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纪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古今五千年》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726
颗粒名称: 大事纪年
分类号: K106
页数: 239
页码: 5-243
摘要: 聊城古今五千年这本书的大事纪年记述的是上起聊城原始社会,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史为序,全面记载了聊城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大事、要事。所记均以史书记载为依据。
关键词: 大事记 史料

内容

约公元前50世纪一公元前21世纪
  △古漯水自西南向东北斜贯聊城市境。
  △在古济水之滨,地势较高的缓坡台地上已有人类居住,生活状况属于仰韶文化。已发掘的文化遗址有茌平县十里铺、阳谷县皇姑冢等遗址。
  △从阳谷县阿城镇王庄村遗址发掘表明,大汶口文化早期人类已用夯筑法建造城墙。(据史料记载:城墙遗址部分被春秋时期城墙占压,城墙长约58米,宽12米,高约2.5米。城墙为黄沙土夯筑,质地坚硬,夯层不明显。有一灰坑打破城墙,出土了大量陶片,以红陶片为主,灰陶片次之,从器型上看分属大汶口时期和龙山早期。)
  △大汶口文化时期,鲁西北平原的地貌大致形成,在沿古河道两侧的高台地上,人类开始了渔猎与农耕生活。从此,聊城社会发展的帷幕拉开,成为先民们历史创造活动的重要舞台。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会磨制精美的石器,而且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钻孔技术,如茌平县尚庄遗址出土的一件蚌斧,近顶部钻有一孔,另一件蚌铲,平面近椭圆形,刃微弧,在中部偏左处钻一孔。适时手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制陶、纺织、玉石器加工和骨、角、牙器加工等都已经很成熟,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 市境大汶口文化发展成为龙山文化。
  聊城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和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但密集程度却远远超过大汶口文化。其中制陶业,成为当时最为突出的手工业。在龙山文化时期,境内人口迅速增长,聚落剧增, 出现了成组的文化城,并有中心城。当时已有较高的城垣夯筑技术,并能制造磨光黑陶、蛋壳陶和骨器、蚌器、角器、石器等。
  △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大规模的城防设施。如阳谷县景阳冈龙山文化古城。总之,在龙山文化时期,聊城境内已进入私有制加剧、阶级分化明显、阶级压迫残酷、对外战争频繁的古国时代。国家已在这片土地上开始发挥管理职能。
  △据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遗址出土的陶片证明,境内出现了早期的文字。
  △传说中的人物神农氏,发明原始农业,教民耕田种谷,亲尝百草,使人间初有医药。当时神农氏采药深山,见一清流,掬而饮之,顿觉甜润可口,神清力增,遂招人在其地掘井,因周围长满阿魏草,称为阿井(今阳谷县阿城镇王庄西北500米)。后人以阿井水煮驴皮为胶入药,取名阿胶。阿胶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
  △相传蚩尤为东方九黎族首领,活动在今冀、鲁、豫三省交界一带。蚩尤有兄弟81人,能呼风唤雨,威震天下,曾打败并驱逐居于河南北部的炎帝部落。后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东南),兵败,为黄帝所杀,身首异地埋葬,其首葬于寿张阚乡。据考证古阚乡即今寿张东南坝上。
  △相传仓颉,黄帝时史官,为创造汉字之祖。仓颉观鸟兽之迹而造字,人类结束了“结绳记事”,进入以文字记事的时代。死后葬于阿,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有仓颉墓。
  △ 颛顼都帝丘(今濮阳西南)而常莅临聊城一带,朝城为必经之地。
  △传说古代洪水泛滥,尧派他的臣子鲧去治水。鲧采用堵塞的方法治水,九年不成。舜继位后,将其殛死于羽山。聊城为鲧治水所到之处,市境有鲧堤,迤逦于聊城、博平之间。鲧娶有莘(古有莘园,今莘县)氏女修己为妻, 剖胁而生禹。
  △相传巢父,为唐尧时代隐士,因在树上筑巢而居,故名。巢父有济世安邦之才,很有声望,尧想以天下让之,他固辞不受,逃隐于聊城,躬耕放牧,了此一生。死后葬于聊城, 后人名其墓曰巢陵。
  △传说中舜的活动范围在今河南、山东交界一带,包括聊城在内。清编《山东通志》及《濮州志》均载,姚墟在今濮州历山下。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负夏,《水经注》云,负夏即瑕丘,今观城县有瑕丘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舜。尧崩禅让位于舜,舜都穷桑,据考古工作者研究推测,景阳冈龙山文化古城可能是舜的都城穷桑。
  奴隶社会
  约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476年
  夏
  约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16世纪
  △ 禹开辟“浮于漯”、“达于河”的兖州贡道经今朝城。
  △ 观国(夏朝的敌国)在今莘县观城建立。后为夏启所灭。
  △禹治洪水,在外奔忙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行定冀州、沇(即兖州,包括今山东西北部,河北东部,河南东北部)等九州,各以土宜贡赋。于是山林开辟,九河既通(其中徒骇河、马颊河皆行经聊城),导流入海,治水成功,水无壅障,九州修治,四境安宁。聊城境内有禹堤,莘县境内有夏王禽水处,传说为当年禹在此治水所遗古迹。舜死后,禹继位为部落联盟首领,建立夏朝,传位于子,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
  △夏启时放王季子武观(也有称五观)于西河(今莘县观城镇)。后,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之,武观来归。据说禹有幼子叫武观,见其兄启继其父禹作了天子后的那种铺张和享受,非常羡慕,渴望自己继承王位,接受天下诸侯、方伯们的朝贺。但在钧台大会上, 武观却是诸侯,当然也应随班朝贺。武观心中不服,认为都是兄弟之辈,启作为王而接受其他诸侯、方伯们的朝贺是应当的,而对自己作为启的亲弟弟就不应该要求固守此礼了。就在朝贺、祭祀、宴乐等礼仪方面都马马虎虎地应付,还口出怨言。启感到弟弟的非礼,于是“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武观被放逐到西河以后大为不平,就蓄集力量,三年后“以西河叛”,即拥兵自守,自称为王。这当然是对“夏礼”很大破坏。启就命令彭国的方伯寿率兵前去征伐武观。武观虽也以兵抵抗,但终究兵力不足,只好投降夏启。彭伯寿将武观带回都城交给启,虽然武观认罪,但启对他终不放心,将其杀害。这是启为了维护庄严的夏礼、巩固夏王朝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流血的斗争。
  △季杼征东夷,经朝城。少康复国后,东夷中不少部落仍不臣服夏朝统治,与夏王朝抗争,东夷诸部中仅方夷来朝。少康以太康失国为鉴,重视发展生产,国力增强,至其子季杼继位后,开始对东夷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度迁都于老丘〈今河南开封陈留北〉,并且为对付善射的东夷,改善武器装备,改进和发展了兵士的甲胄和矛。东征之战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东海海滨,杼因此举而为后世称颂。
  △顾国(夏朝的敌国)在今莘县古城一带建立。商汤灭夏前夕,先剿灭了顾国。
  商
  约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
  △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在伐夏期间,曾在聊城作战。《诗经》在述及汤伐夏的过程时有“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句。“韦”即今莘县观城镇一带,“顾”即今河南省范县。观城古有韦城,范县古有顾城。汤灭掉韦、顾亲附夏桀的两个小国,夏桀更加孤立,不久灭亡。
  △伊尹是有莘(莘县一带)氏女的陪嫁奴隶,汤娶有莘氏女为妻,得到伊尹。初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以农耕为业,而乐尧舜之道。后随汤做了庖宰,乃“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至于王道”。汤遂擢伊尹为右相,佐汤灭夏建立商朝。伊尹辅商王四世。汤孙太甲,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即今山西万荣县西),令其悔过。三年后,迎回夏位,成为明王,伊尹此后不预国政,寿至百岁卒。
  △商代,悖方在临清东南,敦方在今莘县观城西,顾方在今莘县古城镇,利方在今东昌府区东南,马方在今莘县马陵道口一带建立了方国。
  约公元前14世纪沃丁之妻率兵征东夷,数经朝城(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
  约公元前11世纪
  微子封聊城。商代,殷纣王之庶兄微子曾在聊城受封,古聊城有微子城。据《东昌府志》记载,微子本名开,汉时称启,为商汤的16世孙, 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商末周初朝歌人,因其封国名微,爵位为子,故称微子。古聊城有微子国,宋《太平寰宇记》及当地有关史志载:“聊城有商微子城”,“纣之庶兄封于此,故有城存焉。”(城址疑在今聊城开发区蒋官屯镇邓屯一带)。微子多次亲谏纣王,见 “纣终不可谏”,便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于是,微子便远离纣王逃到微。“微”是微子的封国,即今聊城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曾作《伤殷操》: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 后承成王命代殷後,奉其先祀,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
  西周
  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
  行政区划,唐虞三代聊城属兖州、冀州之域。约公元前1046年
  齐人绵驹居高唐,善歌,齐之右地,亦传其业。《孟子•告子章句下》载:“淳于髡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约公元前9世纪
  周穆王巡幸,绝迹弇(今莘县河店镇马桥),垂钓漯水,即后来朝城南台之钓鱼滩。漯水,古黄河支流,自今河南清丰县流入聊城的莘县、东昌府区、茌平、高唐,东入禹城。莘县城内皇路街,即穆王巡幸所经之地。
  东周
  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256年
  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属奴隶社会,战国时期属封建社会。
  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年)
  最迟在春秋时期,齐国的西部边境便岀现了聊、摄等城邑。东昌府、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
  日有食之。
  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
  鲁隐公与宋公遇于大清河西岸之清亭(今东阿县南部,东阿旧治西)。鲁隐公与宋国国君会盟,想结成同盟。还未结盟,卫国人到鲁国通告国内发生内乱。夏天,鲁隐公同宋国国君在清亭相遇。
  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
  “鲁隐公会齐僖公盟于艾。”
  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
  《春秋》记载,滕侯、薛侯到鲁国朝见鲁隐公。
  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年)
  七月日有食之(即日全食)。
  周桓王十八年(公元前702年)
  郑、齐、卫等国伐鲁,鲁桓公会卫侯于桃丘(桃丘即今阳谷县张秋东桃城铺)。
  周庄王元年(公元前696年)
  卫宣公宠妾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而加害继子急子,急子异母弟寿舍命相救,二人同被杀害,二子落难之地就在莘县境内。
  周庄王二年(公元前695年)
  《春秋》记载:“鲁桓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黄,春秋时属齐地,在冠县南)。
  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
  鄋瞒讨伐齐。齐王子成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济北谷城县(即今平阴县东阿镇)东北周首亭北门。
  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
  齐襄公狩猎于贝坵(今临清市东20公里水城屯村),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改贝坵县为清平县。
  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
  春齐桓公和其他诸侯国为解决宋国新定国君的问题而会盟于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杨柳一带)。在齐桓公当上国君的第五年(公元前681年),他依靠管仲的才干,把齐国治理得国强兵壮,他认为已经到了称霸的时机。于是他就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已经是兵强马壮了,可以会合诸侯了吧?”管仲说:“如今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和晋国,他们都拥有强于我国的实力,可是他们都没有能够称雄于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知扩张疆士对周王室却不尊崇,更不懂得借用天王名义号令天下的好处。如果您用'尊王攘夷'的号召,势必就会在诸侯中树立威望。”管仲所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御蛮、夷、戎等部族对中原的侵害。听管仲这么一说,齐桓公便问:“现在该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宋国刚经过内乱,到现在各国诸侯还没有承认宋国新君的地位。而周厘王刚刚即位,我们不妨遣使前去周室,一来去朝贺,二来请天王下令,让诸侯承认宋君的君位。只要天王同意了,我们就可以借这个机会召集诸侯了。”齐桓公按照管仲所说的计谋,派使臣朝见周厘王胡齐。由于周厘王刚即位,看到强大的齐国前来贺喜,有说不出的高兴。另外,还因为在春秋时代,有很多诸侯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了。就把召集诸侯承认宋国君位这件事,派给齐桓公。齐桓公得到天王的授权,便通知各国诸侯,在齐国的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大会诸侯,共同确认宋国君位。宋国的君位为什么要得到确定呢?因为宋国大将南宫长万打死了原来的国君宋闵公,并立宋闵公的堂弟公子游为国君。宋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逃亡国外,后来他联络国内各大族,把公子游杀死。赶走南宫长万,身任国君,而这就是宋桓公。管仲就借着宋桓公刚即位,迫切需要诸侯确认的这个机会,让齐桓公打着天王的旗号,会盟诸侯,以当上霸主。
  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古柯地位于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约3公里处,是一处自大汶口文化始延续至汉代的古城址。城的东南角仍存有长百米有余,高近7米的城墙,西北部的城墙遗址亦有百米存在,这也是聊城境内保留在地面以上最早的城墙。
  周惠王元年(公元前676年)
  晋侯强占观邑(今莘县观城镇)西之戚地、鲁臣公孙敖为之调解争端。
  周惠王七年(公元前67()年)
  齐桓公到郭国故墟(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有郭国,系周文王的季弟封于此,称郭公,后郭国灭亡,并入齐国),问当地父老,“郭何故亡”,父老答“郭君善善而恶恶。”桓公说:“善善而恶恶,怎能亡国?”答:“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国。”桓公对这话感触很深,回去就告诉了管仲,管仲问:“说这话的是什么人?”桓公说:“不知道”。管仲说:“君侯你也是一个郭公。”桓公闻此言,立刻找到那位说这话的人给以赏赐。
  周惠王十—年(公元前666年)
  冬鲁庄公二十八年筑郿城(今梁山县西北赵堌堆一带)于“寿张”。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
  是年狄伐邢(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北邢台,后迁到聊城。实际上是中山国在攻击邢国,这在史籍《吕氏春秋•简选》中有记载:“中山亡邢”,以白狄为主所建的中山国在春秋中期已经十分强大,相对而言邢国则显得弱小,虽然有春秋霸主齐桓公出兵相救也无济于事,邢国屡被白狄击破。)
  △ “筑台于薛”,春秋鲁邑,在阳谷县东北。
  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2年)
  齐筑小谷(今平阴县东阿镇)为管仲采邑。鲁庄公为感谢齐桓公,为管仲在小谷筑城。
  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661年)
  春齐人救邢。山戎攻打邢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北方强狄侵犯邢国。邢国与齐国有世姻关系,历代邢侯多娶齐国公主为妻,重兵压境之际邢侯派人向齐国请援,可是远水不解近渴, 齐兵未到,城池被攻破。邢侯率众突围赶到聂北,见到齐桓公长跪不起,齐桓公即刻日夜兼程,带兵奔向邢国。狄人纵火烧了都城,带上抢掠的财物,闻风逃遁,只给叔颜留下一片废墟。邢侯看着破败不堪的惨象,长叹一声:“唉, 寡人连个安身之地也没有了!”桓公安慰说:“邢侯不必忧伤,寡人同宋伯、曹公帮你建城。”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
  齐桓公筑五鹿(今大名县东石家寨村)、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盖兴(今山东沂源县东南)、杜丘(今山东聊城)以卫诸夏之地。
  周惠王二十年(公元前657年)
  秋 “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
  夏鲁僖公及夫人姜氏,会齐桓公于阳谷 (春秋时为阳谷邑,在今平阴县王古店。隋置阳谷县,今阳谷县城东北三十里。宋景德三年迁至于今址,今阳谷城之会盟台为后人所筑)。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
  是年晋公子重耳为避杀身之祸,逃到齐国,在博陵(今茌平县博平镇西)避难五年, 后来返回晋国,终成一代霸主。
  △齐、宋、鲁、陈、卫、郑、曹诸君会盟于牡丘(古地名,在古茌平县东十里),商讨伐楚救徐之策。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
  齐田庄子率师伐晋,围阳狐。(阳狐郭在今冠县西南,大名县东北30里)
  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
  卫人伐邢。《左传》记载:“卫人伐邢,以报菟圃之役。于是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宁庄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而雨。”卫国这次伐邢的具体情况不详,但从卫人的占卜以及卫国本来大旱,出兵之后下起大雨来看,卫军似乎颇占上风。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
  正月丙午卫侯灭邢,邢国被邻居卫国攻占,邢人逃散,国都夷仪城(今聊城西南十二里处)遂废。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
  正月鲁僖公会见莒兹邳公、宁庄子在向地结盟,重温洸地盟会的旧好。齐国军队进攻鲁西边境,表示对洸、向两次会盟的不满,鲁僖公追齐师至鄱(春秋时齐地,今东阿县鱼山一带)不及。
  夏齐孝公进攻鲁国北部边境,卫军便攻打齐国,齐师退。这是卫国履行洸地的盟约。
  冬鲁僖公指挥楚国军队攻打齐国,占领了谷地(今山东平阴县东阿镇)。把齐桓公的儿子雍安置在谷地,易牙奉事他作为鲁国的后援。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
  晋文公重耳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鲁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
  公元周顷王三年(公元前616年)
  秋鄋瞒(狄人一支)攻至寿张。
  十月三日鲁国占卜,派叔孙得臣帅师作战。得臣率侯叔夏、绵房甥、富父终甥等人追之,鲁军于咸(今濮阳县城东南咸城村一带)战败鄋瞒。
  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
