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论文辑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125
颗粒名称: 第十三节 论文辑存
分类号: K52
页数: 21
页码: 214-234
摘要: 河口区水利局成立之后,工作专业性极强,且此专业涉及到农业、工业仍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干部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研究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寻求符合本区实际的水利建设发展途径。撰写了许多篇集学术、指导、利用与一体的优秀论文。这些论文有获市、省级奖励的,有发表于省、国家级报刊杂志的。此乃历年河口区水利局党务工作范畴,属精神文,明、宣传工作之要务。故是时修志将部分论文辑存之。
关键词: 东营 水利工程 水利志

内容

河口区水利局成立之后,工作专业性极强,且此专业涉及到农业、工业仍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干部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研究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寻求符合本区实际的水利建设发展途径。撰写了许多篇集学术、指导、利用与一体的优秀论文。这些论文有获市、省级奖励的,有发表于省、国家级报刊杂志的。此乃历年河口区水利局党务工作范畴,属精神文,明、宣传工作之要务。故是时修志将部分论文辑存之。
  浅谈在黄河三角洲修建
  平原水库问题
  ——张咸儒
  黄河三角洲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发展农、林、牧、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土地多,面积广,以粮棉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很大;大面积的沙壤土,发展林果,经济效益可观;辽阔的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十分优越;几百公里长的海岸线,建设海陆结合的养殖、加工、贮存、销售的水产基地,前景广阔。
  但这里同样是优劣并存。突出的矛盾有三个方面:其一,土地盐碱,地下无淡水。其二,处在引黄灌区下游,不能保证遇旱有水。三是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现象,水资源难以保证。近几年来,当地党委、政府,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兴建了一大批引黄工程,引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能满足需要。
  要真正使水利建设为发展经济服务,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必须尽快兴建一批蓄水工程,走引蓄并举的路子。目前已建成的引水工程,只是形成了这一地区水源体系的“大动脉”。遇到黄河枯水、断流或水量不足照样束手无策。要改变这种状况,没有宏大的“静脉”工程是不行的。笔者认为:修建蓄水工程走引蓄结合的路子,在这一地区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大面积的荒碱地可建成碧波涟漪的人工湖,既能保证周围土地的灌溉,又能发展水产和其它养殖业,改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二是这一地区地势低洼,不需较大的工程量即可。使自然形成的“死洼垃”变成正规水库,以达到最佳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的目的。
  兴建蓄水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循序建设。要抓住机遇加快建设速度。当前东营市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经济开放区,黄河三角洲建设开发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规划中蓄水工程项目要尽早安排实施。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首先将重点放在那些多年形成的自然洼地,自然河沟上,在不影响排涝的情况下,就地建成一些结构简单的水库或坑塘。其次是量力而行,可将一座蓄水量较大的项目划分到各乡镇,变成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尽快提高蓄水能力。具体做法上可实行乡镇联办,村村联办,村自为战,共同负担,共同受益,面积可在百亩,千亩左右。今年搞一处,明年搞一处,达到5年实现人均蓄水1000立方米是完全有可能的。
  (原载《鲁水纵横》1993年第2期)
  河口区汛期径流利用的初步探讨
  ——张成儒
  地处渤海前沿的东营市河口区,面积260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660平方公里,引黄灌溉是唯一的水源。虽属引黄灌区,但位处引黄主干最尾端。随着黄河上游用水量剧增,下游每年出现长时间断流,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加剧。这对于排灌工程已成体系,配套水平逐年提高的一个新型农业开发区来说,又面临着一个极其严峻的现实。近几年来,河口区重新调整水利建设思路,在实现由大规模引水工程建设向大规模蓄水工程建设转变的同时,又探索了一条补充水源的新路子,即汛期径流利用。1995年7月,大雨倾注,河道涨满,利用靠近河道的水库蓄水200多万立方米,保证了库区万亩麦田普浇一遍水并适时播种。汛后引黄蓄水又保证了枯水季节的有效库容。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切实可行的。
  一、区内汛期径流的可用量
  河口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78.5毫米,径流深为37.4毫米,每平方公里径流量为5.5万立方米。该地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夏秋6—9月降水多而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80%,极易发生洪涝灾害。由于缺少蓄水设施,大量的地面径流进入河道排泄人海。按该区5个农业乡镇总面积1100平方米公里计算,形成的河道径流水量为6000万立方米,4条河道承接上游客水量为80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每年汛期将有1.4亿立方米雨水泄人渤海,扣除海潮因素,其利用率按总径流量的50%计算,将有7000万立米汛期径流可供利用。
  二、汛期径流利用的设想
  河口区现有跨区县、跨市地的人海河道5条,建区初期,为调节水源,先后在4条河道人海口以上修建了拦河闸。这为靠近河道修水库创造了条件,实行汛期来水先入库,蓄足水库再排涝,以便丰蓄枯用。
  马新河:泄洪流量为138.8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径流量为1512万立方米,可在现有水库蓄水量63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兴建韩家水库,库容1000万立方米,达到1630万立方米。
  沾利河:泄洪流量138.9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径流量1886.5万立方米。可在上游的夹王洼兴建引黄引河两用水库,库容1100万立方米;亦可在下游严重缺水的新户乡紧靠河道兴建中合堂水库,库容1400万立方米,使流域内在现有水库蓄水65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达到3150万立方米。
  草桥沟:泄洪流量为201.8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457.8平方公里,径流量为2596万立方米,可兴建库容1100万立方米的李坨水库。可在现有水库蓄水700立方米的基础上达到2000万立方米。
  挑河:泄洪流量为200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504平方公里,径流量为2768.7万立方米。利用老黄河故道在六合乡境内兴建6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使这一流域新增蓄水1000万立方米。
  兴建平原水库,汛期蓄水,在河口地区这一特定条件下,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可观。一是开辟了新的水源,缓解了区内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为稳定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供了水源保障,有利于库区生产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二是汛期蓄水水质好,比引黄泥沙少;三是引水成本低,比引黄节省资金;四是水库建成后可利用有效库容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靠近河道修水库,其位置大都在土地盐碱的沿海地带,突出需要解决的是水质问题。为防止因海水顶托造成地下咸水渍渗于库内,此类水库应以地下库容为主。形成大的水压,使盐碱难以返进水库。在水的利用上应注意加快循环。为防止上游河道排碱将碱水带进水库,可根据降水及河道径流情况采取先排碱后蓄水、蓄水后再排涝或蓄水涝同步进行。河道水库高程低,“死库容”大,提水灌溉成本高于自流灌溉。但对严重缺水的沿海地区而言毕竟是开辟了水源,利大于弊。
  (发表于《鲁水纵横》1997年第1期)
  浅谈沿海缺水地区水资源
  的开发利用
  张兆栋张成儒
  摘要:远离黄河,地处引黄灌溉区最尾端,且又濒临渤海前沿,黄河长时间断流,地上引水困难,地下无淡水可取。这一特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口区严重缺水这一现实。水,这一万物生存的第一要素,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农业、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利用黄河断流的规律,简要分析了严重缺水的成因及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认真探讨了这一地区开辟新水源、努力澎涨总量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引用黄河水,巧蓄自然水的设想。并以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快可持续发展、大力做好水的文章为主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主题词:缺水成因水的综合利用
  措施
