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006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2
页码: 2-3

内容

《河口区水利志》出版问世,倍感欣慰。翻阅此书,回顾20年来河口区的水利建设,不由感慨万千。全区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受惠于自然之壮举历历再现,永载史册。
  自受托于全区人民居职,便是直身投入水利建设,逾回于河口西部黄河故道农业生产之要地,近二十余载。农业的命脉为水利,亦属国民经济之基础产业。人民委以重任于区政府,仍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自与河口区水利建设缔结不解之缘,志中记述颇有同感。20年来,河口区人民历经艰苦努力,水利事业蓬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摆脱贫水的历史,到进入新世纪之后的经济水利景观水利建设创造了值得后人铭记的业绩。那种“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地上无水可引,地下无水可取,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的局面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区人民一如继往地发扬治水改土的光荣传统,由单纯的工程配套转入了综合开发,万顷良田一派生机。
  20年间,河口区人民政府的治水思路进行了三次调整。一是1984-1991年,以引水工程配套为措施,全力摆脱境内严重缺水的治水思路。8年间,在建设独立引水体系上进行了反复探索。1985年兴建的河王渠工程,旨在将水送至最边缘的新户乡,但因油田用水量增加,黄河供水不足,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4%,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无保障。时下全区90余个村每年吃水困难。1989年10月份经与利津反复协商,打通了虎滩干渠,由于引水沿线长,设计标准低,上游制约严重,只引水至新户一次,后因引水无保证而放弃使用。1987年秋建成的北水源引水工程,旨在利用草桥蓄水缓解太平、新户两乡引水困难,但该工程与河王渠。属同一个引水体系——西河口泵船。同样因水源不足与河王渠一样,没能发挥工程效益。此时,河口区的缺水愈演愈烈。1990年冬,王庄灌区恢复,打通了王庄二干。1991年5月1日福祥泵开机提水,设计提水能力20立方米/秒,在黄河水正常的情况下,年引水6000余万立方。随着工程的不断加强治理,达到8500万立方米。河口区的用水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缺水历史结束。二是自1991-1995年,以完善“动脉”工程,兴建“静脉”工程为重点的治水思路。期间完善了王庄一、二、三分干,与其相配套的引水工程数十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得以很好的实施。期间境内有效灌溉面积达800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1010;灌溉指数为1.5万公顷次。以“静脉”工程之称的平原水库建设,全区建成王集水库之后,各乡镇开挖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村级小水库达36座,多为土方主体,工程尚未全面配套,境内地方农业乡镇的总蓄水能力达3600万立方米,加之河道调蓄,境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计5200万立米。三是1995-2000年由大规模引水工程建设向大规模蓄水工程建设转变的治水思路。基本措施是加快配套已建成的小水库,西部境域每乡镇建成一座库容500万立方米以上的较大水库(小1型),实施一村一库蓄水工程总体战略。截止2000年,全区建成了羊栏河水库、新户水库、西华水库、中和堂水库、范家水库,并建成了中型平原水库一李坨水库。具备土地条件的69个村建成了各自的小水库。全区总设计库容5700余万立方米,加之河道调蓄,境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近8000万立方米。治水思路的三次转变出现了历史性的三次跨越。2001 - 2003年的治水总结是:全部实施经济水利,观景水利长期战略;三年间,实施高标准的王庄二干、王庄一分干的衬砌改造,建成了地上引水的六支渠,开通了九支渠,开始实现由灌排一体向灌排分设的转变,水系布局日趋科学。沾利河清淤绿化和王庄一分干绿化形成了纵贯西部境域南北的两条绿色纽带。东部引水工程完成了勘测设计,一期工程首战告捷。
  河口区水利局科学地发挥职能优势,围绕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发展,于2003年完成了新世纪初水利工程的总体规划基础工作,并由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完成了规划报告。这一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法律性,权威性的总体规划,将为河口区乃至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开创一个历史性的局面。
  河口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积德
  二〇〇五年三月

知识出处

河口区水利志

《河口区水利志》

出版地:2005.3

本书是全面记述河口区水利建设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真实地记述河口区20年来水利建设和工作。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积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