  六月鲁宣公为答谢齐国支持其当上国君,将济水以西地区送给齐国,寿张遂属齐国。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
  黄河在宿胥口(今河南浚县淇河、卫河合流处)改道,东经濮阳、南乐、大名、冠县、馆陶、堂邑、清平、博平、高唐至天津入海,有记载以来,周以后黄河第一次大的改道。
  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
  春齐国将济水以西地区还给鲁国,寿张复归鲁国。
  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
  六月赤狄人杀潞君夫人(晋景公之妹), 晋伐赤狄,败赤狄于曲梁。不久后,晋在馆陶(今冠县东古城)一带设冠氏邑。
  是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制度,不论公田(井田)、私田(井田之外所垦荒地)均按田亩实数收税,聊城行其制。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
  是年齐伐鲁、卫,季文子帅师会之,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师从齐师于莘。
  △鲁成公会晋师于上鄍。(上鄍:春秋齐地,今阳谷县北)。
  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
  楚公子婴齐兴师伐郑,八月,诸侯救郑,晋、齐、鲁、宋、郑、卫盟于马陵(今山东莘县大张镇马陵一带)。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
  六月晋、楚两军相遇于郑国鄢陵(今河南鄢陵彭店彭祖岗)。楚恭王和晋国在鄢陵交战,战斗正激烈,恭王受伤而休战。司马子反口渴要喝水,侍仆去阳谷捧了酒进献给他。子反, 喜欢喝酒而把酒视为甘甜之物,于是酒醉而睡。恭王想重新开战,派人叫子反,子反用心痛来推辞。恭王乘车前去看他,进入帐中,闻到酒的气味,恭王非常生气,说:“今天的战斗,我受了伤。所依赖的人是司马,司马又这个样子。这是使楚国灭亡啊。我没有力量与(晋人)再战了!”于是撤兵离开战场,斩了司马子反, 把他陈尸示众。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
  齐“使国胜告难于晋,待命于清”。(清为春秋齐邑,济北卢县东有清亭,卢县治所在今高新区韩集乡一带,宋朝太平兴国后,元丰前废)。
  周灵王十六年(公元前556年)
  吴国公子季札出访晋国时,路过张秋,“挂剑徐君墓”佳话即发生在此处:古时候是文武合一的教育,士大夫们身上都会佩挂一把宝剑。当吴季札访问到徐国的时候,那个国家在当时是一个小国,徐君对他身上佩的宝剑非常喜爱,很想向他索取,但是没有明讲;吴季札懂得徐公的意思,但他也没有表示什么。后来他这趟大使的任务完成了,再过徐国,就准备把这把剑送给徐公,无奈这个时候徐公已经死了。于是吴季札亲自到徐公的坟上,解下宝剑挂在徐公的坟前。随从的人看了说,人都死了,何必如此呢?吴季札有他的道理,他说:“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当时徐公心里想要,而我心里也想给,只不过当时双方都没明讲,现在徐公虽然死了,但是大丈夫不能负心,所以我一定要实践自己的许诺。这就是延陵季子的风范。
  周灵王十八年(公元前554年)
  是年齐国和晋国讲和,在大隧结盟。故穆叔和范宣子在柯地(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会见。穆叔进见叔向,赋《载驰》这首诗的第四章。叔向说:“胖岂敢不接受命令!”穆叔回国,说:“齐国还没有停止入侵,不能不防。”就在武城筑城。(大隧:在今高唐县境内)。
  △齐庄王攻克高唐城。(庆封围攻高唐不克,齐庄公率军援助。夙沙卫闻悉围城军队准备拼命搏杀攻城,于是慰劳属下兵士们饱餐一顿,等待激战。夙沙卫臣仆殖绰和工偻,深知高唐孤城没有外部救援,死守只能最终全城生灵涂炭。闻悉齐庄公亲自劝说要夙沙卫投降,可免死,被拒绝,二人商量,夜半从城墙缱绳而下,到军帐向齐庄公投降。齐庄公要他们立功受奖,他们又攀绳返回城内,联系亲信,打开城门,齐庄公军队进入高唐城内,夙沙卫闻知国君军队己经入城,拼命厮杀,寡不敌众被杀死,尸体被醯成为肉泥。)
  周灵王十九年(公元前553年)
  年初齐灵公娶鲁女,生子光,子光为太子。戎姬虽身份卑微却得宠幸,仲姬生子牙,属之戎姬。戎姬请求灵公立子牙为太子,灵公许之。仲姬曰:“不可。光之立,列于诸侯矣,今无故废之,君必悔之。”灵公说:“在我耳。” 遂废太子光,使高厚、傅牙为太子。灵公得了重病,崔杼迎回故太子光立为齐君,子光为齐庄公。齐庄公杀了戎姬。五月壬辰,灵公去世,齐庄公即位,抓了太子牙于句窦之丘并杀害。八月,崔杼杀高厚。晋闻齐乱,伐齐,至高唐。
  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
  鲁襄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今聊城市西南),将以伐齐,水,不克。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
  是年鲁襄公会诸侯于重邱。(今聊城经济开发区广平乡北,重邱原有炳灵公祠泰山行宫,等庙宇,古殿嵯峨,翠柏苍郁,景色颇为壮丽堂皇。有灵石一方,嵌于泰山行宫之东墙下。该石长宽各二尺许,石面青黑色,纹如草木山水,阴雨时尤为润泽,呈云雾气象,变幻莫测,观者无不称奇。清康熙年间,茌平县令吴陈琰来此游览,并手书“古重邱”碑碣。可惜“文化大革命”中,庙宇毁坏殆尽。今唯余吴陈琰手出的“古重邱”石碣,保存于广平村)。
  △ 晋国因齐国内乱,败齐军于咼唐,报太行之役。
  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13年)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自齐经寿张返鲁。鲁乱,避于范(范邑治所在今山东省梁山县赵堌堆乡范城村)讲学。其弟子子路自此百里负米, 回乡探亲。时魏水大泛,筑堤防之。人们感子路孝亲,遂名为子路堤。
  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
  晋国伐卫,齐为卫故,齐伐晋冠氏(今冠县东古城),丧车五百,齐卫联手,攻破了晋邑冠氏。
  周敬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
  孔子周游至漯河渡口(后改为鸣犊口,今茌平县博平镇三教堂村北),闻赵简子杀了窦鸣犊,临河西叹,回辕东去。
  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
  晋赵鞅伐齐,大夫请占卜。起孟说:“吾卜于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袭吉。行也!” 于是乎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
  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
  吴国北略,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
  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战国时期,今聊城境域分属齐、魏、赵, 乃诸侯强国争战之地。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
  赵国在城(今冠县东古城镇)西北七里陶丘侧置馆,故名'‘馆陶”。
  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
  晋荀瑶帅师伐郑,郑国请救于齐国,齐陈成子救之,及留舒(今东阿县鱼山一带)。(《左传》:哀二十七年,晋伐郑,齐陈成子救之, 及留舒,违七里,人不知。)
  周威烈王十三年(公元前413年)
  齐国讨伐晋国,毁坏黄城(今山东冠县南,本赵邑,后属魏),围困阳狐(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
  周威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405年)
  三晋联军伐齐。田布率齐军很快抵达廩丘 (廩丘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水堡一带),团团围住,开始攻打。廩丘的地理位置特殊,它是齐国的西大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对齐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赵国反应迅速,随即知会了韩、魏两国,准备结盟对抗齐国。三晋联军在魏将翟角、赵将孔青的带领下,迅速抵达廩丘,与齐军打了一仗。最终,齐国大败,田布战死,损失战车两千乘,阵亡士兵三万余人。廩丘一役,战火延及寿张县西南部清水河一带。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晋伐齐至灵丘(今高唐县南镇)。
  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
  赵敬侯派兵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黄城(今山东冠县南,本赵邑,后属魏)。
  周安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78年)
  魏、赵、韩国伐齐国至灵丘(今高唐县南镇)。
  周烈王三年(公元前373年)
  是年魏伐齐至博陵(今茌平县博平镇西北约10公里处)。
  △ “魏国在马陵(今莘县大张镇一带)打败韩国。”
  △ 赵国攻打齐国至博陵。
  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
  齐国攻打魏国,攻取观(今莘县观城)。
  △ 齐田寿率师伐赵,围观(今莘县观城)观降。
  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
  赵与齐战于阿邑城下(古东阿,.今阳谷县阿城)。宋康公攻阿邑,屠单父。
  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
  三晋因齐丧伐齐国至灵丘。(灵丘:高唐县南镇)
  周显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
  齐威王召见阿大夫,斥责其治阿(今阳谷县阿城)期间,田地荒芜,人民贫困;赵国攻占鄄城不去救助;卫国进攻薛陵(今阳谷县东
  北)不闻不问,却一味用钱财贿赂,求得美誉,当即以烹刑处之。并对曾赞美阿大夫的左右近臣一并煮杀。
  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
  赵攻齐,拔高唐(今高唐县东北)。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
  是年魏攻韩,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救韩。魏惠王派将军庞涓、太子申以十万大军迎战。孙膑利用魏军骄傲轻敌,采用了退军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目,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魏军中计,只以精锐部队轻装兼程追赶,于马陵(今山东莘县大张镇马陵一带)进入齐军包围圈。“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溃,太子申被擒,庞涓自杀。此战齐歼魏军十万,魏国从此国力大减,一蹶不振。
  △ 马陵之战后,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有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说:“该怎么说呢?” 孙膑说:“将军最好是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把守'主'这个地方(今淄博市西南)。'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依次通行,碰撞摩擦而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主'地,定能以一当十, 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然后,将军背靠太山,左有济水,右有高唐。辎重直达咼宛(今桓台县境内),只需轻车战马就可以直冲齐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君主就可由将军掌握决定了,而成侯邹忌必定出逃。否则,将军就回不了齐国。”田忌没有听从,果然未能返回齐国。
  周显王三十七年(公元前332年)
  赵萧侯包围卫国,没有攻占黄城(今冠县南,本赵邑,后属魏)。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
  齐用苏秦之计灭掉宋国,引起各诸侯国的震恐,秦昭王联合韩、赵、魏、燕等国,以乐毅为统帅伐齐,取灵丘(今高唐县南镇)。在济西(今聊城市以东、以南、东北一带)大败齐军。而后长趋南下,攻下除莒、即墨以外的齐国其他70余城。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
  燕国上将乐毅伐齐,令左军循河,屯兵阿 (今阳谷县阿城)鄄之间,以迎魏师。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
  是年赵将廉颇东攻齐,路经任颇庙(今河北省临西县任颇庙村)。
  △ 齐将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陆续收复失地,寿张复归齐国。
  周赧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74年)
  是年赵将燕周,攻取齐昌城(今武成县有昌国城)、咼唐(齐国五都之一)。
  △鲁仲连射书,解救聊城。鲁仲连又称鲁连,战国时期齐国西部(今茌平县望鲁店)人, 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燕国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 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到,写就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鲁仲连一封书信使燕将自杀,后以“鲁连书”谓以文克敌,不战而胜。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
  秦国相国穰侯魏冉向秦昭王介绍客卿灶, 使伐齐国,夺取刚(在今山东省宁阳县境内)、寿张两地,以扩大其封地陶邑。魏国人范睢游
  说道:“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 秦昭王从之。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一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
  濮阳人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 又问:“贩卖珠玉,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获利就可以传至后世。秦公子异人这时正在赵国为质,住在聊城这个地方,那我愿意去做。”于是,吕不韦到聊城见秦异人,与其密商返秦大计。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
  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茌平人)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
  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
  秦攻魏,拔二十余城,置东郡(因在秦以东,故名东郡),郡治濮阳(今濮阳市南)。东郡辖境: 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郓城、东明、河南范县、长垣以北,河南延津以东,山东茌平、冠县、河南清丰、濮阳、滑县以南地区。
  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
  秦国攻占濮阳,迁徙卫国于野王(野王:古邑名,春秋晋地,其地在今河南沁阳,公元前252年魏国让卫国复国,此时卫国紧据濮阳)。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秦统一后,聊城分属东郡、平原郡、清河郡和魏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是年秦始皇灭掉齐国,这不仅结束了战国七雄封建割据的局面,而且也结束了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社会长期分裂混战的状态。从此,聊城脱离了齐国的统治,以东郡为主体兼及周边地区,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政治版图的一部分。
  △实行郡县制,置茌平县,隶属东郡。(茌平旧址在今聊城高新区韩集乡高垣墙村)。
  △于莘地置阳平县,属东郡。
  △设置钜鹿郡(今河北省平乡县)。临清属于钜鹿郡。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年)
  秦始皇始筑驰道,西起咸阳,东穷燕齐, 路宽五十步,隔三丈栽树一棵,此道经过聊城西南部边境,自西而东,俗称金堤,现为黄河土堤。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
  陨石坠落于东郡。或群众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尽取石旁居人杀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
  六月齐国王族后裔田儋自立为齐王,田儋在率军援救魏王魏咎时,遭秦军将领章邯杀害,田儋的堂弟田荣收集田儋的余部向东逃到东阿。
  是年田荣逃到东阿后,章邯紧追不舍,
  包围东阿。项梁听说田荣的处境危急,于是率部前往援救,在东阿城下击败章邯。章邯引兵西走,项梁率军追击。此时田荣没有协助项梁追击章邯,而是因为怨恨齐人拥立田假为齐王, 而率军攻打田假。田假兵败,逃奔投靠楚怀王。丞相田角逃归赵国,田间此前已到赵国求援, 见国内发生变化,就留在赵国不敢回来。于是田荣改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田荣自己担任丞相,田横担任将军,并进一步平定齐国的地面°
  项梁追击章邯一阵后,发现章邯的军队越集越多,于是派使臣到赵国、齐国,请求他们一起进攻章邯。田荣说:“如果楚国杀死田假, 赵国杀死田角、田间,我们就出兵。”楚怀王说: “田假是我国盟国的国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投奔我,我杀死人家,是不义之举。”赵国也不杀田角和田间来与齐国做交易。西楚霸王项羽消灭田荣后,复立田假为齐王。田横趁项羽回救彭城,攻打田假,田假亡走楚国,楚国杀死田假。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
  十月刘邦攻破东郡,在成武设军尉。齐王建孙安下济北(今聊城东部一带)。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是时,聊城、东阿、阳谷、莘县属兖州部东郡, 冠县、临清属冀州部魏郡,高唐属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属兖州部东郡与青州部平原郡。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是年刘邦建立汉朝,始置高唐县,隶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项羽立田安为济北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
  是年汉将彭越渡河击东阿,斩楚将薛公。
  △ 设置清河郡,厝县、贝邱县(今临清市南近古村一带)均属于清河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是年复置济北郡。
  △ 刘邦追项羽至固陵,韩、彭不会,乃用张良计割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彰越。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十二月刘邦剖符封功臣,封陈婴为堂邑侯,侯城在堂邑镇西北三十里。
  是年置博平县,属东郡。治所博陵(今肖庄乡王菜瓜村西)。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是年刘邦驻兵邯郸,进攻陈豨。陈豨遣部将张春,东渡黄河,进攻聊城。
  △ 始置东武阳县(今朝城一带)和畔观县(今观城一带)。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是年设清渊县(治所在北馆陶镇西北十八里,俗曰清阳城),今临清域属。
  △置魏郡,治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省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省冠县等地。
  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
  是年聊城地震。
  △封汉文帝长女刘嫖为馆陶公主,后称
  馆陶长公主。金屋藏娇、主人翁等典故流传至今。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
  济北郡又改为济北国。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
  刘兴居(汉高祖刘邦孙,齐悼惠王刘肥之子),迁封为济北王(今茌平以东及泰安西部)。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
  五月刘兴居(刘邦之孙)策反,文帝刘恒遣棘蒲侯陈武带兵十万击之。八月,攻破济北(今茌平以东及泰安西部),刘兴居被俘,事败。
