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聊城市及所属八县市区建置沿革简况
聊城市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三面靠河:西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邢台、邯郸市隔水相望;南依金堤河,与河南省濮阳市为邻;东部、东南部滨黄河,与本省济南、泰安、济宁市分界,东北与德州市接壤。总面积8590平方公里,下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高唐、茌平、东阿、阳谷、莘县、冠县6县。
聊城市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本市就是东夷人活动的地方,以后融入华夏部落,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人群,已在这里定居。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不同时期,聊城市建置、辖属及所属各县的名称均有变化,其境域之隶属,大致如下述:
春秋时期,东昌府区、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莘县、临清属卫,冠县属晋。
战国时期,东昌府区、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莘县改属魏,冠县、临清改属赵。
秦行郡县制,本市属东郡。
汉初承秦制,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后又设州部,分天下为十三个剌史部(州)。时东昌府区、东阿、阳谷、莘县属兖州部东郡,冠县属冀州部魏郡,临清属冀州部清河郡,高唐属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属东郡与平原郡。
后汉,正式定州、郡、县三级,东昌府区、东阿、莘县、阳谷、高唐、冠县仍属原州郡,临清属冀州部清河国,茌平改属济北国。
三国时期,本市属魏地,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东昌府区、茌平属青州部平原郡,莘县、冠县属冀州部阳平郡,临清、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阳谷、东阿属兖州部济北国。
晋,仍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昌府区、高唐、茌平属冀州部平原国,临清、莘县、冠县属司州部阳平郡,东阿、阳谷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南北朝时期.仍承晋制。后魏,东昌府区、茌平属济州部平原郡,临清、莘县、冠县属相州部阳平郡,高唐属冀州部南清河郡。齐周,东昌府区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
隋初,废郡为州,后又改州为郡,东昌府区、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东阿属济州济北郡。
唐代,在州郡之上增设道,开元二十九年(741)分全国为15道,东昌府区、茬平、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东昌府区为博州治所。临清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冠县、莘县属河北道魏州魏郡,阳谷、东阿属河南道济州济北郡。
宋初,废道设路府,政和元年(1111)分全国为24路,路辖府州,府州辖县,东昌府区、高唐、往平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州治仍设东昌府区。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东平郡。金承宋制,大定二十九年(1189)分其所辖治的北方为20路,东昌府区、高唐、往平属山东西路博州。州治仍设东昌府区。东阿、阳谷属山东西路东平府,莘县、冠县属大名府路大名府,临清属大名府路恩州。
元代至顺元年(1330),全国设中书省和10个行中书省,行省下设路、州、县。时东昌府区、茬平、莘县属中书省东昌路总管府,治东昌府区。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均隶中书省。
明,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路存府州,全国分统于京师、南京及13布政使司,称15省。东昌府区、临清、茌平、高唐、莘县、冠县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东昌府区为东昌府治。阳谷、东阿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因明制,通称省,省下设府、县。本市八县市区,时均隶山东省。东昌府区、茌平、高唐(一度为直隶州)、莘县、冠县属山东省东昌府。东昌府区仍为东昌府治。东阿初属山东省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阳谷属山东省兖州府,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
中华民国时期,山东省废府州设道,本市:
1912至1913年为山东省济西道。道治东昌府区。
1913至1928年为山东省东临道,道治东昌府区。
1928至1936年道废,本市各县直属山东省政府。
