞县大槐树根
  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是明朝移民迁移局旧址,现在是“山西省旅游管理局洪洞县旅游管理所”。当时国家只在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移民迁移局一处,其他省、县设接待站,这里只存档着:迁移政策、条例和原则性的资料,并没有单人的迁移记载材料。
  山西省清徐县清徐镇北营村,1712年修续的族谱上记载着,始祖王士能与小儿王宝,明初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于此地,与其他儿孙在迁移中失散。王异是士能的嫡系世孙,据说是去了山东省青州府一带,但始终没有联系上。北营村王氏家族已繁衍到了二十五世,我们王道村王氏家族繁衍到了二十七世,基本平行。这些事实与我们始祖茔前石供桌上的记载非常吻合。
  根据调查材料证实:我王道王姓,属太原“王”,王姓来源众多,郡望、堂号之丰富,还没有一个姓能超过王氏。历代史家根据各支王姓人的不同来源祖居历史,将其分为二十一望。传统所说王氏二十一望,是指王氏二十一郡望。我王道王姓根据来龙去脉的考察材料证实:属太原“王”。
  经认真分析、论证,结论是:王道村王姓始祖王异,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从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古大槐树下迁往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现广饶县)端智乡(现丁庄镇),古小河一道口处定居,后定村名为“王家道口村”(1958年改王道村)。
  从始祖至今已繁衍到二十七世,一万余人,分居全国各地。吾族,人丁兴旺,支繁叶茂,科甲绵绵,人才济济,子孙林立,代有显者,堪称望族也。
  祭祖文(王俊涛)
  赫赫吾祖,山西古槐,辗转迁徙,安居王道。
  世道沧桑,中更蹉跌,越数百年,建功立业。
  聪明睿智,开设学堂,九处有余,教化后人。
  建庙立祠,礼束乡民,修桥铺路,造福子孙。
  抵御夷蛮,精忠报国,一门双烈,儿女英雄。
  先祖圣德,功不可灭,改革开放,百废俱兴。
  农林牧渔,工商农贸,交通运输,齐并发展。
  文教卫生,广播电信,村庄建设,日新月异。
  建我家园,共创和谐,强我中华,吾辈之责。
  不分姓氏,不论城乡,加强团结,共谋发展。
  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精诚合作,共铸辉煌。
  继往开来,再绘蓝图,先祖圣德,永志勿谖。
  民政齐心,昭告列祖,实鉴临上,皇天后土。
  王兴州给王道两委的信
  王孟梅同志:
  来信收到了,当时我正参团旅游在外,回来时已近六月底,当即办理。七月成都天气闷热,我中暑加感冒,病了半个多月,病好后,继续写材料,故迟至今天。年老加仓促写成的材料,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给予斧正。
  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写“村志”是件大好事,它可以鼓舞今人,激励后人,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家园。
  祝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全体成员,工作顺利!全家安好!
  此致
  敬礼
  王兴州
  2005年8月21日
  为民造福甘当孺子牛
  ——记王道村党支部书记王孟梅
  写在篇前的话:《王道村志》即将付梓,为记述村党支部书记王孟梅在当书记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为王道村民所干的大事、所创的伟业,特撰此文,附于《志》后。
  就本文的题目而言,用“牛”来做比喻,似乎有些欠雅。但就寓意来讲,我们认为恰切、明了、逼真!不是吗?当你看了这篇文章后,或是看过《村志》自1976年以来的内容,党支部书记王孟梅为了给王道人及其子孙后代造福,所做的一切事儿不正像一头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牛?再贴切的说,是一头“领墒牛”吗?他在当书记三十多年的干事创业中,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顾沟沟坎坎、凹凸不平,不屑人们“鞭、棍”的“击打”,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认准的目标,抵制着左右干扰,铺设出了王道人奔向小康的光明之路!
  下面我们一是要充当一个文字“搬运工”的角色,以《黄河精英》这本书的作者芦苇在15年前为王孟梅写的报告文学《红荆赞歌》为先导(基本上是照抄原文,[]中的内容即是);二是再把王孟梅u 1989年后所创的业绩进行一些补续,力求把王孟梅为人民干事创业的事迹写得更完美些。
  先说王孟梅带领王道人大搞农田治理,稳固“基础”,狠抓粮棉的事迹吧!
  1976年,是王孟梅加人中国共产党的第四个年头。就在这一年,王孟梅被选为王道村党支部书记。他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全村这845户,3035口人,要吃饭、要穿衣、还要……他考虑再三,农业是基础,不把农业生产搞好是不行的。
  [ 1987年腊尾时节,冰冻三尺,寒风刺骨,“年”味已经很浓了。在东王公路西侧广饶县王道村的地段上,出现了多少年已不曾见的那样热烈而动人的场面:黑压压、密稠稠,男女老少,不下3000余人,奋臂屈腰,挥镐抡锨,你追我赶,热气腾腾。冻片随着欢声搬家,土块伴着笑语飞扬,中国农民的拼搏精神和英雄气概在这里大放异彩。
  人们不禁瞪起惊愕的眼睛:这是怎么了?是又搞“大跃进”?还是组织“大兵团作战”?
  一看到这形式,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那荒诞的“浮夸风”和挨饿的滋味,不免生出许多非议。王道村党支部书记王孟梅那又高又亮的嗓门儿通过高音喇叭,正好回答了某些人的疑问:“……咱们王道村人在这里受累挨冻,卖力气,不是演戏给人看的,是挖条田,搞建设,办实事儿。咱们王道村确实和别村不大一样,受累多,流汗多,从过秋,一冬天还没捞着歇一天。可大伙想想,不受累能有今天这样子么?不受累咱村能彻底改变面貌么?……”
  王孟梅的话简洁、实在,象一位高明的导游者,引导人们漫步回到那逝去的岁月和一幕幕苦涩而甜蜜的场景一
  王道村地处小清河北低洼地带,土质贫瘠,经济落后,属广饶县东北部偏落后地区。“文革”期间,全村2000来口人,每人占有土地3市亩。按说地不算少,可是全村人成年趴在地里种粮食,真是受累不少,收成寥寥,到头来还是填不饱肚子。粮食亩产200多斤,棉花亩产籽棉150斤左右,一个小队收入的粮食不如现在一个户收入的多。农民从地里要不出粮食,只好向国家伸手。国家不愧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国库里匀出一些粮食来供应农民。从4大两到8大两,王道村农民吃供应吃了十几年哪!
  地里打不出粮食,说怪也不怪:地不行,人也不行。地是薄地,盐碱居多,地势低洼,凹凸不平,撒上种,不拿苗。碰上旱,心里干着火,眼看着苗枯叶干。来了雨,满眼是水,一片汪洋。当然,主要还是人不行,大锅饭压抑了人的积极性,极“左”绳索捆绑着人的手脚。年复一年,越吃不饱越不干,越不干越吃不饱,恶性循环。到“文革”后期,王道村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队里穷的当当响。十队在耩豆子的时候,不得不卖了驴换豆种。队长王玉泉一边赶着驴,一边说顺口溜:“驴呀驴,你来听,卖了你,籴豆种,不是和你没感情,只是因为咱队穷!” 大河无水小河干,队里穷了社员更穷。缺吃,缺烧,更缺钱。那时一个劳力拉着四五口的家庭,不但分不着钱,干一年来还欠队里的债,称为“倒扒”。有的户要“倒扒”500多元。为了填饱肚皮,收完秋,便推着小车去昌乐、安丘等地,用豆子换地瓜干。人了冬,就打帮结伙下北洼,拾豆子,搂柴禾,继续为生计奔波苦斗。那时,全村只有5辆自行车,平均100户1辆,青年男女登记结婚想借辆自行车,比现在借辆小轿车还难。至于电视机、电冰箱等,当时社员根本不知为何物,因此做梦也不想那个。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1976年王孟梅当了党支部书记,王道村就象一只船,不再乱碰,慢慢划着开始走出浓荫蔽日的苇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则更拨正了航程,鼓起了风帆,王孟梅驾着这条船,破浪前进,驶向风光明媚的远方。王孟梅那时刚刚30多岁,浓眉大眼,血气方刚,是一条好汉子,也是已经干了10年的队长,积累了不少农村工作经验的好干部。他说干就干,买了四台链轨拖拉机,轰隆隆开进凹凸不平的盐碱地,平台填沟,所向披靡。机器开路,众人一齐跟上来,大战两个月,把2000多亩盐碱地改成了整齐划一、阡陌纵横的稻田,灌上黄河水,插上稻秧子。当年水稻喜获丰收,初步扭转了王道村的困境。
  之后,农村实行体制改革,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王孟梅深知,砸“大锅”,搞承包,等于给农民解开绳索,放开手脚,积极性一定会空前高涨。因此,他积极拥护,王道村的承包比别处搞得既麻利又彻底。但在研究怎样处理集体固定财产的时候,发生了不同意见。有的说,别村什么都分了,连拖拉机、水泵也折旧归了个人。还有的说,中央就是叫着分散单干,分的越干净越好,你不分就是和中央不一个心眼儿……
  王孟梅感觉出一股风又刮过来了。中国常常刮这种风,从上头一刮下来,往往劲头很猛,难以招架。有的被刮得晕头转向,有的被刮得左右摇摆,有的跌到深沟里,再也爬不上来。对付这种风,王孟梅的经验是:千万要有主心骨,不能盲目随风倒。这“主心骨”,就是实事求是,真正给人民群众办好事。这也许是王孟梅的最大长处:善思索、不盲从,叫真、求实,有主见,有远见。作为一个单位的“当家人”,这是极为可贵的。为了共同抵御这种风,他召集党员大会,认真学习,充分酝酿,引导大家正确全面理解中央精神。
  “中央不是叫我们实事求是吗?中央的政策不就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现代化吗?用这个尺子一衡量,事实就很清楚了:拖拉机耕地总比锨翻快,把拖拉机卖给个人,那大伙耕地的时候,再拿钱去雇个人的,那样做对生产有好处吗?再说浇地,在这里是黄河水灌溉,必须工程配套,要是把机器变卖了,水利工程破坏了,那我们以后怎么浇地呢?再倒退多少年,用手提,用肩挑,用车推来抗旱吗?大家想想,咱们可不能鸡肉鸡毛一起炒,泼脏水连孩子也泼出去啊……”
  极普通的话语、极深刻的道理,极强的党性原则。书记一拨明,党员看得清,最后进一步明确和坚定了发展农业的道路: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不但不能破坏,还要不断加强;集体经济力量不但不能削弱,还要不断发展。
  往后十年来,王道村正是这样走的。方向正,步子稳,走得快,没有拐弯或倒退。他们对农业投入不断增加,拖拉机、潜水泵等固定资产,由原来的十几万元增加到112万元。全村6000亩耕地,因水源不足改种水稻为粮棉后,全部搞成了沟、渠、路、涵配套的条田,基本能够旱能浇、涝能排,抗灾能力大为提高。在生产管理上,他们坚持统一计划,统一耕作,统一浇灌,统一提出管理要求。这样,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因而,粮棉连年丰收,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85年,粮食总产量达290万斤,比1975年提高2倍,亩产和人均占有粮食都超过千斤,棉花总产达306万斤,比1975年翻了四番。
  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宝中之宝。这话是不错的。王道村自从有了粮食,不但每年向国家交售30多万斤粮食,家家户户也都有了余粮,不再为吃饭问题而担忧。解决了“吃”的问题,自然就进一步考虑衣、住、行等问题和“钱”的问题了。这些年,人们确实已不满足“温饱”型的生活,而开始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新生活迈进了。这当然是令人兴奋的。但王孟梅近来却不断从心里泛出几层忧虑。也许人们生活一好,忘了那饥馑年代的情景和饿肚子的滋味,也许钱的诱惑力比粮食更大些,好多人对农业这个基础看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的领导同志也忽略了对农业的支持和对农民利益的爱护。王孟梅从王道村的切肤之痛上深切地感到这一点。近几年光国家工程象引黄济青工程、东王路工程等等,就从他们的耕地中挖去400多亩。局部要服从全局,小家要服从大家,作为共产党员,这点牺牲精神是有的。可是,从王道村身上挖去这么一大块肉,如何医治和补偿呢?岂止如此!引黄济青工程把村南30多个条田全部切的支离粉碎,东王路把村西16个条田1200多亩土地也分割成许多小块块,如果不重新修整,就无法耕种,这个损失如何补偿呢?如不及时补偿,那王道村的农业生产很快就要滑向下坡路…
  王孟梅把这个忧虑,传导给党支部全体同志,党支部经过酝酿做出了一个决策:还是得狠抓农业,还是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把破坏了的条田重新划方,重新修整,用自己的双手把损失夺回来!