  河口区座落于东营市的最北端,地处黄河三角洲最前沿,版图面积2600平方公里,五个农业乡镇,人口7.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7万公顷。建区初期的1984-1991年,区内没有独立的引水体系,农业灌溉与人畜吃水全靠油田生产用水的供水系统。严重的缺水,给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社会安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1991年春,借“两黄”农业开发之机,市政府打通恢复了王庄二干引黄主渠,为河口区建成了独立的引水工程。年引水总量为6000万立方米,从而结束了多年贫水的历史。
  但进入90年代以来,黄河连年断流,对地下无淡水的河口区,又重新形成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因此,综合分析黄河断流的基本规律,探讨水的综合利用,减少缺水带来的危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河断流的特点及对河口区带来的严重影响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的规律愈来愈加明显。1991年-1998年间,黄河每年都要出现断流,黄河利津水文站实测断流总天数为842天。位于王庄二干尾闾的河口区,8年来,在引水抗旱期间竞有994天断流干枯。黄河断流的特点有三:一是断流的时间越来越提前。90年代初,一般发生在5、6月份,在河口区正是降雨最少的时间。此时出现断流往往要造成这一地区春夏之交的“卡脖子旱”。致使农作物难以适时播种而大幅度减产。1995年,黄河断流的时间提前到2月份,时间持续到6月份。河口区150天没有一滴黄河水,造成全年农业大幅度欠收;二是断流的天数越来越长。1997年,利律站断流226天,河口区250天没来黄河水,加之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损失惨重;三是断流的河段不断延长。70年代至80年代,断流河段一般在泺口以下,1992年至1994年上延齐河附近。1995年之后,延长至河南段,其中1997年断流延至河南吏河滩,断流总长达700公里。这更加剧了河口地区的水源紧张。
  黄河断流,雨雪稀少,给河口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黄河季节性的断流。整个上半年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由于黄河断流导致大片农田干枯。下半年的9 -10月份再出现断流,使小麦种植受到严重影响。来年夏收无望,群众说成是“秋旱如J1刮,一旱两年”。冬季的12 -2月份黄河来水,除部分麦田适宜冬灌,大量的黄河水蓄满水库之后,可供一部分苇田,其余大都渗漏、蒸发,流人大海。这一规律的出现,往往是造成水资源的重大浪费。1997年黄河自3月至10月滴水未到,因干旱造成的1.2万公顷农作物长势极为脆弱,不料8月下旬降雨300毫米,本来生长极弱的庄稼几天之内化为乌有。冬季黄河来水,河口区境内引水总量1.o亿立方米,存入水库3000万立方米,冬灌小麦6000公顷,用水540万立方米,灌溉苇田8000公顷,用水1000万立方米,其余5000多万立方米水全部浪费掉,可利用率仅为15.5%。
  因黄河断流,地下无淡水可取,使河口区的农业生产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突出表现在:高科技农业的基本框架搭成之后,因水源缺乏达不到高产高效的目的。90年代初,河口区建成了三个产业化水稻种植示范区,总面积2100余公顷,至1995年缩小到1200公顷,,1997年只剩下466.7公顷。1998年回升到1600余公顷。三年水稻减产1840公斤,总价值1656万元。同一时期,河口区建成高标准农田配套样板方10个,总面积4000余公顷,区域化种植布局十分科学。其中粮田2800公顷,棉花种植400公顷,蔬菜种植260公顷,培植林果基地600公顷,形成了全区自南向北的农业生产基地。在这10个样板方中,除林果蔬菜保持稳产高产外,其余均处在高低不稳的状态。1992年至1994年之间,平均产出总值为6840万元。1995—1997三年间平均产出3200万元;1998年产出总值为7200万元。七年间平均总产出为5331.4万元。如按最高的1998年计算,每年因黄河断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868.5万元。这使河口区的农业很难实现高产高效。
  黄河断流给河口区的人畜吃水影响更为严重。紧靠沿海的太平、新户两乡自90年代以来,有5年出现严重水荒。1995、1997两年的春秋两季都需外10多里的油田管线拉水或花钱买水。仅此一项,群众付出的工时既合人民币120万元。两年中,区政府还要组织大型车辆往偏远村庄送水,运水折价60余万元。由于油田生产变化与黄河水严重不足或供需失调,过去所安装的自来水管线已基本不能再用。因此,目前仍未从根本上摆脱这些村庄的饮水困难。
  二、河口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
  黄河断流的出现,已经与日益发展的河口区农业远不适应。即使黄河不断流,但引水能力已定,大面积亟待开发利用的土地因水源不足而长期荒芜。全区可耕地近4.0万公顷,而实际可利用的只有1.5万余公顷。照此计算,再增加2.5万公顷耕地就意味着再增加水资源1.2亿立方米,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口。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两条腿”走路,切实将河口区境内的水资源总量膨胀起来,一是改造引黄工程;二是开辟新的水资源,即汛期径流利用。在三年内使全区水资源总量达到2.o亿立方米。
  2.1 改造治理引黄工程。河口区地下无淡水,地下淡水唯一的途径是靠引黄。随着黄河水可用不可靠的日益加剧,必须实行地上地下相结合,即渠道引水与河道引水相结合。当黄河水情较好,将大量的水引入地下河道,加大吞吐能力;当黄河断流无水可引时,灌区内仍可在河道提水灌溉或提水入库蓄水。从而构成河口区较为可靠的引黄灌溉水系。为扩大引水能力,必须对现有引黄水系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改变目前只靠区内三条分干渠供水的局面。基本思路:对区内三条分干渠由目前的比降1/10000改为1/7000,全部进行衬砌,加快流速,加大过水断面,再与建有拦河闸的骨干排涝河道贯通,使年引水量达到1.5亿立方米。工程布局是:一分干改造后通过六支排与马新河贯通,年引水量由目前的1200万立方米达到3000万立方米,二分干改造后在上游与沾利河贯通,年引水量由目前的2000万立方米达到4000万立方米;三分干改造后与草桥沟贯通,年引水量由目前的2500万立方米达到4500万立方米。义丰干改造后通过草桥沟上游倒虹吸人六合乡境内的河王渠,再与挑河贯通,使挑河引水量达到2500万立方米。
  河口区引黄主干渠的引水流量为30立方米/秒,工程改造后,年有效引水期为60天,引水总量计算如下:
  引水总量(A)=灌区设计流量(Q)X有效引水天数(t)
  即:A =30×[(3600 ×24) ×60]
  =155520000立方米
  前面我们提到,每年黄河断流多出现于3-5月份。要达到足够的引水量,必须科学地把握黄河断流规律。1-2月份,春节前后,可以破冰引水25天;5 -6月份,可以避开上游用水高峰期,延长引水15天;10 -11月份上旬,是整个黄河上游地区用水量较小的季节,可正常引水20天。这样既保证全年引水量,又可不误引黄工程的清淤治理。
  2.2 汛期雨水径流利用。河口区年平均量为578.5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7.4mm,每平方公里径流量为5.5万立方米,就常年规律来看,该地区降雨极不均匀,春季年增降雨为30mm,夏秋季6=9月份,降水多而集中,且来势凶猛,占全年降雨的80%,极易发生涝灾,大量的地面径流进人河道泄流人海。按区内5个农业乡镇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计算,形成的河道径流为6000万立方米,四条独立流人海河道承接上游客水量为8000立方米,也就是说每年汛期将有1.4亿立方米雨水泄人渤海,扣除海潮侵蚀因素,其利用率按50%计算,区内将有7000万立方米雨水作为淡水资源补充。雨水利用成本低,无污染,水质好,可以获取事半功倍的效益。
  2.3 径流利用的构想。河口区现有跨区、县、跨地市独流人海道5条,有4条建有拦河闸,总长141.5公里,设计泄洪总流量为679.5立方米/秒。建区初期,为调节水源,先后在四条河道的人海口以上兴建了拦河大闸,这为靠近河道建水库创造了条件。实行“汛期来水先入库,蓄足水库再排涝”,以便“丰存枯用”。因此,河口区以四条排列均匀的排涝河道为引水主干,根据河道调蓄能力确定库容,建设各类蓄水工程完全是切实可行的。
  马新河:泄洪流量为138.8立方米,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径流量为1512万立方米,可在现有水库蓄水量60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兴建库容1000万立方米的韩家水库,达到1600万立方米。
  沾利河:泄洪流量为138.9立方米/秒,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径流量2725万立方米,可在下游建在库容1000万立方米的中合水库,在现有水库蓄水65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达到1650万立方米。
  草桥沟:泄洪流量为201.8立方米/秒,流域面积为457.8平方公里,径流量2600万立方米,可兴建库容1000万立方米的李坨水库,在现有水库蓄水100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使该流域面积的蓄水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
  挑河:泄洪流量为20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为504平方公里,径流量为2800万立方米,该河可在下游再建一拦河闸,清淤治理后,使调蓄能力达到900万立方米以上,利用老黄河故道在六合乡境内兴建3座库容3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水库,使这一流域新增蓄水1000万立方米。
  三、综合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3.1 大力发展蓄水工程,提高调蓄能力。大力提高河道对现有水库的调节能力,充分利用汛期洪水蓄水,以备缺水时用。这是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矛盾的一项见效快的措施。同时土地广阔又是加快该区蓄水工程建设的资源基础。从河口区的实际出发,实行“大中小相结合,以小型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地上与地下相结合,以地下为主”,扎扎实实地实施“一村一库”战略,到2005年要建成库容30万立方米以上、1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水库170座,实现一村一库。总蓄水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实现人均蓄水1000立方米。库容400万立方米以上的较大水库也要有计划地实施。到2005年完成10座,总蓄水能力达到6000万立方米,使区内水资源利用总量达到1.35亿立方米。
