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师范学校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1020220001542
机构名称: 聊城师范学校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36.pdf
起始时间: 1947年冬

机构描述

创办于1947年冬,时称冀鲁豫第六专署小学教师训练班。1948年8月,改称冀鲁豫联立师范(初师);1949年9月因区划变动,改称为平原省联立聊城师范;1952年12月,改称山东省聊城师范学校。1977年7月,以该校为基础,建立聊城师范专科学校,并停止招生,至1979年暑假,师范最后一届学生毕业,聊城师范的建置暂告裁撤。1988年暑假前,行署决定恢复聊城师范建置,除将教育学院(西院)所招中师学生11个班收归该校外,当年又招收新生4个班,其校址先后多有变化。创办之初,设学于原山东省立第三师范旧址,师范班曾在光岳楼授课。1962年,学校曾先后迁往聊城师专附中(今聊城市红旗小学的一部分)和聊城师专(今聊城师范学院校址一部分)。1970年,山东师范学院部分系迁来聊城,占用了原聊城师专校址,聊城师范迁回光岳楼南原校址,直至学校1979年暂时停办,其址未变。1988年暑假,恢复后的聊城师范设学于聊城市闸口南聊城地区教育学院(东院)校址。 学校原是一所初级师范,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3年。1950年暑假,冠县、堂邑两师范裁撤后,各有1个班学生并入该校,与该校学生一起,通过考试编为一、二、三级,年龄大的编为一级,学制一年半,年龄较小、成绩较好者编为二级,学制3年,年龄较小、成绩较差者编为三级,学制3年半,各级入学时间均从1949年算起。1953年暑假始招中师,1955年停止招收初师。1957年暑假初师七级学生毕业后,聊城师范遂成为一所单纯的中级师范学校,每年招收初中毕业生4个班,成为定制。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该校连续3年未招新生。“文化大革命”前入校的学生全部于1968年秋办理毕业手续,分配到各县任教。1969〜1976年,实行推荐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制均为2奉,教师难以进行教学,质量显著下降。其间,除开设2年制的中师班外,也招收过短期训练班和在职教师培训(进修)班,学制1年、半年不等。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后,该校仅招收1届学生即于1979年停办。1988年学校恢复后,当年暑假随同全区其他中等专业学校统一招生。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即在专署(后称行署)的领导下,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全区最著名的师范学校之一。1956年,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厅确认为重点学校,列为教育部重点分配的87所师范学校之一。学校自创办至1979年暂告裁撤,历时30余年,为全区的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师资,也为党政部门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干部。恢复后的聊城师范,有教职工132名,其中专职教师68名,行政管理干部35名,职工29名。全校有高级讲师13名,讲师33名,有15个教学班,总计学生557名。1990年,有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在校学生717名、16个教学班。当年毕业6个班219名学生。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