  于是,王道村一边秋收,一边组织劳力重修村南30多个条田。不久,那里便麦苗青青,传递出丰收的信息。
  于是,刚种上麦子,便兵分两路:一路大军奔赴东海修建虾池,一路大军在村东修筑吃水湾,那可真是“出大力,流大汗,王道村里无冬天”…
  于是,年近岁尾,又发动了重修村西条田的战役,便出现了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个近似“大跃进”的场面——
  这是一幅涂改了另画的山水画。东王公路从这片土地直穿过去,象斜砍一刀,把原来的条田割成了许多小三角,给耕种灌溉都带来极大困难,不重修是不行了。有的人提出:“等过了年再修不行吗?”王孟梅回答:“不行!过了年咱还要上东海,任务很艰巨。要等到过了年就搞不完了,春播播不上,我们损失就大了。这叫形势逼人,非搞不行。咱分到各户的任务,不管你黑夜加班也好,求亲告友也好,要求腊月二十七以前,必须一律完工!”
  真是有点“逼”的味道。形势逼着你上工,任务逼着你完成,可是,凛冽的寒风,坚硬的冻土,浓郁的节日习俗,却“逼”着你收工。王道村的农民兄弟就是在这前后紧逼之中英勇拼搏,努力冲杀。党支部副书记兼村长王月桂充当工地指挥,身先士卒,奋力冲杀,披星戴月,废寝忘食,每天战斗十几个小时。他身当此任感到无上光荣,决心掉几斤肉,也要在春节前拿下这片条田。广大团员青年们,是工地上最活跃最精锐的兵力。他们甩掉棉袄,一马当先,鲜红的秋衣闪着青春的光彩,晶莹的汗珠滴进黑油油的土地。录音机放在一旁,播放着轻飘飘,挑逗人的流行歌曲,此时他们已无心去欣赏了,只是成了集体劳动的一种伴奏和点缀。有好多人为了抢时间,送饭到工地吃,在背风处不管凉热,填饱肚子,接着又干。从虾池回来的棒劳力们,喘息未定,便杀上阵来。妇女老人也一起参战。支部委员王在治忙于村里工作,没空去挖沟,妻子缪氏自动“替夫从军”,挥镐上阵,靠女性的刚强和韧性完成了全家4口人的任务。中年妇女郭秀荣,丈夫当民办教师,两个孩子都小,为了不影响丈夫教书育人,默默挑起重担,起早贪黑,苦干不止,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啃完了120方土的任务。老党员、复员军人王孝仁60多岁了,常年有病,全家7口人,老的老,小的小,要挖掉200多方土,确实困难。但他想到跟党一生,从没落后过,今天也不拖后腿。于是,他带病出战,率领老小拼命苦干,活象真的“愚公”再世。离休干部杨清芬64岁了,在一次干活中扭伤了手腕,刚刚好些。跑到工地一看,被群众的干劲感动了,抡起洋镐朝冻土层狠狠砍去。结果,刚刚愈合的腕骨又震裂了。但他怕影响别人的情绪,装作没事儿似的,继续坚持着,一直干到最后胜利。
  隆冬腊月干这土头活,劲敌是冻土层。冻土层1尺多厚,硬度不亚于石头,砸一下震得双手发麻。对付冻土的老办法,是大镢、洋镐、钢錾子。如今青年人不光会苦干,更会巧干。不知是谁首先想起了山里人开山的办法,凿上个孔洞,放上包炸药,引线一点,“轰”的一声,炸开偌大一片冻土层,工效提高若干倍。一看这办法挺管用,仿效者逐日增多。于是,工地上不时隆隆作响,象礼炮轰鸣,使工地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工程进入决战阶段。劳力少的看看要当“坠脚”,赶紧出村搬兵。幸好这时别村里都闲着没事儿,亲戚朋友们听着信儿都抢着来。这下可热闹了!瓜蔓子扯蔓子,七大姑、八大姨、没过门的女婿、亲连亲的外甥……一起带上工具,来参加王道村的“大兵团作战”。工地上聚集一千多人,热浪滚滚,春意盎然。村办医生王茂良抡了几下镐,虎口就震裂了。只得到亲戚家求援,一下子来了6个棒劳力,眨眼间转败为胜,转弱为强。王茂武的任务眼看也完不成了,他姐夫带着两个女儿一起来助战。他毕竟是50多岁的人啦,干一阵子,累了,便从怀里掏出小酒瓶子,竖上一口解解乏。谁知太乏的身子抵不住酒力,一口酒便醉了。人们望着他那摇摇晃晃的身影,忍不住大笑起来。邻里之间,亲朋之间,农民们那种友好的打闹,善意的揶揄,憨厚的耍笑,更增加了工地上热烈而和谐的气氛。有些熟人见了王孟梅,取笑地说:“你这书记可真会当,净雇这些不支工钱的短工给你干活。”王孟梅笑着回答:“那是啊,你们赶物资交流大会的时候白喝了王道村的酒吗?嘿嘿,过了年来多喝两盅,啥都有啦!哈哈……”
  越接近收工的日子,王孟梅越是满工地跑,不住地喊,再三强调保证工程质量。他脚步敏捷,似乎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嗓门洪亮,似乎到处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所到之处,他一眼两眼,能瞧出问题症结所在;三言两语,能使矛盾迎刃而解。白天,他就这样不停的督促、检查,随时解决工程中层出迭起的各种矛盾。晚上,他就利用那高音喇叭,与全村村民们进行直接的亲切的“对话”,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总结工程进度情况。一听到王孟梅讲话,村民们立即扎煞起耳朵,都很愿意听。一是他说的净是大事,不听清楚误了咋办?二是他说话干脆利落实打实,一句一句挺赶趟,甚至还有点鼓动性,听他讲话好像觉得心里发热,浑身长劲。所以他一讲话,全村的人都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凑拢到广播匣子跟前,一字不拉地听。
  可是,也有不乐意听的。这天晚上,王孟梅在喇叭里公布了第一次工程检查验收情况:85%的户验收合格,给予表扬。有少数检查不合格的户,其中也包括党员,王孟梅点名进行批评。讲完话,王孟梅刚回到家,那位被点名的党员就找上门来了,不服气地质问:你为啥在喇叭里点我的名?这叫我咋抬头?
  “因为你是党员,党员没起到带头作用,就应该批评。”
  “党员就该死吗?”
  “没说你党员该死,可是当党员,就该在各项工作中都起模范带头作用。”
  “那你也是党员,你是书记,为什么没看见你带头掘土呢?”
  “我……”
  噢!王孟梅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有人还是怀疑党员干部闹特殊,没有工程任务。于是,他和这位党员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当书记的虽然没去挖土,但任务一方也不少,都找孩子、找亲戚去干啦。你的任务也可以找别人帮忙,可不合格是不行的。王孟梅有理有力,娓娓而谈,只谈得那位党员满面羞惭,闭口无言。第二天一早,他不声不响返回工地,重新加工,用高质量的工程挽回了党员的荣誉。
  一看党员不合格都这样点名、返工,谁还敢去自找倒霉?那几户不合格的人家,耸耸鼻子,挤挤眼睛,乖乖地拿起锨镢,重返工地,对照标准,弥补缺陷。经过加工的工程,再检查时,一般都超过了原定的标准。这样,王道人干到腊月二十七,离春节还有两天的时候,10多万方土的条田工程全部完成,1200亩被破坏了的耕地,重新整平配套。王道人奋战40余天,“涂改”了另画的作品变得那样清新而壮丽]。
  从七十年代初,二干引来的黄河水,明显减少,根本就满足不了王道村6000多亩耕地的灌溉用水。何况在1975年和1976年,十八支二斗、三斗又搞稻改,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为了满足农田灌溉和稻改用水,王道村三年内连续购买了50型拖拉机两台、东方红-54型、75型履带式拖拉机两台、495型柴油机一台,分别在小清河道口东、西两侧建露天扬水站两处。进入八十年代,二干引黄灌溉名存实亡。随着济青河的开挖,扩拓了水源,又在老二干桥南头的济青河上建露天扬水站一处。三处扬水站的建立为八十年代王道村的农业生产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十年代后的15年中,王道村的农田灌溉,提水设备,“鸟枪换大炮”,由机械动力提水,升级为电动力提水。1991年和2000年,分别在老二干桥南、十九支南头的济青河上和西南洼子小清河上建电灌站三座。为建电灌站,王孟梅没少跑了腿,也没少操了心,更没有少使力气。他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筹集资金40多万元。为了建老二干桥南济青河上的电灌站,他跑县、跑市,还跑到了省里。他为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不辞劳苦的作为,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不但跑腿操心,还亲自设计、亲自指挥、亲自标着干,与民工一起建房、挖机槽、安装变压器、电机、水泵等等。有一次用小推车推土,没注意因用力过猛他闪了腰,但他还是坚持在工地指挥。
  王道人用30多年血汗换来的、配套完整的农田治理工程,犹如给联产承包责任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村6000亩耕地,仅用10天的时间就能全部浇灌一遍。到2005年,亩产和人均占有粮食都在1700斤以上,棉花亩产500多斤,牢固地夯实了农业的基础。
  再说王孟梅带领王道人多次征东,开发东海滩涂,大搞水产养殖和晒盐的事。
  首战防潮闸头。[商品经济大合唱,这激越动听的旋律,强烈地震撼着王孟梅的心弦。是啊,为上项目他白天黑夜动心思,反反复复砸脑子,眼前的困难总是搬不掉。纵观历史,横看全国,哪村哪户光靠扒拉土坷垃脱贫致富?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观点,不用大宣传很容易接受。可是搞什么、怎么搞呢?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企业能不顾条件硬盘吗?农、林、牧、渔,都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嘛!对,能不能搞渔业?晒盐、养鱼、养虾……广饶县自古以来就是以“土地广斥,饶有鱼盐”而闻名,王道村过去也晒过盐,打鱼摸虾更是有人才,有经验,到如今还有不少个人玩船去东海捕捞。我们能不能在东海滩涂上做做文章呢?