  建设地下水库,集流四季降水,扩大现有供水资源,在河口区比建设地面水库有着更多优点:一是水分不易蒸发;二是渗漏影响少,水库蓄水能力好,大坝安全;四是成本低,按年引黄河水6000万立方米计算,需水费336万元,电费60余万元。而汛期径流的自然蓄水和出库利用仅需开支电费、人工费80余万元。因此,在河口区兴建地下水库,充分用好自然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园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一水三用”。近几年来,河口区已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100万立方米以下的村级小水库70余座。因地制宜、科学配套库区工程,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合理布局,扩大蓄水工程的辐身能力,是一条有效途径。特别要在水的综合利用上大做文章,达到既节水又高效。
  所谓一水三用,是指水库一次性蓄水,针对各类土质及作物的需要进行不同水质的灌溉。例如:建设一座库容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需占地3.7公顷,设计蓄水深3米左右,需做土方11万立方米左右,水库蓄水可利用流动机械,进出水泵站只需兴建简易的基础工程。用流动机械代替进出水泵站,总造价15万元。水库建成后可控制效益面积100公顷。在工程的布局上采取以水库为依托进行全面的排灌配套,形成独立的库区水系,达到小流域治理的目的。在工程的作用上可借鉴“上农下渔”的模式,实行农、渔、稻、藕、苇,多元化开发。此类库区开发第一年初见成效,即保证改造旱田排出的水和自然降水灌溉稻田、藕池或苇田;第三年可全方位地投人种植经营。这样不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而且其回收率也是很高的。按效益面积100公顷计算,如修造台田10公顷作为蔬菜种植,年产值可达15万元,建成粮田33.3亩,年产值可达16万元;循环排出的水可灌溉苇田40公顷以上,可产出18万元。另外,水库“死库容”,水面约2公顷,淡水养殖年产值可达10万元。也就是说,经过三年改造,整个库区年实现总产值近60万元。
  3.3 大面积发展节水农业,改进农业灌溉措施。目前,河口区与其他引黄灌区一样,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的利用率不足40%。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大面积发展节水灌溉。在河口区发展节水灌溉有三项技术措施:一是对种植能力较强、综合回报率较高的旱田,可实行高压喷灌,调节田间用水规律,顺从作物生长特点,不同生长期确定其不同灌水定额和灌溉时间,达到节水的目的,使节水率达到60%;二是对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如大棚菜、林果等,可实行滴灌或微喷灌,使节水率达到70%;三是对开发两年以后的稻田,可采取暗管输水,省去田间引水工程,进行渠系节水,扩大种植面积,使节水率达到35%。最大限度地改变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同时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利用价格杠杆原理,合理提高水价,以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这对管好、用好水资源也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
  (本文获东营市第四届黄河口科技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新时期河口区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构想
  ——李和平
  摘要小流域治理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由黄河多次改道形成的河口风沙区,只有坚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优化布局和建设,才能使治理开发与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相一致。只有努力提高小流域的治理水平,才能使这一片风沙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生态农业建设
  河口区位于黄河三角洲之前沿,是一片由黄河改道淤积形成的新生地带,面积2600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十年九旱,黄河水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淡水资源匮乏,使风沙灾害日益严重,生态失控,形成了大面积的风沙区。据1998年调查统计,全区西部水土流失总面积432平方公里。其中强度侵蚀面积190.08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年侵蚀模数58741t/平方公里。
  90年代初期,义和镇沾利河流域率先进行风沙治理,后又进行以林果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开发,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为全区的水土治理与生态农业建设创出了一条以科技为先导、小流域分单元治理的路子。全区的6个流域,从各自的特点出发,创造出了多种模式的生态农业工程,环境农业工程也开始起步。这些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认可,成为这一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
  1.坚持小流域治理开发与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相一致
  20世纪90年代,河口区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对6个小流域进行初级阶段的治理,就是利用工程措施整平土地;利用农业措施增加地面植被,保持水土、稳定地面;利用林业措施防风固沙、控制流失,减少人海泥沙。经过近10年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正向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具有生态合理性,达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的趋势发展。这一趋势,已从义和镇的五一、五二、梁家小流域,太平乡的三合、南李小流域,新户乡的老鸦、东风小流域治理成果中得以体现。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小流域多单元开发治理,实际就是这片风沙区具有深远意义上的生态化农业建设的一个过程。之所以这样说,在于它们两者之间的内涵是一致的,发展目标也是一致的。因此,新时期小流域综合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及其基本特点,也正是这一风少区因地制宜进行现代农业生态工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十五”规划任务,在河口区真正形成规模的生态环境农业,重点是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形成独具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生态环境农业。为以后5年建成观光农业打下基础。基本构想是:建成三个纵向生态农业区,形成5个横向农业商品基地。
  1.1 三个纵向生态农业区
  一是马新河流域环境农业区。位置:自太平乡境内的马家水库至新户乡境内的四顷二拦河闸,全长13公里、宽3公里,面积为39平方公里。这一流域已建成了标准较高的配套工程,生态农业建设以植树绿化为主体,建成6条纵向林带,栽植成材树木13万株,再建成8条横向林带,形成林网,于林网中实施枣粮间作2000公顷,桑蚕种植800公顷,经济林果400公顷,建成666.7公顷饲料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5年间初步形成一片绿色屏障。二是沾利河流域环境农业区,也称经济长廊。位置:自义和镇的五一村顺沾利河西岸至人海口,总长25公里、宽2.5公里,面积62.5平方公里。这一经济长廊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五一村至梁家村地带以多元化、多品种名优特经济林果为发展方向,其中苹果1666.7公顷,冬枣1200公顷,草莓、葡萄等鲜果400公顷,无土栽培高产出蔬菜133.3公顷,形成河口区的龙头产业。另一部分是自梁家万亩果园向北,穿过滨孤路直达新户乡境内的中合堂水库,以王集、中合堂水库为依托,调整库区产业结构1333.3公顷,发挥水源相对稳定的优势,开发农业景点,建成1000公顷稻、渔、蟹种养基地。三是草桥沟流域环境农业区。位置:草桥沟两岸,全长16公里,两岸宽各为2.8公里,总面积89.6平方公里,该流域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分别穿越河口城区驻地和油田生产要地,两岸库容1000万m’的李坨水库和库容500万m,的羊拦河水库,两库区已形成了流域内的稻田种植和蔬菜生产两大主导产业和芦苇生产基地。“十五”期间的任务是以李坨水库为依托,建成两个农业景点,即李坨水库高科技经济示范园区和羊栏河水库渔、农、稻产业化生产示范园区。
  1.2 建成5个横向农业商品基地
  一是在河口区经济文化发展中心的义和镇建成2000公顷林果基地,形成东营市最大的果品批发市场和流通市场;二是新户乡、义和镇2000公顷冬枣园生产基地,目前已完成栽植任务。到2002年进入盛果期,2005年形成规模,全区可达到3333.3公顷;三是六合、四扣两乡淡水养殖基地。按照总体规划,3333.3公顷风沙区全部变成以渔农开发为龙头的特色产业,使过去的荒碱涝洼地变成鱼米之乡;四是四扣乡以北、草桥沟拦河闸两侧,除建成芦苇生产加工基地之外,还要对3333.3公顷荒芜地进行人工草场封育,现已初见成效。到2005年,要按照综合治理的要求建成河口区最大的畜牧养殖基地;五是太平乡三合片的桑蚕林基地,近两年已发展到666.7公顷,到2005年发展1666.7公顷。
  河口区小流域治理措施的成功,给这里的人们以很大启示。这就是按小流域科学规划,分单元进行治理,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是这块新淤地的希望所在。
  2.注重科学,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河口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按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以小流域分单元为治理基础,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水保土措施紧密结合、科学配套,实现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从根本上消除水土流失、风沙灾害。小流域的水文状况改善后,对大的排河进行整治,要标本兼治,在引黄主干渠上可建设沉沙池工程,在小流域田间工程的布局上要实行拦截蓄水,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面水土流失。
