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古今五千年》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722
颗粒名称:
页数: 2

内容

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与河南、河北两省为邻,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象征中华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华夏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筑成交通的“黄金大十字”。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向东可利用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还可有效利用我国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聊城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并在冀鲁豫交界地区成为具有辐射力的中心城市。
  追溯历史,回望千古,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夏、商、周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已比较发达,故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成为诸侯争战之地。后经过秦汉,再到隋唐,聊城经济文化有了更快发展。随着隋炀帝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成为连接南北的纽带,更是南来北往的官、商、民船的必经之路,当时的临清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呈现出市境交通、水利便利、商贸昌盛的繁盛景象,促进了聊城域内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市境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等行业日益发达。据史料记载,至明清两代,聊城更是辉煌鼎盛。明朝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东阿文定公于慎行,在万历年间所写《东昌府城重修碑》中称赞聊城“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清朝康熙皇帝4次到聊城,乾隆皇帝9次驻跸聊城,对聊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中华民国时期,境内有同盟会会员组织民众发动革新活动,可知聊城人民执着进取、追求进步。自从“七七事变”的枪声响起,聊城便成为抗日的前沿。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无数英雄儿女的鲜血染红这片土地,张自忠、范筑先、马本斋等抗日将领成为不朽的典范,他们的精神在这里永放光芒。解放战争时期,聊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是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地支援解放战争,为夺取全国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做出巨大贡献。
  聊城历经几千年沧桑变化,古老文明的沃土培育出无数名人雅仕,才有了《聊城古今五千年》的厚重。《聊城古今五千年》浩浩几十万言,跨越几千年沧桑,涉及大量人物、事件与故事等。在本书主审、主编和全体编委埋头劳作、共同努力下,才得以把发生在聊城境内的大量史料,系统鲜活地再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翻开《聊城古今五千年》,聊城厚重的历史跃然纸上,层层叠叠的世态风云,绵延不断的人间故事。在古之圣贤播种下灵气的这片土地上,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人物、事件里,能够深深感受到帝王代代的霸业,寻到血雨腥风的历程;亲吻这片风云变幻的热土,可拜谒死而不亡的先贤达人。全书分为四部分,分别载录聊城上下几千年中的历史大事记、历史典故、历任地方官、有关聊城的古诗词。这些翔实的文字史料,以发生的朝代先后为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过去,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重温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感受聊城千年前的千年。她是记忆聊城的重要史料,让世人真实地感受聊城社会文明不断提升地历史进程,她是激起聊城人更加热爱家乡的好教材,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聊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融江南水韵与北方风情于…体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已名扬天下。俱往矣!今日聊城,与时俱进,各项事业兴旺发展。聊城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指引下,开创历史新时代,谱写历史新篇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承载着神奇的故事,展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因生于斯、长于斯而自豪吧!
  编者
  2015年12月

知识出处

聊城古今五千年

《聊城古今五千年》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聊城古今五千年这本书对聊城各县旧县志系统整理,记载聊城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新中国成立五千余年诸多方面的史实,体现了聊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本书大事纪年,上起聊城原始社会,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史为序,全面记载了聊城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大事、要事。所记均以史书 记载为依据。本书采用旧史纪年,同时也标注公历纪年。1912年1月1日前用汉字表示月、 日时指农历,之后用数字指公历。职官部分,依据旧县志。对自春秋迄民国,聊城区划内各个时期的郡守、知府、县令等在职时间、政绩、事件、性格、与为官去向作简要描述。职官记述皆以时代先后为序,同时代以任职先后为序。诗词部分,以旧县志记载各个时期在聊城的职官、邑人,到过聊城的名家学者 甚至帝王等所写的诗词。内容包括感怀历史大事、歌咏风景名胜及缅怀先人英烈等,对 部分诗词作出注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