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军起义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堂邑一带灾荒严重,加之苛捐杂税,民不聊生。3月29日,宋景诗组织18个英勇善战的好汉,闯进冠县城,劫监狱,焚县衙。白莲教五大旗揭竿响应,举行起义。同日,黄旗张玉怀等围攻莘县,4月2日攻克。4月1日,宋景诗自沙镇以南刘家河一带突起,直逼东昌。4月9日,花旗杨朋岭等攻入馆陶。农民起义军攻克县城,焚毁官衙,释放囚犯,尔后主动撤出,屯兵城外。黄、蓝、红、黑旗分屯沙镇、清水镇及冠县、馆陶交界处的万善、燕儿庄、宋村等处,征集民间军械、马匹,扩充军队,以图大举。贫苦农民纷纷参加义军,不到两个月,起义军已达0.5万余人。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起义军转战鲁西平原,先后攻克观城、阳谷、堂邑、濮州、朝城、范县等城,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
山东巡抚清盛、东昌知府秦际隆、临清知州张延龄及东昌府、临清州所属各州、县,分率清军、民团镇压。起义军以临清、邱县交界处的邵家庄、侯家集、下堡寺、王家庄、张三寨5处为基地,与冠、馆、莘、堂、朝、观6县义军相呼应,同清军展开激战。5月1日,黑旗军宋景诗部联合红、白旗义军从堂邑梁家浅东渡运河,进攻博平,后撤回运河西,分驻沙镇左右数十里间,军众逾万,遂以部分兵力向莘县、寿张、阳谷出击,主力集结于沙镇。9日,清道员明新、营总乌尔贡札布、秦际隆督队由堂邑进兵沙镇。乌尔贡札布骑兵在前,明新、秦际隆步军继后。黑旗军骑兵首先向清步兵冲击,经激战,秦、明受伤落马,所部兵员伤亡溃散。秦际隆败回东昌府养伤,明新、乌尔贡札布退避堂邑二十里铺。5月17日,起义军五六千人分南北两路围攻东昌府城,一路由北堤直扑城下,一路由南堤攻入东关米市街,激战通宵,火光不息。清军不支,乌尔贡札布军败退八里庙,明新军败至王垫铺。起义军盘旋围攻3昼夜。21日,义军0.2万人再次由西南堤突入双关街、漕工街。24日,义军四五千人分3路攻城,后因清军援至,起义军撤退。
清廷闻讯大惊,派钦差大臣胜保督办直隶、山东军务,移军冀州,指挥直隶、山东、河南等省清军及僧格林沁部乌尔贡札布骑兵围剿起义军。5月30日,大名道道员王榕吉、副将成禄率步骑0.2万人,副将徐廷楷率陕甘、直隶兵0.1万人,贵西道道员文桂持令督战,由威县向起义根据地邵家庄、侯家寨、下堡寺一带进击。起义军万余人退到临清西南樸头附近,浚壕筑垒,准备再战。6月7日黎明,胜保挥军至尖冢,义军一部与清军稍战即渡过卫河,主动撤回幌头。9日,清军分别由尖冢、大云集渡过卫河,两面夹击幌头。义军以村舍作掩护,分3路迎战,一度将清军击退。6月11日,起义军万余人由冯家圈等地北渡卫河,进攻清军占领的尖冢,激战4小时,义军主动撤回卫河以南,集中兵力击退追击之清军。13日,胜保亲临尖冢前线指挥。翌日拂晓,清军分道过河,骑兵在左右两翼,步兵居中,3路扑向馆陶。起义军且战且走,退入馆陶城。清军追至,城内义军发炮轰击,城外义军万余人由西北绕东南,将清军中路步兵团团围住,激战6小时,义军吹螺击鼓,越战越勇,愈围愈密,毙伤清军数百。清左右骑兵增援,义军被分割为二,会合不得,入城无望,遂向东南撤退,馆陶失陷。
