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提水灌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道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5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提水灌溉
分类号: TV211.1
页数: 3
页码: 62-64
摘要: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村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雨水调和的年头,农业收入就会高些。遇上早年头,人们无能为力,农业收入就寥寥无几。靠小清河近的河崖头地,多是上好的土地,因为靠水源近,除去种粮食外,还有的种菜园。虽然水源近,也得提水浇地。提水工具,一是用扁担挑,二是用斗子(用柳条编成,-长半圆形,两头和底部各拴一条细绳)人工提水。用斗子提水,河滩小、离水近的地方还省点劲,河滩大、离水远的地方(如小清河)就比较费劲了。首先在河岸上挖斗窝子,然后在河滩挖越河,二至三人同拉一只斗子,有的扬程三、四米深,经二、三倒手,才把河水引到地里。就是这样能浇上水的地,面积也占不到总耕地面积的200/0。
关键词: 淡水资源 水资源 水利

内容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村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雨水调和的年头,农业收入就会高些。遇上早年头,人们无能为力,农业收入就寥寥无几。靠小清河近的河崖头地,多是上好的土地,因为靠水源近,除去种粮食外,还有的种菜园。虽然水源近,也得提水浇地。提水工具,一是用扁担挑,二是用斗子(用柳条编成,-长半圆形,两头和底部各拴一条细绳)人工提水。用斗子提水,河滩小、离水近的地方还省点劲,河滩大、离水远的地方(如小清河)就比较费劲了。首先在河岸上挖斗窝子,然后在河滩挖越河,二至三人同拉一只斗子,有的扬程三、四米深,经二、三倒手,才把河水引到地里。就是这样能浇上水的地,面积也占不到总耕地面积的200/0。五、六十年代,用上了畜力铁制水车、汽油抽水机、水泵、柴油机等。七十年代以来,二干引来的黄河水明显少,根本满足不了王道村6000多亩土地的灌溉用水。于是村集体投资购买拖拉机、495型柴油机等抽水设备,分别在小清河道口东、道口西、西南洼子建扬水站三处。三处扬水站的建成,为我村当时的稻改、洗碱及抗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给小官庄、缪道村送水浇地,受到两村干部群众的赞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王道村的农田灌溉由机械化提水升级为电力提水。
  1991年村集体投资23万元,在老二干桥南边济青河上,建成了第一座电灌站。配套了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30千瓦、40千瓦电机配套水泵两个。为建电灌站,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义务劳动搞基础建设。在挖机槽时,党员干部群众昼夜不停,分三班,轮流上阵。特别是支部书记王孟梅同志,为建电灌站没少跑了腿、操了心,更没少受了累。在施工中,他亲自设计,亲自指挥,与群众同甘共苦,同村民们一道推小车,抬泥沙,搬石头,哪里活累就出现在哪里。电灌站的建成,为我村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2000年,村两委又投资25万元,在小清河王道闸西侧和奶牛场西侧济青河上建电灌站两座。如建小清河王道闸西侧电灌站送水渠时,在王孟梅书记的带领下,村两委一班人全部上阵,并组织了30人的施工队伍,早起晚归,中午吃在工地上,苦干了8天,用混凝土浇灌了600多米送水渠,圆满完成任务。
  西南洼子电灌站
  老二干桥济青河上电灌站三座电灌站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我村的水浇条件,使土地浇水有了保障。现在三座电灌站同时开,全村6000多亩土地十几天就普浇一遍。水利设施的建设,夯实了农业的基础,为近几年的农业丰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知识出处

王道村志

《王道村志》

王道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明朝洪武二年先祖来此立村,至今已有636年。先辈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着这片挚爱的热土,养育了一代代优秀子孙,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王道村有着光荣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现全村5个姓氏5个家族,在不同的年代,因不同的原因聚居于此,不论人村先后、宗族大小,皆能尊老爱幼、睦邻友居,同舟共济,共同维护王道村大家庭的利益,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