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496
专题名称: 皮毛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261.pdf
专题类型: 工业产品

专题描述

皮毛主要产品有裘皮、千张袄、兔皮褥子、挖花褥子和羊羔绒等。临清裘皮始制于明、盛产于清。1749年(乾隆十四年)《临清直隶州志》载:“临清有皮市巷……,诸皮作裘,列肆于市”。到咸丰年间,作坊发展至50余家。民国初年,年产滩羊皮十五六万张,年产猾子皮最多达120万张,高叉皮销至英、美、意大利等国以做高级翻毛大衣。日伪统治时期,作坊主、小手工业者或逃至他乡,或改行转业。至临清解放前夕,此行业近于绝户。1955年,皮毛生产合作社成立;1958年10月并入皮革厂,年产裘皮12万张。1964〜1966年共盈利5.3万元。1967〜1976年共盈利27.9万元。至1979年,因原料缺乏改产地毯,易名为地毯厂。临清千张袄约形成于清雍乾年间,因以上千块碎滩羊皮缝制而成得名。咸丰年间,已有30余家生产。自清代至民国年间,均为一家一户独家经营,产品销至江苏、湖南等地。日伪统治时期,生产中断。1945年8月临清解放后,艺人回乡重操旧业。1949年成立皮毛生产组、社,时有13人;至1963年发展为300余人的皮毛合作工厂,厂外加工人员达千余名,年产5500件;至1966年达18541件,销往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湖北及山东等省市。1964年后,甘肃、宁夏等地提供原材料中断。1975年后改产无线电元件。兔皮、挖花褥子均由千张袄生产工艺发展而来。清末,临清即有龙、凤、虎、狮等传统图案的褥子生产,分大毛、平毛、小毛3个品种。1958年,临清皮毛厂恢复兔皮褥子生产,当年产0.3万余条,主销西欧各国及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66年,该厂创制岀以各种动物形象为主要素材的挖花褥子30余种;1975年,又创制方、楞、六角、山水、花草等新花色28种,其中出口西欧两种。1978年,兔皮、挖花褥子的制作技艺传至惠民、荷泽等地区。临清羊羔绒的生产始于清代。清咸丰年间,此业失传。1980年,临清福利皮毛厂恢复生产“长葛绒”,同年企业更名临清皮革材料制品厂。1983年,该厂开始生产“幸福牌”纯毛羊羔绒。1985年,年产能力达30万米,因原材料不足,实际年产9.76万米。产品除由山东省畜产公司包销外,部分销往天津、北京、武汉、沈阳、山东等7个省市10多个县。1987年,该厂划归纺织系统。1995年,冠县毛皮制品厂始产毛皮制品。1996年,该厂有职工141人,生产毛皮制品1.35万张,产值187万元,其中岀口0.85万张,出口交货值169万元。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