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毛笔作坊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唯一号: 150831020220000059
机构名称: 聊城毛笔作坊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126.pdf
地址: 聊城
起始时间: 明代初期

机构描述

聊城毛笔作坊聊城生产毛笔的私人作坊。明代初期始有。至明代中期,聊城县已有大小作坊数十家,制笔工人千余。此后至清道光年间为最兴盛时期,最多时全县有大小作坊近百家,制笔工人数千人。时有“东昌作坊,书、笔两行”之说。至清光绪中期,全县尚有作坊数十家,制笔工人近千人。清末,该行业开始衰退,但尚有大小作坊30余家,年产毛笔约300万支。当时玉山堂、老文友、文聚堂、恒顺堂、德华斋、德润斋等较大作坊,工人多者百余,少者30余人。民国时期,该行业日渐凋零,大作坊相继关闭,小型店号勉强维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县仅有作坊不足10家,工人不过200人,年产毛笔约50多万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该行业开始恢复发展。1954年,该行业由作坊式个体经营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建立聊城县文具社和和平文具社。聊城毛笔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要经72道大小工序方为成品。其规格有200余种,大到可写1米见方之字的“抓笔”,小到可写豆粒状小字的蝇头小楷,大大小小等等不一;按制作原料可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七紫三毛”等等,一应俱全。各种毛笔具有外形美观、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吸墨性强、不掉毛、不散毛和“尖、齐、圆、健”等特点,是书画之佳品。清代首科状元傅以渐进京会试,即选用聊城上等毛笔;康熙皇帝曾用聊城毛笔为聊城光岳楼题书“神光钟膜,,匾额。产品曾先后销往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等省市,并多次销至香港、日本、南洋群岛等地。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聊城百科全书》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聊城百科全书正文由概述文章和条目组成。附录有分类目录、彩色插页目录、聊城大事 年表、参考书目、笔画索引等。 概述文章包括总概述和分编概述。总概述全面介绍聊城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色,分编概述只介绍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主要情况和特点,供读者系统阅读和为查检 条目提供背景材料。 条目是全书的主体,按学科性质和内容分类为历史,地质地理,政治和法律,经济,城建和旅游,科学和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社会,当代人物等9个分编。分类目录 中加虚条分类联接,并标“[条目之间的相关内容以“参见”方式联系,互为补充。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