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1020220001538
机构名称: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29.pdf
地址: 城东南古运河两岸
前置机构: 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

机构描述

省属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位于城东南古运河两岸。该校前身为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1948年夏由在平迁来聊城,当时仍称冀鲁豫第四中学。1949年8月冀鲁豫行署撤销,该区划归平原省,学校遂易名平原省聊城中学。1950年,改称聊城一 中。1952年冬,平原省撤销,该校遂改为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简称聊城一中(下同)。它原是一所初级中学,1950年学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当年,有高中1个班,初中14个班,学生500余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人数急剧增加,原运河西岸校舍已不敷用,1952年在山陕会馆对面,古运河东岸先后新建教室24座。至1965年已发展到高、初中25个班,有学生1250人,有教职工91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惨遭破坏,随着当时招生范围的缩小(原为高中在全区、初中在聊城县招生,改为高中在聊城县、初中在城内划片招生),学校规模有所缩小。1978年始,学校得以恢复和发展。至1990年已经发展到41个教学班,其中高中20个班,初中21个班,在校学生2160名,在校教职工207名,其中专任教师124人。 聊城一中初为省立中学,1958年,划归地区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下放到聊城县领导。1978年,收归地区领导,成为省、地两级重点中学。 聊城一中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教学设备齐全,师资水平较高,领导治校有方,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的同时,坚持面向学生,既教书又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文化大革命”前,高中毕业生入大专院校者达80%以上,且多为名牌院校。“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学校惨遭破坏,教学质量一度下降。1977年始,经过拨乱反正,学校教学秩序得到整顿,各种规章制度得到恢复,教育、教学质量又得以提高。1977~1990年,该校向大专院校和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合格新生2510余名。 1991~1996年,学校领导班子大胆推行“三制”改革,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校风校纪,强化学校管理,优化学习环境,狠抓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地区岗位责任制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等。其间,学校注重内部设施的配套完善。图书馆藏书达16万余册,教学仪器齐全,文体器材完备,并拥有相当数量的电化教学设备,新建语言室、电子办公室,并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实现了教学、财务管理、图书管理、伙房管理的现代化。同时建起教学闭路电视系统,将实现与全国中学教育网络的联接。1996年,有在职教工245人、专职教师150人,其中有高级教师60人,一级教师64人,具有其他中级技术职称的职员干部15人;有教学班53个,在校生4100余人。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