1936年10月后,山东省分为12个行政区,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东昌府区、博平、茌平、观城、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堂邑、濮县等12县属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督察专员公署驻东昌府区。临清、高唐、清平、馆陶等县属山东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东阿属山东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至1939年9月,本市时辖县除濮县、范县、观城3县外,均沦入敌手。
此后,日伪在沦陷区建立了伪政权,属伪山东省东临道,道治先后设禹城、德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县的抗日政权亦相继建立。1939年9月至1949年9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本市建立的政权有:
一、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辖:聊城、茌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濮县、朝城、观城、莘县、冠县、馆陶、临清、堂邑等抗日民主政府和清平、高唐、博平等县。
二、鲁西行政主任公署(1940年5月至1941年6月)
第一、三(鲁西北)专署,辖:
冠县、堂邑、莘县、朝城、观城等县。
第二(运西)专署,辖:
寿张、范县、濮县、张秋(1941年夏组建)等县。
第四(运东)专署,辖:
聊城、博平、清平、茌平、东阿、阳谷和阿东(1940年组建)等县。
卫东(卫运河以东)地区,辖:
高唐县(1941年初划归冀南行署),此时,馆陶县属冀南第三专署,临清县和临南县(由临清具南部、馆陶县东北部地区组建)隶属冀南行署第四专署。
三、冀鲁豫、冀南行政主任公署(1941年7月至1944年5月)
1.鲁豫行署,辖:第二(运西)专员公署
寿张、范县、濮县、张秋和范朝寿阳边(1942年组建)、朝城、观城(后两县1943年7月划入)属之。
第三(鲁西北)专员公署
冠县、堂邑(1943年秋撤销建制)、莘县和朝城、观城(后两县于1943年7月划出)及朝北(1940年8月由朝城县西北部地区组建。1943年7月与莘县合并为莘朝县,1945年5月朝北与元城合并为元朝县,恢复莘县)、武训(1943年11月由堂邑县西北部冠县东北部地区组建)、聊堂(1943年秋由聊堂公路以南堂邑县地和聊城县西部地区组建)、永智(1943年由馆陶县东部、冠县西北部地区组建)、南峰县(1942年10月由莘县南部朝城县北部地区组建莘朝边抗日办事处,1943年7月组建)属之。
第四(运东)专员公署
聊城、博平、往平、清平、东阿、阳谷属之。
第一(泰运)专员公署(1943年初为四专署,后为一专署,俗称泰运专署)
聊城、博平、往平、东阿、阳谷和阿东(1943年初撤销)、平阿(1943年初由平阴、阿东合并组建)、清平(1943年划归冀南)、河西(1943年划入)属之。
2.冀南行署
第三专员公署
馆陶属之。
第四专员公署
临清、临南(后为卫东)属之。
第六专员公署
髙唐县属之。
第七(鲁西北)专员公署(1943年7月划归)
莘县、朝北、莘朝(1943年7月由莘县、朝北合并建立)、冠县、永智、南峰、聊堂、清平、卫东、武训等县属之。
四、冀鲁豫行署(1944年5月至1945年9月)
第一专署
聊城、博平、茌平、平阿、东阿、河西、阳谷属之。
第三专署(原冀南三)
馆陶属之。
第四专署(原冀南四)
临清属之。
第六专署(原冀南六)
高唐属之。
第七(鲁西北)专署(原冀南七)
莘县(1945年5月撤销莘朝县恢复莘县)、冠县、清平和聊堂、武训、永智、南峰(1945年5月撤销)、元朝(1945年5月建立)、(莘朝(1945年5月撤销)属之。
第八(运西.原冀鲁豫二专署)专员公署
寿张、范县、濮县、张秋、朝城、观城(后两县1943年划入)属之。
五、冀鲁豫、冀南行署(1944年5月至1949年8月)1.冀鲁豫行署
第一、六专署(1946年11月前为一专署,后分为一即泰西、六即运东专署)
聊城、东阿、茌平、博平、河西、平阿(1946年春撤销)、阳谷(1947年9月划出)、徐翼(1947年9月组建)、聊阳(1947年9月组建)属之。
第二(运西)专署(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
寿张、张秋(1947年撤销)、濮县、朝城、观城、范县属之。
第九(濮范)专署(1947年9月至1949年8月)
阳谷、寿张、范县、濮县、朝城、观城属之。
2.冀南行署
第一专署(原鲁西北,又称临清专署)
临清市、临清县、清平、馆陶、冠县、元朝、莘县等县属之。
第二专署
高唐县属之。
六、平原、河北省(1949年8月、9月)
1.平原省聊城专署
聊城、莘县、阳谷、清平、寿张、东阿、博平、茌平、高唐、冠县、堂邑等县属之。
平原省濮阳专署
范县、濮县、朝城、观城等县属之。
2.河北省邯郸专署
临清市、临清县、馆陶县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平原、河北省(1949年10月一1952年11月)
1.平原省聊城专署,辖:
聊城、堂邑、冠县、莘县、阳谷、寿张、东阿、博平、茌平、清平、高唐等县。
平原省濮阳专署
辖:范县、濮县、朝城、观城。
2.河北省邯郸专署,辖:
临清市、临清县、馆陶县。
二、山东省聊城专署(1952年11月一1998年3月),辖:
聊城、东阿、阳谷、往平、莘县、高唐、冠县、临清和观城、朝城(后两县于1953年合并为观朝县)博平、清平、堂邑、观朝、濮县(后五县于1956年撤销)、寿张、范县、馆陶(三县于1964年12月划岀)。
三、山东省聊城市(1998年3月一)
199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聊城地区改建为聊城市,原聊城市改为东昌府区,聊城市隶属山东省。辖:
东昌府区、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
东昌府区
聊城因位于古聊河西岸.因城枕聊河而得名,因在明清时期为东昌府治所,在聊城地区改建为地级聊城市时,改为东昌府区。周为聊邑。
春秋战国时为齐西境聊摄地。
秦置聊城县,属东郡。
汉属兖州东郡聊城县及阳平县地。
三国时属魏平原郡。