  是年封齐悼惠王子将闾为杨虚侯,故城为杨虚城(即阳城,今郝集土城村)。《地形志》载: “茌平县有阳城,故址在今城东南二十余里。”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十一月黄河在酸枣决口,东郡(包括今聊城市,当时属兖州部东郡)的金堤,出现了溃决,造成了河水的泛滥。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
  黄河在馆陶(今冠县东古城)决口。
  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春黄河在顿丘(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决口,经冠县到朝城,流入漯川至滨县入海。
  五月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水流东南,经鄄城、郓城入巨野泽、泗水, 转注淮河入海,洪水泛滥,广及十六郡,东郡为受灾严重地区之一,多年颗粒不收。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是年荣关侯国,济北贞王刘勃之子刘骞封地,公元前126年(公元汉武帝元朔三年)始封,公元前120年(公元元狩三年)国除。其封地在今茌平县西。
  △刘庆被贬为清河王,迟至延平元年三月始出京就国。未达王都,抵贝丘(今临清市南)即发病卒,葬于广丘(今东昌府区堠堌,至今墓尤存)。
  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封卫青之子卫登为发干侯,后为发干县(今冠县东南部,莘县河店马桥一带,属东郡)。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是年始发卒数万人筑塞,武帝刘彻亲临,作《瓠子之歌》二首。工成,建宣房宫于堰上。东汉后上游自宣房以下为河堤隔,仅存沟渎, 不复有水;下游自今梁山县以下,以将渠水为源,北流至今茌平县南注入黄河。宋时故道仅有残存,后埋。
  △黄河在馆陶县境内沙丘堰南向北决口,冲出''屯氏河”,广深与黄河正流相等。后又分为屯氏别河,其遗迹至今犹见馆陶县境内。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在馆陶的一部分即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四月设十三刺史部,清渊县(今临清)属冀州刺史部魏郡所辖。
  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
  四月二十九日山东省诸城、昌乐一带地大震,寿张震感强烈。
  是年汉宣帝刘询封清河王“刚”之子“成”
  于聊城,为东昌者见侯,简称东昌侯。“东昌” 一词起于封号。
  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
  汉宣帝刘询封其女刘施施为馆陶公主。相传她与驸马曾一起乘船到馆陶,巡视封地和臣民。
  汉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
  黄河在灵县(今高唐县南镇)鸣犊口决口,河水四溢,东阿、茌平、高唐备受水灾。
  汉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
  河决馆陶和东郡金堤,莘县、聊城、阳谷灾情严重。
  汉建始五年(公元前28年)
  秋大雨,河决金堤,淹兖、豫诸郡及东武阳等32县。
  是年旱灾,麦季颗粒无收。
  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在聊城茌平县爆发侯毋辟领导的农民起义。《汉书•天文志》载:“(河平)三年九月甲戌,东郡茌平男子侯毋辟兄弟五人群党为盗,攻燔官寺,缚县长吏,盗取印绶,自称将军。”
  汉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
  清渊县(今临清)域内旱虫成灾,粟1斤值黄金1斤。
  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
  十一月山阳(今山东金乡)铁官徒苏令等发动起义,夺取武器,释放囚徒,杀死东郡太守和汝南都尉,后在汝南太守严沂镇压下失败。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
  平原郡领十九县:平原、鬲、高唐、重丘、平昌侯国、羽侯国、般、乐陵、祝阿、瑗、阿阳、漯阴、枕、富平侯国、安恵、合阳侯国、楼虚侯国、龙領侯国、安侯国,郡治在平原县,都尉治所在乐陵县,隶属於青州刺史部。
  元始二年(公元2年)
  置馆陶县,治南馆陶,属魏郡。《元和郡县志》魏州馆陶县:“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馆于其侧,因此得县名。”
  元始五年(公元5年)
  14岁的汉平帝暴死,王莽选择只有两岁的刘婴继位。
  元始六年(公元6年)
  刘婴被立为皇太子,王莽则以周公自称, 此时王莽的称帝之谋引起了刘氏宗室及官吏的强烈反对,下层吏民也街谈巷议,纷纷表示不平。
  居摄二年(公元7年)
  初翟义,为翟公之孙,20岁即出任南阳都尉,又任宏农太守,后迁河南太守、青州牧, 后任东郡太守,任东郡太守期间,物阜民丰, 人民安居乐业。时为东郡太守的翟义对其姐姐的儿子陈丰说:“新都侯王莽摄天子位,号令天下,自称学周公辅成王之事,我看要不了多久,他必取而代之。如今刘汉宗室衰弱,外无强大藩国,王莽一旦发难不能抵抗。我是宰相之后,官为太守,父子受汉皇恩泽深厚,理当率先讨贼,以安刘汉。我想发兵西讨王莽老贼,你肯随从我吗?”18岁的陈丰当即许诺随
  从翟义。他们立即与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刘信弟武丰侯刘璜密谋。东郡王孙庆素以骁勇多谋、善于治军闻名天下,当时正在京城。翟义就假造朝廷诏书以孙庆犯重罪立即抓捕为名,于9月挑选精兵强将,首揭反王莽大旗。他立东平王刘云之子刘信为天子,自己任大司马柱天大将军,东平王教师苏隆为丞相,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传檄声讨王莽书于各州郡, 严厉声讨王莽毒杀汉平帝、骗取摄政尊号、挟天子以令诸侯、蓄谋汉家天下等十恶不赦之罪。公告天下今汉皇刘信已立,号召天下吏民共扶汉室,齐心协力铲除王莽等窃国大盗。讨莽檄文发出,郡国都为之震动,全国反莽情绪激扬, 踊跃参加翟义的反莽大军。“比至山阳,众十余万。”全国很快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莽浪潮。正在做皇帝美梦的王莽胆战心惊,抱着孺子刘婴在宗庙祷告:“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衅,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且莽之斗筲!”王莽同时调动所能征调的大军对翟义的军队进行血腥镇压, 年底在圉县(河南杞县西南)攻灭翟义的部队, 翟义兵败,被诛三族。翟义被捕后被碎尸于陈都大街。其时,聊城人郡吏王翁追随翟义军讨伐王莽,翟义兵败后,其原部众皆降,唯独王翁独守节力战,最终被王莽活活烧死。
  新(公元8—23年)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
  改茌平县为功崇县,改博平县为嘉睦县。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
  黄河在魏郡决口(今南乐附近),口子宽大, 洪水流经南乐,观城、濮县、范县、朝城、阳谷、茌平县至禹城、平原、陵县在利津入海。新地皇三年(公元22年)
  是年域内旱蝗成灾,粟一斤黄金一斤。
  △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購,引强持满以拒之,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囉,囉见而异之,署为吏。后囉坐事左转高唐令,临去,握伦臂诀曰: “恨相知晚。”
  玄汉 (公元23—25年)
  更始元年(公元23年)
  是年鲜于囉出任高唐令,鲜于囉为商箕子后代。
  △ 爰曾起义,爰曾字子路,东平(今东平县)人,爰曾与肥城人刘诩起义于卢城头, 故号其兵“城头子路”,自称都从事,活动在河、济之间,聚众至20万。(古茌平至东阿一带为卢地,居于黄河、济水之间,“城头子路”的起事与活动的位置,即今茌平、东阿一带)更始立,遣使归降,拜东莱郡太守,行大将军事。更始元年(公元23年)被部将所杀。
  更始二年(公元24年)
  是年檀乡贼始起茌平入清河,光武帝刘秀遣吴汉追及馆陶,败之。
  △ 铜马贼(河北起义军)数万入清阳县 (今河北清河县东南)、博平、清河、嘉睦,被光武帝刘秀击败。
  东汉(公元25—220年)
  正式定州、郡、县三级。聊城、东阿、莘县、阳谷属兖州部东郡,高唐属青州部平原郡,临清属冀州部魏郡,茌平改属兖州部济北国,冠
  县改属司州部阳平郡。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
  是年寿良县因讳光武帝叔父名“良”, 改称寿张县。
  △改功崇县为茌平县,改嘉睦县为博平县。
  △王翁(聊城人,郡吏)的儿子王隆任都尉功曹,王翁的孙子王青为小史。王青跟随父亲王隆从都尉巡行县内,遭遇道贼,王隆遇害。王青也被流矢贯穿咽喉,声带被毁。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
  檀乡贼寇在茌平起义,掠劫魏郡清河。派遣吴汉平息战乱,又使杜茂安、王梁联合镇压, 清河、东郡得以平息。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
  平获将军庞萌造反,自号东平王,围桃城(今阳谷县张秋镇东桃城铺),刘秀帝亲自前来搏战,破庞萌。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
  陈俊及前将军王梁,击破五校贼于临平, 追至东郡箕山,大破之。北击清河长直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考证:按嘉庆《东昌府志》推断,箕山在高唐清河南。箕山在东郡境内,可知不在济北国范围,济北国在高唐茌平东,则箕山必位于东郡与济北国之间的清河之南的茌平西、聊城东一带,应是古有高于地表的土岗之地。鄄城东北虽有箕山,但距清河、平原太远,显不是《后汉书》东郡箕山实指之地。而且,这处箕山,是《春秋》所记箕山之地,即齐晋之间的箕山,也是巢父隐逸的箕山,即最早之箕山。)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
  东郡以北大水,大饥。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
  东汉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被封为鄃侯。鄃县属平原郡,故城在今德州平原县西南,高唐县东北属鄃地范围。马武,更始二年归顺刘秀,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后马武带兵北屯下曲阳,防备匈奴。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马武直抵洛阳,上将军印绶,削户五百,被封为杨虚侯,因留奉朝请。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
  东汉名将马武封鄃侯,后改封杨虚侯(杨虚,高唐至茌平东北)。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
  正月彗星进入营室(星宿名),二月到达东壁(星宿名)。
  是年光武帝封其三女刘红福为馆陶公主 (馆陶指冠县东古城)。
  △光武帝封其舅父樊宏为寿张侯。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
  夏王景、王吴奉旨率领几十万民工,沿黄河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干乘海口(今山东高青县东南)达千余里,黄河始经东阿。史载他们“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雍积,十里立一水门,今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疏浚后的河道就是北魏《水经注》、唐《元和郡县志》、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的河水。
  是年明帝决定整治黄河,召见王景,问他治河策略。王景陈述了他的观点,明帝很高兴,赐他《山海经》《史记•河渠书》和《禹贡图》。
  △ 黄河改道东流,经濮阳南、鄄城北、莘县古城南折而向北,至莘县城东南角流向东
  北,这一流向,历时近千年。
  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
  “蝗发泰山,流徙郡国,荐食五谷,过寿张界飞逝不集。”县令谢夷吾因惜民力、荐贤才、有善政而迁荆州刺史。
  建初元年(公元76年)
  张酺在肃宗初年被擢为侍中、虎贲中郎将, 数月,出任东郡太守。张酺,字孟侯,汝南细阳人,赵王张敖之后。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张酺的祖父张充曾是汉光武帝刘秀少时的同门好友,刘秀继位时寻找张充,却发现张充已经去世。张酉甫从祖父张充受尚书,能传其业,又事太常桓荣,非常勤勉。永平九年,显宗时为四姓小侯开学于南宫,置五经师。张酺以尚书教授,数讲于御前。以论难当意,除为郎,赐车马衣裳,让入授皇太子。张酺为人质直,守经义,每侍讲闲隙,有匡正之辞,以严见惮。张酺任东郡太守后,认识了时为郡吏的王青,发现王青竟然因为不能正常说话,有“金夷”,而不能被重用。张酺叹息说:“岂有一门忠义而爵赏不及乎?”擢用王青极右曹(郡内极尊之位),上疏荐青三世死节,宜蒙显异。奏下三公,由此为司空所辟。
  元和二年(公元85年)
  二月章帝东巡,幸东郡,临幸东阿。
  是年章帝东方巡狩,抵达东郡,引张酺及门生并郡县掾史会于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让张酺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元和三年(公元86年)
  二月章帝北巡狩,以清河(治所今临清东北)等六郡肥田尚多、尚未垦辟,令六郡太守,悉以赋贫民,给予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所过县邑,皆半入今年田租,以劝农夫之劳。
  永元元年(公元89年)
  东郡太守张酺任职十五年后,迁任魏郡太守。
  永元二年(公元90年)
  汉章帝刘炟第五子刘寿被封为济北王,高唐、茌平东部及东阿大部分地区在济北王国境内。
  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
  宦官蔡伦在谷城传授造纸技术,后人称其纸为“蔡侯纸”、“谷纸”。今阳谷鲁庄一带, 多户造纸,仍供蔡伦,并举行多种形式纪念活动,称造纸节。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
  春冀州饥荒严重。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
  海贼张伯路等三千余人,冠赤喷,服绛衣,自称“将军”,滨海九郡,杀二千石令长。初, 遣侍御史庞雄督州郡兵击之,伯路起初等求降, 后又屯聚。
  永初四年(公元11()年)
  张伯路与平原刘文河等300余人自称“使者”,攻厌次城(棣州县),杀长吏,转入高唐,烧官寺,放出囚犯,渠帅皆称“将军”,一起朝谒张伯路。张伯路冠五梁冠,佩印绶,党鵝浸盛。朝廷派遣御史中丞王宗持节发幽、冀诸郡兵数万人,以雄为青州刺史,与王宗合力讨伐。连战破贼,斩首溺死者数百人,其余皆逃走,收获大量器械和财物。会赦诏到,贼犹以军甲未解,不敢投降。于是,王宗召刺史太守一起商议,都认为应当继续追击。雄说:“不然。兵,凶器;战,危事。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埶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王宗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罢兵。贼听说此事后大喜,归还所掠去的人。东莱郡兵独未解甲,贼又惊恐逃到了辽东,住留海岛上。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
  春海贼乏食,又抄东莱闲,征雄率郡兵击破之,贼逃还辽东,辽东人李久等人一起将他们打败,于是州界清静。
  东汉建光、延光年间(公元121—125年)
  淫雨时久,河水泛滥,冀州一带灾害严重。
  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
  平原郡领平原、高唐、般、鬲侯国、祝阿、乐陵、湿阴、安德侯国、厌次侯国、西平昌十县。
  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
  甘陵(今山东临清市东北)人刘文与南阳人刘鮪勾结谋反,讹言清河王刘蒜当统天下,欲共立之。事发,文等遂劫清河相谢嵩至王宫司马门,曰:“当立清河王刘蒜为天子,嵩可为公。”嵩不听,骂之,遂被刘文刺死。事败,文、鮪被捕,遭诛。后有司劾奏,刘蒜被贬爵为尉氏侯,徙桂阳,自杀。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将清河国改为甘陵国,故治甘陵在今临清东北,辖区与清河国同。
  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七月三十二郡蝗灾,黄河水泛滥,饥民流散者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是年诏遣侍御史朱穆为冀州刺史,到任惩治诸郡贪官污吏。
  东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
  二月冀州大饥,人相食。
  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五月客星(一颗新星)在营室(星宿名)中心转为彗星。
  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
  四月从东郡到济北郡河水清澈。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
  二月钜鹿人张角兄弟三人,以太平道教为掩护,聚众起义,号黄巾军。东汉甘陵国(今临清市东北)人,各执其王以响应黄巾军。
  八月东汉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剿黄巾军, 双方在仓亭(今阳谷北部杨庄一带)交战。黄巾军首领卜己率军抵敌,不幸义军战败,卜己被杀,黄巾军约7000余人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是年黄巾起义,东阿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越城逃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程昱使人侦视王度,王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屯驻。程昱对县里的大姓薛房等说:“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 薛房认为想法很对,但城内吏民不肯听从,说: “贼在西,但有东耳。”程昱对薛房等说:“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趋至城中,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于是一起守城。王度等赶来攻城,不能攻下,欲去。程昱(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 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是年高唐人华歆被大将军何进徵为尚书郎。
  △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顷之, 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刘备与他一起走,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不久,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于是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
  孝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正月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其间,关东联军只有孙坚、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二月兖州刺史刘岱与桥瑁相恶,刘岱杀桥瑁,王肱(190年3月至191年7月任东郡太守)为东郡太守。因桥瑁原在兖州任职,在兖州颇有势力,刘岱怕其危害到其势力范围,故杀之。
  是年白波贼(黄巾军余部郭泰在白波起义,旧史诬称为白波贼)寇东郡三年于毒等攻东武阳(今莘县朝城一带),曹操破之。
  孝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
  二月孙坚讨伐董卓,董卓便派胡轸为大督护,率步骑兵五千余人,与孙坚对抗,最终被孙坚击败,都督华雄因此被斩首示众。
  八月黑山于毒、白绕、哇固等起义军十余万众进逼魏郡、东郡,而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抵御。曹操于是“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任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今莘县朝城一带)。
  是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多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相国。
  孝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春于毒领导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攻陷东武阳(今莘县朝城一带),曹操领兵围攻于毒,采取孙膑“围魏救赵”的办法解除了武阳之围,于毒放弃了武阳而退兵救援本屯,武阳之围随之而解。义军失败,曹操获全胜。
