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村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道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6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村民生活
分类号: K892
页数: 4
页码: 268-271
摘要: 村民生活包含衣、食、住、厕所、行、用、照明、防暑、取暖等内容介绍。
关键词: 生活 中国 风俗习惯

内容

衣建国前,群众皆穿土布衣,只有个别富裕户和商人穿洋布。男性秋冬春多穿老兰色,右掩大襟上衣,大腰摔裆裤,外扎一条扎包,足穿三脸实纳帮子鞋,戴毡帽头。夏天穿白色对襟褂,短裤。女穿柳条褂,色裤,扎裤腿,穿绣花鞋。只有官宦人家和学者,穿长袍,冬穿棉袄,外罩大褂。
  建国后,群众逐步把粗布换成细布,平纹、斜纹、条绒等,从青年人开始穿制服,有中山服、国防服、列宁服等。老年人穿旧式裤袄。七十年代以后,开始穿毛织品,线衣、绒衣、毛衣、毛裤等。八十年代以来,青年男女多穿毛呢料、皮料,样式有夹克、西服、羊毛衫等;女青年多着面包服、羽绒服、短裙、连衣裙等,并有四金首饰(耳环、戒指、项链、手镯)。穿鞋也有很大的变化,从“三脸鞋”,至五十年代的圆口鞋、方口鞋,到七十年代的布鞋、球鞋、胶底便鞋。八十年代后多数人穿皮鞋,夏天穿凉鞋、拖鞋,妇女多穿高跟鞋。夏天的凉鞋花样繁多。
  食建国前,全村人以野菜、黄蓿菜种籽、穆子、高粱、谷子、大豆、玉米为主粮。1958年以后修成打渔张工程,引来黄河水,浇地面积扩大,生活中小麦增多。还拓种了水稻。1960年以前一般人家主食为高梁或玉米或掺野种子、野菜;喝汤主要是高粮面或玉米面做粥;蔬菜以白萝卜、辣椒、虾酱、萝卜咸菜为主;只有部分富户吃点咸鸡蛋和白菜,有时喝顿小米绿豆汤,很是稀罕。1980年以后,全村村民都以白面、大米为主食,稀饭均是大米、小米、绿豆、红豆做粥。面条、面饼随时可吃。食品由八十年代以前的吃粗吃饱转变为吃细吃好。自1993年秋改种大棚蔬菜以来,冬天跟夏天一样照样吃上新鲜蔬菜。猪肉和羊肉成为蔬菜的常伴。鲜鱼咸鱼随时可以买到,村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住建国前全村住房基本上分三大类,大多数房屋为三间,土坯墙、双扇木门、木棂窗,屋长8米左右,宽3米左右,五根檩条,一架木梁,平顶房,秫秸盖顶,屋檐厚达30公分;少部分为五间屋,下砖上土坯墙,7根檩条,两架木梁,双扇木门,木棂窗,苇草盖顶,分两间一口,或三间一口,三间屋内有一灶台连着内间的坯炕,叫回龙灶,此房叫做一明一暗,冬暖夏凉。自七十年代开始有瓦房,但还是下砖上土墙,屋顶起尖,挂红瓦。自八十年代中期盖房都是用石头砌基础,钢筋混凝土固底,上圈梁,其余用砖砌成,此房有两种,一种为前出厦,一种为锁皮厅,墙垒平后上楼板,楼板上面再用木头,17根或19根起尖,盖苇箔上大泥挂瓦。
  室内装饰房顶用天花板吊顶,墙面刮磁(刷防磁涂料),混凝土地面铺地板砖,双扇木制卡门子,铝合金门窗,门高一般2.8--3米,宽2.6米,窗高一般1.8--2米,宽2.6米。偏房和大门为一体。偏房一般一间,底石上砖,房顶为混凝土平顶,一般长5米,宽3米,高不超过正房。大门高大壮观,两边贴彩色大理石,上方匾额一般是:“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
  厕所在院内一角落用砖砌水泥坑,卫生洁净,经多次革新,建筑格式越来越多。
