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舞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607
专题名称: 祭祀舞
其他名称: 神鼓舞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94.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祭祀性舞蹈,又称神鼓舞,流传于冠县南陶镇东陶村一带。明洪武元年,建立泰山行宫庙,前来朝山进香者纷至沓来,妇女们先以焚香磕头祈祷神灵驱灾降病、赐福保佑,后感跪拜无法表达对碧霞元君的虔诚,也难宣泄心中的苦闷,便开始徒手跪场,且唱善经,后来又发展成右手持鼓、左手拿鞭而舞(称跪舞功),形成善鼓舞。善鼓舞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三〜十五日表演,表演者均为妇女。每年的三月一日起,附近的妇女(多为老者)先来庙内祭扫,三月十三日,庙会祭奠活动正式开始。方圆百里的信女们或乘车、或乘船、或步行纷纷而至,多达数万人,她们手拿善鼓,口念善经,焚香起舞达3昼夜,三月十五日达到高潮。善鼓舞的表演形式原有3人舞、4人舞、6人舞和8人舞,队形多为跪8字、拧麻花。善鼓以铁条圈之,鼓面蒙革(单面),鼓柄尾端有3个大铁环。几种对舞均随鼓上下晃动时发出的响声节奏由慢而快跑台步,左手持鞭,用细竹做杆,布条做穗,如戏剧中的马鞭。鼓声铿锵有力,体现舞者对神灵的心地虔诚,上下身动作相济,协调统一。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