  冬因兖州刘岱不听鲍信之计,被青州黄巾军所杀,鲍信与兖州吏万潜等到东郡迎曹操领兖州牧。《世语》载: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 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 鲍信等也这样说。曹操遂领兖州军至寿张东,进攻黄巾军。鲍信力战而死,曹操命人刻木如鲍信的形状,祭而痛哭,猛追黄巾军至济北。青州黄巾军请求投降,曹操部接收降卒30余万人,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号为青州兵。
  是年东郡治所由濮迁至东武阳(今莘县朝城一带)。
  △曹操第三子、曹魏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植出生于东武阳。
  △公孙瓒、陶谦与袁绍部曾在高唐(今高唐县涸河镇)、平原、发干(今东昌府堂邑镇西南)一带交战。袁绍联合曹操,一举击败刘备、单经、陶谦,曹操的声望和地位在山东境内大增,在东郡的根据地更加巩固。
  △曹操占领兖州,任枣祗为东阿令。
  △夏侯惇在濮阳被曹操任命为东郡太守。在任时间192年至195年。
  孝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
  春曹操自朝城移居鄄城。
  是年魏郡兵变,袁绍部造反的兵士与黑山军会合后,占领了邺城。
  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
  正月至七月不雨,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
  春曹操讨伐陶谦,而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只有荀政、程昱力保鄄城,范县、东阿县固守,曹操引军返回。吕布杀到,攻鄄城不下,西屯濮阳。曹操说:“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于是进军攻击。吕布出兵作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曹军乱。袁炜《献帝春秋》载:“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闲,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曹操骑马狂奔突火而岀,坠于马下,烧了左手掌。司马楼异扶曹操上马,于是引兵返回。还没到老营就停下,诸将没有与曹操相见,非常恐慌。后曹操返回劳军,令军中加进制作攻具,又与吕布相抗百余日。其后,由于蝗虫四起,百姓大饥,吕布军中粮草磬尽,不得不退兵。
  十月曹操到东阿。因曹军粮尽,需要补给,故到东阿休养取粮。阿令枣祇善耕植。
  是年张邈、陈宫叛曹归吕,吕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都很恐慌。荀兹对昱说:“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 程昱于是返回东阿,过范县时,对范县令勒允说:“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 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于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勒允流涕说:“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勒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程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赶到却不能渡过河去。程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己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曹操。曹操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表程昱为东平相,屯驻范县。
  △东郡,蝗。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曹操在雍丘包围张超,围了三个月,张超派人去东郡求臧洪救援,臧洪求袁绍增加军队,求了三个月,张超部被歼,张超一家被曹军灭族。东郡太守臧洪举东郡之兵与袁绍对抗,袁绍兴兵围城一年,破东郡,劝降臧洪不得而杀之。臧洪守郡之时,杀妾以食将士,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东武阳一时间上演了一幕人间惨剧。
  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正月曹操挥军南下武平(今河南省鹿邑县西北),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
  是年曹操击败颍川汝南黄巾军获得大批耕牛、农具、劳动力,枣祗建议利用所获在许昌地区实行屯田,以解军需之急。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任东阿令枣祗为屯田都尉,专管屯田事宜。
  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三月曹操派孔融持天子符节出使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让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时曹袁关系几近破裂,此举,曹操意欲安抚袁绍。
  △寿张县行屯田制。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正月刘备衣带诏事发,曹操东征刘备,关羽被擒。刘背逃往青州袁谭处,袁谭率军迎接刘备,刘备随袁谭到平原。历1个月,刘备被打散的士卒原部渐渐集结于平原。
  二月袁绍遣郭图、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县,袁绍引兵至黎阳渡河。
  四月曹操北救东郡太守刘延。曹操从荀攸计,一路至延津,一路袭至白马。袁绍闻兵渡,中计分兵西应。曹操引军兼行至白马,未至,颜良大惊,逆战。曹操使张辽、关羽打前战,击破大军,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袁绍的人马渡河追曹军,至延津南。曹军驻营南阪,曹操见袁军较多,令骑兵解鞍放马,白马辎重就道,以诱敌。袁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对曹操说:“可上马应战了。”曹操不同意。过了一会儿,袁军骑兵渐多,有的人在分辎重。曹操说:“现在可以了。”于是曹军上马,曹操的骑兵不满六百,纵兵击,大破之,斩了文丑。良、丑都是袁绍的名将,再战,袁绍将领均被擒获,还军大震,曹操还军官渡。
  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
  四月曹操扬兵河上,击破驻守仓亭(今山东阳谷县北古黄河上)的袁绍军。
  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十月曹操到黎阳,让儿子曹整迎娶了袁谭的女儿。袁尚知曹操北归,于是归还了袁谭的平原(今平原县西)回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此后,东平的吕旷、吕翔叛变袁尚,屯兵阳平(今莘县一带),率其兵众降曹操,封为列侯。
  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九月曹操围邺,袁谭夺取甘陵(今临清市东北)、安平、勃海、河间。袁尚兵败,还归中山。袁谭攻击之,袁尚奔故安,跟从袁熙。
  十二月曹操入平原,略定诸县。
  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正月曹操遗袁谭书,责备他负约,断绝了儿女婚事,归还了他的女儿,然后进军攻讨袁谭。袁谭害怕,拔平原,走保南皮(河北南皮县),破之,杀袁谭,诛其妻子,冀州平。
  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
  济北王国被曹操废除。
  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八月曹操北征三郡乌桓。公孙康杀二袁, 归顺曹操,曹操北征之战大获全胜。
  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是年曹植初封平原侯,食邑五千户。
  △曹操征讨韩遂、马超,命世子曹丕留守邺城,以程昱(今阳谷县阿城镇人,三国时期曹操部将)为知参军事。
  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春发干县(今冠县东南)改属魏郡。
  冬曹操征孙权,任命孙权旧部华歆(今高唐人)为丞相军事。
  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
  五月汉献帝受曹操所挟,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国公。
  是年馆陶县属冀州部魏郡,曹操统一北方后开挖“白沟”,始有过馆陶水运干道。
  △原属东郡的今莘县及周边地区,划归魏郡,分置东部都尉,以镇抚东部各县。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曹操东征孙权,使曹植负起留守邺城的重任。
  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
  曹操名将乐进邙日平卫国即今莘县观城人)去世,谥号“威侯”。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孙权率兵征讨驻守荆州的蜀大将关羽,潘璋(今冠县人)与朱然奉命截断关羽的后退之路。当关羽率其子关平、都督赵累等10余骑败走麦城,来到临沮县的章乡(今湖北荆门西)时,被潘璋部下司马忠擒获。潘璋因擒关羽父子有功,升迁为固陵太守,拜振威将军,封漂阳侯。
  三国(公元220—280年)
  袭汉制,境域统属魏地,聊城、茌平属青州部平原郡,莘县、冠县、临清属司州部阳平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阳谷为县王国,东阿仍属兖州部东郡。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
  是年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承王位。
  △拜华歆(今高唐人)为司徒,封安乐乡侯。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封博平侯,拜太尉。
  △曹丕封冀州清河朱灵为鄃侯,增其户邑,朱灵说高唐是他原来的籍贯,于是曹丕改封朱灵为高唐亭侯。(朱灵,曾为袁绍将,曹操征陶谦时,袁绍使朱灵督三营助曹操,战有功。袁绍所遣诸将各罢归,朱灵说:“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于是留在曹军中没有回去。所将士卒慕之,都追随朱灵留在曹军中。朱灵后遂为好将,屡建战功,名亚晃等,至后将军。他曾在鄃城一战中,公私分明,不惧公孙瓒以杀害其全家为要挟,打败了公孙瓒。后来,曹操一度对他非常畏惧,要夺其兵权,后其部归于禁部。朱灵谥号威侯,正始四年(公元243)朱灵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以魏郡东部置阳平郡,治馆陶(今冠县东古城)、清渊(今临清)。
  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三月曹叡封为平原王。
  五月吴、蜀夷陵大战,潘璋(今莘县河店镇马桥人,古称东郡发干县)与陆逊并力抵抗前来挑战的刘备。潘璋部下斩杀刘备的护军冯习等将,杀伤大批蜀兵。因攻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
  七月蝗灾,民饥。
  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
  黄河水溢,济州城(茌平城西南)被水所毁, 洪水漫及聊城。
  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
  十一月冀州饥荒年,遣吏开仓赈之。
  魏黄初六年(公元225年)
  馆陶属魏国司州阳平郡,魏文帝封五子曹霖为馆陶王。
  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
  是年茌平、博平改属冀州部平原郡。
  △魏明帝任华歆为太尉,由安乐乡侯进封博平侯,邑千三百户
  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
  十二月曹植封为东阿王,食户三千。在东阿期间,常自愤怨:“抱利器,无所施”,上疏求自试,然终不为用。其间,潜心著作研读佛经,并在鱼山闻梵,创作梵呗。
  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
  二月曹植在东阿又封社桑并作《社颂有序》,以此来鼓励封地百姓,大力发展植桑养蚕。
  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
  华歆病逝,终年75岁。葬高唐县大华庄村北,该墓封土高约3米,直径7米,保存基本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
  二月明帝曹叡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 封邑三千五百户。
  十一月曹植去世,葬于东阿鱼山。其年,曹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子志嗣,徙封济北王。曹植谥号思,又称陈思王,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飞龙篇》。王爵鄄城王、东阿王、陈王。
  魏明帝青龙元年(公元233年)
  兖州刺史督修建造了曹植墓,墓室坐东朝西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墓顶是悬崖奇石、灌木葱郁,颇为壮观,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平台。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
  孙权名将潘璋马桥人(即今莘县河店镇)去世。
  魏明帝青龙五年(公元237年)
  九月大水成灾。
  西晋(公元265—316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莘县、冠县属司州部阳平郡,东阿、阳谷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
  是年刘寔,字子真,魏晋之际平原高唐 (今高唐县)人,汉济北惠王刘寿之后。是年, 刘寔进爵为伯,累迁少府。
  △十六国后赵时,馆陶县属阳平郡,郡治馆陶县城(今冠县东古城),晋庄王之子司马当滋封馆陶王。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
  九月青、徐、兖、豫四州洪水泛滥。次年二月,青、徐、兖三州洪水复泛,寿张县境内大水。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
  七月大水成灾,水后,螟伤稼。
  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五月观城县大雨冰雹伤害庄稼。
  太康六年(公元285年)
  春大旱。
  元康初年(公元291年)
  是年刘寔(今山东高唐人)进爵为侯,累迁太子太保,加侍中、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冀州都督。
  △ 高唐人华峤,封乐乡侯,迁尚书,博学多识,熟悉典籍,有良史之才,遍观秘籍,潜心著述,撰成《后汉书》97卷,起于光武, 终于孝献,共195年。
  元康三年(公元293年)
  华峤(今高唐县固河镇大华村人)去世, 追赠少府,谥曰简。
  元康八年(公元298年)
  九月冀州大水灾。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
  刘寔拜司空,迁太保,转太傅。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
  七月冀州大水灾。
  太安初年(公元302年)
  十二月荧惑(火星)星在营室(星宿名)星附近袭扰太白(金星)。
  是年刘寔(今山东高唐人)以身老体病逊位,赐安车驷马、钱百万,以侯就第。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
  七月成都王司马颖旧将公师嶠攻陷郡县,害阳平郡(治元城,辖莘县、冠县、朝城等县)太守李志、汲郡太守张延等,转攻邺, 平昌公模遣将军赵釀击破之。
  是年汲桑和石勒率茌平牧民赴清河、鄃县参加公师藩义军。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
  刘伯根任一县(今黄县西南)令,是年, 利用宗教作号召组织万余人起兵反晋,自称一公,王弥从之,被任命为长史。二人率部袭击取临淄(今淄博东北),击退了青州都督、高
  密王司马略前来镇压的军队。咼密王战败,逃至聊城。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是年石勒与苟晞等相持于平原、阳平 (治元城,辖莘县、冠县、朝城等县)间,数月,大小三十馀战,互有胜负。秋,七月,己酉朔,太傅越屯官渡,为晞声援。八月,己卯朔,苟晞击汲桑于东武阳(今朝城一带),大破之。桑退保清渊(今临清一带)。
  △ 公师藩失败后,汲桑、石勒返回茌平举行武装起义,攻打郡县,占领邺城,杀晋新蔡王司马腾。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
  二月石勒侵赵魏,渡河攻清河、平原、阳平等郡,降九万余人。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
  五月冀州蝗灾,草木食尽。
  是年刘寔(今高唐人),卒,时年91岁。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
  是年魏浚,西晋末东郡东阿(今东阿县)人,寓居关中,初为雍州小吏。是年,刘曜率军围攻魏浚,魏浚战败被杀。
  △境内郡县相继陷于石勒。
  △高唐人华恒为尚书,进爵苑陵县公,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又升为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寻以功封苑陵侯。
  建兴三年(公元315年)
  三月汉青州刺史曹嶷率兵夺取齐鲁地区
  全部郡县,寿张县属之。东晋(公元317-420年)
  建兴五年(公元317年)
  七月大蝗,初穿地而生,二旬则化状若蚕,七八日而卧,四日蜕而飞,弥食百草,唯不食豆、蔴。
  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
  四月后赵将领石瞻袭杀东晋兖州刺史檀斌,寿张县随兖州诸郡属后赵。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
  魏该,又名亥,东郡东阿(今东阿县)人。是年,历阳太守苏峻反,魏该以平北将军、雍州刺史衔率兵援台城,驻石头城(今江苏南京清凉山),不久病重,逝于返途中。
  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
  秋后赵迁徙15万氐羌人落户司州(临清属之)、冀州。
  东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
  正月石勒自称赵天王,九月称帝。
  是年改清泉县称临清县,临清之名自此始。
  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
  五月有流星大如象,自北极西南流五十余丈,光明烛地,声闻九百余里,陨于肥乡。
  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
  羌人首领姚弋仲率部众数万迁于清河(今临清北部一带),拜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 封襄平县公。
  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
  冀州八郡,雨雹伤禾成灾。
  东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
  冀、青等六州旱。谷贵,金一斛米二升。
  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
  十一月太白(指金星)在营室(一星名)星附近侵犯岁星(指木星)。
  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
  贝丘(今山东临清东南)爆发了李弘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李弘“因众心之怨”举事,起义中,还“署置百僚”,后来,参加起义的农民达数千人之多。
  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
  是年苻坚徙陈留、东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万户居民到青州。
  △ 后赵将张贺度等将攻邺,魏主闵自将击之,战于苍亭(在阳谷县北部杨庄一带), 张贺度等大败。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
  后赵石祗使将刘显带领七万士众攻打冉魏政权的邺城,冉魏天王冉闵暗中回到邺城后, 带领全部兵马去作战,大败刘显,追击到阳平 (今莘县),斩杀三万余人。刘显畏惧,秘密派出使者请求投降,并请求杀死石祗来作为报效, 冉闵整顿师旅而返回。四月,刘显杀死石祗及其丞相、太宰等十余人,把石祗的首级送到邺城,并送来人质请求冉闵保全自己的性命。冉闵下令在大路口焚烧了石祗的首级,授予刘显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的官职。七月,刘显再次率兵攻打邺城,被冉闵击败。刘显返回,在襄国称帝。