  3.客观认识植物措施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河口地区的风沙区水土流失之所以严重,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人们长期以来不合理利用土地,广种薄收,搞单一的粮食种植,忽视了地面上的自然生态平衡。此外,过去该区没有种树、封育草场的习惯,植树造林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在增加地面植被上狠下功夫,抓好该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林业部门要与水利部门制定出一套科学计划,每年建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区域,力争“十五”期间林网建设面积达到1.33万公顷。草是地面植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用5年的时间,下大力气大面积地进行“草场封育”,以改良土壤,发展畜牧养殖业,彻底根治水土流失。
  4.治理开发并重,以断增强内在活力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近10年来,河口区通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幅度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并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实现了林果、蔬菜、淡水养殖的综合发展,使风沙区的群众摆脱了贫困,开始走向富裕。但目前来看,仍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首先是当地干部群众缺乏大农业的指导思想,总体开发治理的科技含量仍很低,没有从传统农业中彻底解脱出来。品种的更新换代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是地广人稀,开发种植能力受限。目前开发项目区内人均占有土地0.33公顷以上,因此,整体治理速度较慢;再就是政府投入不足,当地群众难以承受,使规划区的新项目难以尽快实施。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借改革开放之际,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搞个人股份开发,并吸引外地客商或大户前来开发。
  5.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开发治理步伐
  5.1 总体开发治理上的“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种模式”
  在坚持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实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突出经济效益这一中心。把治理水土流失与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水土保持商品基地,让群众既有近利可图,又有远利可盼,最终让群众得到实惠。“两个结合”即是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在开发治理上,坚持以发展市场经济为指导,瞄准市场需要确定治理开发模式,使两者融为一体。在工程与植物措施上由沟渠配套转向土地整平,有效地拦截地表水,补充地下水,提高土壤中的水份涵养。在此基础上实行草、灌、乔有机结合,以灌木为主。形成多层植被,优化自然环境,提高保水保土保肥能力。“三种模式”是在强度流失地区实行工程措施先行,在中度流失地区大力推行人工造林,“造、育、改”并举,在轻度流失地区实行边开发边治理,边建设特色农业。
  5.2 加强预防监督,完善服务体系
  与其他水利建设一样,建是基础,管是关键,效益是目的。因此,在完成大规模的开发治理任务后,管理工作必须跟上。这就要求,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二是制定完善监督机制。使全民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办法或条例,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将各类治理开发的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使工程发挥最佳效益,切实巩固开发治理的成果。
  5.3 依法开发治理
  要严格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用法律指导各类水保项目的开发治理。业务部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划分区域,当地政府要出台与《水土保持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组织业务部门勘界设标,将开发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5.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治理风沙,保持水土,涉及到林果、畜牧业等多种领域。因此,在制定规划时要考虑多方面的要素。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流域分阶段逐步治理,做到搞一片,成一片,配套一片,效益一片。
  5.5 开发治理要体现地方特色
  河口区的特色是地广人稀。开发治理后,首先要抓好高产高效农业,在土质较好、种植能力较强、产出率较高的地块,可发展以节水灌溉为基本模式的商品化农业。如林果、蔬菜、花卉等。还可引进外地科研成果,实行立体种植。在土质较差的地块,大力种植抗御灾害能力较强的作物,如棉花等。但在河口区大力发展“上农下渔”仍是一大特色。荒碱地建设类似工程同样是土资源的科学利用。
  5.6 用改革的措施巩固开发治理成果
  要把技术开发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成果推广中的职能作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积极吸引外地投资者进行土地开发,实行谁开发谁受益,让开发者取得长时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改革的政策要保持稳定,让开发者放开手脚大胆开发、大胆经营,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使风沙区得彻底治理。
  (原载《山东水利》2001年第5期)
  河口区发展资源水利的探讨
  邵云凯
  1.从河口城乡水源紧缺的现状看发展资源水利的重要性
  河口区地处沿海,地势低洼平缓,土质松散,易洪易涝。由于河道治理滞后,一遇大雨极易形成内涝,给每年的防洪排涝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600毫米,且受黄河冲击作用及海水内侵的影响,全区97%面积的地下水矿化度大于2.5mg/l,不能饮用,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乡之一,全部用水需要黄河供给。由于黄河断流日趋频繁,时间分布不均和水利工程配套水平低,造成河口城乡水资源阶段性缺乏。黄河若长时间断流,不仅影响河口城乡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更严重的是人畜吃水都没法解决。另外,随着河口城乡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对水的问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作为事关大局的大事来抓。
  2.发展资源水利的途径和措施
  发展资源水利是一项面广量大,时间跨度大,科技含量高,需用强大财力支撑的浩繁系统的社会工程。要想加快资源水利的发展,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利发展规划
  按照河口城乡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搞好水利规划。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从水资源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二是从重点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变为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三是从对水资源的城乡分割、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管理,转变为供水水源与管网建设、水量与水质控制、城乡供水、水污染治理与再生利用一体化管理;四是从计划经济下的“无偿水”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水。
  按照上述原则,建成河口城乡水利项目库,从根本上提高资源水利建设整体水平。并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积极做好项目上报工作,使本地区水利建设与市、省更大范围的水利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水利。
  2.2 增加水利投入
  一方面,区分不同效益类型,进一步明确各类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对全区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灌区改造、河道治理、海堤建设、节水项目等骨干工程仍以政府投入为主。财政预算内的水利投入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比例逐年增加,保证政府财政对水利的稳定投入。另一方面,利用全区“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积极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实体参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同时,利用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
  2.3 加大水利依法行政力度
  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突出抓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配置方案、防洪补偿等地方配套法规。对国家规定的水利规费,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足额征收。强化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对未经水资源论证和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项目,严格把关,不得审批立项,不予办理取水许可手续。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取水引水设施的现象要依法严惩。
  2.4 切实深化水利改革
