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0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资源
分类号: K52
页数: 2
页码: 39-40
摘要: 地表水河口区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两大部分:一是自然降水。本区年均降水量为471.2毫米,全区地面年经流量约1.1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5.5万立方米),其中五个农业乡镇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形成地面经流量为6200余万立方米,4条河道承接上游客水每年平均约5000万立方米。但因降水绝大部分产生在汛期,易形成内涝,故年均利用率较低。二是引黄河水。全区工农业及人畜用水主要由引蓄黄河水解决。1991年5月,王庄二干引黄干渠恢复,设计引水能力20立方米/秒,在黄河水有保障的情况下,年均引水能力为5000-9000万立方米。故在正常年份全区五个农业乡镇每年淡水资源总量为2.0亿立方米以上,按有效利用率50%计算,可利用约1亿立方米,除去人畜用水,可解决约2.0万公顷土地灌溉,离所需相差甚远。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黄河断流时间越来越长,小浪底实现截流后,尽管不断流,但本区引水量难以保障。再加上油田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之供需差额更大。因此,水资源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本区属淡水资源缺乏地区,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走节水之路。
关键词: 东营 水资源

内容

地表水河口区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两大部分:一是自然降水。本区年均降水量为471.2毫米,全区地面年经流量约1.1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5.5万立方米),其中五个农业乡镇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形成地面经流量为6200余万立方米,4条河道承接上游客水每年平均约5000万立方米。但因降水绝大部分产生在汛期,易形成内涝,故年均利用率较低。二是引黄河水。全区工农业及人畜用水主要由引蓄黄河水解决。1991年5月,王庄二干引黄干渠恢复,设计引水能力20立方米/秒,在黄河水有保障的情况下,年均引水能力为5000-9000万立方米。故在正常年份全区五个农业乡镇每年淡水资源总量为2.0亿立方米以上,按有效利用率50%计算,可利用约1亿立方米,除去人畜用水,可解决约2.0万公顷土地灌溉,离所需相差甚远。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黄河断流时间越来越长,小浪底实现截流后,尽管不断流,但本区引水量难以保障。再加上油田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之供需差额更大。因此,水资源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本区属淡水资源缺乏地区,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走节水之路。
  地下水河口区境域为渤海水域。在成陆过程中,一面受黄河泥沙淤淀,一面受海水侵渍,深层土壤为含盐度很高的重盐土,无淡水资源。浅层地下除黄河故道部分区段埋有少量淡水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无淡水。河口区地下水绝大部分为中强矿化度水,其中一大部分为盐水和高浓度盐水区。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矿化度逐渐升高,距海愈近矿化度愈大。淡水区主要分布于黄河故道部分地段,矿化度0.5克/升,面积仅有约2.5平方公里。弱矿化水区主要分布于沿黄河故道一带,矿化度0.5 -2克/升,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中矿化度水区,分布在境内西部和东部孤岛、仙河地域,矿化度2-5克/升,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强矿化水区,分布在境内中部,矿化度5-10克/升,面积260平方公里。盐水区呈带状分布于境内北部、东部沿海地区,矿化度10-30克/升,面积1060平方公里。高浓度盐水区,分布于沿海滩涂,潜水埋藏浅,矿化度大于30克/升,最高可达109克/升,面积约860平方公里。
  境内地下潜水埋藏较浅,小于1米的地区约140平方公里。1-2米的地区约1000平方公里。2-5米的地区约1200平方公里。5-7米的地区约25平方公里。地下水一年的变化规律为:1月份在上年秋季的基础上,潜水位缓慢下降;2-3月随着气温的增高,蒸发加强,潜水下降速度加快;4月份以后,灌区春灌,潜水位上升较稳定;5月下旬至6月,由于地面强烈蒸发失水,潜水位又迅速下降,进入年中的第二次枯水期;7月初至9月中下旬,雨季到来,潜水位达到一年中的最高位,因潜水被淡化,虽水位较高,不会返碱。10月份以后,潜水又进入下降阶段。一般年份,潜水埋深变幅在1.2-1.5米之间。
  境内地下无淡水,海水资源农业尚不能利用。所称农业能利用的均为自然降水和引用黄河水构成的地表水。海水资源在河口区极为丰富,尤其在发展海水养殖和盐化工等方面利用极为重要。海水的利用是河口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资源。

知识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河口区水利志》

出版地:2005.3

本书是全面记述河口区水利建设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真实地记述河口区20年来水利建设和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