  王孟梅苦思冥想,彻夜未眠。第二天,他拽着几个支部委员,还有几个退休老干部,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来到东海之滨。站在防潮坝上,举目远望,平展展,湿漉漉,泛着白花花的盐碱,广阔的滩涂无边无垠。这滩涂任你开发,这不是天赐良机吗?也许现在看这些不毛之地,谁也不希罕,甚至你开发有人还会讥笑你,可等几年之后,人们就会发现,这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地啊!
  王孟梅和他的同志们在广阔的滩涂上踩来踩去,心潮激荡,展望未来,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养鱼,有的说还是养虾挣钱,有的说晒盐最保险,有的说,种芦苇蒲草最省事儿。根据大家的意见,党支部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进军东海,开发滩涂!先建1000亩盐田,180亩虾池,第一年试养对虾,如成功,第二年大发展。如不成功,改种苇草也不折本。
  决议形成了,可具体落实谁上东海,做首批开拓者去开垦那片富饶的处女地?党员会上竟哑口无声。是啊,现实和前景,苦和乐,是一种矛盾。多数农民还是相信现实。现实是去受苦;前景再美好,也是渺茫的。何况几年前县里曾养过虾,失败了。现在一个村去建虾池,当然冒着极大的风险。可创业,怎能没有一点风险呢?王孟梅看看沉默的会场,有点激动了,说出话来带着几分急躁和愤怒:“咱王道村3000多口人,70多个党员,就没有一个豁上的?我不相信咱村就没个英雄好汉!大家再想想,自愿上东海的会后到支部来报名。”
  果然,王道村英雄好汉是有的。夜很深了,共产党员王效杰和王学勤叩开王孟梅的家门,庄严地递上两份开发东海《申请书入王孟梅接过一看,字字句句跳动着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 .艰苦创业,开发东海,甘愿为王道村子孙后代造福献身!具体计划是:一年开发,二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
  王孟梅激动地握着两位战友的手,高兴地说:“有你俩挂帅征东,我就放心了,咱们养虾一定能够成功!”
  1987年的正月十七,村长王月桂陪同王效杰和王学勤坐着拖拉机来到东海老盐滩和建虾池处,视察地形,搞些战前准备工作。不看犹可,一看眼前的情景,确实令人心寒。老盐滩原来盖的两间屋,门窗全没了,好几处露着天,屋里满是马粪、牛粪,脏得难以插脚。那建虾池的地方呢,一片盐碱,一片冰层,再稍远是一片汪洋·
  王月桂看出了他俩的心情,就说:“咋?你们可别凉了啊!”
  王学勤朗声答道:“不凉,心里热着哪,象一团火!”
  真地,他们每人怀里揣着一团火。凭着这团火,又温暖了六个伙伴的心,组成了先锋队,冰层未化,便发起了战斗;凭着这团火,他们整整七天七夜,啃凉馒头,喝凉水,照样放出用不完的热能;凭着这团火,他们睡在那四壁冒水珠的地窝子里,盖着那湿透了的被子,依然精力充沛,斗志旺盛;凭着这团火,他们建起1000亩盐田,180亩虾池。虾池里投放了200万虾苗,居然养殖成功,平均亩产29斤大对虾!
  “不少,不少啊!”王孟梅捧着那身长十几公分玲珑剔透的大对虾,喜不自胜,兴奋异常。从投苗那天起,他就像揣了个兔羔,心里暗打小算盘:对虾只要能养活,就证明这条路走对了。如今亩产29斤,已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想,怎能不兴奋呢?大对虾一蹦老高,好像直接牵动着人们的视线和胆量,骤然间视线扯宽了,胆量也扯大了。秋收一完毕,王道村的建池大军浩浩荡荡开赴东海,他们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然而,好事多磨。谁知干了没几天,破历史纪录的大海潮突如其来地拥上来,水深1.2米,气势汹汹,惊心动魄。已修好的虾池毁于一旦,前功尽弃,连拖拉机、小推车、被褥、衣服等物也都被潮水所吞没。这样,大军只得撤下来。
  第三次冲上去的时候,时令已到年底。由于天寒地冻,施工困难,年关靠近,人心浮动,家里还整修条田,建水池,忙成一团。在此情况下,王孟梅斟酌再三,干脆撤兵,集中力量先建条田和水池,等过了春节,再出兵东征。
  王孟梅安排得如此周密无隙,太紧张了,有好多人招架不住了。别的村秋收冬藏,自由经商,赚钱不少。而王道村从过秋还没囫囫囵囵歇过一天哩!春节就要到了,还这样象上弦一样,紧而又紧。太劳累了,自然会有怨言。有的公开骂,有的当面对王孟梅威胁说:“到明年收不了虾,看不起你的皮?”极个别怀有个人成见的人,这时则把不满、牢骚上升为攻击中伤。王孟梅早起开门,从门缝中落下一封用绿纸写的匿名信。仔细一看,上面这样写着
  孟梅:
  从你当书记,为全村办了许多好事,但也犯下了滔天罪行。你治着社员建虾池,修条田,一冬天不得闲;你把大把大把的钱往东海里拽;你通街、扒房子,逼得多少人家没出安身;你还带领小分队,挖了俺的后代去,叫俺断子绝孙……警告你!若不悬崖勒马,我给你备下了20斤汽油,30斤炸药….
  一念这信,妻子张秀英顿时吓懵了,浑身哆嗦成一团。孟梅呢,既没发火,也没害怕,沉吟一阵,轻轻地笑出声来,手里握着的好像不是匿名信,而是一封喜报。他想:写这匿名信的人可能是王道村最恨我的人了,可他还承认我给王道村办了许多好事,这不证明了全村群众对我的评价吗?有了这一点,我就心满意足了。至于列举的种种罪名,很清楚,不过是遮箭牌,其实是对计划生育不满。不敢署名,进行恐吓,正是虚弱的表现,说明他不敢公开反对开发滩涂……这样一分析,王孟梅感到劲头更大、信心更足了。乡党委韩书记听说了,来慰问他,要追查那封匿名信。孟梅说:“别费那劲了,这不是坏事,他从反面给了我更大力量!”
  1988年正月初七,爆竹声响未断,王孟梅和王效杰就带领征东大军,迎着寒风,踏着冰雪,第四次开赴滩涂。这一回,决心更大,法子也更“绝”:全村按人口下达任务,每人平均45方土,除烈军工属有一定照顾,全村男女老幼无一例外;按时上工完成任务的,秋后免交提留;拒不上工完不成任务的,拿钱买土或出钱雇工。这法子也许不那么“温良恭俭让”,可在农村还是行之有效的。一声令下,600多名劳力全部到齐。第一天安营扎寨,第二天就动真刀真枪。王道村的五部链轨拖拉机变成了推土机,高唱着雄伟的战歌,首当其冲,奋勇争先,充分显示了机械化的巨大威力。小伙子们锨镢齐飞,推车赛跑,努力发挥人的优势,确保虾池的标准和质量。
  在这里,劳动的效益与报酬、输出与输入,似乎极不相称:自己从家里带来干粮,凑上面粉,一块馏馏蒸蒸,能就着咸菜吃上热馒头,就很“高级”了,而放出的能量却是那样惊人,能使泥土搬家,山河换貌。在这里官兵完全一致,指挥员也是战斗员,书记王孟梅和副书记王效杰也与大伙的任务完全一样,毫无特殊。如果说“特殊”,那就是除了完成自己的工程任务,还要负责检查、监督、指导、协调。王孟梅还有点儿“特殊”,不光盯在工地上,还得每天晚上回村参加村委“碰头会”,研究解决村里的各种问题。两地相距70余里,怎么办? “他只有借助那辆自行车来回穿梭,披着星光赴东海,顶着星星返王道,每天行程140多里。跑了25天,“三千里路云和月”,一点儿也不夸张。
  25天的千呼万唤,25天的千敲万击,沉睡多年的荒原碱滩终于被惊醒了!它揉揉双眼,步步后退,慷慨地向王道村献出了1500亩养虾宝池。
  老党员王学勤望着这一个个方方正正工程配套的养虾池,感慨万千,激动万分!王道村这两年里在东海滩涂开发的盐田和虾池,算起来足有3000亩了。这可不是一般的水利工程,这是真正为后代子孙造福、立本、创业啊!也许有人嘲讽,也许有人嫉妒,不管怎么说,后来人再象王道村这样到东海开发资源,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时隔不到半年,全县各乡镇便都发现了这块宝地,纷纷扑上来抢占开垦,转眼之间,一“抢”而光。王孟梅以远见卓识给王道村创下这份家业,这个历史功绩,时间越久远,后代子孙会看得越清楚。
  建成虾池只是养虾的第一步。紧接着,就是组织养虾专业队,负责撒苗和饲养了。想不到组织养虾队,仍然阻力很大。王效杰和王学勤跑了8个晚上,才招了12个兵。有的说:“你们去年使出吃奶的劲,才养了29斤虾,这连虾食也换不回来啊!”有的说:“养虾成本太贵了,一台水泵就若干钱,四台拖拉机天天开着,白黑‘嘭嘭嘭’地响,得花多少钱?弄不好就得连本带人全跌进去,实在太玄了!”还有地说得更难听:“宁可在家烂给养,也不叫孩子上东海去烂给养……”总之,在好多人眼里,养虾还是成不了气候。
  王效杰和王学勤找到王孟梅,汇报了情况,发愁地说:“你看咋办?”
  “咋办?”王孟梅琢磨了一阵子,说:“我看,先在咱们几个身上开JJ吧!”
  “开刀?”两位有些不解。
  孟梅接着说:“人们现在没看见事实,是不相信对虾能挣钱。那我们先从自己家里搬兵,儿子、闺女、侄子、侄女都行,再不够,找亲戚朋友也行。赔本、挣钱,都让咱党员先尝尝鲜!”