  一是水利管理单位改革。管理单位要按照精简机构,分流冗员、定岗、定责、定员,减人增效的原则继续进行改革;二是改革管理体制。水利企业单位要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灌区要通过组建用户协会的形式,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由用户参与或直接管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已建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明确使用权交由农民自管自养自用;三是进行水价改革。研究制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建立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供水价格体系,实行定额供水、计量收费、超量加价,对不同水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工程的用水户实行差别水价。
  2.5 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水管单位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偏少、学历层次偏低、技术力量薄弱、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必须结合工程管理岗位对人员的要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把人才培养投入计划纳入财务预算,给予保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人才培养。
  (原载《山东水利》2002年第2期)
  河口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成儒
  东营市河口区建区近20年来,水利建设蓬勃发展,无淡水资源的历史已经结束。而在现有水资源的利用上,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水资源利用的基本现状
  河口区的水资源主要是黄河水和自然降水。自1990-2001年,年均降水量527毫米,形成地表径流量2189万立方米,年引黄能力1.15亿立方米。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369亿立方米。
  目前河口区水资源利用基本情况是:①全年引水量1.15亿立方米,一般情况下,每年1—2月引水1500万立方米;3-5月3200万立方米;6月份一般在1000万立方米;8-9月3800万立方米;10 N12月多用于浇灌苇田和来看春季的生活用水。②全年用水量中,农田灌溉用水3080万立方米、林果灌溉用水720万立方米、芦苇用水1200万立方米,蔬菜及油料作物用水420万立方米、人畜吃水425万立方米,全年用水总量5845万立方米,占全部引水量的50.83%。而在严重干旱少雨、蒸发量极大的3—7月,全区引水总量一般在4200万立方米,农作物的用水量为1380万立方米,占引水总量的33%。
  2。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1 黄河水源不足
  近两年来,河口境内的平均进水流量为5立方米/秒左右,并且断断续续,很不稳定。完全形成了马拉松式的引水方式,给河口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饮水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2002年3-5月,全区基本没见到黄河水,小麦大幅度减产。2267公顷冬枣无水源保障,边沿地带再度出现吃水困难,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2.2 水患意识差,造成水的利用不合理
  为调节好水的配置,每年1-2月专门为下游集中供水一段时间,用于冬灌部分小麦、坑塘水库蓄水和春季人畜饮水。但在这一期间,区内水源大都利用不合理,甚至白白浪费掉。
  2.3 建设与保护水源工程的积极性不高
  蓄水工程由于管理跟不上,利用率很低。建区后的18年,省、市、区对农村饮水工程的投资补助年年有,有的村已重复投入了三次,少的也有两次。但全区仍有20多村没有建成自己的供水工程。极个别村,国家拿上钱,项目送到门,施工中还百般刁难,致使工程难以尽快实施。
  2.4 政府对水源工程的投入低
  由于资金投入不够,难以配套,骨干工程的项目始终没得到实施。不论在调节水量上,还是用水秩序上,都带来很大难度,工程效益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3.对策及建议
  3.1 在长期稳定水资源上狠下功夫
  河口区西部的4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均为农业区域。建区后已建成较大规模的引蓄调水工程,王庄二千年引水能力不低于8600万立方米,近几年每年都要突破1.0亿立方米。100-1000万立方米的较大水库11座,设计库容3580万立方米,10万—100万立方米的小型蓄水工程69处,设计库容1698万立方米,四条河道均建有拦河闸,年调节蓄水2100万立方米,全区总蓄水能力7378万立方米。为确保供水稳定可靠,必须实施东部引水工程,一是解决利津、垦利、河口、济军生产基地、胜利油田等生产生活用水;二是对王庄灌区供水不足是一个很大的补充,自河王渠人草桥沟,年供水量可达3500万立方米,对现有西部地带的水源将是一个很大的调节和补充;三是有利于全区水资源的平衡,生产条件同步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同步提高。
  3.2 继续在改造完善水系上做好文章
  要加快水系改造,提高引排工程标准,使水资源总量保持相对稳定。一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二是以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新的投入机制。对骨干工程的治理,要采取谁受益谁负担的方式,以政府投入为启动资金,调动各乡镇、村搞好配套工程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外来投资者大搞水利工程,实行市场化经营,商品化供水。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大户、联户办水利,在全区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大力发展民营水利。三是加大水利执法,杜绝一切违章乱建和非法建筑,彻底整治水利工程的建设秩序,确保各类工程的有效利用。
  3.3 园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河口区发展节水灌溉有三种形式,一是在成方连片回报率较高的粮田可以发展高压喷灌;二是土质相对差,经过改良后适用于渠道硬化和暗管输水,尤其是稻田开发;三是高科技经济园类,如大棚种植,林果种植等,均可适用于低压管道喷灌、滴灌、渠道硬化和暗管输水。新的水系规划以节水灌溉为主攻方向,每年发展670公顷,到2005年增到0.27万公顷,达到0.54万公顷,实现人均0.08公顷节水田。
  3.4 改革现行的管水机制
  做到各级管理部门管好工程进行供水,特别是下游水管单位要加强工程管理,调节好区内用水秩序,按时收缴水费。
  (原载《山东水利》2003第1期)
  黄河口北部海堤建设可行性分析
  ——李和平冯宏刚
  黄河人海北部是东营市河口区的沿海地带,海岸线长254.3公里,属山东省风暴潮(亦称海啸)发生年份最多的海岸带。1985年,建成了孤东高标准的砌石海堤,形成了河口沿海的一大景观。但是建设标准较低,自1997年侵吞又恢复之后,未再进行大的投入,这成为河口区工农业生产的一大安全隐患。建设高标准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防潮大堤,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潮灾情况
  河口区濒临渤海,地势平坦,海潮内侵远,如遇大风极易引发风暴潮,给河口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1992年8月31日至9月1日,第16号强热带风暴袭击东营市河口区,最高风速32米/秒,最大风力超过12级,海上水位比正常水位高出2.3米,浪高5米以上,河口区17个村遭受暴风雨袭击,500公顷盐田被冲,冲毁虾池73.3公顷,淹没耕地733.3公顷,淹没草场1333.3公顷。海堤大面积决口17处,长30余公里。1997年8月17日零时至20日22时20分,受当年11号台风影响,河口区遭受风暴潮袭击,全区普降暴风雨169.9毫米,风力10-11级,冲毁防潮坝44公里,部分地区遭受毁灭性打击,直接经济损失在3亿元以上。
  2.河口区防潮堤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口区除胜利油田孤东砌石护堤31.5公里之外,有成型的土质防潮堤46.86公里,其余170余公里的海岸线多用于滩涂开发或其他项目。现状防潮堤的回水堤总长为84公里。在一些非生产区,根本无防潮堤,只有靠独流人海的河道堤坝控制海潮侵袭。
  从目前的海堤建设布局情况来看,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一是工程体系不健全、管理设施不配套以及工程失修老化。致使防潮堤的防潮能力大大降低,已经严重制约地方和油田的发展。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除孤东采油厂和桩西采油厂成立了海堤管理机构以外,其他县区及单位均未成立专门防潮工程管理机构,也没有一家有潮汐、水文机构,工程规划设计缺少依据,也为工程管理、防潮堤确权划界、防潮通讯系统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带来了难度。
  3.防潮堤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东营市河口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土地广阔,滩涂资源、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是大油田,河口区油区的总产量占整个胜利油田总产量的一半。建设海上东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大滩涂,区内有滩涂面积6.47万公顷,尚有近4.6万公顷亟待开发。三是大草原,全区人少地多,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省之首。
  河口区的发展速度之所以相对滞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除其它自然灾害的侵袭之外,更主要的是风暴潮袭击。每逢遇到海潮,不管是油田还是地方,都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抢险救灾,给油地双方背上了一个很大的经济包袱。
  4.海堤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4.1 经济效益首先是海上滩涂开发。目前,尚待开发的滩涂有4.6万公顷,其中计划开发卤虫2.67万公顷,鱼虾蟹1.93万公顷。按目前不变价计算,工程建成后,将增加直接经济效益3.8亿元。其次,芦苇开发和加工。该地域共有芦苇面积5.33万公顷,目前开发加工形成规模的有2万公顷,年产值o.7亿元。海题建成之后,3.33万公顷芦苇开发不受海潮侵袭,年增效益可达0.5亿元。另外,河口区的一个优势是草原较为广阔,发展畜牧业大有潜力。当地拟在2005年建成面积1.33万公顷的畜牧业养殖加工基地,年产值2.o亿元。与此同时,有6666.7公顷农业耕地因受海潮侵袭,土质碱化日趋严重,海堤建成之后,可彻底避免海潮侵蚀,发挥土地优势。
  4.2 社会效益