  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
  三月晋平北将军姚襄,屯兵清河之滠头 (今临清市东北一带),率众六万人,连续进攻阳平(今莘县一带)、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内)、发干(今聊城堂邑西南一带)等地,破城后,大肆屠杀达三千余户。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十一月由于燕军大兵压境,在后赵末年各自佣兵分据城邑的清河(今临清东北)丁娆、阳平孙元等不得不降燕。慕容隽便以丁娆为立节将军、孙元为兖州刺史,令其各自留驻原地。
  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
  三月前燕前锋都督慕容强率兵占据兖州,寿张县遂属前燕。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
  十月晋泰山太守诸葛攸攻东郡入武阳 (今莘县朝城),前燕遣其大司马慕容恪等拒之, 各引兵还。
  是年东晋北中郎将荀羡于前燕主慕容隽战于山茌(今茌平县东北一带),晋师败绩。
  东晋升平三年(公元359年)
  八月晋泰山太守诸葛攸,率水陆兵士, 二万余人,再往伐燕,自石门进次河渚,分遣部将匡超据碻磝(今茌平县西南),萧馆屯新栅, 督护徐冏,带领水军三千,游弋河中,泛舟上下,作为东西声援。燕主俊即命上庸王评,率同长乐太守傅颜等,领兵五万,往拒攸军。评屡经战阵,纪律颇严,部下又统皆精锐,踊跃争先, 行至东阿相近,正与攸军遇着,不待列营休息,
  便即麾兵上前,步骑相间,纵横驰骤。攸虽有志平虏,怎奈才力不济,徒靠着一时血气,究竟敌不过百战雄师,两下交战多时,攸军多半受伤,眼见是旗靡辙乱,不能再战,败退下去。评趋兵追击,大杀一阵,俘斩不可胜计,遂乘胜围攻东阿,且分兵进窥河洛。
  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
  七月桓温到达金乡,攻克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俘燕将慕容忠。
  八月桓温经东武阳(今莘县朝城)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在这里与燕军一直相持不下,直到九月,桓温担心孤军深入,再加之粮储已经用尽无法维持,又听说前秦援燕之兵即将到来,桓温只得退兵,北伐再次失败。
  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
  十一月前燕亡,王猛镇邺,以韦钟为魏郡太守,彭豹为阳平太守,遣使劝课农桑,赈恤穷困,燕政于民不便者,变更除去。
  东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
  前秦苻坚徙关东豪强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徙陈留、东阿万余户以实青州。
  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
  十一月太白(金星)在营室(星宿名)星附近覆盖了荧惑(火星)星。
  太元九年(公元384年)
  九月秦青州刺史苻朗不战而降。随之, 大将刘牢之进据碻磝(今茌平县西南),济阳太守郭满占据滑台。
  是年慕容垂屯兵于聊城逢关陂。太元十—年(公元386年)
  十月燕主慕容垂率兵进攻清河,遭到寺人吴深的顽固抵抗。直到十二月才攻破清河城池,吴深单骑败走。同月,慕容垂派遣范阳王慕容德和高阳王慕容隆率兵攻打东阿(今阳谷县阿城)。此时,驻屯东阿的东晋济北太守温详见大兵压境,于是派从弟温攀把守黄河南岸,派儿子溫楷拒守碻磝(今茌平西南),但是二人见燕军大队人马列阵于北岸,已极为恐慌, 无法镇定,于是,未经一战,便擅自放弃阵地, 逃回东阿城内。燕军豪不费力进驻东阿,慕容垂随即任命太原王慕容楷为兖州刺史,镇守东阿。接着兵侵馆陶(今冠县东古城)。
  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
  正月二十一日慕容垂命慕容隆在北岸大摆阵式吸引晋军,而命镇北将军兰汗、护军将军平幼在碻磝(今茌平西南)以西四十里偷渡黄河。温攀、温楷得知燕军已渡过黄河,便放弃阵地,逃回东阿(今阳谷阿城),平幼追击, 大破晋军。温详连夜带着妻儿老小,逃奔彭城 (今江苏徐州),温军三万余人,全部投降后燕。后燕的领土扩张到黄河以南。五月,吴深又组织人马再次杀回,夺回清河城,杀死了燕清河太守丁国。此后,吴深一直坚守城池,直到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才被叛徒孔金杀害。
  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
  十月慕容垂兵分两路,其中一路派尹国攻阳城(今茌平南),东晋东平太守韦简战败身亡,阳城被尹国燕军攻克。
  是年后燕攻下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 消灭了西燕慕容永政权。此后,慕容垂回师东进阳平郡(今冠县、莘县、堂邑及河北馆陶、大名东部一带)、平原郡(今德州平原一带)。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
  慕容垂遣征东将军平规发兵冀州,但平规反叛,拒守高唐。慕容垂于是派遣高阳王隆进军击之,平规兵力薄弱不能抵挡,不得不弃城而逃,高阳王隆率兵紧追不舍,最后斩平规于济北(今茌平东部一带)。
  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
  六月月亮在东壁星(星宿名)覆盖了岁星(木星)。
  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是年寿张县境属南燕。
  △北魏广川太守贺赖卢袭冀州,掠阳平等郡,渡黄河,奔南燕。
  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
  析冀州置,治邺县(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邢台、广宗以南, 河南省林州、汤阴、清丰、范县以北,山东省武城、莘县以西地区。其后辖境渐缩。
  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
  五月青州刺史刘该反魏清河,阳平太守孙全聚众响应。
  六月魏豫州刺史索度真、大将斛斯兰寇徐州,围彭城。刘裕遣其弟南彭城内史道怜、东海太守孟龙符将兵救之,斩刘该及孙全,魏兵败走。
  十月月亮在营室(星宿名)星附近覆盖了填星(土星)。
  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
  六月率军北伐平南燕,收复齐地,复置兖州,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寿张县属东平郡。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
  仍承晋制。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部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阳谷、东阿属济州部济北郡,高唐属济州部南清河郡。齐周,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阳谷、东阿属济州部济北郡,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
  宋永初元年(公元42()年)
  寿张县易名寿昌县。
  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
  十二月拓跋嗣增派中领军娥清、期思侯柔然闾大肥率兵7000人,会同周几、叔孙建等南渡黄河,军于碻磝城(今茌平西南)。十五日,刘宋兖州刺史徐琰弃尹卯垒(今东阿县凌山)南逃,于是泰山、高平、金乡等郡相继沦陷。叔孙建等东入青州,司马爱之、季之先聚众于济东,皆降于魏。寿张县境随兖州诸郡属北魏。
  是年魏攻滑台,东郡太守王景度出逃,司马阳瓒俘虏被杀。
  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
  是年置济州,治碻磝城(今山东茌平县西南)。辖境约当今范县、聊城、东阿、肥城、阳谷、高唐等市县。
  △檀道济救青州,分遣王仲德夺取尹卯垒(今东阿县陵山),未至而返,魏将刁雍遂留镇,尹卯招集谯、梁、彭、沛民五千余家,置二十七城以领之。
  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
  七月刘宋右将军到彦之收复兖州全部郡县。
  十—月十二日寿光侯叔孙建、汝阴公长孙道生渡黄河南下。到彦之闻讯由东平撤退彭城,刘宋兖州刺史竺灵秀弃须昌南逃,寿张县境复属北魏。
  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
  正月宋征北大将军檀道济率军攻北魏, 与魏将安平公乙旃眷相遇于寿张,两军大战, 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勇厮杀,大破魏军。从寿张北进至茌平,又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道济连续前进至济南历城, 二十多天,下三十余城,连战皆捷。魏军正面进攻失利,便旁出骑兵,纵火焚其粮草。道济缺粮,自历城退至茌平,屯兵碻磝城(今茌平县西南)时,军中有降魏者,告以宋军粮尽。魏军进逼,宋军恐惧,将溃散。道济于月夜, 组织士兵持斗撮沙作粮,堆集一起,让人高喊所量数目,再将粮食覆盖其上。天明,魏军见宋军粮食堆积如山,以为降兵虚报,杀之。此时,道济兵少,魏军以优势兵力,从四面压来,道济命士兵整理好盔甲,列队前行,自己身穿便服,坐在车上,缓缓后退。魏军见檀道济安然无惊之状,以为有伏兵,不敢追击,反而后退。宋军未伤一兵一卒,安全转移。
  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
  侨置高唐县于今章丘水寨村附近,属侨置冀州东平原郡。
  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
  十一月魏高凉王那、殿中尚书韩茂率骑兵屯阳平郡(今莘县、冠县一带),发民造浮桥于碻磝津,南掠淮、泗,北徙青、徐之民, 以实河北。
  是年惠始,清河人,南北朝时期高僧。太武帝因听信崔浩等人,指斥佛法,拆毁寺院,打击僧侣,诏令城内不准留有坟墓。惠始的遗体遂迁葬于南郊之外,当时送葬的人数达六千余人。
  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
  二月人饥,诏开仓赈济,并免去劳役。
  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
  七月宋遣司马申元吉引军攻碻磝城(茌平城南,古黄河南岸),魏济州刺史王贾德弃城而逃。
  宋大明元年(公元457年)
  刘宋侨置阳平郡,郡治遗址在今汶上县郭楼乡一带。辖馆陶、乐平、元城、平原、顿丘五县。又侨置魏郡,治魏县,辖魏、安阳、聊城、博平、等县。
  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
  崔道固,原籍清河,父亲崔辑举家迁居青州。是年,崔道固出为齐、北海二郡太守。
  宋大明七年(公元463年)
  九月宋诏东郡境勤课垦殖,量贷麦种。
  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
  侨置临邑县于故漯阴县界。
  宋泰始元年(公元465年)
  崔道固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
  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
  崔道固进号辅国将军,又进号征虏将军。
  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
  北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大举进兵山东, 围困历城,崔道固拼力抵抗固守,并被任命为都督冀、青、兖、幽、并五州诸军事前将军、冀州刺史加节,又进号为平北将军。
  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
  二月崔道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缚出降”,北魏将其与一道守城的数百家属, 以及一批青州、齐州的士族迁徙到桑乾(今山西山阴东南)。
  宋泰始五年(公元469年)
  将刘宋侨置冀州更名齐州,侨置高唐县又属齐州东平原郡。
  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年)
  十二月北魏阳平王拓跋新成卒。
  北魏延兴三年(公元473年)
  冀州饥民相聚起义,不久被官府镇压。
  北魏太和四年(公元480年)
  改寿昌县复为寿张县。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
  五月魏孝文帝元宏,从兖州曲阜来到碻磝(今茌平西南),坐船由水路回到洛阳,不怕河流悍猛,用行动开导民心。
  是年阳平郡获白狐以献。魏太和二年(公元497年)
  是年临清县复称清渊县,另析南境置临清县,治所在仓集镇东月洼。
  △ 魏孝文帝封傅永(字修期,清河郡人, 今临清境内,南北朝时期武将)为贝坵县开国男(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并给予200户的赋稅。
  △ 复置阳平县(今莘县),北齐改称乐平。
  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
  聊城县城由聊古庙迁往王城(今许营乡徐田村南)。
  景明元年(公元500年)
  太阴山崩塌,地墓已无从考证。
  景明三年(公元502年)
  复置高唐县,属济州南清河郡。
  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
  三月魏齐州清河郡(今临清以北)民崔蓄杀太守董遵。
  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
  马桥镇(今莘县河店马桥村)西频临马颊河处忽然涌出一泉,泉口约丈余,黑水夹碎石喷涌而出,水头高出地面数尺,农田瞬间被淹, 人们惊慌失措,报官。因此处是乐平、冠氏、聊城、堂邑四县交接之地,四县知县闻讯相继赶来,见泉眼周围一片汪洋,但泉水依旧继续涌出。知县们急召民工运土填堵,但进去的土马上不见了踪影,泉水有越来越大之势。知县们听士民建议命令把周围村庄所有村民的铁锅找来投进泉眼,毫无效果。乐平县的郭知县是南方人,自恃善水性,潜入泉中一探究竟,结果沉入泉眼,再没上来。如此又流了几天,泉水涌出量逐渐变小,水也变得清澈平缓,大家都为郭知县感到惋惜。
  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
  二月东郡民赵显德起义,杀太守裴炯, 四月元斌之讨显德,斩之。
  是年置东济北郡,治肥城县(今山东肥城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肥城市、平阴县及东阿县南部。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
  十月寿张县境属东魏。
  是年置平原郡,辖博平。
  △寿张县治由今东平县霍庄迁至今梁山县寿张集。
  △相州改为司州。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定都于邺城,因相州的治所已经变为国都, 就把相州改为司州,辖12郡65县。
  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
  夏大水淹田,虾蟆鸣于树上。
  是年濮阳杜灵椿起事,聚众近万人,攻城掠地,声势浩大,本州官员难以抵御,高季式出兵镇压。阳平(今莘县)农民路文徒率众起事,高季式又出兵镇压。高季式居济州,与濮阳,阳平无关,有人不以为然,高季式说:“我与国家同安危,见贼焉有不讨之理。”两处起义, 均被镇压下去。
  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
  六月东郡民献白乌。
  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
  是年文宣帝命东安王高永乐至济州寿张县古贤庄旌表张氏家族。
  △临清、清渊合并称清渊县。
  △ 东魏行台(官职)辛术侵犯阳平,未能取胜。
  △废除清河郡及灵县,高唐改归济州部清河郡。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
  高唐城始迁今址。
  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7年)
  七月冀州蝗灾,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声如风雨。
  北齐天保九年(公元558年)
  大蝗,民捕而坑杀之。
  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
  六月大雨昼夜不止,成灾,民饥,死者甚众。
  北齐天统三年(公元567年)
  秋大水,饥民甚众,僵尸满道。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八月冀、定、赵、幽、沧、瀛等六州水灾。
  北齐承光元年(公元577年)
  正月下旬北周灭北齐,寿张县境归属北周。
  是年北周军攻下晋、并二州,渐逼邺, 北齐后主渡河入济州(今茌平南部),留高阿那肱守济州关,自与后、妃、幼主奔青州。
  △司州复为相州。
  △在乐平县境置武阳郡,乐平县未废,
  又置莘亭县,亦属武阳郡。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
  是年于仲文为东郡太守,部将尉迟迥反, 仲文不从,拒战被围,弃妻子奔京都,遂奉诏募兵讨尉迟迥,趋食列阵,大破叛军。
  △ 馆陶县城为阳平郡,毛州,馆陶县三级行政治所开始,以后长达400年。
  △魏州析相州置,治贵乡县(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相州移治安阳城。
  隋(公元581—618年)
  初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置郡为州。博平属毛州,茌平属贝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
  十一月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县下设乡、里。魏州辖贵乡、武阳、聊城、卫国、乐平等县,定租庸调法。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
  是年复置临清县。
  △卫国县改称观城县,属武阳郡。
  △乐平县复名阳平县,属魏州废莘亭县。
  △ 合并乐平、发干两县为堂邑县。堂邑县治今山东冠县东千户营。属屯州。“因县西堂邑故城为名”。
  △ 以清渊县和馆陶县各一部分地域设冠氏县,属武阳郡。此前,冠氏县地域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先后属魏、赵国,秦代属东郡,西汉至隋初为冀州魏郡、阳平郡的清渊、馆陶县地。
  △分馆陶县东界置冠氏县,治冠县县北,属武阳郡。《元和郡县志》冠氏县“因古冠氏邑为名”。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
  八月大饥,吏部尚书苏威赈恤,曾到临清。
  是年改阳平县为清邑县,治今山东省莘县,属魏州。
  △大使邵阳公梁子恭奉旨至寿张县古贤庄慰抚张氏家族。《寿张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派邵阳公梁子恭携匾亦亲慰抚,其匾题词曰“孝友可师”和“天下第一胶”,表彰百年堂张兴(后世皆知的百年堂家庙百忍堂张艺的父亲)。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
  东郡废。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是年划东阿地十之六七置阳谷县,隶属于济州。治所在今阳谷县城东30里处,张秋镇西十里叠路头村西。
  △置博州。
  △置武水县(治所今东昌府区沙镇)。
  △析临清县西部置沙邱县。
  △改贝坵县为清平县,清平县的名字从此开始。
  △ 废武阳郡,置莘州,治清邑县(今山东莘县)。
  △划临黄县地置河上县,属濮州。
  △复置范县,属济州。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博州,统辖高唐、聊城、堂邑三县。同时, 将刘宋侨置之高唐更名章丘。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
  河南、河北等州,发大水。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是年宇文化及自江都举兵至博州,窦建德攻陷博州(聊城故城),杀宇文化及。博州废。
  △省沙邱县入临清县。
  △ 废莘州,改清邑为莘县,属魏州,因县北古莘亭而名。
  △馆陶北迁四十里在北馆陶(今冠县北馆陶镇)置馆陶新治,属武阳郡。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正月在东壁星附近出现了满天长星,武阳郡上奏河水清澈。
  四月改魏州为武阳郡,治贵乡,辖贵乡、观城、武阳(今莘县朝城一带)、莘县、武水(今东昌府沙镇)、馆陶、冠氏、聊城、堂邑等县。
  是年置州为郡,茌平、博平属清河郡。
  △ 改济州为济北郡,辖寿张、阳谷、东阿等9县。
  △改兖州为东郡,治白马县(今滑县东旧滑城)。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正月隋炀帝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此为便利河北军事运输所开的运河,长达二千余里,流经馆陶、临清,又称卫河。此役,丁男不足,始役妇人。(永济渠即今临西县的龙旺、堤口的里河,曹村到陆村的赵王河)。
  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
  燕代(泛指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东北部地区)、齐鲁诸郡闹饥荒。
