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村志》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道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513
颗粒名称: 《王道村志》概述
分类号: K522.9
页数: 12
页码: 1-12
摘要: 王道村位于东青高速公路、东王公路东侧,小清河之阳,北距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政府驻地5公里、东营市政府23公里;西南距广饶县城27公里。东与刘道村交界,西与李道村毗邻,南至小清河,北与李庄、小官庄接壤。总面积7.01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841户,2923口人,划为6个片,设16个村民小组。 王道村地处黄河冲淤积平原,平均海拔4.2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近水负海,宜农桑而有鱼盐之利。小清河自西向东穿过境内。东青高速公路、东王公路从村西并行贯通南北,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这些优越的条件,给王道村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 地方志 概述

内容


  王道村位于东青高速公路、东王公路东侧,小清河之阳,北距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政府驻地5公里、东营市政府23公里;西南距广饶县城27公里。东与刘道村交界,西与李道村毗邻,南至小清河,北与李庄、小官庄接壤。总面积7.01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841户,2923口人,划为6个片,设16个村民小组。
  王道村地处黄河冲淤积平原,平均海拔4.2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近水负海,宜农桑而有鱼盐之利。小清河自西向东穿过境内。东青高速公路、东王公路从村西并行贯通南北,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这些优越的条件,给王道村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二
  王道村有着悠久的历史,1369年(明洪武二年),王氏先祖——异在官方移民中,于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古槐树下分发,移迁于山东省乐安(广饶)城东北方向50多华里古小清河一道口落居,以捕鱼、拾草、晒盐为主。后娶妻生子、繁衍子孙,创业立村——王家道口村(现王道村)。
  王道村的家庙上曾有这样一幅对联:
  山西洪洞家乡远
  山东乐安事业长
  村人盛传祖先乃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分发迁来,与家庙上的对联相吻合。
  王氏始祖异生7子:景、惠、鸾、显、达、逵、妙昂(出家,妙昂系法名)。1601年,九世孙王功臣创修王氏第一部谱牒时,把其二世祖兄弟七个定为六支分续(因弟七妙昂出家无嗣)。从1674年至1947年的270多年中,先后有多人因各种原因徙居外地。(详见“王道村族谱”)
  王道村依古小清河北岸而建。1891年古小清河改道南移,距村仅有三华里。经数百年的不断发展建成凤头形村庄。自1957年、1958年打渔张工程二干渠、济青河先后在村南开挖,1985年、2002年,东王公路、东青高速公路相继从王道村境内通过,又实施了新的村庄建设规划,凤头形村庄变成了体形完整的凤凰形,她羽毛厚丰,在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上展翅欲飞,高空翱翔。
  王道村的土地土质属潮土土类、盐土土类和盐化潮土亚类。农作物以棉花、小麦、玉米、高粱、谷子为主(六十年代后开始种地瓜)。
  王道村的气候条件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牧、桑蚕以及鱼虾等水产品养殖。境内属打渔张引黄灌区,庄南还有济清河、小清河,水利条件优越。地下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王道村水、陆交通便利,庄南有小清河东流渤海、西上省城济南,航运畅通。庄西有东王公路和东青高速公路,南北通达;西去广饶、东去盐场,都有柏油路相通,东西方便。可谓四通八达。
  王道村从建村至今,先后隶属青州府乐安县(现广饶县)广饶县、广北县、惠民地区广饶县、广北农场、广饶县。1983年,东营市成立,王道村隶属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
  三
  王道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1940年前,王道村已有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活动,部分青年受共产党的影响,追求真理,参加革命活动。中共广饶县委派来的工作团王平等七区区委组织委员吴士仁等同志经常到王道村开展革命工作,做发展党员、建立村党组织等工作。1940年,青年村民王西田参加革命工作,是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王道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41年王重光、王连芬等4名村民入党。这一年,在那抗日战争进入了最残酷、最困难的时期,王西田等5名同志建立了中共王道村第一个党支部,王西田任书记。随后,又有王兴洲、王连登、王学孔入党。1944年,有王玉连、王西川、王世奎、王述彬加人中国共产党。在地下党组织和青抗先、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的带动下,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参军、支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6年,李本功、王汉君、王心田、王玉瓒、王明兰、王洪训等11名村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因第一届党支部成员大多都在1944年、1945年参了军,又组建了第二届中共王道村党支部,李本功任书记,王明兰、王汉军任支部委员。到1947年,王道村党支部已有党员38人。为解放战争、土地革命和以后的一系列运动奠定了坚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1944年,王道村成立了青抗先、武工队,这是王道村民兵组织的前身,继而成立民兵队,王世奎任队长。