晋属平原国。
后魏太和年(487)平原郡治聊城县。孝昌中析置聊西县,高齐省。
隋开皇十六年(596)于东昌府区置博州。大业元年(605)州废,属武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博州,治东昌府区。天祐三年(906)改称聊邑。后唐同光初(924)复故,五代后至金,仍为博州治。
元至元初(1264)为博州路总管府治所。至元十三年(1276)改为东昌路治所。
明洪武元年(1368)至清末(1911),为东昌府治所。
民国时期,东昌府改济西道,再改东临道,又改山东省第六专员公署,聊城为其辖县。
1940年,为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范筑先将军,改聊城县为筑先县,属鲁西行政公署第四专署。1940年5月改属冀鲁豫行政公署第四、一、六专署。
1949年8月复改筑先县为聊城县。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平原省撤销,属山东省聊城专署(后改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1958年12月改县为市,1963年改市为县,1983年再改县为市,1998年3月,改为东昌府区,隶属山东省聊城市。
聊城市党政军领导机关驻此。
临清市
临清滨卫河,卫河古名清河,临清即以境临清河而得名。
春秋属卫,战国属赵,秦属东郡。
汉始设县,称清渊县,延续到三国,晋改清泉县。
后赵始称临清县,属建兴郡。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7)复改为清渊县,另于县西40里设临清县。
北魏后期,临清与清渊合并,再名清泉县。
隋开皇六年(586)年恢复临清县。十六年(596)年于临清西部置沙丘县,统属清河郡;
唐贞观元年(627)撤沙丘县并入临清县。大历七年(772)析临清另置永济县。历属毛州、瀛州、贝州、清河郡。
五代至宋、金、元,均为临清县.宋属大名府,金属恩州,元属濮州.
明初为临清县,洪武二年(1369)改属东昌府.弘治:年(1489)升县为州,领馆陶、邱县2县,仍属东昌府。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临清为直隶州,领武城、邱县、夏津3县。
民国时期,降州为县,先属济西道,后归东临道、德临道。民国17年(1928)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后归山东省第四专署。
1937年后,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临清,属伪东临道管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39年建立临清抗日联合政府,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后属鲁西一、二专署。1940年5月改属冀南第四专署,并将县以南之一、二、三区划归临南(后为卫东)。1942年10月将五、六两区划归宏毅县。
1945年临清解放后,改属冀南一专署。同年卫东、宏毅2县撤销,所属村镇,仍归旧治。
1949年8月1日,冀南一专署撤销,改属河北省邯郸专署。
1952年11月属山东省德州专署。
1952年划归聊城专署(后改为聊城地区行署)。
1958年12月改临清市。1963年改市复县。
1964年将卫河西五个区划归河北省,置临西县,同时将馆陶县两个区划归本县。
1983年8月撤销县改市。
1998年3月隶属山东省聊城市。
高唐县
因处于丘泽中之高地而得名。
春秋战国为齐西界。
秦属东郡。
汉属青州部平原郡。
后汉永元九年(97)境内设灵县,属冀州部清河郡。建安十一年(206)新置高唐县,属青州部平原郡。
三国时属魏,属冀州部清河郡。
晋泰始元年(265)属冀州部平原国。东晋初,侨置高唐于今安徽江淮间,属侨置之南清河郡。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九年(432)侨置高唐县由安徽迁至山东省梁周长山(今山东邹平县高唐庄),属冀州部东平原郡。
北魏皇兴三年(469)冀州更名齐州,高唐县属侨东平原郡。景明三年(502)原址复置高唐县,与侨置县并存,属济州南清河郡。
北齐天保七年(556)废南清河郡,高唐县城迁至废郡城,即现城址。属济州部清河郡。侨县迁治所于黄巾地,即今章丘县水寨,仍属东平原郡。
隋开皇元年(581)属冀州部清河郡。开皇六年(586)境内析置灵县。开皇十六年(596)侨置高唐县改称章丘县。同年新置博州,高唐属之。大业三年(607)改属冀州部清河郡。
唐贞观元年(627)属河北道博平郡。武则天改唐为周后,忌“唐”,长寿二年(693)改高唐为崇武。中宗李显复唐后,神龙元年(705)复称高唐。
五代时属博州。后梁皇帝朱温名晃,“晃”、“唐”同韵,开平二年(909),改高唐名鱼邱。后唐同光二年(924)复名灵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因高唐与皇帝石敬塘之“塘”重音,更名齐城。后汉乾祐元年(948)复名高唐。
宋初属河北道博州,继属河北东路博州’元丰元年(1078)后,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
金承宋制,属山东西路博州博平郡。
元初属大名路,后属东平路。至元三年(1266)博州路改东昌路,高唐属之。至元七年(1270)升为高唐州,直隶中书省,领恩县、夏津、武城3县。
明改省为布政司,废路存府州,高唐仍为州,初山东布政司,仍领恩县、夏津、武城。后改属东昌府,不领县。
清仍属东昌府,雍正八年(1730)升直录州,辖禹城、平原、临邑、陵县4县。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东昌府,领归还原制。民国时期,1912年撤州为县,属山东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隶山东省政府。1936年后,属山 东省第四专员公署。