  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二月隋炀帝率领朝廷官员,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出发,御龙舟,经大运河,向涿郡进发,于四月到达。其随从人员,有中央机构官员,宫女、卫士、总计数万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官吏催逼百姓修整道路,贡献方物、宝物和最精美的食品,大运河北段为永济渠, 经过今临清、武城、德州等地。这些地方的人民,承受了沿途骚扰与搜刮所造成的灾难。
  秋大水成灾,民相卖为奴婢。
  十二月邹平(今邹平县)人王薄率众起义,活动于齐郡与济北郡之间。逃避征役者纷纷投奔王薄,起义队伍发展至数万人。
  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
  三月十一日王薄及东海、齐郡、东平、寿张、任城、平陆、须昌起义首领皆以属地降唐。
  七月隋炀帝离涿郡,途径武阳郡,九月返洛阳。
  △ 山东诸郡大旱。
  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
  茌平人韩进洛聚万人起义,被镇压。
  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
  吕明星攻打济北(今山东聊城东部一带), 被齐郡郡丞张须陀击走。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
  三月张金称起义军接连攻下平恩(今河北邱县南)、清河等县。太仆杨义臣率官兵镇压, 直达临清之西,据永济渠为营,自馆陶向张金称进攻。张金称被擒,遇害。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
  九月武阳郡丞元宝藏降李密,李密以元宝藏为武阳公,改武阳郡为魏州,元宝藏为魏州总管,以魏征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室。
  是年甄宝车在监山(今山东聊城东南)被隋虎贲郎将高毗击败。
  △山东诸郡大旱。
  唐(公元618—907年)
  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临清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魏郡,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济阳郡,后属郓州东平郡,迟迟平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
  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扬州)杀隋炀帝。后率众北返,沿途屡败,退守聊城。
  是年李渊封十七女李万儿为馆陶公主。
  △ 改郡为州,阳谷属于郓州。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正月魏县被窦建德攻破,宇文化及南保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即王城)。唐朝派淮安王李神通围攻聊城,宇文化及遣人引王薄入聊城,共同抵御唐朝军队的进攻。
  二月窦建德率众攻聊城,城破擒宇文化及,斩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
  是年析临清县复置沙邱县。
  △ 复置博州。以聊城、武水,堂邑、高唐置博州博平郡。省灵县,入博平、高唐。
  △瓦岗起义军失败后,刘黑闼投窦建德为将军。窦建德因轻敌兵败被俘,遭杀害后,刘黑两在漳南称将军,收其部下,重整旗鼓, 尽有其旧地,自贝州反,陷莘州。三月秦王破刘黑闼,尽复所陷州县,黑闼奔突厥。
  △ 以寿张置寿州,并置寿良县。寿州领寿张、寿良两县。次年州废,并寿良入寿张, 属郓州。
  △ 重置济州,阳谷从郓州划出,再属济州。
  △复析莘县置莘亭县。五年又改莘县为莘州,太宗贞观四年,废州之旧名,复置莘县,属于魏州。代宗广德元年,置魏博等州。
  △武阳郡复为魏州。
  十二月魏州总管田留安破刘黑闼,并斩其莘州刺史孟柱,尽复其所占州县。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是年废莘亭县,其地并入莘县。于莘县置莘州,辖临黄、武阳、莘县、武水四县,属魏州总管。
  △馆陶属屯州。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
  二月唐军大破刘黑闼于馆陶,刘黑闼自魏州北窜,渡永济渠未果,遂败走饶阳(今属河北省),饶阳总管崔元进迎入。不久被地方长吏诸葛德威执送唐军处死。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二月改魏州大总管为魏州大都督府,辖
  魏、卫、相、德、贝、博、豫等州。
  是年茌平实行''租庸调法”,按田以租,按人以庸,按户以调。规定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程咬金,济州东阿斑鸠店人,唐初大将,后改名知节。是年,参加“玄武门之变”,事定, 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封七百户。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是年复省沙邱县入临清县。
  △ 废莘州,所辖县分属魏州、博州。
  △清水县合并于冠氏县。
  △太宗分天下为十道,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八月大霜,民饥荒。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
  是年刘林甫,唐魏州观城(今莘县观城镇)人,是年,刘林甫病卒。临终上表荐贤, 唐太宗嘉其忠贞,赐绢250匹以示表彰和追悼。
  △茌平人马周任监察御史。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吕才,唐博州清平(今高唐县清平)人,出身于庶族家庭。是年九月,太宗在庆善宫中与诸臣举行盛大宴会,即席吟诗作赋,命起居郎吕才和以管弦之乐,取名为《功成庆善乐》, 并播之乐府,用64名儿童演练,改称《九功舞》。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
  八月冀州大水。
  是年高唐人吕才奉唐太宗李世民命,编绘完成著名的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
  茌平大水。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
  聊城境域分属博州、济州、魏州、贝州管辖。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马周,唐博州茌平人。少孤,家贫好学,尤精《诗经》《春秋》。性格豪迈,不拘小节,不事产业,因此不为乡里所敬。是年,马周,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
  是年废除武阳县,其地分属临黄县和莘县。
  △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立晋王治为皇太子,拜马周(今山东茌平人)中书侍郎兼太子右(一作左)庶子。
  △ 成语“路不拾遗”发生在武阳。(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名,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裳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着急。这时候,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丢衣裳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他转身回去,果真找到了他丢失的衣裳)。
  △废观城县。
  △元城县并入贵乡县。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
  五月流星出现在东壁星宿附近,观城县出现了好像打雷的声音。
  七月茌平人马周为中书令。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
  马周(今山东茌平人)进银青光禄大夫。太宗曾以神笔赐周飞白书(一种笔势飞举而字画中空的书法),写道:“鸾凤凌云(一作冲霄),必资(一作假)羽翼;股肱之寄,诚(一作要)在忠良(一作力)。”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马周(今山东茌平人),卒,年48岁。太宗为之举哀,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生前所建陵墓)。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濮州(治所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境内)发大水。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
  是年吕才(今高唐县人)修《文思博要》《姓氏录》等书,是年,吕才著《因明注解立破义图》3卷。同时高宗根据吕才的奏请,召玄奘法师与吕才在慈恩寺就“因明”的不同见解,展开了一场逻辑学的大辩论。
  △ 程咬金(济州东阿斑鸠店人)迁右卫大将军。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
  授程咬金(济州东阿斑鸠店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西攻突厥,因听信副总管王文度之言,结阵逗留,屠杀降人,被免官。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刘祥道,字同寿,(今莘县观城镇人)。是年, 迁司刑太常伯(刑部尚书)。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
  春冀州旱。
  是年魏州改为武阳郡。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
  刘祥道(今莘县观城镇人),权检校蒲州 (治今山西永济)刺史。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
  魏州改为冀州。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
  诏刘祥道(今莘县观城镇人)巡察关内道, 对冤滞多所拯救,兼检校雍州(今陕西长安)长史。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八月刘祥道(今莘县观城镇人),以司列太常伯(即吏部尚书)兼右相。
  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是年吕才(今高唐县人)去世,享年65岁。
  △ 程咬金(济州东阿斑鸠店人)去世, 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太宗葬昭陵。
  △ 刘祥道(今莘县观城镇人)进爵广平郡公。
  十一月唐高宗至寿张,亲至九世同居的张公艺宅,问其义由,张公艺亲书忍字百余以进,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缭帛。
  唐咼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
  旱、虫严重,百姓受饥。
  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冀州复为魏州。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梁载言(聊城县人),中进士。
  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八月大水,坏民屋十余万家,溺死者甚众,朝廷遣使赈济。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
  八月大水,朝廷诏许遭水处百姓,往江淮就食。
  是年观城(今莘县观城镇)人刘齐贤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夏冀州一带大旱。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二月冀州一带大旱,饥荒严重。
  是年李冲招募军队5000余人,准备南渡黄河,攻取济州(治今山东茌平西南)。李冰派兵首先攻武水县(今东昌府沙镇),武水令郭务悌,力弱不能抵挡,求救于魏州,魏州命令莘县令马玄素率兵增援,马玄素胆怯,率兵入据武水城内,闭门拒守。但由于天气及内部原因,李冲起兵失败。其后,丘神勣率兵入聊城,聊城官兵素服相迎,而丘神勣立即下令将博州全部官员一律杀掉,并且,在城内屠杀百姓1000余家,许多无辜的平民百姓都命丧黄泉,家破人亡。永昌元年(公元689年)
  在原武阳地置武圣县。治今莘县朝城,属魏郡。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
  改高唐县为祟武县。(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时改国号为周,因忌讳“唐”字)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
  三月分贵乡县、莘县置元城县,元城县治王莽城(今大名县黄金堤乡一带)
  是年元城县移治今大名县东北,与贵乡县同为魏州治。
  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
  为排泄黄河洪涝,上游利用秦汉黄河溜道, 中下游把笃马河、屯氏别河北渎、鬲津河部分河段贯通起来而开挖的一条规模很大的新排水河道。河开挖成功后,当时的人称之为“新河”。后以禹疏九河中的马颊河命名。为区别禹疏九河之一的马颊河,历史上称为"唐开马颊河”。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
  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迎唐中宗即位,恢复唐朝国号,复名高唐县。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
  六月旱,饥馑疾疫,死者甚众,朝廷遣使赈恤。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
  王志愔,唐博州聊城(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年少即以进士擢第,唐中宗神龙年间,累除左台侍御史,加朝散大夫。是年,累转左御史中丞,寻迁大理寺少卿。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
  孙逖(约695年-761年),博州武水县 (今沙镇)人。是年,孙逖19岁,首次参加考试就一举连中手笔俊拔、哲人奇士科第一,成为名扬全国的少年状元。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
  五月山东大蝗,飞则蔽日,下则食稼, 声如风雨。唐玄宗遣御史督州、县扑蝗。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夏蝗虫复起为害,食稼,声如风雨。宰相姚嵩命捕杀之。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
  是年复置武阳县。
  △ 改武圣县置朝城县,治今莘县朝城镇西四十里。属魏州。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
  皇帝幸东都洛阳,令王志愔(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充京师留守。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
  长安权梁山与其党谋反,伪称襄王男,自号光帝,夜半时拥左屯营兵百余人,自景风、长乐等门斩关入宫城,要擒杀王志愔(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志愔跳墙出避;不久屯营兵溃散,反杀权梁山等5人而归营,并将权梁山等人首级传示东都洛阳。而王志愔却因惭悸病卒。史臣论其“位历亚台,名德兼著”,赞其“称职”、“聿修厥德”。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六月博州(辖聊城、博平、武水、清平、高唐、堂邑六县)、棣州黄河决口。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八月博州(今聊城)大水。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
  八月黄河在魏州漫堤(唐魏州所辖县包括馆陶、冠县)。
  秋河南、河北发大水,濮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境内)人有的居住在巢穴里、有的居住在船上。
  是年裴耀卿任济州(治卢县,今茌平南)刺史,亲率郡民浚河修堤,接到皇帝改任他为宣州刺史的诏书后,怕影响群众情绪,工程干不好,不宣布诏书,继续身先士卒,率领群众,一直到工程竣工。是年,离开济州,济州百姓为其立碑纪念,并请王维撰写碑文。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
  秋大水,害禾稼及房屋。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
  孙逖(今东昌府区沙镇人)入为考功员郎、集贤修撰。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孙逖(今东昌府区沙镇人)官升中书舍人。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九月疏浚永济渠,刺史卢晖移永济渠,自石灰窑引流至州城西,却注魏桥,夹水制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秋雨水害稼。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是年魏州改称魏郡。聊城境域分属博平郡、济阳郡、东平郡、魏郡管辖。
  △济阳郡改济北郡置,治卢县(今山东茌平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平阴、阳谷、东阿、肥城、长清及茌平南部等地。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是年冀州一带麦收倍胜往年,官府加价收余粮贮存。
  △ “麦秀两歧,蝗不入境。”寿张县令刘光期以德化教民,百姓赞之。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
  是年颜真卿命令录事参军李择交、平原令范东馥各带兵与李萼回合于堂邑(今山东聊城西北),与安禄山所属魏郡太守袁知泰激战一整天,结果,袁知泰大败。这次战斗,共杀死叛军一万余人,捕获数千人,同时还有大量的军需物资,此役使得唐军威大震。
  △济州(治卢县,今迟迟平南,东阿西北)为黄河水淹没,遂废入郓州,洪水泛滥聊城东部。
  △阳谷改属郓州。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三月平原太守颜真卿与唐大将李光弼等联合,并屯兵5000于堂邑(今山东聊城西北)西南,准备夺取魏郡(今河南安阳市),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终于夺取了魏郡。
  十月史思明以平原兵攻清河、博平,皆陷之。
  是年博州人张镐为平章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黄河又一次决口,济州,包括今茌平西南、东阿西北地区被淹没。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五月史朝义的博州刺史令狐彰投降,朝廷以令狐彰为滑、卫、相、贝、魏、博节度使。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
  是年张镐,字从周,唐博州(治今聊城)人。身材伟岸,仪表堂堂,好谈王霸大略,年轻时拜吴兢为师,吴兢很器重他。是年,推恩海内,起用张镐为抚州(治今江西临川)刺史,迁洪州(治今江西南昌)刺史、饶(州治今江西鄱阳)、吉(州治今江西吉安)等7州都团练观察等使,更封平原郡公。
  十一月唐大军渡河北进,史朝义败走至贝州(治所今武城),仆固怀恩之子右厢兵马使仆固場令高彦嵩、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伏兵以待之,合击而大败史朝义军,史朝义逃冀州。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朝廷任命田承嗣(字承嗣,今河北卢龙人, 唐朝中期军阀)为魏博节度使(又称天雄节度使,是唐朝设置的节度使,位于河北大名一带,为河北三镇之一。领魏、博、瀛、德、沧五州。大历间增领瀆、卫、相、洛、贝等州。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辖境相当今山东省武城、高唐、聊城、莘县以西,河北省清河、威县、成安、临漳以东,河南省新乡、浚县、清丰以北地区。)。从此,田承嗣飞扬跋扈,不向朝廷称臣。朝廷多次派兵讨伐四十余年,至唐宪宗元和七年,田兴(田承嗣的从侄)开始向朝廷请求为臣并向朝廷纳贡,唐宪宗赐名弘正。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
  九月张镐(今聊城人)卒,年60岁。
  是年以魏博为天雄郡,后改魏博郡。天祐初又改天雄郡,今聊城市大部分县、市属之。
  大历元年(公元766年)
  陈少游(公元724—784年),唐博州博平(今茌平)人。是年,李抱玉奏陈少游为陇右行军司马,拜检校左庶子,依前兼中丞。就在同一年,朝廷又任命陈少游为桂州(治今广西桂林)刺史、桂管观察使。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
  陈少游(今聊城茌平人),改越州(今浙江绍兴)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
  大历六年(公元771年)
  三月旱,斗米千钱。
  是年崔汉衡,唐博州博平(今茌平)人, 性格沉静,待人宽厚。是年,崔汉衡,拜检校礼部员外郎,为和吐蕃副使,还迁右司朗州,改万年(公元治今陕西长安)令。