  在解放战争时期,广大民兵踊跃参军、参战、支前。1945年和1948年。王道村有73名青年先后报名参军,其中14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80多名民兵先后参加了稻田、潍县、济南、淮海、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王道村参加各次支前的民兵们,在战场上不怕牺牲,英勇机智地抢救伤员,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冬,中共广饶县七区区委在三岔村召开全区各村党员、干部、贫农代表参加的土地改革运动动员大会。王道村党支部根据大会精神,组织贫困农民,按照土地改革政策和本村具体情况,划阶级、定成分(贫农、下中农、中农、上中农、富农、地主)。全村被划为地主、富农的户是19户,9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8%,人均土地7.18亩,为全村人均土地的2.5倍。贫农、中农330户,1031人,占全村人口的85.9%,有土地2788亩,占全村土地总数的80.7%。
  阶级阵线划清后,村党支部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与地主;富农作斗争。党支部和各群众组织以及广大贫下中农,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涨。1947年,开展了“反奸、诉苦、反封建、反恶霸、减租减息”运动,村里成立了翻身委员会。运动迅速展开,通过运动,树立了基本群众的政治优势,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了翻身。
  土改运动从1946年开始,1947年进行复查,1948年基本结束,1950年11月至1951年12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王道村在广饶县七区区委的领导下全面结束土改工作,村民土地占有情况和阶级构成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道村有3名民兵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王道人为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捐款5000多万元(旧人民币)。
  四
  解放前,王道村曾有三个经济较兴旺阶段:
  1505年(弘治十七年)-1555年(嘉靖三十三年),这段时间由于经济繁荣,村里办了几件大事:为始祖王异立石桌碑、建观音庙、家庙、土地庙、真武庙、护庄围墙和围子沟。
  1601年(万历二十八年)-1751年(乾隆15年),系王道村第二个兴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除重修重建观音庙、家庙、土地庙、真武庙、护庄围墙和围子沟建筑外,还重视教育,考出举人、进士、监生等21人。
  1895年(光绪27年)-1937年(民国25年),是王道村第三个经济兴旺发展阶段。小清河中,不仅盛产鱼、虾、蟹、蛤蜊等水产品,而且能大量蓄水、排水,既能抗旱,又能排涝,还能控碱,改良土地。王道人自立村六百多年来,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开辟漕运,水陆交通发达。在这期间捕鱼、贩鱼成了王道村的主导产业。小清河上常年有大围网、抬网、漩网、扒网子、抢网子在捕鱼;鲜鱼扁担一百多条,遍及周围百里之遥的集市、村庄出售。到了冬天,人们还把大银鱼冰冻、装箱、打包,远程贩运到济南、天津等地销售。王道人大种瓜菜和大豆,青菜贩子、瓜扁担、豆腐作坊、油坊,样样搞得红红火火。捕鱼业、瓜菜种植、豆腐作坊、大油坊的兴旺,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如:粮行、碳站、印染、木匠铺、饭店、熟食、药店、小卖部、杂货铺、屠宰、修理、建筑、弓房等也都纷纷建立。畜牧养殖迅速发展,当时王道村就有大牲畜几大群、羊十多鞭。(每群几十头,每鞭上百只)
  经济发展了,村民手里也比较宽裕了,村里也办了几件大事:1905年,观音庙第三次重修;1915年,在古小清河上捐建了一座通济桥;1925年,重修真武庙;1937年重修了家庙和重新扩建了护庄围子墙和围子沟。
  建国后,王道村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王道村历史上以农为主。1956年,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开始兴建,1958年完工。王道村的土地全部在灌区以内。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自诞生之日起,经过开灌、停灌、复灌的曲折道路,经过不断总结引用黄河水灌溉的经验教训,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整平土地,开挖沟渠,达到排灌配套,还开辟了稻改。在粮棉种植上,精耕细作,选用良种,及时防治各种病虫害,科学施肥,推广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亩产从1956年的不足300斤,增加到2005年的1800多斤;棉花单产从1956年的不足100斤籽棉,增加到2005年的500斤左右。
  王道村民经土地改革以后,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逐年丰收,农民生活得到改善。1948年-1953年王道村分为三个村,,每个村先后都组织了大插伙、互助组,直到成立农业合作社时,全村发展到二十多个互助组。1954年,按照当时三个村的划分,每个村成立了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冬,王道村的八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以乡为单位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王道村被划为六个生产大队。
