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17日莘县事变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2020220004223
事件名称: 1938年11月17日莘县事变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04.pdf
事件类型: 军事事件
起始时间: 1938年11月17日
发生地点: 莘县

事件描述

莘县事变 抗日战争爆发后,范筑先接受政训处的建议,由中共党员吕世隆出任莘县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他积极整理县政,建立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并在原地方武装的基础上建立抗日武装一一县大队,且任大队长,在全县掀起抗日热潮。吕世隆的爱国激情和抗日活动引起国民党县党部的仇恨。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拟将吕撤换,被范筑先驳回。但是,敌视抗日工作的反动势力仍在暗中加紧活动。1938年11月15日聊城失陷后,反共分子看到时机来临,便凶相毕露,于17日制造了震惊鲁西北的反革命武装暴乱一莘县事变。 11月17日下午,县党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4时发起事变。他们收买了县大队二中队指导员马华甫,秘密将一中队队长曹彬和指导员宋瑛及三中队指导员陈瑶甫看押起来,同时借故将吕世隆的警卫员骗出县政府。随即将县政府包围。叛首张滕魁、刘建堂花言巧语,对吕世隆进行麻痹,使其丧失警惕性。张滕魁趁其不备,连开两枪,吕世隆倒在血泊里。 吕世隆牺牲后,反动分子扣押政府其他人员,并控制县城。23日,党组织掌握的武装力量第十支队机枪营奉命赶到莘县,欲夺回这块抗日阵地。顽固分子张滕魁等用缓兵之计将机枪营拒之城外。李树椿命王金祥率第二支队、二十一支队约0.3万人于27日赶到莘县,突然对第十支队机枪营发动袭击。机枪营将士英勇反击,终因寡不敌众,队伍撤离。至此,莘县县城被国民党顽固分子所控制。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重要人物

范筑先
相关
吕世隆
相关
沈鸿烈
相关
曹彬
相关
宋瑛
相关
陈瑶甫
相关
吕世隆
相关
张滕魁
相关
刘建堂
相关
李树椿
相关

相关地名

莘县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