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0020220000756
人物姓名: 孔繁森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931.pdf
性别:
出生年: 1944年
卒年: 1994年

传略

孔繁森(1944〜1994),生于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读书。在中小学、技校学习期间,多次评为“三好学生”。1961年7月,他聊城技校毕业后,遂自愿报名应征入伍,先后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军区司令部警卫营服役。1964年,他被评选为济南军区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十五周年观礼,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退伍后,在聊城技术工人学校工作。同年12月,任聊城技术工人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1月,调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政治工作办公室宣传组工作。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7月,奉命赴西藏自治区工作,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1981年4月回内地工作后,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1985年4月,调任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1986年11月,任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大专班学习,并获大专毕业文凭。1988年9月,任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同时,再次奉命调西藏自治区工作,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1992年11月,调任中共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等职。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11月29日,他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遵照孔繁森的生前愿望,他的骨灰分别安放在山东聊城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1994年12月14日和15日,孔繁森骨灰安放仪式分别在聊城革命烈士陵园和拉萨市烈士陵园隆重举行。1994年12月22日,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作岀《关于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1995年1月8日,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作岀《关于开展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决定》。1995年1月9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作岀《关于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199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先后分别为孔繁森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李鹏的题词是:“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乔石的题词是:“学习孔繁森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秀品德。”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C1995]8号文件,作出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称号的决定。 正值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开展向孔繁森学习活动之际,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聊城地委、行署建立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馆名。1995年9月10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隆重开馆。各级领导和聊城地区各界人士代表2600余人参加了落成典礼。开馆仪式由中共聊城地委书记陈延明主持;国务委员、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济南军区司令员张太恒为纪念馆开馆剪彩;张全景、赵志浩分别作重要讲话。张全景指出:“孔繁森同志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壮丽的一生。在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中,贯穿着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线,闪耀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之光、信念之光。孔繁森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我们党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山东和聊城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在孔繁森身上,充分表现了当代共产党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体现了党的本质,反映了干部队伍的主流,塑造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作为首批观众参观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