  建设高标准防潮大堤,将为这一地区的生产生活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一个优越的条件和发展环境,更加有力地带动河口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
  4.3 环境效益
  建设防潮大堤后,通过农业措施、林业措施、封育措施等,将会有效地调节区域气候,减少土地渍碱,促进生态环境日趋好转。
  (原载《山东水利》2003年第11期)
  对河口区“7.31”大暴雨的思考
  王贵田
  2003年7月31日,河口区普降大暴雨,此次降雨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等特点。全区平均降雨达113.6毫米,太平乡降雨达187.5毫米。这次降雨,给我区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部分乡镇出现涝灾,直接经济损失7200余万元。同时也使我区内河、城区的防汛工程设施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通过此次降雨我们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给我们水利工作引发了许多的思考。
  一、境内排洪河道现状:
  我区境内共有独流人海排洪河道5条,分别为:潮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挑河;支流骨干3条,分别为:郭河、神仙沟、黄河故道。由于各种原因,目前7条排洪河道其主要功能参差不齐,现状如下:
  1.潮河:位于河口区最西部,起源于滨州双西村西的西沙河,于郑家西人沾化县,从沾化县河贵乡人河口境内,流经太平乡刘圈村以西,经新户乡的麻郭村向北至洼拉沟人海。是1965年兴建的独流人海河道,全长75.47公里,除涝面积1666.7公顷。境内长24.5公里,其中20公里是河口区与沾化县的界河,主要承担太平乡、新户乡的防洪排涝任务,泄洪流量为200立方米/秒。由于多年未清淤,泄洪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2.马新河:位于河口区西部,太平乡范围内,于1972年冬兴建,起源于利津县坡庄村北,自沾化县下河乡进入河口区太平乡龙王村一带,流经新户乡四顷二村,向北人渤海,全长55.44公里,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是一条跨地市河道。在我区境内,主要承担着太平乡和新户乡的防洪排涝任务,境内长21.45公里,设计排涝流量为90.5立方米/秒,防洪流量165立方米/秒。此次降雨河水使四顷二拦河闸水位超设计水位0.5米,拦河闸处流量达80立方米/秒。
  3.沾利河:位于办事处与义和镇之间,起源于利津县大李村北,全长60.7公里,流域面积343平方公里,在郭局村北人渤海,是一条跨地市河道。其流域境内,主要有义和镇、新户乡的大部分土地。设计最大排涝流量89立方米/秒,防洪流量138.9立方米/秒。目前河道淤积十分严重,部分主河道几近排沟状,且有阻水管线25根,下游河滩内有2000多亩鱼虾池,以上情况严重影响河道的正常排洪,致使河道现在排涝流量为6.0-70.0立方米/秒,防洪流量110立方米/秒。
  4.草桥沟:位于河口城区西部,东临办事处,起源于利津县北岭乡,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472平方公里,在新合村北于东干流汇合,于义务村北入渤海,是一条跨地市河道。流域内主要有六合乡、街道办事处的大部分土地。在桩号(8 +500)处,有支流永新河流人。境内长24公里,设计最大排涝流量80立方米/秒,最大防洪流量150立方米/秒。现有排涝流量60立方米/秒,防洪流量95立方米/秒。
  5.挑河:位于河口城区东部,起源于利津县付窝乡,全长32.6公里,流域面积504平方公里,流经渤海农场,于河口区六合乡东崔村东南人河口境内,经河口区政府所在地,在刁口乡西北注入渤海,是一条跨地市河道。流域内主要有六合乡、办事处的大部分土地,控制河口采油厂生产矿区及河口城区驻地。境内长24公里,该河设计最大排涝流量为121.6立方米/秒,防洪流量180立方米/秒。现有排涝流量50立方米/秒,防洪流量86立方米/秒。
  6.神仙沟:是1855年黄河改道形成的自然河道。为老神仙沟、宋春荣沟、甜水沟三股人海形成主河沟一神仙沟。上世纪60年代末,胜利油田利用原黄河故道,进行原状河道的治理,流经济军基地、孤岛镇和仙河镇,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375平方公里,控制济军基地、孤岛镇、仙河镇及三个滨海油田矿区。其主河道自济军基地十分厂(桩号21 +500)以上,部分河道断面加宽被用作水库,使神仙沟变为竹节沟,主河道基本丧失排涝功能。其排涝功能由神仙沟的支流卫东河和红旗沟承担,而卫东河和红旗沟只能承担孤岛镇的城市污水和干旱年份的排涝任务,不能承担一般年份的排涝任务。如果按鲁北滨海区“六一雨型”神仙沟排涝站(桩号36 +900)的防洪流量应为230米,/秒。而现状泄洪量为110米3/秒。十分厂(桩号21 +500)处的防洪流量应为138米,/秒,而现状是卫东河和红旗沟的泄洪流量之和也仅为60米,/秒。
  7.郭河:位于河口城区西部办事处范围内,全长20公里,自义和镇五二村向东北方向穿过草场、民生、四扣,北至东劝学,向东与草桥沟汇流人海,为草桥沟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57.8平方公里,设计排涝流量33立方米/秒。1991年春,王庄二干打通后,对郭河进行了清淤治理,现河道淤积严重,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8.黄河故道:位于河口城区以东,是一条独流人海的河道。现河道淤积严重,其防洪排涝能力十分有限,且河道内生长着大量芦苇等阻水植物,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排涝能力及正常使用,给孤岛镇及济军基地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二、形成涝灾的成因分析:
  1.思想麻痹。
  由于我区连年持续干旱,丰水年份越来越少,人们在思想上往往只注重抗旱,各级领导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年年防汛不见汛”,出现思想麻痹大意,致使群众防大汛排大涝的意识淡薄,田间工程隐患甚多,遭此突降暴雨,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有效排除,造成局部涝灾。
  2.河道淤积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治理河道的专项资金缺口较大,尽管主管部门多方筹措资金,提出一年治理一条河道的目标,但是,由于资金不到位,即使治理也只限于局部或应急工程,没有全面彻底地清淤治理,河道得不到有效的根治,致使河道淤积严重,河口变窄,河床增高,泄洪能力大大低于设计标准,严重影响了泄洪。
  3.河道内违章建筑物杂多,阻水严重。
  我区主要防洪河道中神仙沟的现状最为严重,挑河、沾利河次之,其余河道程度各不相同。据统计,神仙沟内有挡水堰7座,不合理泵站14座,拦河坝19处,阻水支墩86个,阻水跨河管线261根。造成目前这个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确权和实行统一规划。挑河、沾利河现状也很令人担忧,挑河滨孤路桥南100米处有一废弃渡槽(油田建),为此,防汛指挥部曾于2001、2002年两次下令拆除,但采油厂不予理睬,直到现在一直未拆除。致使泄洪期间水面附着物受渡槽阻挡,形成大面积阻水,影响了河道正常泄洪,加之河道内管线密布,有的呈竹排状,设计高度低于行洪要求,阻水支墩较多,一遇大水,水中携带的大量杂草及附着物缠绕在管线或支墩上,形成坝状或墩状,有的甚至将半个河道堵塞,致使河道内水位迅速上涨,雨水不能及时排出,甚至个别河道内的渡槽年久失修,原来设计标准偏低,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排洪能力,造成大面积农田被淹。
  4.客水压境。
  由于我区地处黄河最下游,泄洪河道多为跨地市河道,每到汛期都要承接大量的客水下泄,使原本承受能力有限的河道负荷剧增,7月31日东营市和沾化县普降大雨,上游利津县及沾化县大量下泄洪水,流人我区境内,极大地增加了我区泄洪难度,最终导致洪水一连几天排不出去,造成部分乡镇农田淹没,出现涝灾。
  5.海水顶托
  河口区地处渤海之滨,区内的主要河道皆为独流人海河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区洪、涝、潮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尽管此次暴雨没有引发风暴潮,但是据测算,这次降雨使海上潮位比正常潮位高出o.6 -1.10米。上游大量洪水下泄,下游海水潮位上涨,致使主河道水位上升,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泄洪,导致各支流主排河道出现顶托,从而造成田间积水时间过长,部分农田饱和。
  这次降雨,新户乡芦泊湖片、太平东兴片、义和夹旺片、办事处三河片受灾较重。其主要原因是:东兴片向沾利垦干排水,由于沾化县也降大雨,排水口被堵截,沾利垦干多年未清淤,竹节沟、拦水坝较多,大量积水不能及时排出,出现涝灾。芦泊湖片、夹旺片出现涝灾,主要是由于地势低洼,河道水位迅速上涨,不能及时有效排水,导致涝灾形成。三合片出现涝灾,是由于郭河淤积严重,弯道多,节制闸泄水流量小,排水不畅所致。
  三、引发的思考。
  1.这次降雨,如遇上风暴潮,其后果不堪设想。
  综观此次降雨,虽然给我区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但是整个降雨过程基本是在“风平浪静”中发生的。我们不应该忘记1997年那场风暴潮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这次降雨遇上大风等恶劣天气,一旦出现海水上涨,引发风暴潮,所有泄洪河道就将失去作用,大量海水泛滥,那时不但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经济遭受巨大损失,而且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将受到极大威协,其后果不堪设想。
  2.如果此次降雨在神仙沟流域,油田及地方工农业生产将遭受极大损失。
  这次降雨,孤岛、仙河两地降雨相对较小,没有出现明显的涝灾。可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象太平乡那样的降雨量出现在孤岛、仙河两镇,按照神仙沟目前的防洪排涝能力,济军基地、滨海油区及地方的工农业生产将损失惨重。也就说,神仙沟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必须实行统一的规划治理,不能以单位利益为借口各自为政,乱设、乱建、乱堵,只有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才能保证经得起大洪、大汛的考验,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根本保障。
  3.城市排水设施标准明显滞后。
  这次降雨历时20余小时,雨量接近200毫米,整个河口城区一片“汪洋”,积水最深处达0.5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交通也一度中断,排水设施不能及时排除积水,河道流量超过设计水位。如果降雨再持续时间长些,我们的基础设施、河道泄洪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这也将对我区的农业生产产生更加严重的影响。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各级领导必须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的思想,真正做到思想高度重视,行动高度统一,并将防汛工作列入年度考核计划,切实增强责任感。