  于是,王效杰的两个侄子和侄女报了名,王学勤的女儿和侄子人了伍,王孟梅的岳父张森然也被搬来人了伙……
  最后,组成了49人的养虾专业队,有王效杰和王学勤率领,开赴东海,虾池安家。尽管招兵时有点儿“求”的意味,一来到战场,王效杰立即宣布了严明的纪律,即《养虾场规章制度》(20条)。其中明文规定:“必须完全脱离家务事”、“不能随便私自回家”、“麦秋农忙季节不准离场回家收种”、“养虾期间不允许玩扑克、喝酒、吸烟及远离虾池玩耍”、“对懒惰不按时吃饭者要罚款”……
  这制度好厉害哟!不按时吃饭还要罚款?是的,这里的制度确实比较严苛。效杰和学勤深感担子之重。王孟梅顶着那么大的压力,冒着那么大的风险,投放虾苗4000万尾,光虾苗和饲料已投资百余万元。如果搞不好,怎么向党支部和群众交待呢?而搞好搞不好的关键就是管理,管好虾首先是管好人。因此,他们全力以赴,严而又严,把一切精力都用于抓思想、抓制度、抓技术、抓生活、抓检查。早上,“苇喳子”一叫,他们就爬起来,到各个虾池去转悠,随时掌握虾苗的生长情况和喂养情况;晚上,他们睡得很晚很晚,即便躺在床上,耳朵还得支猛着。警惕地捕捉风声雨声喂虾声……
  严师出高徒,好将带好兵。这49名养虾队员在效杰和学勤带动下,逐渐锻炼成为一支爱池如家吃苦耐劳技术熟练的专业队伍。男青年一人或两人承包一个虾池。他们在虾池旁边,挖一个地窝子,上边盖块油毡纸,下边铺些干草,这就是他们的“家”。喂虾不同于喂鸡喂狗,有饲料让他吃就行。一尾尾虾苗,都像独生子女,娇贵的很,既怕冷,又怕热,既怕饿着,又怕撑着。什么季节喂什么饲料不一样,池水的温度、咸度都要适当,怎样防病防灾,怎样提高质量产量等等,,里边的道道儿可多啦!养虾这活儿,既艰苦,又有技术,更重要的还是要有高度责任心,爱护虾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孤苦伶仃的青年王永清,来虾池以后,积极能干,责任心极强。每天排水、进水,守在闸口,一步不离,及时检查网子情况,从未出现网破虾逃的事故。对虾生长旺季,一天要投8次虾饵,他都是按时投,按量放,眼瞅着虾苗吃好吃饱,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张森然爷仨包着一个124亩的虾池,比关心自己的责任田胜过几倍。他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为把虾养得更大更好,他抽空就去捕鱼,把小鱼剁成酱,默默撒到虾池,给虾苗“上犒劳”。一年间他“犒劳”虾苗的小鱼不下一千余斤。
  养虾队中有13名姑娘。女孩子来东海养虾更多一些难处。一要锻炼大胆。深更半夜,孤单一人,驾着小船去池里撒放饲料,姑娘家不锻炼一阵子是不敢的。二要学会划船。一叶小舟在那粼粼池水中,风一吹,浪一冲,很容易船翻人溺,虽无生命之忧,“落汤鸡”的滋味也并不好受。三要能吃苦。海风吹,日光晒,蚊子咬,要比在家干活多受几倍的苦。这几关,20岁的姑娘王玉玲很快都闯过了。她一人包了一个水面58.3亩的大虾池,那可是棒小伙子也难以承受的劳动量啊!她独自扳动闸门,独自划船撒饵,独自雨夜护池……她脸晒黑了,胳膊晒黑了,腿也晒黑了。健康美和心灵美和谐地统一在那黑红黑红之中。
  晒盐似乎比养虾还辛苦。王效玲、王孟利、王效周等四人,管理着2000公亩盐池。不用说修滩、抹滩、出盐那些累活,就光说“跑滩”吧:每天一大早起来,就沿着池埂呱唧呱唧地跑,20个池子要挨个儿跑一遍,检查每个池子里的卤水情况,该放的放,该堵得堵。这样跑着“巡视”,一天要跑四、五遍,合起来就是跑50多里路。越是刮风下雨,越是往外跑。刮风,等于天公搅拌,是制卤的好时机,要用卤度表经常检查卤的度数,而使卤适时饱和;下雨要防止跑卤,就得“雨中排淡”,采取保卤措施。王效玲从一个初中毕业生,经过实际的学习和锻炼,已熟练地掌握了晒盐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他和他的伙伴们,天天接受这风吹日晒雨淋,用异常艰辛的体力劳动创造着财富,也创造着人类自身的完善和进步。
  医治辛苦劳累的最佳药方是丰收。当十月金秋各个虾池集中收虾的时候,当大对虾越赶越厚成吨成吨地装入冷藏车的时候,当人们用米尺仔细测量对虾的身长是15公分还是16公分的时候,谁还觉得劳累和辛苦呢?谁不是把一切的困难、挫折、烦恼、失败统统淹没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呢?王道村新建的1500亩虾池,亩产大对虾110斤,总产16万斤。除去开发总投资,当年纯收入30多万元。
  这边,虾池旁是一堆活蹦乱跳的大对虾,那边,盐场上,一个个大盐坨,银山似的,闪着耀眼的光亮。这是多么令人开心的场面哟!这是王道村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啊!今年不光粮多、棉多、票子也多啦!别的村都是按人口往上交“提留”,每人四五十元,还有这集资,那捐款,而王道村3000多口人的提留费15万元,全部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支付。这是不分钱的分钱。而养虾专业队的人可就真分钱了:王永清净分5200元,王玉玲5600元,王云4800元,王花4200元,王晓征3600元,王学勤爷俩8000多元……
  哈,这下子,可真叫人眼红啦!干半年活就挣半万哪!谁不眼红?眼红才好咧!眼红,才来劲,才竞争哩!王孟梅就是等着这一天。
  就在无数只嘴巴羡慕地议论着养虾队分钱的事儿的时候,就在全村“养虾热”形成高峰的时候,王孟梅反倒冷静下来,开始筹划明年养虾的具体计划了:怎样兴建油坊和饲料厂,自力更生解决虾饲料问题;怎样从困难户中挑选人员壮大养虾队伍;怎样扩建虾池,提高对虾产量和质量;怎样发扬风格,组织援军,帮助河口区去建设虾池……他在编织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再战沙子岭。1988年,首次养虾的成功,坚定了王孟梅继续开发东海滩涂、大搞水产养殖的信心和决心。1989年,重新组织壮大了养虾队伍,完备了养虾设备,争取更大丰收!但是,因为支脉河上游的吴家大沟、王岗河携带着大量污水,注入支脉河,水源严重被污染,池底开始滋生病菌,再加赤潮的影响,导致1989年收益不够理想。特别是1990和1991连续两年养虾失利,从此养虾走入低谷,虾池撂荒。
  1998和1999年,寿光人承包了王道村的养虾池,养日本板虾成功,收入很可观。又加上这时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发出号召,向海上进军,向大海要金要银,建设海上山东。王孟梅心想,我们王道人已经有了沿海滩涂开发的基础,并且有了开发滩涂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经验和教训。我们何不重整旗鼓,再向沿海滩涂要财要宝,建设靠沿海滩涂发展起来的新王道?
  2001年,支部书记王孟梅又把再次开发沿海滩涂的想法提上了村委议事日程,并让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讨论决定。在讨论中,多数人的意见支持,但也有部分人持相反意见。王孟梅晚上回家,躺在床上,翻过来,复过去,就是难以入睡:前些年,所以养虾失败,主要是水质、种源、技术管理上的问题。现在水质好了,只要更换虾苗的品种,技术上再加以改进,养虾还是大有希望的。开发沿海滩涂,不单是一个眼前致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长远发展问题!持相反意见的人,可以保留意见,东海开发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于是,王孟梅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又来到了离首次滩涂开发点——防潮闸头30多华里的远东近海地——沙子岭,进行了实地考察,定点、测量、核算工程量,反复商讨开发方案,一幅新的开发蓝图绘制成功。 ,
  2002年,村两委作出了抓住“省、市、县建设海上山东和随之下达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好机遇,借助外力、启动内力,凝聚合力,再次开发沿海滩涂”的决定。并组织有关人员去丹东进行考察学习。回来后广泛宣传开发沿海滩涂的伟大意义——向沿海滩涂要金要银,功在当今,利在后人。在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王孟梅亲自挂帅,王兵玉坐地指挥,王效永等担任后勤供应,组成了以机务队为主的80余人的开发队伍及两台D80推土机、两台“东方红-75型”推土机、两台挖掘机、一辆五十铃运输车,人车并进,机声隆隆,浩浩荡荡地开上了滩涂开发阵地——沙子岭。
  沙子岭,位于支脉河以南,老洋口东北,东临近海,西至原广饶滩涂开发公司。涨潮时,水光无垠,一片汪洋;潮落后,泥沼涌动,水草潺潺。海风吹来,最小时也有五六级。春夏多炎日,秋冬多风雪,天气变化无常,就像猴子三变脸。王孟梅与开发人员在这多变的天气、恶劣的环境中,风餐露宿,同甘共苦,并肩劳作。在开发区的定点、测量、规划中,每一条坝,每一个虾池,每一个建筑物,用王孟梅自己的话说:“没有三次的重复设计是定不下来的”。涨潮时不能设计,还得专等落潮后进行设计。一落潮,他踏着泥泞,淌着深浅不一的潮沟子,有时走进没了人的苇草中就掉了向。一时贪忙忘了涨潮的时间,就会被宽而深的潮沟子截住了回归的路,遇上秋后或初冬的冷天气,海水冰冷,也得脱衣凫水游过。夏天,炎阳高照,连个荫凉的地方都没有,真是没处钻,没处藏。但他仍然踏着落潮后的泥泞,扒拉着缠人腿脚的芦苇,举着旗杆,拖着米尺,与时间赛跑,进行丈量。哪里有困难、有问题,王孟梅就出现在那里,他从不顾个人安危。有次,风暴潮像脱缰野马一样向刚刚打起的防潮大坝,凶恶的扑来,有几处眼看就要被冲开口子。如果大坝被冲垮,整个开发工地即刻被淹,势必造成工地不仅不能施工,而且已经建好的虾池也会毁于一旦。王孟梅不顾风大浪急,冒着时刻都有被飓风刮到海浪中的危险守在大坝上。他南奔西跑,在20多华里的防潮坝上往返指挥着推土机、挖掘机和施工的人们,这里堵,那里截,与潮水展开你死我活的战斗。终于保住了防潮坝,保证了开发工地的安全。风暴潮过后,他患了重感冒,大家劝他休息几天,他却晚上回来打上几瓶吊瓶,白天又坚持战斗在工地上。20多华里的防潮大坝,曾被风暴潮冲垮过三次。三次冲垮,三次重建。要没有一股子冲劲,没有一种坚强的信心和毅力,心里没有一个美好的憧憬是绝对办不到的。王孟梅说得好:“只要牢记党的宗旨,为民服务,为民造福,冲劲就来了,信心就有了,毅力也增强了,再大的困难也得向咱低头”。在滩涂开发的二三年里,每逢遇到恶劣天气,在坡里干活的村民都往家跑,而王孟梅只要在家工作或开会,他首先想到的是滩涂开发工地的安全,立马就驱车前往,与开发人员共守阵地,确保安全。
  经过二三年的艰苦努力,王孟梅带领王道人,克服种种困难,筑起了一条长达20多华里、50米铺底、高3.5米的防潮大坝和近20华里的通海大道。建成虾池118个,大小建筑物124个。成功建成面积达2.5万亩的高标准养虾池。动用土石594.8万方。2003年,部分虾池已投苗养殖,当年获得效益。2004和2005年,虾池陆续承包到户,连续两年养殖大见成效。
  沙子岭是金子岭。除去被开发的两万多亩虾池外,王孟梅还带领王道人开发、扩种、护养了近3万亩的苇草。1986年秋,王孟梅带领36名年轻党员,两次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义务栽植苇草1000亩。苇草是上好的草编、建房、造纸原料,割倒去就是钱。每年冬闲,却是王道人的大忙季节:“千人滩涂割苇草,千车百里运草忙”。
  王道村的三轮、四轮、五轮、六轮等,200多辆机动车,于夜间三四点出发,多数是“夫妻车”。车灯四射,夜成白昼,满庄通明,全村就像过节一样。机车轰鸣,人声沸腾,王道人想富、要富、决心富。身在村里,心系滩涂,富饶的滩涂,是王道人美好的明天!
