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贸易学校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1020220001548
机构名称: 聊城贸易学校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41.pdf
前置机构: 聊城供销技工学校;聊城供销学校
起始时间: 1978年7月

机构描述

前身为聊城供销技工学校、聊城供销学校。技校始建于1978年7月,人员30人,多系原供销社干校人员,至年底发展到50人。学校址在聊城县侯营公社驻地东北部,为区级单位,由省供销社领导,地区供销社代管,其宗旨是为全省供销系统培养技术工人。1978年,社会招生270人,设棉花检验、商品养护2个专业5个班。学生分别来自省内淄博、烟台、昌潍、惠民、德州、聊城、泰安、荷泽等8个地区。1979年,社会招生300人,新生来自省内13个地市,分棉检专业2个班、商养专业3个班、照像专业1个班,照像棉检专业部分班级于原供销社车队驻地房舍上课。1980年,学校升为县级单位,当年社会招生200人,教职工人数增加到112人,其中教师47人。1982年2月改称聊城供销学校,为中等专业学校,暂设棉花检验和棉花加工2个专业,学制2年。当年,从省内9市地社会招收首届中专学生200人,其中检验专业3个班120人,加工专业2个班80人。1983年1月,侯营、车队两地师生员工同时全部迁入聊(城)堂(邑)公路北侧新校。1984年,首届中专学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1990年,学校设有棉检、加工包储、公共课、政治课等8个教研室和1个函授部;有教职工171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有4个专业12个教学班;毕业学生4个专业200人;在校学生600人。学校拥有图书资料31846册,教学仪器1643台。1994年8月,更名为山东省聊城贸易学校。从此,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91-1996年,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密切协调,以改革为动力,内抓管理上档次,外塑形象上水平,围绕“一个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注重“两个发展”(规模和校办产业),狠抓“三个环节”(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和学科带头人),促进“四个提高”(毕业生素质、学校声誉、办学条件和教职工收入),从而使学校得以全方位发展,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接轨并行的办学机制,基本上达到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一个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方式为社会各界所注目。1996年,学校占地面积73亩,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00万元;拥有9个设备先进的理化实验室、高起点的微机室2个(100台)、高标准的语音室和电教室各1个,图书资料8万余册。当年,学校专业设置发展到棉麻检测与经营、棉花加工、油脂制取、财会电算化、机械制造、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对外贸易、文秘与'档案、储运管理,办学层次发展到以普通中专为主,职业中专和大、中专函授、大专自学考试、职业培训、初级中学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面向社会全面开放的办学格局;全校教职工达到192人,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0%,有高级讲师职称者23人、中级职称者35人。当年,在校学生2600人。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