  △路群,字正夫,唐魏州冠氏县(今山东冠县)人。父季登,是年登进士第,累辟方镇幕僚,升朝为尚书郎,迁左谏议大夫,卒。路群性仁孝,志行纯洁,父母殁后终身不荤食。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
  是年析临清南境置永济县于张桥店。治今冠县北馆陶。属贝州。永济县以临永济渠得名。
  △馆陶县改为永济县,后又复称。属河北大名府。王安石、司马光曾来馆陶,留下《永济道中》等诗篇。
  △复置观城县,仍属瀆州。大历八年(公元773年)
  陈少游(今聊城茌平人)迁扬州(今江苏江都)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颍川县开国子。
  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
  八月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攻打汴宋留后李灵曜,攻克郓州、濮州。次年,李正己将治所由青州迁至郓州,寿张县为其所辖。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
  三月魏博节度使(辖聊城)田承嗣死。其侄子田悦继任魏博节度使。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
  茌平施行“两税法”,按居住地点和贫富等级每年分两次交税。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是年吐蕃请盟,崔汉衡(今属聊城市茌平人)为殿中少监兼御史大夫,充和蕃使,与吐蕃使区颊赞俱来约盟。
  △魏博节度使田悦叛乱。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今聊城茌平人)收取李纳所有之海、徐二州(今山东东南部和江苏东北部),李纳复攻陷之,陈少游退军吁胎(今属江苏),又加检校左仆射,赐实封300户。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
  正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陈少游(今聊城茌平人)领兵讨伐李希烈,屯吁盼,归广陵(今江苏扬州),修堑垒,缮甲兵,发兵三千大阅于江北。
  是年卢龙节度使朱滔率军南下攻魏博,围贝州。朱滔派大将马实攻清平(今山东临清东),死者500余人,俘众多男女及大量资财而去。
  △泾原兵奉朱池在京师作乱,德宗避难奉天(今陕西乾县)。吐蕃尚结赞请出兵助唐收京城,皇帝派遣秘书监崔汉衡(今属聊城市茌平人)出使吐蕃请其发兵助唐平叛。
  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
  正月朱滔遣兵攻宗城(今河北威县东)、冠氏,皆拔之,又纵回纥掠馆陶(今冠县北陶镇)。
  三月魏博兵马使田绪杀田悦自为节度使。
  秋博州蝗。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
  春大饥,米斗千钱,死者相枕。
  是年崔汉衡(今茌平县人)为幽州(治今北京大兴西南)宣慰使,所到之处皆称职。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
  夏东阿蝗群飞蔽天。旬日,食草木叶俱尽,饿殍枕野。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
  七月崔汉衡(今茌平县人)加检校吏部尚书,晋州、慈州、隰州(晋州今山西临汾, 慈州今山西吉县,隰州今山西隰县)观察使, 寻加都防御史。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
  七月大水,死者甚众。贞元十—年(公元795年)
  四月崔汉衡,卒。赠尚书左仆射。史臣称崔汉衡“诚懑奉职”“守忠臣之道”,为“贤帅之子”。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
  八月准魏博节度使置管内州县官员,共八十一人,内元城县、贵乡县更置县尉一员,冠氏县(即冠县)、馆陶县、朝城县、莘县等四十一州县置尉、丞。
  元和初年(公元806年)
  孙简,字枢中,博州武水(今东昌府区沙镇)人。是年,登进士第,辟荆南(今湖北江陵)幕府。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魏博(辖聊城)节度使田宏正上表皇帝, 请讨王承宗。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
  二月田弘正进讨王承宗,魏博(辖聊城)奏败。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
  六月大水,平地水深丈余。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
  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与义成节度使李光颜率军进击,田弘正率军自杨刘(今东阿县境内)南渡黄河,距郓州40里处安营扎寨。田弘正军初战告捷,俘获李师道都知兵马使夏侯澄等。
  是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割据郓、青、兖、莱等十二州反唐,令都知兵马使刘悟率军万余人驻阳谷,拒敌官军。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正月魏博兵又于东阿败李师道兵,死者达1万余人。随之又大败李师道兵于阳谷,由此, 李师道军屡遭败绩。
  是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率部与刘悟战于阳谷,刘悟败降。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
  是年穆宗初年,路群(今山东冠县人), 遣使西北边犒宴军士,称旨,累加兵部郎中。
  △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被成德军兵马使王庭凑杀害,唐廷封田弘正之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田布率兵三万人讨王庭凑,布军大溃。田布被兵马使史宪诚逼死。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正月田布自杀,十七日,唐廷命史宪诚为魏博节度使。
  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
  四月观城庄稼被雨水伤害。
  大和元年(公元827年)
  七月兖海节度使李同捷不受诏,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密以粮助之。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夏观城县,闹蝗灾,夏天发大水。
  十二月李同捷遣人劝说魏博大将元志绍,杀史宪诚父子篡夺魏博,至绍遂叛乱,率兵两万回逼魏州。
  是年路群(今山东冠县人),迁谏议大夫, 以本官充侍讲学士。大和三年(公元829年)
  六月元志绍降,置之洺州。帝乃遣使赐史宪诚(魏博节度使)旌节至魏州。宪诚将行, 却被其军所杀。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
  是年路群(今山东冠县人),罢侍讲, 为翰林学士。
  △观城县大雨充坏城墙和房屋。
  大和五年(公元831年)
  夏东阿,螟蝗。
  是年路群(今山东冠县人),正拜中书舍人,依旧为翰林学士承旨。
  大和八年(公元834年)
  正月路群(今山东冠县人)病卒,君子惜之。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
  博州饥。
  开成二年(公元837年)
  六月旱,魏、博等六州蝗虫成灾,秋苗被蝗虫食尽。
  八月镇、冀四州蝗虫食庄稼,野草树叶也被吃尽。
  开成四年(公元839年)
  八月蝗虫食稼,野草、树叶皆尽。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
  六月濮州雨雹如杯,杀人。
  是年蝗虫成灾,螟蝗祸害庄稼。
  武宗会昌初年(公元841年)
  孙简(今东昌府区沙镇人)任河中节度使 (驻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镇),继任兴元节度使(驻梁州,今陕西汉中)、宣武节度使(驻汴州, 今河南开封市),迁尚书左仆射,拜兵尚书。
  大中十年(公元856年)
  博州人崔训,中丙子科状元,入诸侯府做幕僚。
  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
  八月堂邑、魏博等州县发大水,水害稼。
  咸通十—年(公元870年)
  八月魏博军乱,杀其节度使何全磚,推牙将韩君雄为留后,授为节度使。
  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
  观城、聊城等地震。
  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
  十一月以韩允中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因疾去世,时年六十一。次年二月,葬于魏州莘县修善乡(今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
  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
  六月濮州王仙芝等起义,攻陷曹、濮二州,并击败了镇压的官军。
  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
  七月观城发生地震。
  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
  二月黄巢率起义军攻克郓州(山东省郓城),杀唐天平军节度使薛崇,寿张县境内震惊。三月又攻下了沂州。
  十二月黄巢攻陷濮州(今莘县西南部)。
  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
  孙偓,字龙光,唐代大臣,今东昌府区沙镇人。是年,戊戌科状元及第。
  僖宗广明二年(公元881年)
  正月寿张县令张楚平(今河南省范县人)因事赴长安。时值黄巢攻克长安,张不知所终。
  武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
  以魏博留后乐行达为魏博节度使。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
  二月诏以乐行达为魏博留后,不久又任他为魏博节度使。
  是年朱全忠因作战有功,被唐王朝任命为宣武节度使,据汴州(今河南省开封)。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正月赐魏博节度使乐行达名彦祯。
  二月乐彦祯见唐衰败,志满骄矜,心生不轨,征魏博六州百姓百万余人,历时月余,在魏州西门外依河门旧堤版筑罗城,周八十余里。至此,魏州城有城墙四道:自内向外为牙城、子城、大城、罗城。据史料记载,牙城四面四门,城内有武德殿、文思殿、画殿、寝殿等;大城周围四十里,有城门五,南为观音门、南砖门,其它三面三门,分别为登槽门、冠氏门、朝城门;罗城周长八十里,每面城门二座,南门、观音门、北河门、魏县门、冠氏门、朝城门、上斗门、下斗门。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
  八月朱全忠遣朱珍、葛从周领兵袭曹州 (今山东定陶西)。十一日,曹州城破,杀刺史丘弘礼。宣武军又攻濮州,与兖、郓兵战于曹州乘氏县东北之刘桥,杀兖、郓军数万人,朱瑄、朱瑾兄弟仅以身免。朱全忠与朱瑄兄弟以前情好甚密,自此关系全面破裂。
  光启四年(公元888年)
  魏博军乱,众推牙将罗宏信为留后,后为节度使,封临清王。
  大顺元年(公元890年)
  三月朱全忠遣其将李思安、张存敬兵救魏博,时葛从周自邢、洺率劲骑八百入魏州,燕军突上水关,攻馆陶门。葛从周与贺德伦率五百骑出战,谓门者曰:“前有敌,不可返顾!” 命阖其门。从周等极力死战,大败燕人,擒都将薛突厥、王郃郎等。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
  正月朱全忠攻魏博,罗宏信拒之不胜,请和,魏博自是服于汴。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
  二月朱全忠率军击天平节度使朱瑄于东阿鱼山,南风急,全忠军居下,甚惧,俄而风返,全忠得纵火焚其旁,烟薰涨天,朱瑄大败,死者万余人。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
  二月朱全忠欲攻兖、郓,郓州节度使朱瑄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派二子李存信救之。李存信兵驻北方,欲救郓州须经过莘县。当时莘县隶属魏州(治所今河北大名),李存信便向魏博节度使罗弘信请求借莘县之道路过,并在莘县暂时屯兵,以便于在最佳时机对郓州施救。罗弘信因惧怕李克用势大,对李存信提岀的借道要求,不得已而应允。
  乾宁三年(公元896年)
  正月魏博罗宏信击败太原军于莘县。
  六月李克用攻魏博,遣兵大肆侵扰抢掠魏、博、贝、卫、瀆、相六州,报莘县夜袭之仇。朱全忠遣其将葛从周往救之。李克用败走, 葛从周屯守杨刘渡。
  秋九月河东将李存信攻临清,败汴将葛从周于宗城(今河北威县东三十里),乘胜攻至魏州北门。
  是年孙偓(今东昌府区沙镇人)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
  十月以罗绍威为魏博留后。次月罗绍威为魏博节度使。
  光化二年(公元899年)
  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陷贝州(今河北清河、夏津和山东临清、武城等县地,治所在武城),城内男女老幼均被杀死。又攻魏州。朱全忠派葛从周追击刘仁恭至临清,于临清大败刘仁恭。
  天佑元年(公元904年)
  魏博节度使改称天雄军。
  天佑三年(公元906年)
  四月一日因罗绍威诛杀牙军,魏军惧怕怨恨。朱全忠在魏州城东数旬,北巡行营之时,天雄牙将史仁遇军乱,聚兵数万,占据高唐,自称留后,天雄巡内州县大多相应。朱全忠移军入城,遣兵攻高唐,擒杀史仁遇,击退太原、沧州援军,分兵攻讨天雄牙军残部所据之博州、贝州等地。
  四月二十六日博州聊城、武阳、莘县、武水、高唐五县位于河东岸,乡村百姓渡河纳税不便,五县接连天平军管界,从罗绍威奏请割属郓州。
  是年朝城县改名武阳县,境东黄河外划归郓州。不久复称朝城县。
  △聊邑县改聊城县置,治今聊城市东北。
  五代 (公元907—960年)
  唐朝灭亡之后,相继在包括聊城地区在内的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
  开平二年(公元908年)
  是年王彦章(公元863—923年),字子明,五代后梁郓州寿张县(故城在今梁山北)人。祖王秀,父王庆宗,俱不仕;以彦章贵,秀赠左散骑常侍,庆宗赠右武卫将军。十月,王彦章自开封府押牙左亲从指挥使授左龙釀军使。
  △改高唐县为鱼邱县。
  开平三年(公元909年)
  五月梁忠武节度使(治同州,今陕西大荔)刘知俊附岐王李茂贞,岐王使刘知俊攻灵州(故城在今宁夏灵武西南),梁镇国节度使康怀贞、感化节度使寇彦卿救之,怀贞等还,帝遣兵迎援于三原(今属陕西)青谷,怀贞等至三水(今陕西旬邑),知俊遣兵据险邀击之,左龙镶军王彦章邙日谷人)力战,怀贞等乃过。转左监门卫上将军,依前左龙骥军使。乾化元年(公元911年)
  正月梁晋在柏乡(今河北柏乡)发生大战,结果梁军大败。晋将周德威乘胜自临清攻打贝州,先后陷夏津和高唐等县。随即又发兵攻博州,先后攻陷东武、朝城(今山东莘县境内)等县。
  二月晋王李克用攻魏州,梁以户部尚书李天雄为节度副使,命杜廷隐带领千人自杨刘渡河,间道夜入围之。
  是年王彦章(阳谷人),改行营左先锋马军使,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依前左监门卫上将军。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
  六月朱温在洛阳被其子郢王朱友珪所杀,友珪篡位,加王彦章(阳谷人)检校司徒。
  七月梁以杨师厚为天雄节度使,徙罗周翰为宣义(即濮州)节度使。长达150年的魏博割据结束。
  十月赵将王德明率兵三万掠武城,陷临清,攻宗城。
  乾化三年(公元913年)
  正月授王彦章(阳谷人)濮州(治鄄城,今山东鄄城旧城)刺史、本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依前先锋马军使。不久,改先锋步军都指挥使。
  是年梁将刘那率军驻扎莘县,晋军追逐城下,晋王营于莘西。两军隔30里相望,一日数战。次年,鄂败南逃,晋王派李存审留守莘县。
  乾化四年(公元914年)
  王彦章(阳谷人)为瀆州(治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刺史,进封开国伯。
  贞明元年(公元915年)
  四月晋王李存勖派马步副总管李存审自赵州率兵进据临清。后梁大将刘鄆屯兵恒水(在临清附近),陈兵相拒。
  五月晋王引大军自黄泽岭至临清与存审相会,进而屯永济县,张彦选银枪效节五百人,皆执兵自卫,梁将张彦被杀。刘那进屯魏县,两军夹河为营。梁末帝遣太平节度使牛存节带兵屯杨刘,声援刘鄂。八月,刘鄆大败。
  是年晋王李存勖平定魏博,以孔谦为度支使。孔谦,字执柔,五代后梁魏州永济县(故治在今临清南)人。父昉任平原县令,长兄佶为兖州别驾,次兄谨任工部尚书、大名府尹。孔谦自少为魏州孔目官,工书算,颇知金谷聚敛之事,为州之干吏。
  △ 晋王出师屯博州,刘那驻军堂邑,周德威攻之不克。
  △梁将刘鄂军于莘县,晋军踵之,鄆治莘城守之,晋王营于莘西三十里,烟火相望一日数战。鄂去攻清平。
  贞明二年(公元916年)
  正月晋王留李存审于莘县,声言西归,刘鄂闻晋王且去,即引兵击魏,攻城东,晋王行至贝州,返击刘鄆,大败之,追至于故元城, 又败之,刘鄂走黎阳。
  三月李存勖拔卫州、惠州,还魏州。
  贞明三年(公元917年)
  十二月晋王李存勖伐梁,晋王听说黄河封冰,急趋朝城(今莘县朝城镇)以打猎为名,到河边探视,又引少量步骑随后渡河。这时,梁军3000人驻守杨刘城,兵力薄弱。晋王率兵突然袭击,到达杨刘城下,四合围攻,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攻破杨刘城,梁军大败,死伤不可胜计,河水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守将安彦之被俘。梁王彦章仅自身逃脱,幸免一死。
  贞明四年(公元918年)
  二月梁河阳节度使、北面行营排阵使谢彦章率兵数万至杨刘城下,企图夺回此城。晋王李存勖闻讯,自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轻骑而至;谢彦章筑垒自固,又决黄河之水,弥漫数里,以阻晋兵,晋兵不得前进。但谢彦章一时也难以攻拔杨刘,只好率军而退。六月,晋王李存勖至杨刘慰劳守军,并亲自泛舟测黄河之水,知其深才没枪,于是决定渡河与梁军决战;李存勖率军先渡,诸军随后,皆披甲横枪, 结阵而进。此日河水回落,深才及膝。梁将谢彦章闻晋军渡河,率军临岸阻击。晋军不得前进,稍稍退却。梁军登舟追至中流,晋军鼓噪,回军复战,梁军不能抵抗,退回岸边。晋军登岸奋击,梁兵大败,死伤不可记数,尸骨遍野,河水变赤。谢彦章仅以身免,而滨河梁军营寨尽被拔除。此次战斗,以梁军失去杨刘重镇而告终。
  八月唐晋王李克用大举讨伐梁,十三太保周德武、李嗣源等人带兵与黄河以东魏博之兵汇合,在魏州大检阅。
  是年后梁大将王彦章攻打杨刘,晋王李存勖率大军前来救援,沿黄河北上,王彦章(今阳谷县寿张人)为了阻击李存勖军队,便命士兵决开黄河大堤,一时间,黄河水弥漫数里。在后晋统治之时,黄河自博州至杨刘间,连年东溃,弥漫数百里,最后汇为大泽,漂没百姓田庐不可胜计。
  △ 晋王征调魏博壮丁3万余人,参加军役,建筑营棚。
  贞明五年(公元919年)
  五月王彦章(今阳谷县寿张人)迁许州 (治长社,今河南许昌)两使留后,军职如故。
  贞明六年(公元920年)
  正月王彦章(今阳谷县寿张人),正授许州匡国节度使,充散指挥都头都军使,进封开国侯。
  贞明七年(公元921年)
  河北二十八州均属后唐,临清隶属兴唐府。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
  四月李存勖即帝位于魏州,升魏州置兴唐府,治兴唐、广晋两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名、魏县、成安、广平、威县、馆陶、临西,山东省临清、夏津、冠县、莘县及河南省内黄等县市地。
  闰四月二十八日后唐将领李嗣源、李从珂夜袭郓州。次日晨,后梁守城官兵,逃往汴梁。庄宗命李嗣源为天平节度使,寿张县遂属后唐。
  八月初为阻后唐兵南下,后梁命大将段凝自滑州酸枣决黄河堤,东注曹、濮、郓三州,寿张县境内大水,民遭重难。
  八月庄宗李存勖引兵屯朝城(今莘县朝城)。召见梁降将康延孝,得知后梁多路出兵和汴州空虚等军情。
  是年王彦章(今阳谷县寿张人)为北面招讨使,率十万之众,从汴京(今河南开封)顺河而下,昼夜兼程,斩将夺路,数日到达杨刘,四次攻陷杨刘城,四次被后唐杨刘守将李周夺回,并向李存勖告急。存勖带兵击援,到杨刘,因王彦章围城甚严,不能入。郭嵩韬献计:“请筑城垒于博州(今聊城一带)黄河东岸以固守河津,既可接应东平,又可分敌兵势,但唯恐王彦章闻讯前来,城不能筑,陛下可募敢死之士,每日挑战,以牵制王彦章。”李存勖从其计,六天后,王彦章带兵数万来到博州筑城地方,急攻新城,连巨舰十余艘于黄河中流,以绝援路,激战多日,李存勖自杨刘引兵来救,王彦章又回兵杨刘、李存勖紧追不舍,与梁军昼夜苦战,终使王彦章撤杨刘围,退兵南去。
  △唐经苦战保住杨刘重镇,梁主帅王彦章因副帅段凝及监军掣肘功败垂成,梁以段凝为帅。八月,段凝率五万大军过黄河掠澧州(今河南清丰西)诸县,梁调王彦章领万人准备收复郓州,西以董璋攻太原,霍彦威攻镇定,准备于十月大举发兵攻唐。而唐更有西部泽潞之叛,北部契丹扰边,众将领颇有议和之意。唐庄宗与郭崇韬则决汁乘梁兵力四出,都中空虚之机,直捣大梁。九月底,后唐命将士送家属返兴唐府(今河北大名东北),准备与梁决战。十月初二,唐大军自杨刘渡河,初四于郓州一战而败梁师,擒王彦章,乘胜进取大梁。此时梁大军正在黄河以北,无法救援。初八,梁末帝知回天无力,命控鹤都指挥使皇甫麟杀已,皇甫随后自杀。初九,唐庄宗入大梁。计渡河至入汴仅七日。后梁自907年立国,至此为后唐所灭。段凝自河上入援,中途闻讯,率五万大军降唐。
  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
  复名高唐县。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
  十—月魏博大地震。
  是年莘县人王彻,初试第三名,明宗令复试中己酉科进士第一名,官至左拾遗。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