  再说王孟梅带领王道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的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承包到户,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因为王道人多(3000多口人)、地少(人均土地不到2亩)。只靠这点少得可怜的土地,要想富起来,实践证明,那是不可能的事。要想让村民富起来,必须在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才行。
  党支部书记王孟梅经过反反复复地深思熟虑后,在村两委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大胆设想:l、在狠抓林业的同时,建植苹果园和冬枣园;2、以奶牛养殖为龙头,大搞畜牧养殖;3、将土地由原来的每家每户若干地块种植,变成每家每户一大块种植。经村两委和全村党员及群众代表充分酝酿和讨论,决定实施和实行。
  1986年和1993年,在村南济青河土塘和二十支次以东的15个条田内种植苹果树6.6万棵,面积近1500亩。当地从老辈里没有种过苹果,现在有了苹果园,真是新鲜事。果农们从剪枝到施肥,从打药到套袋,一道道工序,都做得有条有理,都像侍弄孩子一样,盼望着苹果的丰收。现在每年苹果总产量都在三四百万斤,收入150至200万元。2001年,又在二干大坝上栽植冬枣树近7000棵,面积46亩,承包到户,2005年已初见效益。
  1993年,王道村两委针对本村实际情况,为村民铺设了一条致富路——以奶牛养殖为龙头,大搞畜牧养殖。首先由村集体垫支现金10万元,购进奶牛38头,并且每头牛分给2亩饲料地,还带化肥。1997年,又在村南二干坝南侧划出了奶牛养殖区,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奶牛养殖场。到2005年,奶牛养殖区已扩大到70多亩,牛舍100多间,养殖户达20多户,奶牛存栏量460多头,年利润100多万元。奶牛养殖的大发展,带动了养猪、养鸡业的大发展。出现了大批养殖专业户。为适应养殖业的发展需求,分别在1999年和2005年,在村南二干坝下和老二干桥北划出了80亩的养殖区。出现了27个养猪、养鸡专业户。生猪年存栏量1500头,鸡年存栏量2万多只。在王孟梅的亲自过问下,北上北京大学,南下浙江温州,投资180万元,建成了当地奶牛养殖的龙头企业——东营市雪绒花乳业有限公司,从而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
  1998年,原来由每家每户种植的零星多块土地,经村民自愿选择,变为以每户一大块,既方便了生产,又节约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经济收入。
  最后说王孟梅服务人民,大兴福利事业,造福子孙的事。
  祖先大抵都是想为后代子孙造福的。但是,自然与社会的变迁都是人所始料不及的。大约在十九世纪中期,小清河改道,王道村远离河流,土地碱化,吃水困难,捕鱼失业,经济萧条。
  [王孟梅从当书记那天起,就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为群众扎扎实实办点好事,尽力为子孙后代造福!
  为了实现这个誓言,他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不断加强和稳固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
  一个村庄是一个小社会。团结统一是搞好全村建设的保证。由于历史的沉淀,传统的因袭,现实的矛盾,宗族,派性,利益,竞争……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使得王道村南头和北头,这部分人与那部分人之间,划上了深深的鸿沟,貌合神离。王孟梅上台之后,担任的第一个角色就是“高级泥瓦匠”,用真诚的感情和细致的工作,去弥合填补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或大或小或露或藏的缝隙]。
  2005年,在一些老党员、老退休干部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村民的倡议下,搞一部《王道村志》。搞《村志》自然而然地就要把王道村的各个家族的谱牒进行整理修续。针对王道村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不利于团结、和睦的历史问题,王孟梅指出:“搞《村志》也好,整理修续谱牒也好,都要坚持从王道的大局出发,从团结、和谐、消除矛盾、增强凝聚力的角度出发。在其主导思想的指导下,《王道村志》尽量做到全面、完整,贴近现实;整理修续谱牒,做到不仅对王氏族谱进行了整理和修续,而且把王道村其他的姓氏,如杨、李、丁、刘四姓的族谱也进行了整理和修续,并且合订一本,为《王道族谱》,使王道村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他带头实干,以身垂范,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影响别人;他谦虚谨慎,尊重老同志,关心老同志,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处理各类重大问题上,他大公无私,一视同仁,亲严疏宽,光明磊落。经过一段实际的考验,王孟梅的威望越来越高,凝聚力越来越强。从原来班子退下来的老书记王西川等人,看王孟梅真为全村人谋幸福,便积极从思想上支持支部的工作。离休老干部、老党员王重华、李本功等,自觉自愿地充当了党支部的“智囊团”、“参谋部”,帮党支部做了大量的工作。族人看族长,社员看干部。王道村的党员干部如此团结一心,群众自然更加亲密,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同甘共苦、建设家园的信念和风气越来越浓了。
  随着连续丰收,各家也都有了一定积蓄,王孟梅看条件已经成熟,1986年下半年,便在支部会上提出了全村统一规划建房的问题。通街、建新房,好多村都开始了,王道人早就等急了。王道村自小清河改道,吃水有了困难,人们只得挖湾蓄水,日久年远,村里留下了许多大湾,如仲家湾、庙湾、东南湾等。另外,那时盖房子,没有统一规划,看好风水,择高而栖。高地没有了,就挖土筑台,在房台上盖屋,盖屋就要脱坯和泥,这便又造出许许多多杂乱不一的小湾。几十个大湾小湾分布与村内,旧房宅基高度甚为悬殊,甚至有的人家的地基跟邻家的屋顶差不多高……
  对这些历史遗存该如何处理呢?由此产生了两个规划方案:一是小打小闹,即原来房基平面不动,只重划街道和房屋的位置大小;二是大搞、彻底搞,即不仅统一规划街道房屋的位置和面积,还要统一规定全村地基的高度,找出平均水准,高处挖,洼处填,把全村建成一个整齐美观的村庄。这是千年大计的大事啊,王孟梅不能不慎重。他发动党支部、村委会充分酝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后,党支部分析了利弊得失,认为这“大搞”投资大些,困难多些,时间要长些,这样统一找平,不仅使村貌整齐美观,还能平出100多亩地面,解决了宅基占用耕地的大问题。因此大家一致通过表决了“大搞”的建设方案。
  方案既定,雷厉风行。先请技术人员测绘出全村地面平均高度,又画出全村街道房屋平面分布图。接着便组织实施,在村中心通开了东西、南北十字大街,各宽15米。在村中心位置按平均高度建起了村委会办公室和卫生所,20间厦子房、锁皮厅,算是在全村树了一个“标”。不久,王孟梅又和几个户,带头拆了旧屋,建起了标准房和标准院。在通街拆迁过程中,村里那些别扭、争执、麻烦事儿多着哪!王孟梅在里边做的工作,够写一篇专题的了。大街一开通,标准房一树起来,人人看了都说好,好像看到了明天崭新的村貌,很快拆旧房、建新房的浪潮在王道村掀起来。时间不到二年,全村新房已建设三分之一,两条中心大街已初具规模。当时来看王道村,斑斑点点,新旧杂陈,好像一幅正在创作和修改当中的画,作者的匠心和创作之艰辛都历历在目。
  两条大街刚刚通开,王孟梅不失时机地加个“楔子”——赶会起集。他跑上跑下,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请来县剧团唱了三天大戏,赶了三天物资交流大会,然后,正式起了王道集——即每逢二、七日,这里成了周围群众前来买卖土产、沟通有无的贸易集市。这一招可真高!它不仅使群众更清楚地看到了扩街建村的好处,加快了全村的建设步伐,而且,他向王道村人不断灌输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开辟新的挣钱门路。现在每到集日,就有人卖水、卖包子、卖青菜、看车子……以后集市越赶越大,越繁荣,王道人肯定是利莫大焉,财恒足矣!]
  王道村新村规划,在标准上不断升级,在程度上不断加深。到2005年,石、砖、瓦结构的高标准住宅,已建成868套;柏油路面街道纵横12条,总长8000多米。全部由村民用砖铺的南北巷子17条,总长1.1万多米。现在的王道村,纵横街、巷四通八达,雨天出门再也不受那泥泞、跋涉之苦了。
  1993年,在村十字路口东南腋,建二层办公楼、商品房共计25间,投资20万元。
  1999年,投资95万元,新建王道小学教学楼一幢,三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2001年在村十字路口东北腋建商品房15间,投资25万元。
  2005年又建学校实验楼、幼儿园教学楼、老年公寓楼、商品楼及村民活动中心,共计二层楼房90间,总投资120万元。
  有力地推动了王道村的教育事业、老年福利事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住有了眉目,王孟梅便着手解决吃水问题。从小清河改道以来,吃水问题便成了王道人祖祖辈辈没有解决的一大难题。1987年夏天大旱数月,湾干井枯,全村人吃水发生了严重困难。那时候,再咸再脏的水也要喝,什么饮食卫生也顾不上了。1987年冬天,男整劳力到东海去挖虾池的时候,王孟梅抽出手来,组织全村辅助劳力,一齐上阵,轮番作战,在村东头修建了一个大饮水湾。这个饮水湾南北长150米,东西宽60米,深度时4米,容积3.6万立方米。三九季节,天寒地冻,土越挖越粘,车越推越陡,一群老小兵、妇女兵担当此任,那场面那干劲,确实使邻村群众看了瞠目咋舌。因为这事儿得民心顺民意,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冬天完成了土方,到1988年春天,周围湾壁全由石头和水泥砌好,进水口、出水口、沟渠、水泵等等全部配套,共投资7万余元。湾内灌满经过沉淀的黄河水,碧绿纯净,清澈见底,微风吹来,波光潋滟。孟梅说,这仅是第一步,下一步计划,在湾旁建水塔搞自来水,一直把水送到各家各户。说起这些,他眉飞色舞,如数家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我站在饮水湾畔,放眼远眺,不由心驰神往。孟梅如此大力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全村群众怎能不衷心爱戴呢?]