  王道村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解决了单户无力解决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充分显示了互助合作社的优越性。1958年10月,赵嘴人民公社成立,王道村改为赵嘴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人民公社化时期,经营形式是在政社合一的体制下,实行一级核算。生产资料、人力、产品均有公社直接支配。根据一级核算的原则,对生产队的财产无代价上调。全社统一使用,银行将农村中的贷款,一律收回,口粮不再分配,一律进食堂。社员凭饭票到食堂买饭。王道村在成立人民公社以后,上级硬性取销正在健康运行着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搞“一大二公”,生产上实行军事编制,王道村划分为三个连,办起六处食堂。实行军事化编制后,开始大兵团作战,深翻土地,并按性别、年龄组成老黄忠连、余太君连、穆桂英连、花木兰连、罗成连,各连在一起劳动,食宿,不准随便回家。大炼钢铁,是大跃进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天之间,家家户户的铁锅、铁铲、门鼻子等,凡是与铁有关的家具全部收归集体统一上缴。同时,300多名青壮年(包括青年妇女)报名去四宝山,炼钢铁。
  1958年是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秋季,棉花丰收。1959年,王道村遭遇大涝灾,农作物欠收,社员生活水平下降到十分困难的程度。
  从1959年至1961年,王道村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员生活极度困难,到1960年,每个社员的口粮每天从一斤降到半斤……食堂里蒸的干粮都掺上了棉仁饼、棉花种等代食品。当时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大食堂,高烟囱,地瓜面子掺花种。”为了充饥,社员们都用黄宿菜、草种子、树皮、和尚头(菜名)等作代食品。由于营养不良,很多人得了水肿、干瘦病。三年困难时期,全村有250多人因饥饿造成死亡。
  1961年1月,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带领群众克服种种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1961年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县委、县府召开四级干部会议,调整经济体制,基本实现了“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单位。
  1962年1月,王道大队分成王道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三个大队。各大队党支部,按照上级有关搞生产自救的指示,分给社员自留地、猪饲料地,社员们勤恳劳作,当年见成效。到1963年,王道村三个大队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员生活也逐步有了改善和提高。
  1964年开始面上社教。1966年9月,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工作队30多名队员进驻王道三个大队。1966年10月,在全村各大队贯彻中共中央十六条。同年12月23日,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10条决定(草案)。12月24日,住王道三个大队的30多名工作队员撤离。
  1966年下半年,各大队成立了文化革命委员会。一个个红卫兵组织相继成立,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从此开始。同时红卫兵在“造反有理”、“破四旧,立四新”口号鼓动下,开始破四旧,大部分文物、古迹被烧光、砸毁。全村各大队党、团组织活动基本停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至1976年),王道村的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1968年1月,王道村三个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命委员会成员由老干部、群众组织和民兵代表组成,选举后报军管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批准。
  1971年,王道村各大队党团组织开始恢复组织生活,并选举新的大队党、团支部。
  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判开路,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建设“大寨式的”大队。1975年上级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有句口号:“堵不死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此时,各大队原分给社员的自留地全部收归集体统一耕种,社员的开荒地、树木都归公。
  1976年,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相继去世,全国人民沉痛悼念。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全村人民隆重集会庆祝。“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12月,大队革命委员会改为大队管理委员会,直至1984年底,大队管理委员会又改为村民委员会。
  1978年以后,王道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恢复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路线,把工作的着重点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村农业逐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旧的经济体制,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锻炼,王道人养成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以及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炼、培养出一大批致富人才。农业在全部实现水利化和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推行科学种田,使原有土地的回报率成几倍、十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其他各业均有较大发展,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村民的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封闭保守的旧观念已有很大的改变。走出家门闯天下,进城经商办企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开拓者、实干家,对全村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有力的先导作用。勤劳、智慧的王道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努力建设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