6月25日,黑旗宋景诗、曹三敦子鼓,绿旗黄学文、黄兰枝,黄旗杨洛显、黄芳玉、李德等,率军渡运河向东,遇清平、博平两县民团堵截,经激战,民团死伤殆尽。后乌尔贡札布骑兵驰援,宋景诗等撤回河西堠堌、戴家湾等处。27日,宋景诗率众在土桥闸与清骑兵大战,因战斗不利,遂主动撤退,活动于沙镇、堂邑、柳林、堠堌一带,尤以沙镇附近为众。堂邑位居其中,为义军往来捷径,清军意欲拔之。7月23日,谭廷襄指挥乌尔贡札布、副都统西凌阿合军取堂邑。双方交战后,义军主动撤出,及至清军入城,堂邑已空无一人。至8日,柳林、堠堌、桑阿镇、沙镇相继失陷,起义军撤向莘县一带。7月9日,胜保率军追至莘县西关。万余起义军从莘县东北方向杀至,与城内0.8万义军内外夹击,将徐廷楷步军包围,清军援兵到,始解徐部之围。12日,胜保步军围大李王庄义军据点,以正定、河州兵攻其西,山东、河南两省兵攻其东,大沽、景州兵攻其北,围三缺一,南面设伏,骑兵机动兜裹,直隶督标为后应。万余起义军旗帜林立,鼓角喧天,列阵抗击清军。一番激战,起义军不支,大李王庄失陷。清军3路麋集莘县城外,发喊仰攻,义军发炮轰击,清军死伤众多,及至逼到城下,城上木石如雨,义军头领率先登城指挥守御,各种机枪一齐射击,击退清军。但起义军火药渐少,木石将尽,只得撤退。大绿旗杨泰拼力闯出南门,左冲右突,身中十数刀矛而亡,莘城陷落。清军遂移军南下,至7月18日,先后攻占阳谷、张秋,进逼朝城。张善继、左临明等首领在威县被俘遇害,张殿甲、程五姑(女)阵亡,张玉怀、程学书负伤,起义军失利。为保存力量,黑旗军宋景诗接受胜保的 “招抚”,改编入伍,分驻东昌、临清等地,活动于馆陶、莘县等直隶边境。
同年10月,捻军逼近济南,谭廷襄调军向南,胜保赴热河叩谒咸丰梓宫未返,胜军部分回防威县,部分赴濮州镇压王为凤民团起义,无暇顾及东昌,起义军重新得以发展。大绿旗杨福龄,大红旗靳四,小绿旗雷三焕,小红旗李金声、王怀玉、赵老怀,小黄旗王玉符等聚众再起,在冠县燕儿庄会合捻军、长枪会共万余人,在大阎家集大败清军。11月16日,绿旗张三臭、蓝旗杨老险等率部五六千人,在堂邑北丁家庙将乌尔贡札布、郝上庠军包围,击败清军,杀死郝上庠、莱州营守备伊缙保、抚标右营千总袁得胜,毙清军数百。
1862年(同治元年)底,宋景诗带领0.3万人马回拒官府“劝说”,摆脱清军围堵,毅然返回家乡,以甘屯、小刘贯庄为大本营,在两村之间挖有交通沟,并以小刘贯庄为中心,修筑北通临清、南去韩路、西达清水的3条大路,囤积大批粮饷,部队很快发展到2万人。黑旗军回乡后,地主民团纷纷组织起来与其对抗。
1863年(同治二年)5月11日,宋景诗趁其不备,突袭柳林、范寨,击败柳林民团,击杀团首杨鸣廉。7月上旬,刘长佑督直隶提督恒龄、山东臬司丁宝桢在馆、堂一带“会剿”。11日,清军3路合击宋军驻守的甘官屯一带,宋部分头迎击,清军不支,收兵后退。这时伏兵四起,清军中伏,伤亡众多。18日,恒龄指挥天津、大名等处兵马抵黎儿庄。时值盛夏,青纱帐起,大雨如柱,道路泥泞。起义军隐蔽在青纱帐中,待恒龄军至,突发而起,清步军顿时大乱,向北溃逃,骑兵也纷纷退却,溃不成军。待丁宝桢率部赶到,宋景诗已率部转移。
甘官屯战役大胜,起义军声威复震,军力大增,步兵已逾0.7万人,活跃在柳林、桑阿镇、清水镇方圆数百里间。
同年8月,刘长佑部署丁守存驻临清督民团防守运河,临清、武城、夏津、张秋、东平、汶上、东阿、清平、博平、德州等地实行集团防守。防守军渡河而东,直隶清军沿卫河布防,守北部和西部;丁宝桢及保德军防东部兼顾东昌。9月,僧格林沁移军东昌,自东而西,刘长佑军自北而南,向宋军根据地兜裹。21日,舒通额、苏克金、恒龄分3路进攻柳林。宋军在赵家塔头、张官寨等6处迎战不利,撤向甘官屯、小刘贯庄。22日,甘、刘两处又失,分两路向西退却。清军尾随至大厂,义军伏兵蜂起,毙伤清军百余,副都统成保负伤被俘。26日,起义军在冠县东南赵辛庄一带陷入僧格林沁、刘长佑部重围,折伤千余,继续向西南撤退。宋景诗率军长途奔驰,自莘县、朝城、观城、范县、濮州,进河南滑县、内黄,渡卫河向西北,经直隶冀州、河间诸府,入德州,分两路返回东昌府。
1865年(同治四年)初,黑旗军南下与捻军会合,足迹遍及直、鲁、豫3省交界地区的30余县,后捻军转战山东各地。1865年5月18日,诱使尾追的僧格林沁部陷入重围,于曹州(今菏泽)大败清军,击毙僧格林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