  1997年,王孟梅实施了解决村民吃水的第二步计划:1988年,投资7万元在饮水湾西边,打深水井200米的吃水井一眼,并架起了压力罐,把水输送到各条大街的十字路口,安装了水龙头。1997年,投资38.2万元,在村中心打了深500多米的水井一眼,建了17米高的水塔一座,2.5万米的地下管道铺伸到了家家户户,从此王道村民用上了甘甜、清洁的自来水。
  [正交谈着,我回头一望,忽然看到饮水湾东边不远处有个幽静院落,便问:“那是什么地方?”“那时我们村的敬老院。”“噢,你们还有敬老院?咱们去看看吧……”一边走着,老王告诉我:这敬老院,还和计划生育工作联系着哪!这几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们最大的思想阻力就在于:如果没有儿女,老了怎么办?谁养老送终呀?为了解除这后顾之忧,为了提倡敬老爱老,我们投资5万元,建了这座敬老院。
  这个院落不是很大,但清静幽雅。除了伙房,一间问单人宿舍,住着几位孤独无着、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他们见了我,都亲昵地凑上来,向我一一介绍他们的生活情况。一位老大爷,名叫王临城,是个哑巴,又是截过下肢的残废人,因失去劳动能力,与老母一同搬进敬老院。其老母活到88岁,最近刚刚去世。另一位老人名叫王茂清,才50岁,按年龄说不算老,但因双目失明,无人照管,也住进了敬老院。还有两位大娘都70多岁了,是五保老人,无儿无女无人奉养。进了敬老院,什么也不用愁了。有专人服务,生活照顾得很好,他们无忧无虑,过得很幸福。当我与他们告辞分手的时候,他们都恋恋不舍地送出老远,哑巴不会讲话,老人也口齿不清,但他们那诚挚的表情和激动得泪花,却再明白不过地表达了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无限深情。]
  2005年,为了让敬老爱老的风气,在王道村畅行不衰,让这棵“寿诞之树”在王道村永远长青,村两委投资23万元,在原敬老院北侧,建起了一幢老年公寓楼。计划2006年还要建两幢。打算在不远的将来,不用说是五保老人,就是有儿有女的老人也可入居老年公寓,安享晚年。
  [通过走访,我发现,王道村的敬老之风,不只是在敬老院里荡漾,它熙熙融融,弥漫在全村700多个农家小院当中。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良好村风。一旦成了“风”,便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谁家偶尔出现照顾老人不周和惹老人生气的“不孝事件”,就会受到公众的谴责。看看王道村那一个个福态寿相精神愉快的老人,看看那一个个和谐融洽的家院,心中有说不出的艳羡和感慨。]
  为了让七十周岁以上的老人无后顾之忧、安享晚年,经村两委研究和党员群众代表讨论决定,从2005年起,每人每年由村集体发放生活补贴金300元。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村委与其子女签订养老合同。
  说到王道村的村风,不能不想到村领导教育普法、计划生育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成绩。他们尊师重教,致使王道小学的硬件建设、设备配套、教育教学质量在全镇都是一流的。王道小学是县里的教育教学优胜单位,也是县级规范化学校。他们关心群众生活,王道村的医疗卫生工作是远近闻名的,王道卫生室是省卫生厅命名的“先进卫生室”。难怪别村的对王道村的群众羡慕得说:“你们村的干部是真共产党,是真给老百姓办好事儿的”!
  [“真共产党”,这是群众对王孟梅极高的评价。这说明共产党有了真假之分。这也说明中国老百姓对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诚挚的批评和殷切的希望。共产党真假之分的界线在哪儿?就在于给不给群众办好事儿。的确,王孟梅的最大特点,就是时时刻刻想着人民,一心一意为群众造福。就说“跑电”这件事吧:电,紧连着农民生活,也紧连着农业生产。没有电,浇不了地,亮不了灯,电视机、电风扇、收录机都成了废物,甚至连面粉都吃不上。农民对电如此需要,然而,电对农民却那么刻薄、吝啬而刁难。由于“电霸”、电贩子从中作梗,王道村一带的农民经常用不上电。到1988年冬天,不知何人将十几公里线路全部割断。供电部门直截了当地说,用电是没门儿了!
  面对一片黑暗,怨声沸扬,王孟梅心焦如焚,怒火中烧。快过年了,群众用不上电,会是什么心情?这事儿我不管,谁管?我不跑,谁跑?
  王孟梅算得上那种智勇双全的人物。既是帅才,又是猛将。别看文化不高,深谋远虑,遇事冷静,看问题比较准,处理问题比较稳。刚刚四十几岁,头顶中间已块谢光,大概就是思虑过多的缘故吧?论起“勇”,它像一位红脸大将,敢打敢冲,无所畏惧,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如今为了擒住“电老虎”,他又亲自出马了。
  他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那样,韧性地“长跑”起来。他从电业部门跑到行政部门,从乡里跑到县里,又从县里跑到市里,所有市、县乡三级领导都找了个遍。最后,还是以市人大代表的资格,求见了东营市李殿奎市长,李市长亲自出面协调,才解决了“核准”手续问题。然后再跑,跑材料,跑施工,跑淄博,跑莱芜,跑徐州,迎着寒风跑,披着冰雪跑……既是采购员、联络员,又是总指挥。整整跑了35天,35个日日夜夜啊!集资23万元,新架起高压线15公里。到腊月二十七(又是一个腊月二十七!),在市长、县长的亲自关怀下,王道村连同整个五寨管区的9个村庄,总算全部通了电!这年春节,全管区一万多农民,一拉电灯,一开电视,无不衷心感谢王孟梅。他们实事求是地评价说:“若没王孟梅这么个人,咱们用电等到猴年再说吧!”
  王道村党支部为群众办了这么多好事,群众自然对共产党感恩戴德,同时对王孟梅本人,也倍加敬重。每逢婚丧嫁娶、打墙盖屋等事,便真心实意地去请王孟梅到场坐坐、聊聊、陪陪客,也算表一点儿心意。该到场的还要到场,该坐还是要坐,但王孟梅的嘴比贴了封条还严:一不喝酒,二不吸烟,三不在外面吃饭。他严守一条古训:“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坚决做到不吃请,不收礼,干干净净,清清楚楚。当干部三十多年,经济上、生活上,作风上样样小葱拌豆腐——清二白,那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我还是提出一个疑问:“当今社会上送礼风,你能抵挡住吗?要是有人瞅你不在,偷偷往你家里送呢?”孟梅坦然笑道:“对啦,这一手光我是够招架的。可我幸好有一个贤内助,她可真帮了我的大忙……”
  说起他妻子张秀英,那是人人伸大拇指的人。她深知在农村负责之难,全力支持孟梅的工作。尽管她身体有病,地里的农活她全包下来,从种到收,根本不用孟梅操心。碰到有来送礼的,她看见就生气,张口就不客气:“你这不是糟蹋俺吗?”不管什么人,不管送什么礼,他一概不收。有的夺红了脸,有的撵到大门外,也有的拽下就跑,她又再跑着送回去。她真诚地对我说:“俺只想腚地下打扫得干干净净,情愿吃点儿亏,别给他找来麻烦!”
  尽管如此,麻烦还是有的。就在全村人都眼热着养虾队分钱多的时候,不知从哪里冒出一股风:“王孟梅也分了不少钱”。有的说:“分给他一万,还嫌少哩!”有的说:“他身上穿的那件皮大衣,就是用公款买的……”这风传到张秀英的耳朵里,来家便追问孟梅:“你分的那一万块钱呢?”“我不是养虾专业队的人,怎么能分钱?”“那你在喇叭里和大伙说清楚,俺不背这黑锅……”秀英说着掉下了泪。王孟梅反倒笑了:“这么点儿事你就受不了啦?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咱没分就是没分,不用解释。到时候人们就会知道的。”确实,养虾场的帐一公布,真相就大白了,人们更加崇敬他们的老书记的高洁情操。
  我们正攀谈着,来了几个青年拿着麻袋,说是装玉米。秀英问:“这是怎么回事儿?”孟梅说:“饲料厂今天试车没玉米了。我说我家里有啊,就叫他们来了。”“你家有?啥也你家有?这是你公家的吗?”“还”! “还?说还不还的事儿还少吗?”秀英一边数落着,一边动作敏捷地帮人们装满两麻袋玉米,催着走了。女儿玉花一旁搭腔了:“俺爹就是那样,村里来了客,吃饭往家里领,村里用着啥,就叫人来拿,他见天教俺,别稀罕东西,别扬风扎毛,吓得俺在外边说话、做事儿,象比别人低着一头……”是的,孟梅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村里都是兢兢业业,谦虚谨慎,严以律己,生怕给父亲脸上抹了黑。
  啊!多好的妻子!多好的儿女!俗话说,好花还得绿叶配,妻子和孩子都是绿叶。正是他们配合王孟梅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完美的形象! ]
  王孟梅就是这样,在他任书记的30多年的征途上,不论是在农田治理、新村规划、东海滩涂的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畜牧养殖以及村民的福利事业中,他无不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到处都有王孟梅留下的脚印、洒下的汗水!因此,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先后被选为省级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被评为镇、县、市、省四级人大代表。当代表已有28年的时间,2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人大代表的职责,顾全大局忘我工作,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老百姓解难,用满腔热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忠实履行着人民代表的职责。如淄河污染的治理,小清河疏挖把张、聂寨的公路挖掉后的重修,辛店镇姜家村商品楼出租纠纷,丁庄村打深井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沙台崖和华泰集团因占地补偿纠纷等,自王孟梅当代表以来,终究解决了多少问题,就是他自己也说不清。王道村也曾获得了市级双文明单位、省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王孟梅经常这样说:“尽管我地位也有了,名誉也有了,年龄也大了,歇着也行了,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我要把地位和荣誉当做动力,做事更要想着党,要对得起人民,更要对得起王道村的老少爷们!”“我是全国劳动模范,劳动模范要通过劳动不断修养自己,要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要为官一任,造福乡亲。”“尽管王道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离党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再说,也得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起码要给他们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在这重任面前,我还要小车不倒尽管推!”是啊,现在王孟梅又为王道村描绘出了更加美好的蓝图:在村西已规划出了楼房居住区;在东王路东侧规划出了王道村工业园区。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黄河三角洲上崛起!
