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蓄水与人畜吃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04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蓄水与人畜吃水工程
分类号: K52
页数: 17
页码: 68-84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大多数较大规模水库均为油田投资兴建,保证油田工业生产用水。地方工企业极少,其工业用水一直没做单独管理。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共建成大小水库11座。1976年建成二号水库,1977年建成五号水库。1978年建成三号、四号水库。1979年建成一号水库。1980年建成六号水库,1981年建成八号水库,1983年建成七号水库。1984年开始,先后建成孤北水库、孤河水库、三号半水库。总设计蓄水能力1.30亿立方米。主要为解决油田职工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建区后,区政府为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用水,大量投资兴建水库,全区蓄水总量快速增长。1984年,四乡一镇农业总蓄水850万立方米。至2002年,先后建起马家水库、王集水库、羊栏河水库、新户水库、中和堂水库、民生水库、六扣水库、西华水库、范家水库、八吕水库,共计10座较小(1)型水库。并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100万立方米以下小(2)型水库69座,1997年建成1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李坨水库。总设计蓄水能力6278万立方米,河道每年调蓄水量为2100万立方米。2003年,全区总蓄水能力达到2.14亿立方米。
关键词: 东营 水利工程 蓄水

内容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大多数较大规模水库均为油田投资兴建,保证油田工业生产用水。地方工企业极少,其工业用水一直没做单独管理。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共建成大小水库11座。1976年建成二号水库,1977年建成五号水库。1978年建成三号、四号水库。1979年建成一号水库。1980年建成六号水库,1981年建成八号水库,1983年建成七号水库。1984年开始,先后建成孤北水库、孤河水库、三号半水库。总设计蓄水能力1.30亿立方米。主要为解决油田职工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建区后,区政府为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用水,大量投资兴建水库,全区蓄水总量快速增长。1984年,四乡一镇农业总蓄水850万立方米。至2002年,先后建起马家水库、王集水库、羊栏河水库、新户水库、中和堂水库、民生水库、六扣水库、西华水库、范家水库、八吕水库,共计10座较小(1)型水库。并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100万立方米以下小(2)型水库69座,1997年建成1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李坨水库。总设计蓄水能力6278万立方米,河道每年调蓄水量为2100万立方米。2003年,全区总蓄水能力达到2.14亿立方米。
  河口区在1991年恢复王庄灌区之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不到几年,新的矛盾相继出现,这就是黄河断流。黄河水“可用不可靠”的规律愈来愈加明显,对本来地下无淡水的河口区来讲,又形成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1995年,河口区政府转变治水思路,即“由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建设向大规模的蓄水工程建设转移”。
  在这一思路转变的前夕,首先总结了过去几年蓄水工程建设的教训,一是水源必须可靠。其教训是1988年马家水库建成主体工程之后只靠马新河引水人库,而马新河的水源严重不足,加之地方资金有限,该水库一直到1991年才开始投入使用。1991年建成的王集水库只所以利用率不高,关键也是水源问题,王庄二分干本来引水量不大,穿过沾利河渡槽人提水泵站,随之又出现了一个用水成本过高的问题。二是围绕库区大做文章。以上两座水库的建成均没有一个库区产业化的布局,用水不合理。工程效益得不到好的发挥。由此得出发展蓄水工程建设“必须靠近通河道建水库”的结论。在形式上采取地上地下蓄水相结合,以地下蓄水为主。在规模上,“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型水库为主。区、乡、村三级以乡村为主。并且制定了在五年内(1995 -2000年)各乡镇建成一座400万立方米以上的较大水库,并以乡村为载体,逐步实施“一村一库”战略。到2003年底,全区建成库1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Ⅱ座,库容100-400万立方米的小(1)型平原水库10座,库室10-100万立方米的乡村级小(2)蓄水工程69座,占地面积2063.8公顷,设计蓄水能力6278万立方米,总投资6924.1万元。

知识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河口区水利志》

出版地:2005.3

本书是全面记述河口区水利建设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真实地记述河口区20年来水利建设和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