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579
专题名称: 花鼓戏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82.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形成之初,伴奏乐器仅有一个花鼓,只有一人上场演岀多种角色。后来有了武场面(不设文场面),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锣、大钱、小钱、手锣、堂鼓等。整个武场面由板鼓指挥,演员在场上表演动作时伴奏,演唱时锣鼓停止,后来发展为由多位演员表演,吸收民间花鼓的跑场和其他动作贯穿剧中。其形式活跃欢快,质朴奔放,在在平西南一带颇为流行。其唱腔分男腔和女腔两种,调式为“宫调式”双句体的唱腔结构,民间俗称上、下句。上句落在“1”和“5”两个音符上,下句落在调式的主音“1”上,上句和下句均为4小节,2/4拍子,演唱起来一强一弱,富有弹性。除“引子”和“结尾”外,一般唱腔较为规整。男腔接近口语,似说如唱,清晰明嘹,唱段一般没有甩腔,仅在最后用一个结束句;女腔较之男腔稍慢,唱段开始往往先唱一个引子,经过一番锣鼓,然后进入唱段,引子不作为上句处理,首句仍为引子唱词。女腔结尾一般在倒属第二句就有小结尾,然后经过一番锣鼓,再做一甩腔结尾,使整个唱段更加完美。花鼓戏的唱腔圆润悦耳,亲切淳朴,毫无生硬之感。花鼓戏的代表剧目有《王小赶脚》、《小寡妇上坟》、《马粘辘换亲》、《张四姐落凡》等。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