  杂谈六则
  一、“神药”——坡坡丁(蒲公英)
  坡坡丁,学名蒲公英,早在医学上就是一种中草药,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是到了医学发达、医疗条件优越的今天,却被人们当作防病、治病的神奇青菜。生了疮疖或是因过敏皮肤上出现的“木疙瘩”等,把坡坡顶捣烂涂患处,疗效很好;患口腔溃疡,可烧坡坡丁水漱口或直接饮服效果也很好;现在血压、血脂高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把坡坡丁当作“灵药”来吃,确实疗效甚佳。有的人每天按时服用降压药,可用坡坡丁治疗后就不服降压药了。其用法有多种方式,如:烧水喝、做菜吃、蒸粑拉子(调上面粉上锅蒸)吃等。现在就是没有病的人,为预防其他病患,也在饮食中添加了坡坡丁这一食谱。
  二、野菜救了王道人
  先祖自洪武二年从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底迁来定居后,六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因为土地贫瘠、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人们的温饱问题,一直到六十年代都没有彻底解决。五十年代前,王道人一直是一年中缺着半年吃的,缺着的半年就是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就是能够填饱肚子的半年,也是以野菜为主,粮糠为辅,勉强糊口,艰难地跋涉在苦难之中。
  就是到了六十年代初,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那时每人每天粮食定量从一斤到半斤、四两……可想而知,只靠这点粮食是难以度日为生的。是遍野丛生的野菜救了在困难中苦于挣扎的王道人。菜窝窝、菜团团、菜饼子、菜汤粥、菜粑拉子……没有野菜,那就不能算是一顿饭。有的野菜不仅是烧熟了、烧烂了吃,就是生吃也挺有味道,象屈曲菜、苦苦菜、羊角菜等;有的野菜粘性大,象和尚头菜,晒干碾细成面,不用粮食面,就能把糠菜或黄宿种子面粘合成窝头,面子(也叫干粮)。做粥时,少放粮面,放上点和尚头面,粥格外糨糊、好喝;有的野菜,不仅能充饥,还能防病、治病,象坡坡丁(蒲公英)、青青菜,能消炎、止血、降血压、降血脂等。
  野菜,不用种植、不用浇水、不用施肥,只要你精心保护它,不耕刨、不施药害,他就能自然生长,不用成本培植,就有产量,反而为人们受益、造福。我们现在都吃上了精面粉蒸的馒头,可千万别忘了曾经救我们于生死边沿的顶梁食品——野菜呀!
  三、上梁吉文
  社会主义好风光,农村建设小康房。
  家旺人旺财更旺,吉星高照福满堂。
  铜墙铁壁立玉柱,黄道吉日上金梁。
  木是好木,梁是好梁,生在何处,长在何方?
  生在山东宝地,用在王道庄上。
  喜鹊登枝来报喜,锁壁厅上落凤凰。
  招财童子来进宝,五福捧寿凤朝阳。
  厦檐屋,钢筋梁,瓷砖瓷瓦贴满墙。
  石头盘根高高起,增幅财神列两旁。
  红松木、做门窗,五花玻璃照满堂。
  金银财宝四角放,守门大哥站两旁。
  太公在此多保佑,八卦镇宅大吉祥。
  子孙兴旺创大业,幸福家庭福更长。
  房建福地千秋照,社会主义放光芒。
  黄道吉日,金日上梁。
  四、酒俗
  根据当地风俗习惯,结婚、来客、好友相聚、开业、盖房奠基、新房落成、办喜事等,都要喝喜酒庆贺。在招待客人喝酒过程中,也有很多习俗。在坐次上:主客坐在宴席的正位(上席),其他客人分列两旁及下位(左边高于右边),若用八仙桌待客,桌缝不能朝主客。上第一碗菜是大鲤鱼,鱼头在上席的左边,鱼脊不能朝上席。上菜的次序头三碗是:一鱼二藕三和菜,其余的菜可以随便上。菜上四碗,方可动筷。
  喝酒也有不少讲究,每张桌上要有一名陪客(陪客多是本族的长辈或年龄较大的同辈),陪客先喝行令酒,喝完后交给上席的主客,主客可用任何一种方式喝酒,总之就是要使每个客人喝的高兴为目的。喝酒的方式,有话拳,也叫猜拳(拳中又分好几种,如螃蟹拳、蛤蟆拳、瞎子拳等)、压指头、猜火柴杆、对火柴头、推小车等多种方式。下面具体介绍话拳和压指头两种方式。
  话拳。实际就是对指头,在话拳前先讲明规则:l、唱的数字和两人伸出的指头数相符的为赢,输者喝酒。2、本人唱的不符合本人伸出的指头数为臭拳,罚酒一杯。3、两人唱的数和两人伸出的指头数都相同,互不输赢。
  话拳唱法:首先是礼貌拳,共同唱:“全到场”或“在坐的好”,(两人五个指头全出)。然后开始见输赢,各自根据自己的判断能力唱出:一位高升,两人好,三桃园,四红喜,五魁首,六来顺,七个巧,八仙庆,快升官(九),全家乐(十)。
  压指头。规则:1、两人同指互不输赢,
  2、一二三四五隔位不赢。
  具体方法:拇指压食指,食指压中指,中指压无名指,无名指压小拇指,小拇指压大拇指。这样周而复始进行。
  五、抓阄(也叫拾阄)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实际分配问题,如在分配中因质量不同、条件不一、价值高低、路程远近等……。要是平均分配或指名分配就会出现问题、产生矛盾,难以解决。为了少出或不出问题,减少矛盾,因而在两人以上分配时,采取抓阄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就会使多方认可。
  抓阄的具体方法:1、要分一样东西,有几人参加分配,就做几个阄,做阄多数用纸卷或纸团,在阄上注明记号、或数字暗卷起来,或暗团起来。准备抓阄,在抓阄前,必须向抓阄人说明规定的事项,若有违者该阄作废。2、如:(1)按数字顺序排列或方向排列。(2)人多物少做阄时,必须有空阄。(3)可根据分的实际情况随时规定。等抓阉人规定好事项后,开始抓阄。抓阄人必须按做好的记号或纸团,每人取一个,以决定谁该得到什么或该做什么。
  六、王道村的二十八个“第一”
  1931年,第一辆自行车——王道油坊。
  1952年,第一个红瓦房户——王述奎。
  1953年,第一个完小生——王曰义。
  1961年,第一个大学生——杨清兰。
  1975年,第一部“东方红54#”链轨拖拉机——王道大队。
  1976年,第一台“50#”胶轮拖拉机——王道大队。
  1976年,第一个实行火葬的人——王维元。
  1985年,第一个葬进公墓的人——王汉为。
  1987年,第一部汽车车主——王明芹。
  1987年,第一个荣获全国农牧渔业部奖章的人——王茂森。
  1987年,第一条柏油路一村十字路口至东王路。
  1991年,第一个建二层楼房的户——王孟金。
  1995年,第一个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人——王孟梅。
  1995年,第一个购买搅地机的户——王明杰。
  1997年,第一个安装太阳能的户——王孟梅。
  1998年,第一个购买收割机的户——王明杰。
  1999年,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人——王芳辉。
  1999年,第一栋三层楼——王道小学教学楼。
  1999年,第一个买小型挖掘机的户——王效广。
  2000年,第一台电脑——王道小学。
  2001年,第一个苇板加工厂老板——李海洋。
  2002年,第一台个人电脑购买者——王明杰。
  2002年,第一台大型推土机(D80)-王道村委。
  2002年,第一个购买联合收割机的户——王汉学。
  2002年,第一对铁皮捕捞船——亚东星海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第一个楼房个体饭店老板——王国华。
  2005年,第一个女性高龄(101岁)——逯氏(凤山母)。
  2005年,第一个博士生——王海峰。
  
  沟通篇
  一、注意婚姻危机八种先兆;
  1、两人不再在一起开怀大笑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索然寡味,毫无兴趣可言。
  2、讨厌对方的行为举止。过去不以为然的小事,现在却变得非常在乎。
  3、对朋友吐露的心事,比对配偶吐露的还要多。
  4、性生活变得平淡乏味。有一段时间完全没有性行为,做爱完全变成了机械式的应付差事。
  5、配偶晚归或找理由避开对方。对突然变得晚归,早上不起床的配偶要留意。
  6、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发生争吵。借每一件小事上的不和与对方争吵。
  7、你觉得配偶毫无新意,一切你都了如指掌。
  8、夫妻之间的秘密增加,突然变得什么也不讲。因为夫妻感情越坏,秘密就越多。
  二、怎样对待爱唠叨的妻子:
  遇到妻子的唠叨,丈夫应该怎么做呢?
  1、要认真倾听妻子的唠叨。心理学家认为,妻子尤以自己谈话不为丈夫所重视,而恼怒。因此当妻子唠叨时,最好是默默地听着或轻言轻语的加以解释,或插上两句笑话,转移妻子情绪。千万不要发脾气、动肝火。
  2、恰当的妥协是对付妻子唠叨的妙法,妻子的唠叨或因个性使然,或有抱怨之由,做夫妇的应该谦恭自谦做出让步,要体贴和帮助妻子多做家务。同时,对妻子的辛劳应予肯定、赞许,这样,各种唠叨就会自然减少。
  3、妻子爱唠叨,丈夫可用录音机悄悄地将其罗嗦话录下来,当妻子情绪好、高兴时,好心地把录音放给妻子听,再用幽默话语使其认识自己唠叨之过,日后也就会尽量抑制唠叨了。
  三、夫妻“战争”规则
  1、切勿攻击对方的弱点。每人都有最脆弱的一环,你的配偶不是你的敌人,打闹吵架时只能针对某一件事,不可一再揭其疮疤。
  2、针对特定的主题,勿扯进所有的事情。
  3、争斗下去已无计可施时立刻停止。
  4、头脑不清醒时,切忌争吵。例如饮酒后双方应避免争吵,否则事情就能恶化。
  5、动口不动手。
  6、夜深时不要讨论火爆的话题,当你疲倦时,争斗只会加深情绪恶化,并影响次日的情绪。
  7、切勿因居下风而闷闷不乐,夫妻间斗争无所谓输赢和高下,不必心生不平,伺机报复
  8、争斗之后,不要长期离家不归,出去散散心,长期不归会使双方进入冷战,产生新的危机。
  9、不论争斗如何厉害,一定要在夜间同床共眠。
  四、夫妻闹矛盾有哪些禁忌:
  1、翻老帐:
  因为一点小事吵嘴的时候,不就事论事,而把陈谷子烂芝麻都抖落出来,弄成一团乱麻,难以理出头绪。
  2、揭短:
  专门指责对方的缺点,不给对方留脸面。
  3、伤口撒盐:
  气头儿上,专拣对方伤心难堪的事情说,使对方无地自容。
  4、升级:
  越吵越凶,谁也不示弱,甚至摔东西,打孩子,使矛盾对激化。
  5、损坏对方的心爱之物或劳动成果。有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6、说绝话:
  解着恨的让对方走,“去死”。
  7、有点小矛盾开口闭口就“离婚”这是最伤感情的话。
  8、第三者介入:
  这里说的“第三者“不是婚外恋,而是指夫妻双方的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旦介入,往会坏事。
  9、搞小动作:
  有的人爱将家庭矛盾诉诸本单位的同事,有的同事专会出馊主意,万一当事人分辨不清,往往酿成不良后果。
  交友礼仪十二忌
  1、忌嫌贫爱富。2、忌分手时粗心。3、忌交谈无笑声。4、忌对朋友不信任。5、忌往来频繁。6、忌亲密而不拘礼节。7、忌昌然介绍。8、忌谈话时动作不得体。9、忌翻脸就变。10、忌嫉妒朋友的进步。11、忌对朋友乱猜疑。12、忌以利认朋友。
  健康篇
  健康十六宜:
  1、面宜多擦。两手搓面,可使面容红光润泽。
  2、发宜多梳。用十指梳头可消除疲劳,清醒头脑。
  3、目宜常转。闭目,以眼球左旋右转各9遍,闭目少顷,忽大睁开,可清肝明目。
  4、耳宜常凝。以双手掩耳,低头5-7次,头脑要清醒,去掉杂念,可去头旋之疾。
  5、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时叩齿36遍,可使牙齿坚固。
  6、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舔上腭,呼吸均匀和缓既可使人体气血通畅,津液自生。
  7、津宜常咽。平时口中有津液,应随时咽下,可健脾胃、助消化。
  8、气宜常静。经常保持头脑清醒,排除杂念。常如此可调气养神。
  9、神宜常存。经常保持神态安宁,情绪舒畅。不过度思虑,无烦恼幽怨,常保持乐观情绪,可以少生七情之思。
  10、背宜常暖。背部为督脉之所居,人感受风寒,多以背部起始,故背部经常保持温暖,可以预防感冒、固肾坚腰。
  11、腹宜常摩。食后用手摩腹,可助消化,可治疗腹胀便秘。
  12、胸宜常扩。经常用手摩擦胸部,可宽胸理气,增强心肺功能。
  13、肾宜常裹。以两手紧兜外肾闭口调息,可养肾气,固肾坚腰。
  14、言语宜简默。多言则耗气,简默则养气,故言不宜过多。
  15、皮肤宜常擦沐。两手搓热常搓周身皮肤,状如沐浴,可使周身气血畅通。
  16、脚宜常跷。有条件的话,每隔两三小时,平卧将脚跷起超过心脏,可改善血液循环,使下肢得以休息。
  生活中的六种最佳姿势:
  1、进食的最佳姿势——站立。站立时人的全身是“顺气自然”的,腹部不会受呀,血液循环畅通无阻,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和吸收。
  2、睡眠的最佳姿势:右侧卧位。右侧卧位有利于血液回流人肝脏,减轻肺和纵隔对心脏的压迫,有利于血液的流动。
  3、思维的最佳姿势:平卧。平卧时人体肌肉和神经最为放松,情绪最为稳定,心搏最为缓慢,因此脑细胞极易调整至最佳思维状态。
  4、行走的最佳姿势:小快步。小快步行走可以增加肌肉或活动次数,是腿部肌肉强健发达,还可以增加腿部血液循环预防腿先老。
  5、骑车的最佳姿势:身体前倾20-30度左右。这样可预防和减轻颈部和下肢的疲劳。
  6、服药的最佳姿势:站立。坐着或躺着服药,药物容易粘附于食道壁上,不仅使药物不能达到最佳的吸收部位,而且粘附对食道壁是一种有害刺激。站立时食道呈垂直状态,有利于药物下行到胃里,充分发挥其疗效。
  健康长寿“五忘诀”
  1、忘形。庄子说:“养志者忘形”。就是说修身养性首先应忘却自己形体的存在,这样就什么也不惧怕了。即使是身患疾病,也能泰然处之,镇定自若,不焦虑、不消极,有利于战胜病魔康复身体。
  2、忘劳。古人说:劳其形者长寿,安其乐者损命。心情舒畅,任劳任怨地参加适当劳动,并把它看作是生活的一大乐趣和锻炼身体的一个内容,也是大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3、忘忧。能不自忧、不自悲、不沉沦,对一切不幸和打击,做到视有若无,豁达宽容。
  4、忘情。有一幅对联:“酸甜苦辣非玉味,玉味只是淡;清喜爱憎遥望情,忘情则无烦”。它告诫人们,一切喜怒哀乐之事,都要淡然若忘,使神情超脱。
  5、忘年。老年人最忌讳,莫过于对老之己至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会给自身健康笼罩阴影,对身体产生消极影响。应反其道而行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从心理上忘掉岁月,使自己青春长住。
  防癌四多五少:
