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建国学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1020220001553
机构名称: 冀鲁豫建国学院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46.pdf
地址: 大张、马集、范村一带
起始时间: 1946年2月

机构描述

1946年2月,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冀鲁豫边区党委和行署决定在荷泽城内原省立六中旧址建立冀鲁豫建国学院。同年9月,学院随同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北撤,渡过黄河,驻在毛河、孙口一带,秋后又迁到堤口、油坊。1947年秋,迁阳谷城西俞楼、杜庄一带,冬天又迁至朝城、南乐的边境大张、马集、范村一带。1948年麦收时,学校迁至阳谷县坡里,从此校址固定。1949年2月改为冀鲁豫区第一师范学校,10月更名平原省第一师范学校。 学院是战争年代冀鲁豫边区的一所综合性学校,既培养党政军干部,又培训师资、新闻工作者、会计、科技人员和培育中学生。建院初,共设3部,一为行政干部部,设财务行政、司法及银行会计3个班;二为师范部,设师范及中学两个班;三为专门职业部,设电话、汽车两个班,另有1个新闻研究班。除专门职业部外,均招收初中以上毕业学生。建院始,有300名学生的规模,接着续招师范班、初中班、电报班、电话班、财务行政班新生各20名,汽车班、银行会计班新生各30名,又招收初中二、三年级,高中一年级、简师二、三年级混编级生3个班。北渡黄河后,师范班、中学班增多,全校师生近0.2万名。1947年7月冀鲁豫边区第一职业学校并入,1948年初冀鲁豫边区第九中学并入。学校定址阳谷坡里后,结构调整,专业减少,设政民部2个班,师范部2个班,中学部6个班。学院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针充分体现为战争、为政治斗争服务的特点,教学内容因人施教,修业期限不一,学员随时准备参军参政,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职员工实行供给制,学生中除中学部实行自理外,其他均由国家供给膳食、书籍和灯油费。学习条件很差,没有校舍,住群众房屋,没有正式课本,全靠抄讲义、记笔记。但其培育的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员,后来在党、政、军各条战线上,为冀鲁豫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立下不朽功绩。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