  7.31暴雨给我们的各级领导敲响了警钟,特别是我们身处一线的水利部门,更应该认真总结,深刻思考,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的思想,我们的工作才能不出现漏洞。也就是说思想上重视了,体现在行动上,就是高度统一,两者做到默契有序,一旦出现重大险情,才能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实行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包河道,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并将落实情况与年度考核相持勾,做到奖惩分明、一级对一级负责,杜绝那种说的好、做的差,使人人都有责任感、危机感。只有从思想上、制度上有了保证,行动上才能体现出来,二者缺一不可。
  2.加快实施东部引水工程,达到灌排分设,建立统一有序的灌排体系。
  当前我区水源只有王庄二干一条,每当旱季来临时,由于水源紧张,供水期短,为抢引抢蓄黄河水,只能采取利用排涝河道和排水沟,加大引水流量的办法引水,从而造成了灌排不分、河道排沟淤积严重的问题。实施东部引水工程后,河口区有了自己独立的水源,能够根据用水情况及时引水、供水,从而彻底解决水源紧张和供水期短的问题。灌区内灌排体系就可以逐步恢复,实施灌排分设,大大减轻河道排沟的淤积,为防洪除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施东部引水工程,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内用水秩序,减少上下游用水矛盾和水事纠纷,从而建立有序的灌排制度。
  3.从根本上彻底治理河道,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确保工农业生产的安全。
  7.13暴雨,我区各主要防汛河道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尽管没有出现大的险情但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次降雨各河道流量都已超过设计标准,出现泄洪不畅。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河道淤积严重,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二是河道乱堵乱挖现象严重,管线多而无序,不按要求设计,严重阻水;三是下游河道、河滩内鱼虾池太多,阻碍洪水下泄速度。所以我们只有从根本上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河道泄洪畅通,才能确保城市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4.尽快落实神仙沟统一规划治理工作
  神仙沟多年以来一直处于管理无序的状态,今年4月份水政人员曾进行过一次全面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神仙沟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针对这些问题,我局已向区政府写了专题汇报。对神仙沟实行统一规划治理是摆在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次暴雨由于孤岛、仙河降雨较少,神仙沟没有受到真正的考验,实属不幸中的万幸,如果雨量再大一点的话,济军基地、滨海油区及地方的正常生产、生活将得不到有效保障,损失将不可估计,所以神仙沟的治理迫在眉睫。
  5.尽快实施北部防潮堤工程,不断提高抵御风暴潮的能力
  目前,河口区自潮河东岸始,向东经新户乡、马新河河口、沾利河河口、草桥沟河河口、挑河河口,于新刁口处接胜利油田防潮堤,直至黄河北大堤,建有防潮堤全长107.9公里,其中河口区建设10公里,为土堤,标准较低;胜利油田海面边或局部护砌堤防近80公里,土堤19.2公里。相对而言,胜利油田所建堤防标准高于地方。
  1997年11月特大风暴潮,对所建堤防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地方所建堤防毁坏程序超过65%,油田所建堤防也超过了50010。近几年,地方及油田加紧了对毁坏防潮堤的修复和加固,但受资金限制,除油田所建堤防得到及时修复外,其他堤防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防潮标准,仍然较低。
  这次暴雨,我区北部防潮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土堤受毁坏程度尤为严重,甚至出现了几处险工险段,虽经及时抢修,没有出现大的险情,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北部防潮堤是我区的北大门,加快实施北部防潮堤工程,不但能有效地抵御风暴潮侵袭,而且还能极大地加快我区工农业发展步伐,同时也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加快实施北部防潮堤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
  6.加大执法力度,严查水事案件,制定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办法,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转。
  这几年,随着我区对水利工程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引水条件,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许多破坏水利设施的案件时有发生。要想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加大执法力度是保证的前提。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使群众了解各种法律法规,增强守法意识;另一方面,加大查处力度,严查各类违法案件,特别是对于那些故意破坏水利设施、未经审批擅自铺设跨河管线等行为,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制定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办法,是保证各级水利工程正常运转的有效措施。通过这次降雨,我们发现在工程的管理上存在许多弊端,比如,推卸责任、互相扯皮、协调不一致、不统一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要想杜绝这类现象,确保各类工程在汛期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分级管理办法,确定管理范围,明确职责,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总则,分管领导包片、包块的方法,一级对一级负责,谁出问题,就找谁。
  制定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办法,其根本目的是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各方做到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水利工程的作用,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
  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邢玉翠
  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当前,造福子孙的事业,它既要为现实工作服务,更要面向未来,着眼长远,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指出,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将来我们要负历史责任的。要贯彻好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档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桥梁,档案是先进文化的物态载体,档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保证。
  一、档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桥梁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生产力是变数,每一代都继承着前一代人所创造的生产力,并继续生产和创造。生产力发展的自我积累和延续,保证了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连续性。这种继承需要档案作为中介,这种积累是反映在档案之上的积累,这种延续是在档案基础上的延续。可以说,档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前人不忘,后事之师”。档案是后人认识前人,现在把握过去的宝贵的信息资源。从实体来说,档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从信息角度来说,档案则蕴藏着无限的价值,档案信息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是别的信息无法替代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被社会所关注,它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不凡表现,也是昭然于世。
  科技档案作为潜在的生产要素,可通过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影响,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是内容承载的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这已经是被现实证明了的事实。如浙江省设计院需要杭州市地下水情况的资料,就利用了钱塘江大桥档案中的《桥基地质探验图》,从而节约重新钻探费15万元。北京东三环路至酒仙桥埋设一条市话电缆,由于旧管线没有竣工档案,动员了40多人进行挖找清楚后才能动工兴建,费时费力。
  企业档案是企业职工的劳动结晶和智慧积累,是企业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评价,它记载有成功或失误。企业新领导饱览档案,就能很快掌握企业情况,使管理得心应手。企业档案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重复发生作用,连续受益,取得长期的经济效益。浙江菲达机电集团公司1993年参加北仑电厂国内最大火电厂600MW电除尘器国际招标,档案为答标组提供了同类电厂15米高阳极板和阴极线的试验研究报告,最终一举中标,为企业争得了425万美元的出口项目合同。