  四多是:多吃包菜科的蔬菜,如包菜、菜心、芥菜等;多吃高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类食物等;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奶、蛋、肝及深黄色和深绿色的水果、蔬菜。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
  五少是:戒烟;少吃脂肪;少吃腌制和熏制的食物;少饮酒;避免过度晒太阳。
  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企业环境
  ——王茂峰
  在二十一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将会有较大的变化。企业由过去的区域性组织变成了国际性组织,它面对的将是一个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市场供求状态的波动,资源条件的变化,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改变以及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所有这些,必然带来企业文化的改变,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逐步形成诚信为本的文化、开放合作的文化、学习型的文化、团队文化和绿色文化,以此推动和谐企业环境建设。
  一、建设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胜,高质量和低成本是对它的必然要求。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指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人人工作认真,诚实可信,有敬业精神,有责任心,重信誉好名声,尊重他人,讲求信用。诚信为本使现代企业与员工、客户、供应商、同行以及有关组织和个人可以建立起富有意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能够创造效率更高的生产力、更低的成本、更新的市场价值和更高的利润。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建立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在企业内部,授权是有效的管理和调动下属积极性的常用方法,也是发展组织扩大以后的必然趋势,但是,诚心是组织内部授权的基础,没有高度的互相信任,就不可能授权予人。在诚信为本的文化中,民主管理,自我约束才能成为现实,高层管理者才敢于授权。否则就会出现失控的危险。曾经在保健品、计算机市场上红极一时的巨人集团,之所以会落到负债累累,经营无以为继的地步,不能不说与它没有诚信基础的内部授权所造成的管理失控有关系。
  在组织外部,现代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与同行企业的关系,也必须诚实、公平、互利互惠,取得彼此的充分信任,才能成为新型的合作伙伴,才能共同创造出未来的辉煌,能够取得顾客的信任,是现代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石,在未来灵活多变、反应迅速的市场环境中,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必不可少。
  二、建设以开放合作为主体的企业文化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Internet为人类社会架起了广泛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也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舞台。国际化经营的实践告诉我们,损人利己的对抗性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过去那种势均力敌的争斗只会是双方企业都消耗大量的财力智力,难以创造出市场上的真正竞争优势。许多大型的国际化公司都认识到,为了竞争必须合作,在合作中求得竞争优势。在新世纪的企业竞争中,占优势地位的将是具有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与企业的战略联盟,新兴的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在战略资源上的缺口,共享各自价值链上的某些优势环节,共同创造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同时,伙伴或联盟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积累,培养核心竞争力。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先进的企业正在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合作的文化。在企业内部,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提倡合作平等待人,企业管理人员更深切、诚恳、真实的珍视员工,珍视股东,关心他们的利益;在组织外部,要善待顾客,尊重他们的要求,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努力成为顾客生活的一部分,为顾客分忧,帮助顾客实现更大的利益,还要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互相信任,通力合作,以期达到双赢。同时,现代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同昔日的竞争对手合作,结成战略伙伴,共同从事研究与开发,合作生产、联合经营等。
  三、建设以学习型为动力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文化是指企业整个组织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气氛,每个成员善于不断地学习,他们学习的越多,越感到自己无知;他们学习的越多,越能积极地创新,创造最佳的工作成绩,创造自己的未来。学习型文化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21世纪是知识主导的世纪,知识的更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知识的总量呈爆炸式的增长,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组织中成员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大家在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时刻走在时代前列。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企业是由一个由人组成的有机系统,只有组成系统的所有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组织才能够达到最优状态。因此,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提高各类人员的创新能力。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如计划、执行、控制等环节。四是强调个人学习与组织培训相结合。从传统上说,中国人习惯于自学、自己总结。当然对于那些较深层次的研究与开发性的东西,个人学习行之有效。然而一些难度不是很大的职业培训,对公司而言,却是迅速提高劳动者生产率的有效方法。学习型的文化是未来企业成功发展的保证,有的学者预言:21世纪的企业,一定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组织。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进步越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强,生存与竞争能力就越强。所以,学习型文化将是21世纪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新变化。世界IT产业的巨人微软公司近20年来的巨大成功与坚持不懈地弘扬学习型文化与创造学习型组织有关,微软公司上下大兴学习之风,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从过去的经验中吸收营养,通过不断的自我批评、信息反馈和交流来力求进步。解决了拥有大量聪明人才的公司很容易退化成一个由傲慢的、极端独立的个人和小组组成的混乱的集体的问题,最终得以在市场中不断地开拓进取,成为信息产业的巨人。
  四、建设以团队精神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在现代企业中,部门将不再是大量工作的承担者,而是作为实施标准的监督者,培训和分配专业人才的中心,工作本身将在很大程度上由担任专项任务工作团队来完成,工作团队,又称工作小组,是由一群技能互补的人员,为某个共同的目的而组成的团队。它是由跨功能、不同背景、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的协作体,通过功能的互补,相互激发各自的潜力而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提升士气和生产力。美国学者布兰佳在《聪明的团队》一书中指出:具备高效率的工作团队有七种特征:目标一致、授权使之发挥潜能、良好的工作关系与沟通、弹性适中、最佳的绩效、给予肯定及赞赏、高昂士气。
  工作团队有问题确认团队、问题解决团队、参与式(确认问题并解决)团队、自我导向团队。各种团队的出现,既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又是一次文化的转变,这是一种以民主参与为核心的文化,团队成员之间提倡平等,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完成工作,创造更好的丁作业绩。同时,团队又是一种员工之间坦诚相待的环境,他给员工提供一个相互交换心中的苦闷,排解烦恼的途径。团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新现象,是合作文化的一个特例,是21世纪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五、建设以绿色为目标的企业文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聚集起来的强大的工业,在生产出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产生出无尽的废气、废水、废料以及噪音。同时,由于人类的活动,大量的动植物资源灭绝或濒临灭绝,生态的平衡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珍惜我们唯一共同的家园——地球,拒绝无节制的资源开发与不计后果的工业污染。21世纪是一个呼唤绿色的世纪,中国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绿色意识,建立一种重视环保的绿色文化:
  第一,将污染环境看作一种成本,传统企业只将那些直接的支付看作成本,而我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树立污染环境也是一种成本的意识。现实的污染对现实的企业利益可能不会造成什么损失,然而,不计环境成本的发展,将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那将造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后果。树立环境污染成本的观念,就是要企业有长远的眼光,看到长期的利益所在。同时,企业可以将环保作为一项长期开支,在技术开发领域,也会引导企业致力于开发出低污染、无污染的技术,以降低环境成本。
  第二,确立企业发展环保先行的企业理念。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历史上走出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即先发展生产,然后再来补救。而我国的企业,如今普遍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走别人的老路,则无异于一种文明的倒退。况且,环境被破坏以后再来治理,成本也要大得多,多数情况下还难以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发展环保先行,这是一种正确的环保意识。这样看似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实则大大降低了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成本。企业能够顺应环保的呼唤,不但顺应了时代,保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价值,在企业的客户心中也将留下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

知识出处

王道村志

《王道村志》

王道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明朝洪武二年先祖来此立村,至今已有636年。先辈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着这片挚爱的热土,养育了一代代优秀子孙,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王道村有着光荣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现全村5个姓氏5个家族,在不同的年代,因不同的原因聚居于此,不论人村先后、宗族大小,皆能尊老爱幼、睦邻友居,同舟共济,共同维护王道村大家庭的利益,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