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秃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600
专题名称: 五个秃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92.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舞蹈形式,流传在东阿县铜城镇卜庄村,为北宋年间孙禾创编。孙禾为河南开封人,十几岁沦为孤儿,乞讨为生,被富豪烫伤头皮,毛发脱落,成了秃子。他后用葫芦仿造自己秃子的模样做成头型,用竹杆撑起,外披裤褂,边操纵,边用两种语音自编自唱,先博得人们的欢娱后达到乞讨的目的,继而又设计四个头型,即形成了“五个秃”的雏形。词调诙谐滑稽,表演风趣新奇。自此,他走乡串村,成了乞讨为生的艺术表演,人称“五秃戏”。后来,孙禾来到东阿县铜城镇,拜当地名拳高师杨同营为师,使“五秃戏”与“二郎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舞蹈的成份相应加重,形成保留下来的五个秃表演形式,也称秃子舞。清末,铜城卜庄艺人张明利发展到1人操纵6个人型,形成七个秃的表演形式。唱腔里也揉进了民间小调、大鼓、莲花落、锯大缸、山东快书等。后流传下来的只有“五个秃”的表演形式。五个秃的动作以秧歌步和走花圈为主,表演以唱、念、舞同时并举,最后以舞蹈形式结束。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唱腔以弦乐伴奏。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