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0020220000733
人物姓名: 汪洋
人物异名: 字:心斋;原名:之正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920.pdf
性别:
出生年: 1913年
卒年: 1942年
籍贯: 山东省东阿县顾庄

传略

汪洋(1913〜1942),字心斋,原名之正,原山东省东阿县顾庄(现属河南省台前县)人。幼入本村私塾读书,后经外祖父资助转入邻村高小学习。1931年秋,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在乡师,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积极参加进步同学组织的时事研讨会、演讲会等活动,并在校刊和墙报上发表《论混帐的旧世界》、《强兵论》、《论时弊》等政论性文章。“九•一八”事变后,曾被选为学生代表去南京参加请愿示威活动。1935年7月乡师毕业后,就任于肥城民教馆,后到东阿县立高小任教。1936年初,他考入西安东北军学兵队。不久,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民先队”指导员。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奉命与谷牧一起回到山东,深入博山、淄川、潍县、临沂等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初,他和临沂地下党的负责人崔介等,利用莒县地下共产党员谢辉担任涝坡乡乡长的合法身份,帮其拉起200多人的抗日武装。接着,又和张岗等人组织建立共产党员领导下的鲁南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同年2月底,该游击大队与山东省委领导的“山纵”第四支队合编为四支队三团,汪洋任团长、团政委。他率三团取莱芜、战滕县、反击秦启荣、痛歼申从周、抗击日伪军,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同年7月,四支队二、三团合并为二团,汪洋任政委。他和团长钱钧率领二团转战鲁中、鲁南山区。因战功卓著,鲁豫皖边区省委命二团为“钢二团”,该团八连为“钢八连”,四连为“铁四连”。1939年秋,八路军山东纵队一、四支队合并为四支队,汪洋任四支队政治部主任。次年8月,支队改旅建制,汪洋任一旅政治部主任。1941年夏,调任四旅政治委员。不久改任中共泰山地区地委书记,兼任鲁中军区第一分区政委。1942年,他率部参战400余次,毙、伤、俘敌2万余人。同年10月17日,日军集兵0.6万余人,分6路合击泰山抗日根据地。为掩护地委机关和教导队撤退,他率一个排阻击南、北、西3路敌人,连续4次打退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进攻。突围时遭敌埋伏,他率队与敌人肉搏,歼敌300余人,193名八路军指战员英勇献身,他用最后一粒子弹自戕殉国。 汪洋牺牲后,八路军总部电告全军致哀。延安《解放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均载文悼念。1945年8月,泰山地区党政军民将吉山古钓鱼台加工修筑、建亭立碑,更名为“汪洋台”。1953年,遗体迁葬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1985年,国家拨专款又将“汪洋台”修葺一新。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