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区农业学校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1020220001546
机构名称: 聊城地区农业学校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40.pdf
地址: 东昌西路路南
起始时间: 聊城地区农业学校

机构描述

1955年7月创办,校址在东昌西路路南(今聊城地区行政公署院内)。始称聊城地区农业技术训练学校,次年改称聊城农业学校。1958年秋,升为农业专科学校。次年秋,恢复为中等专业学校,仍称聊城农业学校。1961年4月,因国家经济暂时困难,被调整停办。1964年7月,省属济南农校迁来聊城,设学于原聊城农校旧址,与原农校人员合并,恢复聊城农业学校的名称。1970年学校迁往阳谷县寿张镇,1974年又迁回聊城原址,并于当年在聊城东南郊以陈口苗圃为基础筹建新校,1975年迁入新址。学校创办初期隶属于地委农村工作部,1958年由农村工作部和宣传部两家管辖,其后,再由农村工作部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隶属于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和政治部,1978年隶属地区行政公署,由农牧渔业局代管。 农校以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创办初期招1年制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后改招3年制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地、县、区农业系统工作。1957年曾招收在职干部进修班1期,学制2年,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1964年始,招收两届社来社去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学制改为2年,招生制度由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改为社队推荐入学。其间,曾开设短期训练班,招收两期社来社去学生。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通过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根据所报志愿择优录取。1984年增设大专班,为农业技术中学培养专业师资。1985年,增设农业经营管理专业。“文化大革命”前招收初中毕业生,“文化大革命”中,招收的学生有初中毕业生也有高中毕业生,还有小学毕业生。1977年,招收高考落榜毕业生,1988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所设课程除政治、语文、数学、化学、外语、体育等普通课外,所开专业课程有生物化学、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病虫害防治学、中兽医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等30余门。学校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鼓励教师著书立说。1985〜1990年,有13项研究获国家、省、地科技成果奖。学校自建立至1990年底,先后共毕业学生6961名。1990年,在校学生451名,教职员工195人,其中获取各类职称者120人。设有4个专业,建有12个试验室,图书馆藏书40249册。1991-1996年,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跻身于全省中专学校先进行列,被授予“省优秀中专学校”。其间,坚持深入教育改革,扩大招生规模,多种形式办学,以棉花培训中心为依托,举办各种类型的长中短期培训班,培训各类人才1.2万人;组织教师到基层办班、搞讲座,培训农民技术员4.5万人次;为区内外培养合格毕业生1347人;先后取得省、地级科研成果5项,出版专著38部。1996年,学校有教职工189人,其中获取高级职称者32人,中级职称者46人;设有17个专业,建有15个实验室,图书馆藏书7万册;有4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00人。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