  农业和农村档案记载了各种生产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是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条件。1982年四川省利用土壤普查档案采取因土种植、因土施肥等措施增加经济收人1.2亿元;1985年湖北荆门市植保站,通过查阅植保档案,对水稻三化螟虫害进行分析,使虫害预报准确、及时,从虫口夺粮4千多万斤。1989年浙江省黄岩市档案馆《推广模式栽培,是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一条有效途径》调研报告,被采纳,模式栽培三熟复种面积28.87万亩,比1988年扩种1.26万亩,为粮食丰收作出贡献。
  开发历史档案所包含的固有信息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并非出于科技目的而记录天文、气象、水文、地震、环保和炼丹术等内容的古代档案,记录的是自然现象,稍纵即逝,无法用技术因素来衡量这些档案的价值量,但他们是现在仍至未来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素材,价值依然存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以从中开发挖掘出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信息来。这也就象《孙子兵法》一样,其作用已经远远超过军事的范围,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当中。传统民间文学档案记载着山川名胜的起源、发展,特定时期的特殊作用,与名人大臣的特殊缘由等等,可以提高这些山川名胜的地位和知名度,不少地方把传统民间文学档案当作旅游经济来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明清档案也为论证三门峡工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依据材料。
  档案是一种宝贵的资料,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参考依据。在日常工作和活动中没有或不去查考档案,非但不利于工作,有时甚至会酿成差错。1992年7月,外商来宁波市北仑区郭巨拟开发拆船项目,并签订了意向书,外方要求中方提供原拆船厂及附近海域的详细数据资料。由于原厂址地质测绘档案找不到,后花10万元进行了重测。
  二、档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物态载体
  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档案是一种“凝固的历史”。档案以各种方式和载体将人类的历史活动过程和思想记录下来,并使之流传后世。可以说,档案是社会文明的结晶,是“今后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历史文化遗产。李鹏同志在视察中央档案馆时曾题词:珍藏档案存真求实,探索未来鉴往知来。可见,先进文化的传播、交流、确立离不开档案的存在,档案是先进文化传播和确立的一种载体,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物态结晶。
  档案具有文化存贮功能。档案是一种历史凭证,这一点几乎是其他许多文献所无可替代的,这就是档案作用和价值的特殊性所在,也就是说,档案具有其他文献所无与伦比的珍贵性。即使档案内容有虚假部分以至完全违背事实,它还是反映了档案形成者的认识水平、本来的意图或欺骗活动。就此而言,档案仍不失为其形成者活动的真实的历史记录。历史学家称誉档案是“没有掺过水的史料”。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忆器。中国古代早在殷商就有甲骨档案库,周朝有天府,以后汉朝的石渠阁、兰台、东观,唐朝的甲库、史馆,宋朝的架阁库,明清两朝的皇史晟,清朝的内阁大库等等,都具有档案馆性质的古代档案文件保管机构,它们对人类的社会文化存贮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档案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档案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必不可少的生动教材,具有其他教材无法替代的功能。档案有助于国情教育,唤醒民族的忧患意识;档案有助于历史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清朝政府遭受外国欺辱的历史档案,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过去,正确看待国情,增强忧患和奋进意识。学校举办档案展览,展现学校的发展史、创业史,让连接昨天和今天的档案,唤醒人们心底的美好回忆,达到回顾历史、检阅成果、展望明天的目的。档案有助于科普教育。李洪志吹嘘出生日期非同寻常,神化自己,但通过查阅他的个人档案,铁的事实证实他的出生年月日是假造的。用档案说话,达到了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目的。
  档案具有知识生产功能。在经济飞速发展今天,档案工作被看作是一项知识管理工作。档案中凝结着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各种知识,因此,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无疑是开发利用知识资源。档案收集工作主要是接收和征集他人生产的知识产品,也参与知识生产活动。科研是建立在前人对该类研究成果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对前人研究的成果心中无数,就可能重抄人家已经做过的冷饭,即使你化的工夫再多,也可能毫无价值。许多著名学者、科学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是对已有学术信息档案的充分了解和积累。
  档案具有文化传播功能。档案无论是静态和动态传播文化,还是为利用者回溯性研究提供研究素材,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追求文化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历史档案在红学研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学者们利用清代的文书档案研究和考证《红楼梦》,写出了不少红学著作。同时,《红楼梦》小说本身在写人叙事中也涉及了文书和档案的利用。书中人物使用文书和档案处理大小事务的约80多处,书中写到文书、档案的字词数约240多处,如:王熙凤利用文档理财;探春利用档案平息家务纠纷等等。1997年9月,浙江省绍兴市委宣传部利用全国劳模梁焕木生前创办的征天集团公司档案室保存的名人档案,参考和借鉴了梁焕木同志的生平简历、自传、笔记、获奖证书以及他撰写的文章等,成功地拍摄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电视剧《水魂》。
  三、档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效保证
  档案具有社会共享性,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它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用,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他们所需要。
  胡锦涛在会见出席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全体代表时指出: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人们之所以需要档案,就是为了要获知过去发生的事件、存在的事物对今天和未来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样的意义。可以说,档案的凭证性决定了档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保证。
  档案是监督的依据。“人治不要档案、法治离不开档案”,利用档案可以起到预防监督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要顺利进行各种工作活动,防止出现重大问题,单靠觉悟和决策者、领导者的口头指令控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要以各种真实的凭证作为监督棒来保证社会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会计、审计档案发挥其凭证作用,就能有效地预防贪污或偷税漏税等活动;合同档案能有效地约束签约双方或各方遵守诺言,履行义务,避免由于“空口无凭”的违约给对方带来损失。另外,档案的监督作用还能有效地防止各种弄虚作假和篡改历史等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发生。“文化大革命”曾片面强调档案为政治斗争服务,人人造档案,违反档案的形成规律,其结果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和遭受损失,使政治稳定的局面无法形成。
  利用知青档案,查证知青的插队落户名单和插队时间,能解决知青历史遗留问题。土地承包合同档案是土地“三权”的书面证明,可以为化解土地纠纷提供法律凭证。村级建档也在解决民间纠纷、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致富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既给农民一个明白、又还干部一个清白”,档案成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权益书面保证书。农村信访事件的重复发生,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原始档案丢失或有关部门办事不留档、搞个别人说了算引起的。
  档案信息可以为资政决策提供服务。档案是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全面、准确的档案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档案是历史方法和经验的借鉴。档案的资政决策功能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国家利益的斗争,还是在党务、政务管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为许多事实所证明的。档案是国家主权的保证。浙江富阳华宝斋古籍书社利用中央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明清原始秘档,影印出版《明清澳门问题皇宫珍档》,首次披露明清政府对澳门行使国家主权的珍贵档案,这对于追溯澳门400年沧桑,探寻明清时期澳门在中国皇宫留下的真实纪录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保证。
  (载2003《山东档案》)

知识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河口区水利志》

出版地:2005.3

本书是全面记述河口区水利建设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真实地记述河口区20年来水利建设和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