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花鼓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597
专题名称: 柳林花鼓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91.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主要流传于冠县柳林一带及其聊城、临清市的毗邻乡村。它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原为寸跷秧歌,以花鼓作为主要演岀道具,以鼓舞的技巧展示其独特的风格。其他伴有伞、锣、鞭等,与鼓融为一体,形成粗犷豪放,热情奔放的风貌。其主题是表现梁山好汉借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乔装打扮成艺人混进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故事。柳林花鼓共有14人表演,以伞为先锋,分内角和外角,全部扮演《水浒》中的人物,内角伞为吴用,头鼓为刘唐和李俊,二鼓为柴进和花荣,头锣为顾大嫂和扈三娘,二锣为孙二娘和乐大嫂。外角中两个和尚即武松和鲁智深,丑婆为金大姐,公子即燕青,老鞑子为梁山泊头领宋江。柳林花鼓是由以舞为主的“武场”和以唱腔为主的“文场”组成的文武秧歌。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其演岀均在泼辣、火爆的气氛中进行,开场来得猛,结尾收得硬,快中见稳,急中求稳。它的独特风格,还表现在鼓舞的技巧上。鼓不束在腰间,而由一条长长的背带挂在右肩垂于左膝下,无论表演者怎样做跳、打、扑、转等动作,鼓总是服贴于小腿部。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