  1978年以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经济发展迅速。王道村步人有史以来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
  1982年冬,王道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家户户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生产中去;整平土地、开沟、起碱、增施肥料、更换良种、加强田间管理,当年生产就比承包前上了一个高出若干倍的新台阶。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村剩余劳力也越来越多。这时,村党支部根据邓小平同志要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示,积极宣传、鼓励并带动村民解放思想、选择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
  王道村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自然资源,建国前都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利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受“以粮为纲”的影响,只重视发展种植业,其他各业受到限制,发展缓慢。1982年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大力发展养殖业,王道村在村南二干渠南坝下和二干桥北划出一百多亩畜牧养殖区,以奶牛养殖为龙头,带动了养猪、养鸡业,年利润150多万元。王道村两委还规划实施了在陆上养殖的基础上,向渤海滩涂扩拓的水上养殖。2002年王道人在支部书记王孟梅的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只用了2年时间,动用土石方594.8万方,成功建成面积达2.5万亩的高标准养虾池,并扩种养护苇草近3万亩,为王道村的经济发展、为造福后代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王道村在建国之前树木甚少,建国后政府每年都抓植树造林,树木逐年增多。至2005年,王道村的植树造林大有成效。形成了小清河、济青河、引黄灌溉二干渠、十九支、二十支及东青一东王路等六大林带,全长2.1万米,面积达500多亩,植树5.5万棵,已初见成效。并建苹果、冬枣两大果园,年产量400多万斤,年收入300多万元。
  王道村过去一直没有工业、企业。改革开放后,村办和个体私营工业逐步增多,有盐场、榨油厂、饲料加工厂、面粉厂、乳品厂、化工厂、亚东星海股份有限公司等。自2000年以来,仅盐场、乳品厂、亚东星海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年产值2850万元,利税1600万元。
  1978年以来,王道村涌现出了许多致富能手。如:靠胆识不怕苦,精打细算,率先致富的王荣堂;靠畜牧养殖致富的王学文、王显杰;靠水产养殖致富的王效杰;靠护滩养殖,不仅自己富,还带领大家致富的王明勤等。在这些致富能人的带动和影响下,王道村的经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立门市、上项目,盖商品房、购车辆,扩建养殖区……到2005年,全村经销点、门市部、维修部、饭店、小吃部、木匠铺等60多处;车辆近千台,总计2.63万马力,从事经商、运输、养殖等的村民已增加到1000多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全体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村民建土木结构房子523套。九十年代以来,对旧村进行改造,统一规划,建成16.5米见方、全部砖、瓦结构的高标准住房868套,并对住房进行了装修,添置了高档沙发、彩电、冰箱、电风扇、太阳能,有的还安装了空调,配置微型计算机,网络时代开始进人村民家庭。9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电话,配备了手机,村民的衣、食、住、行、用发生了巨大变化。
  六
  王道村是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村庄,村民有史以来就养成了重视教育,讲究文明的良好传统。早在明、清时代就有21人考取了功名。村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地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也为繁荣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民间,有一定数量的民歌、民谣和传说故事,作为口头文学流传于世。比较令人称颂的一首诗组画《九九消寒图》,是王保光根据历史故事编写的“两头牛”诗画。 ,
  七十年代以来,文艺创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先后有多人的文化作品,在县级以上所办刊物和电台发表;并出现了、一大批书法、绘画、剪纸爱好者。几十年来,为村民生活增添了光彩。
  王道村的文化娱乐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来尤为活跃。著名京剧演员王蜂(王重发)、王蜜(王永祥)为了发展王道村的京剧事业,无偿献出两部戏考(有戏文200出).并言传身教创办了王道京剧子弟班。戏剧爱好者王树训、王世儒、王述万等创办了王道吕剧戏班。每到年节或重大活动,京、吕两戏班都竞相为村民演出。演出的内容不仅有传统剧,也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自编自演节目。八十年代后,随着收音机、电视机、影碟机等的普及,虽有取代业余文艺活动的苗头,但在一些戏剧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下,王道村的业余文艺活动仍茁而不衰!
