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聊城地委党校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1020220001558
机构名称: 中共聊城地委党校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51.pdf
起始时间: 1949年10月

机构描述

1949年10月在原冀鲁豫区第六地委的基础上组建,隶属于平原省聊城地方工作委员会。1953年初,平原省撤销,党校改称中共山东省聊城地委党校。1954年4月,地委党校与专署行政干校合并,建立中共聊城地委党员干部训练班,由地委直接领导。1956年,德州地委党校并入聊城地委党校(1961年7月划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党校工作停止。1971年春,地委党校、地区行政干校、财贸干校合并,组建地革委“五七”红校,不久改称“五七”干校。1973年6月,恢复地委党校。1975年5月,地委党校与“五七”干校合并为中共聊城地委“五七” 干校。1978年6月,重建地委党校。1987年5月,地委党校再一次和地区行政干校合并,统称中共聊城地委党校,同挂地区行政干部学校、地区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的牌子。1991年12月,地委党校被批准为大专体制,列为副地级单位。1994年11月,地区行政干部学校改为地区行政学院。 该校是聊城地区培养县、区级党政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的基地。它始终坚持党的干部教育工作的方针,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党员干部的培训。建校初期,学校以进行理论政策教育、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转变作风为教学方针,以举办转变作风党训班和理论政策党训班为主,培训区乡级干部和企业党员干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校进入大发展时期,先后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轮训班。1980〜1995年,培训、轮训党员干部12286人次。1996年,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939人。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自1985年始,举办大、中专学历班以及函授大专班和大专专业证书班。1989年始,举办中共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和省委党校业余本科班。1994年始,承办省委党校的县级干部业余研究生班。1985-1996年,共计培养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3401人,大专专业证书学员825人,中专毕业生474人。1995年,举办聊城地区干部职业中专,当年招生200人。1996年,招生300人。1996年,学历班在校生1892人,已初具办学规模。 为切实贯彻中央、省委确定的办学方针,1991年1月,中共聊城地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校工作,健全干部培训制度的意见》,使干训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地委党校及时地调整办学方针,由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以轮训、培训党员领导干部为主,扩大主体班次,实现党校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长短结合、以短为主,把主要精力集中至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上来的新格局。1992年始,学校积极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四为主”的办学方针,即在班次设置上坚持以轮训、培训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在选学原著上坚持以《邓小平文选》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专题教学为主,紧紧围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理论教育同党性锻炼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93年始,围绕地委的中心工作,集中抓了“四支干部队伍''(党政干部、企业家、科技、农村支部书记)的培训和轮训。 随着党校教育的深入发展,优秀科研成果不断涌现。1987〜1996年,全校共出版教材、编著60余部;发表论文584余篇,其中获省级奖的著作10部、论文40篇,获地级奖的著作23部、论文90篇。 1996年,党校下设14个处室,有教职工127人,其中专兼职教师66人,教授3人,副教授19人,讲师36人,助教8人。校舍面积346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140亩;图书室藏书6万余册,培训规模800人。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