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子葫芦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615
专题名称: 蚰子葫芦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97.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聊城人有养蚰子(蝈蝈)的爱好,夏秋之季,将蚰子从田间捉回,放到高粱秸或细竹蔑编制的笼子里,悬挂在院内瓜架凉棚下或窗棂前,让其不时发岀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秋去冬来,将蚰子放进葫芦,揣入怀中御寒,闲暇无事在房前街头晒暖,取出葫芦,蚰子爬出,在阳光下抖翅嘶鸣,别有情趣。清末民初,聊城蓄养蚰子风气极盛,蚰子葫芦销售量颇多。因此,种植制做、销售蚰子葫芦的村庄、人员有增无减,大都集中在城关、阎觉寺、梁水镇3乡镇。在众多制做葫芦的工匠中,尤以郎庄郎发敏、陈庄陈金语、大杨庄的杨印台削刻的她子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堪称佳品。凡经这3人削刻的葫芦,每只售价一块银元,有时高达3块银元以上,价格昂贵依然供不应求,登门购葫芦者络绎不绝,名扬省内外。建国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蚰子葫芦的种植和制作停止多年,1978年,蚰子葫芦的种植和制作逐渐恢复起来。大杨庄、王家庙的民间艺人重操旧业,开始生产各种葫芦制品。其蚰子葫芦格调新颖,雅俗共赏,曾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山东民间工艺美术汇报观摩展览”中获奖。1981年12月,《大众日报》刊登了介绍该区独有的蚰子葫芦工艺制品的文章。1982年1月,《山东工艺美术》杂志刊登了蚰子葫芦的照片。济南、青岛、泰安、曲阜等旅游胜地均有其销售市场。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