  明、清时代,王道村没有公学,历行私塾教育。1944年,设立抗日民主政府办的初级小学,1975年设立完全小学,1977年增设初中班,1983年又恢复完全小学。
  六十年代以来,王道小学先后进行了四次校舍改造,陆续配备了教学设施,逐步完善了学校管理,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领导与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为王道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使王道小学的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2003年4月,被评为“县级规范化学校”。同年10月,被县教育局表彰为“教育教学优胜单位”。连续多年教学成绩位居全镇前一、二名。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支持下,王道村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目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有些还担任了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至2005年,全村有博士生4人,硕士生1人,研究生7人,教授2人,大学生308人。
  建国前,王道村先后有4处私人开设的药铺。建国后,政府扶持王道村设立了卫生室,1988年,村里投资13万元,在村中心新建了高标准的王道村卫生室,占地面积800平方米,还购置了50毫安X光机和双目显微镜,等设备。从房屋到医疗设备,从就医条件到就医环境的改善,基本上满足了群众就医的需求。1996年,经丁庄镇卫生院和村两委协商,确定把王道村卫生所办成村办院管一体化管理的急救中心。2001年,又更名为广饶县农村合作医疗全科医疗站。多年来,卫生所的医务人员热情、认真地为广大村民服务,受到了广大利民的赞扬,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多次表扬。
  王道村在大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使人的精神面貌同样发生了深刻变化。1981年,全村开展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掀起治理脏乱差,改变社会风气的热潮。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王道村党支部始终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不断取得新佳绩,获得双丰收。
  从1945年开始,王道村对烈军属实行代耕的办法,由村民分工负责帮助他们耕种收割。1955年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后,对没有入社的烈军属由农业社负责代耕。1957年至1961年,采取照顾工分的办法参加年终决算分配,一般照顾到高于平均口粮。每年春节,村里召集四属座谈会、茶话会,总结、汇报一年来的优抚工作,解决优抚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放优抚款,送慰问信和对联。
  2005年修建的第一排老年公寓
  卜学生为老人们演节目
  人民公社时期,将村内无子女的困难户定为“五保户”使他们感到有无子女一个样,1983年王道村建起了敬老院,将村里的“五保”老人接到敬老院住,有专人照顾他们的生活,逢年过节,村领导带上礼品给他们拜年祝寿。对病逝的“五保”老人都予以妥善安葬。2005年村里又投资近30万元,盖起了8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楼。1992年至今,全村有600余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1946年,村里成立了自卫团,有100多人参加。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查通行证,夜间巡逻,公看义坡。1956年成穴治保会,负责保卫工作。近年来,全村以创建全国安全文明乡镇为载体,以确保稳定力促发展为目标,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普法小组、治保小组、调解小组等。制定《开展争创安全文明户活动实施方案》、《调解工作制度》、《治安保卫工作制度》等。并与农户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家庭活动责任书》。
  1945年,王道村成立了农救会。农救会协助村长处理民事纠纷。人民公社起,各大队都由副大队长分管调解工作。自1970年起,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其主要工作是:处理社员的宅基地纠纷、兄弟分家、老人赡养、财产继承、婆媳吵架、夫妻闹矛盾等。在调解过程中,主要通过思想教育、讲道理、摆事实,以理服人,并按照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处理,使矛盾及时化解,达到和睦团结。
  1984年,王道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后,调解工作成为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在村民中抓好普法教育,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使广大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组织村民学习《宪法》、《继承法》、《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社会治安处罚条例》等若干法律法规。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使村民提高了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必依,依法办事,村民中的民事纠纷大大减少。
  王道村的村民经过数百年来一代代艰苦生活的磨练,积累下极其丰富的生存、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1978年以后,全体村民思想解放,立志改革,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促进了全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王道村今后的经济将会更加迅速、高效地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将会越来越高,个体、村办企业规模会越来越大,村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村庄面貌会越来越美好,一个民富、村美、风正的社会主义小康文明村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知识出处

王道村志

《王道村志》

王道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明朝洪武二年先祖来此立村,至今已有636年。先辈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着这片挚爱的热土,养育了一代代优秀子孙,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王道村有着光荣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现全村5个姓氏5个家族,在不同的年代,因不同的原因聚居于此,不论人村先后、宗族大小,皆能尊老爱幼、睦邻友居,同舟共济,共同维护王道村大家庭的利益,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