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加剧了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2020220003980
事件名称: 1941年日军加剧了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534.pdf
事件类型: 历史事件
起始时间: 1941年
结束时间: 1943年

事件描述

1941-1943年底,日军加剧了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根据地一度被“蚕食”分割,全区各级党组织活动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各级党组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顽军,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1941年6月至年底,各地方武装共歼灭顽军4520余人,保卫了抗日根据地。1941年11月和1942年初,各党组织领导军民对敌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巩固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夏,各地委、军分区利用“青纱帐”展开军事、政治攻势,进一步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面对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蚕食”,运东、鲁西北地委和军分区普遍开展签名誓约运动,坚定了党员、干部和战士坚持艰苦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在对敌斗争策略上,实行“化整为零”的方针,领导县区武装和民兵、自卫队,深入敌占区,建立两面政权,开辟隐蔽根据地,打击并牵制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开展大生产运动,战胜敌人的经济封锁。经过一年多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到1943年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形势出现根本好转,先后开辟在(平)齐(河)禹(城)边纵横35公里的游击根据地,恢复在(平)南根据地,打通鲁西北与泰运分区的北部联系,使卫东与在(平)博(平)抗日游击根据地联成一片,为大反攻和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根据地恢复发展后,各级党组织建立各级抗日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实行精兵简政及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提高工作效能,减轻群众负担,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