  建国前有个老传统,建房盖正房冲屋门这一间中檩必须贴一张“阴阳八卦图”图上面的八个方位各画着不同阴线和阳线,“一为阴一为阳”各为阴爻阳爻。贴上后中间捆一根红线,内捆一双筷子和两根莛杆,中间往下耷拉着五个或七个带眼的古币串成锁子,名叫“倒吊红”,八卦的两边有一幅对联镶着,这个阴阳八卦必须直冲屋门当中。因那时盖屋最多的只能盖五间,五间屋必有两个屋门,因此只有两幅确切的对联。一幅是:“八卦穷通天地理,六爻搜尽鬼神机”。另一幅是:“文王八卦安天下,伏羲六爻定乾坤”。它的意义主要是镇宅避邪保吉助祥之兆,因周文王创始的后天八卦和伏羲氏创始的六爻和先天八卦。八卦包含天文地理,他二人相互配合就成为现在的先天六爻后天八卦,内含天、地、人三界,包罗万象,只要按八卦方位修建排列,就能居之大吉,子孙繁旺,这个民俗至今不再沿用。建房后拉院墙留大门,也是按着八卦的方位而定。按着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方,各有一种说法,都有吉凶祸福的代词。现在建一个院大多数留大门,不是在东南角就是在西南角,东南角留门叫巽门,西南角留门叫坤门;巽门北面的当中最好,坤门北面的两头最好。这个风俗延续至今。
  盖屋的地基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也有等级之分,最主要的是大门避免冲井、冲庙、冲道。房屋的墙壁,避免冲街、冲巷,如特殊情况躲避不开时,可在冲街或冲巷的地方,镶一石料或水泥制成的小型碑,碑上面刻L-“泰山石”、“泰山镇宅”、或“泰山石敢当”,以镇邪去灾。
  行建国前,本村只有土道(乡间小道)通李道、李庄、缪道、三岔、堤口、五寨。妇女缠足不能远行,走亲戚回娘家多是骑毛驴或男人推木轮车接送医生一般骑小毛驴,商人一般用小木轮推车和肩挑。种地或收割庄稼也是如此五十年代以后,盛行胶轮手推车、地排车、牛马拉铁瓦车,后改为胶轮马车。七十年代以后,自行车逐渐普及,但路仍是土道。八十年代后,汽车、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和拖拉机等遍布全村,现在有的已经个人买上了小轿车。二十一世纪初期又用上了电动自行车。
  用炊具:自明朝开始一般家庭多用六印锅、七印锅、八印铁锅。方锅台,锅盖多用木板和秫秸莛子做成的圆盖。或用苇草、麦杆编成的拍子、拍盖。手拉风箱吹风,烧柴草,点火用火镰和火石,五十年代改用火柴,现在用打火机。建国前用的勺子、水瓢是用葫芦割成两半,即成水瓢、瓢子,后来出现了金属制品。现在铝锅、铝壶,不锈钢锅普及全村,多数家庭烧饭用液化气或电,从2004年开始我村已有30多户用上了沼气。做饭用具也花样繁多,如高压锅、电饭锅、电饼铛、热水器、微波炉等。
  石磨、石碾都是粉碎粮食的用具。有的用人推,有的用牲口拉。五十年代以后用粉碎机加工粮食。八十年代后出现了小型面粉机。
  照明建国前一直到六十年代,照明点油灯。用油为豆油、棉油和煤油。七十年代后用电灯照明。
  防暑建国前,村民夏季防暑主要是靠自然条件,白天防暑靠树阴,晚上凉快靠场院,有的在平屋顶上过夜。建国初期,仍沿用以前的防暑办法,但人手离不了各种样式的扇子、蒲扇、芭蕉叶。1978年用电以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风扇。至2005年全村有各种电风扇1500多台,有的还安装了空调。
  取暖建国后,特别是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各家都安上了火炉、土暖气,有的安装了空调。

知识出处

王道村志

《王道村志》

王道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明朝洪武二年先祖来此立村,至今已有636年。先辈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着这片挚爱的热土,养育了一代代优秀子孙,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王道村有着光荣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现全村5个姓氏5个家族,在不同的年代,因不同的原因聚居于此,不论人村先后、宗族大小,皆能尊老爱幼、睦邻友居,同舟共济,共同维护王道村大家庭的利益,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