  二月指挥使杨仁晟部银枪校节军士皇甫晖等发动兵变,劫杀杨仁最,拥赵在礼为帅,南趋临清、永济、馆陶,所过剽掠,入邺都(今河南省安阳),唐遣李嗣源讨之。
  三月博州守将翟建自称刺史。杀王衍,灭其族。
  是年宗死后,李嗣源监国(不久即位,为明宗),下令数租庸使孔谦(今山东临清南人)奸佞侵刻穷困军民之罪,斩于洛阳市,籍没其家;遂罢废租庸使职,依旧分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以大臣一人判三司事;凡孔谦所立苛敛之法皆罢之。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
  孔谦(今山东临清人)归葬于乡。
  清泰二年(公元935年)
  博州水、旱,民饥。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
  是年杨光远攻克博州。
  △ 石敬塘建后晋,因“塘”与“唐”同音,是年改高唐县为齐城县。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
  正月天雄节度使范延光杀齐州防御使。五月,范延光进封临清王。
  秋黄河在博平决口,聊城被淹。
  是年吴峦,字宝川,五代郓州卢县(今茌平西南)人,少好学,以经学参加乡试不第。是年,契丹撤军还塞,自上党(今山西长治)过云州,此时,石敬塘已将云州割与契丹,节度使沙彦殉出城迎,契丹主耶律德光留之,不使还镇。当时吴峦在城中,对部将说:“我等都是崇尚礼义之人,岂能向夷狄称臣。”城中将吏皆推吴峦主州事,吴峦便与大家一起阖门闭城坚守,拒受契丹之命。契丹大怒,遣崔廷勋围其城,契丹大军围攻半年,多相持不下。吴峦困守孤城,日久难支,向石敬塘求救,石敬塘义其所为,写信给契丹,契丹主撤军。石敬塘诏吴峦回京,授徐州节度使(一作武宁军节度副使,武宁军治徐州),再迁右谏议大夫、复州(治竟陵,今湖北天门西北)防御使。
  △嘉王彦章(今阳谷寿张人)之忠款,下诏追赠王彦章太师,搜访其子孙录用。彦章五子,其二同彦章死节。一孙,名睿。
  △兴唐府改为广晋府,治元城、广晋二县(今河北大名县东),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名、魏县、馆陶、临漳、成安,山东省临清、冠县、莘县及河南省内黄等地。
  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
  八月黄河在今阳谷县决口。
  七月杨光远围广晋府(即魏州)已一年,城中粮尽,冯晖自城中出降,石敬溏也因晋军师老民疲,先后派朱宪、刘处让入城,准范延光不死,移大镇,九月,范延光以二人入质,降后晋,晋以范延光为天平节度使,赐铁券。赦协从之人。以杨光远为天雄节度使。
  十一月范延光入朝为相,升贝州为永清军(今武城、临清、临西、夏津),以博州为属郡。
  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
  八月黄河博平段决口。
  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
  河水决渭、濮、郓、等地。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
  六月因连年战乱,蝗、旱成灾,官刮民谷, 民不胜其苦,大量逃亡。
  后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
  正月博州刺史周儒叛,降于契丹。契丹于博州(今聊城东北一带)城内,为了发泄, 竟然把全城百姓和投降的军士全部杀光和烧光,残忍到了极点。
  六月河决,环梁山入于汶、济。
  是年聊城由东郡改属平原国。
  后晋天福十年(公元945年)
  七月黄河决口于杨刘,水宽40里,自朝城北流入莘境,淹没王城,聊城县治所向西南迁至巢陵(在今聊城东南十五里的许营大石槽村西),周围筑起城廓,名巢陵城,地墓尚存。
  是年博州洪水泛滥,城廓漂没,百姓流离失所。刺史羊使君(佚其名)抢救无方,祝告苍天,愿以身代民死,投水殉难。后人感其仁, 立祠以祀。
  后晋天福十一年(公元946年)
  四月河北大饥,民饿死者以万数,兖、郓、沧贝间民变峰起。
  九月二十九日黄河决滑、瀆等州,寿张县境受灾。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
  九月后汉天雄节度使杜重威降。
  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
  十—月高行周加守太尉,封临清王。
  是年复名高唐县。
  △改广晋府置大名府,治元城、大名(今大名县东北)。宋辖境约今河北省大名、魏县、成安、广平、威县、临西、馆陶,山东省临清、夏津、冠县、莘县,河南省内黄等市、县地。兴唐府改大名府。
  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
  是年黄河在博平决口,漫及聊城。
  △冠氏县籍、曾任吏部尚书和同平章事的杨邠因屡违隐帝之意被杀。
  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
  九月契丹将高谟翰以苇筏渡胡卢河入寇,至冀州,成德节度使何福进遣龙捷都指挥使刘诚诲等屯贝州以拒之。契丹闻之,遽引兵北渡;所掠冀州丁壮数百人,望见官军,争鼓噪, 欲攻契丹,官军不敢应,契丹尽杀之。
  是年黄河决口,武水(今东昌府区沙镇)城毁。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
  正月废邺都依旧为天雄军大名府,又以贝州之永济、宗城,博州之清平改属大名府。
  是年黄河在杨柳渡(今东阿县杨柳)决口,经张秋南泛郓州,濮州等地,后周宰相李谷奉命治水,筑堤西起阳谷,东止张秋,以遏水势,人称“李谷堤”。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
  是年黄河在今阳谷境内决口,形成一条新河,名曰赤河,流经阳谷、张秋、平阴之北,至长清以下又与黄河主流相汇,这条赤河行水90多年。漂没民田、庐舍不可胜计,流民采野稗、捕鱼而食。朝廷多次派人巡视,都未能治理好。
  △宰相李谷治水患修堤于景阳冈,积劳成疾,病逝于景阳冈。周世宗柴荣亲赐御碑一块立于墓旁。碑文:“李谷学禹居山岗,脚登大堤面朝阳。亲手描绘好风景,万人歌唱李宰相。”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
  正月世宗征淮南,谭延美随军,因功迁控鹤军副指挥使。谭延美(公元921—1003年),宋大名朝城(今莘县朝城)人。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聊城、高唐、在平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 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东平郡。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是年谭延美(今莘县朝城人),从征淮南时,以劳迁控鹤军指挥使,稍迁都虞候、马步副都军头。
  △春夏不雨,观城大旱。
  △昆仑大师到临清龙潭寺出家,招收徒弟并授武术功夫,自此,境内始有武术活动。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五月观城闹蝗灾。
  是年给事中常准在馆陶县因“括田不均”被削官两级,县令程迪则被“决杖流海岛”, 处理之严,可谓前所未有。
  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
  正月宋军攻湖南,谭延美(今莘县朝城人)为行营水军都指挥使。时汪端起义于郎州(今湖南常德),攻城掠地,十分猖獗。谭延美受命率兵镇压,大败起义军,擒汪端以还。擢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
  是年天雄节度使符彦卿久镇大名,专恣不法,属县多不治,二月,诏入朝。六月,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莘县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朝官知县自此始。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
  五月冀州蝗灾。
  十一月太祖赵匡胤征讨西蜀,以梁迥(宋博州聊城人)监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戍兵。
  是年太祖即派遣使臣巡视黄河流经各地,“诏民治遥堤,以御冲注之患”。
  乾德四年(公元966年)
  五月黄河决于瀆州观城,水入大名府,冲坏民舍。
  六月黄河在东阿决溢。
  七月黄河在观城(今莘县境)溃决,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房屋。洪水自文明寨向北经王坊、呈旺、沙河、王奉、丈八北入冠县,再折向堂邑。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
  大名河涨,漂民庐舍。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
  二月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命蜀州刺史聂章为沁州(今山西沁县)兵马部署,以梁迥(今聊城人)为监军。没数日,北汉兵来犯,梁迥与阎彦进同率大兵把来犯之敌打得大败,以功迁东上合门使。
  八月莘县王祐权知大名府。
  是年王彦超任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杖事。王彦超(公元914-986年),字德升,宋大名临清人。性情温和,待人谦恭,史称“能礼贤卜士
  △东阿河水为灾,迁至南谷镇。
  △ 河溢大名,朝城被淹,庐舍漂没。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黄河决口,从此濮州(治所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境内)、郓州(今山东东平)、单州(今山东单县)被淹,一直到开宝六年。
  开宝五年(公元972年)
  是年黄河又在濮阳、朝城、阳武等地造成水患。
  △ 命梁迥(宋博州聊城人)为广南道兵马都监,兼诸州巡检。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
  七月贝州御河决。
  是年黄河水淹没阳谷县城。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
  博州(今山东聊城)发生了盗盐曲额外钱事件,知州吕鹄尽管没有参与此事,但最后还是以监督不力有失察之罪而被处分。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
  是年梁迥(宋博州聊城人)奉命出使盘踞江南的南唐。
  △黄河在濮州郭龙存(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户部寨乡后郭龙村)决口。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
  九月郓州清、汶二水上涨,毁坏东阿民田,南谷镇被山洪所毁。
  是年东阿水,城淹,迁治利仁镇,即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旧县乡。△濮州大水,淹民田五千七百四十三顷。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
  汴河决口,梁迥(宋博州聊城人)调发开封府境内民夫3000人堵塞汴河口。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
  是年太宗亲征太原,以梁迥为行营前军马步军都监,督军攻城,中流矢四。太宗返回开封,以梁迥(今聊城人)、孟玄詰、崔翰率兵守定州,梁迥则以功迁引进使。
  △ 移阳谷县治于上巡镇(今城坡村附近)。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
  梁迥(今聊城人)受诏与潘美移并州城(今山西太原)于三交口(今山西阳曲南),并筑边防堡垒,以防契丹。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
  王彦超(今临清人),受封邠国公,优礼有加。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
  七月大名府先是蝗生成灾,后御河水涨, 范济口堤决。
  是年党项族李继迁侵犯边境,太宗命梁迥(宋博州聊城人)领兵护卫银(今陕西榆林南)、夏(今陕西横山西)诸州。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
  是年王彦超(今临清人)上表申请退养。太祖恩准,加太子太师,给金吾上将军的俸禄。
  △ 黄河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决口,向东南流入濮州、济州。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
  是年张逊(940—995),宋博州(今山东聊城)高唐人。是岁,太宗为嘉奖张逊所做出的贡献,将其迁升为妫州(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刺史。
  △李继迁再次侵犯大宋,并诱杀了巡检使曹光实,进而乘势数次掠夺边境,形势十分严峻。太宗复召回梁迥(今聊城人)为银、夏都巡检使,即命赴任,率兵守边,抵御外侵。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
  正月宋太宗赵光义兴兵北伐辽国,任命谭延美(今莘县朝城人)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率兵北出飞狐口,忽遇辽兵至,延美面对突如其来的辽兵,与田重进率骑兵直冲敌阵,打乱了敌军的阵脚,将辽兵打得大败。并俘获辽兵大将大鹏翼及众多兵卒。谭延美以功升薪州(今湖北薪春县北)防御使。同年夏,梁迥卒于银州官舍,年59岁。
  十二月监博州军马知节,日督博州知州修筑城湟,造兵器盔甲,仓库积存粮食。后契丹进犯,有备无虞。
  是年王彦超(今临清人)卒,年73岁,赠尚书令。
  △辽军入侵,攻陷德州和魏博以北。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
  三月辽军频年南下,宋朝遣使于河南、河北诸州,募丁为义军,其数甚众。
  是年谭延美(今莘县朝城人),改毫州防御使,出为镇州铃辖。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
  闰五月有一颗星星像半月。
  是年河北农民起义者甚众,宋廷派兵镇压。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
  三月博陵(今茌平县肖庄乡王莱瓜村西古城)人孙噩,中九经状元,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太子少傅。
  是年授张逊(今山东聊城高唐人)宣徽北院使、署书枢密院事。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
  七月观城闹蝗灾。
  是年王旦,字子明,宋大名莘(今莘县)人。是年,王禹傍荐其才,任转运使,驿召至京, 王旦不乐吏职,辞不受。献其所为文章,得召试, 命直史馆。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
  夏大名、博、贝等州蝗。黄河在博州漫溢, 冲毁大量房屋、田地。
  十二月气候温暖,水不结冰。
  是年王旦(今莘县)拜右正言、知制诰。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
  六月黄河再次决口,巢陵城毁。博州及聊城县治所迁至孝武渡西,即今聊城老城址。巢陵城毁,巢父墓保存下来。巢父墓位于今开发区九州洼,往昔是供凭吊古人,瞻仰观光的胜景,被誉为“巢陵遗牧”是聊城的八景之一。
  是年贝州、博州、沧州蝗。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
  观城连绵大雨伤害庄稼。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
  是年张逊(今山东聊城高唐人)卒,时
  年56岁。赠桂州观察使,归葬京师。
  △王旦(今属聊城市人),知理检院。
  至道二年(公元996年)
  王旦(今属聊城市人),任兵部郎中。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是年宋真宗即位,王旦(今属聊城市人),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
  △茌平、博平属河北东路博州。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
  七月朝廷命孙噩(茌平县肖庄乡王莱瓜村西古城人)与杜镐、邢昂等校定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
  咸平三年(公元10()0年)
  正月随真宗出巡大名,到北苑得疾,真宗令其返京医治。刘谦恳求继续从行,真宗不许,令其二子护送返京,并派御医诊病,令御厨供其膳食,以利调养。刘谦病愈后,毁其所服鞍勒以遗中使,真宗闻之,赐白金200两。真宗返京,改刘谦为捧日左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刘谦,宋博州堂邑(今东昌府区堂邑)人,出身将门,曾祖刘直,以纯厚闻名于乡里。
  五月郓州河决王陵坝。
  是年王旦(今属聊城市人)知礼部贡举,寻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
  是年谭延美(今莘县朝城人)以左领将军卫上将军致仕。
  △王旦(今属聊城市人)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再迁刑部侍郎。
  △刘谦(今属山东聊城人)迁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领本州防御使,权殿前都虞候。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
  谭延美(今莘县朝城人)病卒,享年83岁。赠建武军节度使。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
  二月冀州地震。
  八月毕士安(今莘县观城人)拜相,次年十月去世。
  九月黄河在瀆州(今河南濮阳市)横陇垢(今濮阳市东)决口,旋即塞。
  是年张秋定名为景德镇。
  △ 辽国太后萧燕燕率其弟挞览侵澧渊 (今濮阳西南),筑城于北馆陶镇东南2.5公里处,今称萧城。
  △宋辽战争,辽萧后在县城南筑萧城屯兵,此后宋辽签订“澧渊之盟”,边境进入和平时期。许多与穆桂英有关的故事流传至今, 馆陶的许多村庄因此命名。
  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
  三月濮州人李迪中进士第一名。后官授将作监丞、通判徐州,累官至参知政事、翰林院侍讲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太傅。
  冬刘谦任殿前副都指挥使、振武军节度。
  是年王旦(今属聊城市人)加任尚书左丞。
  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
  是年拜王旦(今属聊城市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
  △阳谷县复西迁三十里至孟店(今阳谷县城),以避河患。
  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07年)
  九月东阿蝗灾。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
  秋江西大旱,靳怀德(今高唐人)受命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虔州(今江西赣州市)等10州安抚都监,未到任,又改知曹州(今山东荷泽)。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
  春靳怀德(今高唐人)被选拔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铃辖,加领长州刺史。
  八月临清境内水灾。
  是年冀州等地饥荒。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
  是年王旦(今属聊城市人)为玉清奉圣像大礼使。
  △大饥,朝廷减价卖谷给民。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
  刻天书兼刻玉使,选御厩中三匹马赐王旦 (今属聊城市人),玉清昭应宫成,拜王旦为司空。
  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
  六月蝗蝻继生,食民田殆尽。
  九月令天雄军、相、卫、贝、博等州物、帛依旧输内藏库。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
  靳怀德(今高唐人)返京而卒,时年73岁。

知识出处

聊城古今五千年

《聊城古今五千年》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聊城古今五千年这本书对聊城各县旧县志系统整理,记载聊城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新中国成立五千余年诸多方面的史实,体现了聊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本书大事纪年,上起聊城原始社会,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史为序,全面记载了聊城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大事、要事。所记均以史书 记载为依据。本书采用旧史纪年,同时也标注公历纪年。1912年1月1日前用汉字表示月、 日时指农历,之后用数字指公历。职官部分,依据旧县志。对自春秋迄民国,聊城区划内各个时期的郡守、知府、县令等在职时间、政绩、事件、性格、与为官去向作简要描述。职官记述皆以时代先后为序,同时代以任职先后为序。诗词部分,以旧县志记载各个时期在聊城的职官、邑人,到过聊城的名家学者 甚至帝王等所写的诗词。内容包括感怀历史大事、歌咏风景名胜及缅怀先人英烈等,对 部分诗词作出注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