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102
专题名称: 旱涝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265.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旱涝聊城市境内自古旱涝灾害并存,对全市农业生产危害最为严重。旱涝是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中旱灾危害面积最大,发生最频繁。据《聊城县志》记载,两千年来,出现较大旱灾370余次,涝灾330余次。长期以来,境内处于旱涝交患之中。近30年来,市内干旱呈加重发生的趋势。由于受季风环境影响,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各季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冬、春雨雪稀少,夏季雨量充沛,易于形成春旱夏涝;又因高空西风带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活动位置及进退时间的变化,造成年际降水变率大,极端性强,故旱涝得以发生。境内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大旱和偏旱3〜5年一遇,全市性的大旱有1968年、1992年,偏旱有1965年、1972年和1983年;大涝和偏涝4〜5年一遇,全市性的大涝年有1961年和1971年,偏涝年有1964年、1973年和1985年。根据一年中旱涝出现的时段,旱涝类型可分为春旱、初夏旱、盛夏旱、秋旱和春涝、夏涝、秋涝。春旱,3〜5月份降水稀少,致使春播需要造墉和小麦多次灌溉。春旱发生频率最高,一般1.5〜2年一遇。初夏旱,6月份气温髙,蒸发量大,降水往往稀少,易形成初夏旱,直接影响春播作物生长和夏季作物播种。初夏旱大致1.5〜2年一遇,出现年率为50%左右。盛夏旱3〜4年一遇,出现年率为30%左右。秋旱大致5年两遇,出现年率为40%左右。1992年,全市遇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年平均降水仅为325毫米,比常年偏少242毫米。1〜7月上旬,全市平均降水量81毫米,比常年偏少61%。金堤河、漳卫运河、徒骇河干涸断流,黄河几次断流。春旱连夏旱,春季最大受旱面积41.8万公顷,重旱13.33万公顷,旱死麦苗6667公顷。夏旱面积53.33万公顷,重旱32万公顷,5.33万公顷夏作物未能适时播种,3.33万公顷农作物旱死,1700个村100余万人吃水发生困难。春涝(4月)出现机率很少,大致10年一遇。严重春涝发生在1964年,4月份降水多达108.8〜181.2毫米,是常年同期内降水的4〜6倍,连续阴雨11天之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夏涝(6〜8月),大致3〜5年一遇,局部涝灾年年发生。全市性的严重夏涝出现在1961年、1971年和1973年。秋涝(9〜11月)大致3年一遇,全市性的严重秋涝分别出现在1961年、1974年和1983年。秋涝常与低温寡照相伴发生,加重灾情。暴雨是造成局部内涝的主要原因,年平均出现日数为1.9〜2.6日,有85%〜96%的年份会出现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份,以临清市为最多。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聊城百科全书》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聊城百科全书正文由概述文章和条目组成。附录有分类目录、彩色插页目录、聊城大事 年表、参考书目、笔画索引等。 概述文章包括总概述和分编概述。总概述全面介绍聊城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色,分编概述只介绍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主要情况和特点,供读者系统阅读和为查检 条目提供背景材料。 条目是全书的主体,按学科性质和内容分类为历史,地质地理,政治和法律,经济,城建和旅游,科学和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社会,当代人物等9个分编。分类目录 中加虚条分类联接,并标“[条目之间的相关内容以“参见”方式联系,互为补充。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