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果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道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5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果树
分类号: S7
页数: 2
页码: 73-74
摘要: 1986年,王道村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在二干坝南边济青河北边土塘里栽植了苹果树,建起了王道村第一个果园。但由于品种不好,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较低。 1992年,村两委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决定在济青河南边小清河北边1200亩土地上种植苹果树,建一个规模较大的果园。品种主要选用优质红富士。当时村民都对种苹果树不理解,认为苹果树只能在山上种,原来的老果园又没有得到好的效益,对果树又不会管理,所以都不愿意种植。
关键词: 林学 森林 林业

内容

1986年,王道村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在二干坝南边济青河北边土塘里栽植了苹果树,建起了王道村第一个果园。但由于品种不好,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较低。
  1992年,村两委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决定在济青河南边小清河北边1200亩土地上种植苹果树,建一个规模较大的果园。品种主要选用优质红富士。当时村民都对种苹果树不理解,认为苹果树只能在山上种,原来的老果园又没有得到好的效益,对果树又不会管理,所以都不愿意种植。
  在这种情况下,王孟梅书记多次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并聘请外地技术专家进行指导,才顺利地完成了苹果的种植。树种上以后,每户都有,户均亩数较少,管理松散。为了把果树管理好,村两委经过研究,决定进行改革,山大户承包,每户5亩,并签订承包合同,承包期为15年。这一改革,给果农吃了一颗定心丸,激发了果农的积极性,加强了对果树的管理。但是到了产果期,因管理技术的缺乏,又出现了两大难题,一是只长树不坐果;二是有些树坐了果,不等到成熟就烂掉一大半,所剩无几。果农怨声载道,很多承包户有了毁树的念头。1999年村两委及时研究决策,制定计划,委派两委成员王效永、王方志靠上抓,从烟台、寿光等地聘请了苹果专家现场指导,适时举办学习班,让果农学习管理技术。在果树开花时村里雇来了养蜂人,让蜜蜂帮助授粉。村两委成员王效永、王方志、王兵玉、王忠东还带领果农代表到外地学习苹果套袋技术。套袋技术的推广,大大降低了烂果率,提高了果品的质量,使产出的苹果成为无公害的绿色果品。果品质量上去了销路自然就不成问题了。秋后苹果大丰收,村两委还帮果农联系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如今果农偿到了种苹果的甜头,有的年收入4万多元,果农管理的积极更高了,不用村里出优惠政策,果农都已把以前缺的果树补齐了。现在正值果树的盛果期,每年总产量达400多万斤,总收入不下于200万元。
  2001年,全村划出了46亩土地(在济青闸以东的二干大坝上,当时原来种植的树木已砍伐),栽植了6000多棵冬枣树。经二、三年后,长势很好。2004年,开始见果,这年承包到户。2005年,挂果颇多,初见效益。

知识出处

王道村志

《王道村志》

王道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明朝洪武二年先祖来此立村,至今已有636年。先辈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着这片挚爱的热土,养育了一代代优秀子孙,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王道村有着光荣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现全村5个姓氏5个家族,在不同的年代,因不同的原因聚居于此,不论人村先后、宗族大小,皆能尊老爱幼、睦邻友居,同舟共济,共同维护王道村大家庭的利益,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