日本侵略军于1938年至1945年在高唐建立伪县公署,隶伪东临道。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政权建立后,高唐属冀南行署第六、第二专署。
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
1952年平原省撤销,随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1967年聊城专署改称聊城地区行署,高唐县属 聊城行署。
1998年3月隶属山东省聊城市。
茌平县
境内古有茌山,因县境在往山之平陆而名茌平。
茌平古为夷地,西周属齐。春秋属齐、卫、晋。战国先后属齐、卫、赵、魏。
秦始置茌平县,属东郡。
汉属兖州部东郡。王莽新始建国元年(前9),改茌平县为功崇县。
后汉建武元年(25)复改功崇县为茌平县,属兖州部济北国。
三国时为魏地,属青州部平原郡。
晋属济州部平原国。
后魏属济州部平原郡。
北齐并入聊城。
隋初复置茌平县,属贝州清河郡。大业时改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贞观元年(62刀并入聊城。
金天会八年(1130)复置茌平县,属山东西路博州。元属东昌路总管府。
明、清属东昌府。
民国初属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1937年后属山东省第六专员公署。
1939年2月日本侵略军侵入柱平,建立伪政权,属伪东临道。
1940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茌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先后属鲁西第四、冀鲁豫行署 第一、六专署。
1945年茌平解放后,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
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属山东省聊城专署(后改称聊城行署)。
1998年3月隶属山东省聊城市。
东阿县
“阿”,意为河曲形成的大陵。古“阿”育二,分别在齐、赵两国国境,东阿属齐,曰齐阿,位于赵东,秦始皇二十六(前221)行郡县制,称“齐阿”为“东阿”,始置县,属东郡。
汉东阿、谷城二县并置,东阿属东郡,隶兖州部。
后汉、魏因之。
晋属济北国,隶兖州部。
南宋,省东阿入谷城,属济北郡,隶兖州部。后魏,东阿、谷城并置,东阿属济北郡,隶齐州部。
北齐,省谷城入东阿,隶兖州部。
隋属济北郡,隶兖州部。
唐属济州,隶河南道。天宝元年(742)更名紧县。
五代属郓州,隶天平军。
宋称紧县,属郓州东平郡,隶京东路。
金属东平府,隶山东西路。
元称中县,属东平路,隶中书省。
明复称东阿县,属兖州府东平州,隶山东布政使司。
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泰安府。
民国时期,1912年属山东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1936年属山东省第一区督察专员公署。
1937年后,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政权,1940年元旦,成立东阿县抗日政府,先后属鲁西四专署、冀鲁豫行署第四、一、六专署。同年5月,在肥阴阿边地区成立阿东办事处,属冀鲁豫行署运东专署。1943年秋阿东办事处与平阴县合并为平阿县,属冀鲁豫行署一专署。1946年平阿县撤销,境域分别划归河西、东阿、平阴县。
1949年9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
1952年2月,划归山东省聊城专署。
1958年撤销东阿县,辖区分别划归寿张县与茌平县。
1961年恢复东阿县建置,属山东省聊城专署(后改称聊城行署)。
1998年3月隶属山东省聊城市。
阳谷县
阳谷因地处谷山(今称黄山,茌平阴县东阿镇附近)之阳,旧有阳谷亭而得名。
春秋战国属齐。
秦属东郡。
汉属东阿县、谷城县。
北齐随谷城入东阿。
隋开皇十六年(596)于东阿西部析置阳谷县,属济北郡。
唐初改属河南道济州。天宝十三年(754)济州城圮于水,改属河南道鄆州。
五代时仍属鄆州。
宋属京东西路东平府。
金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属中书省东平路。
明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初属山东省兖州府,雍正八年(1730)改属东平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仍属兖州府。
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设道,属山东省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1936年后省下设区,属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公署。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阳谷陷入敌手,先属日伪政权曹州道,后属伪东临
道。1939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阳谷县抗日政府成立,初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40年5月先后隶鲁西行署第四专署和冀鲁豫行署第四、一专署。
1941年4月张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辖阳谷县东部、原寿张县东北部及东阿县西南部村镇,平阿县黄河北地,先后属鲁西行署第四专署和冀鲁豫行署四、二、八专署,1947年秋撤销。
1941年7月,鲁西行署并入冀鲁豫行署,遂改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同年8月区划调整后, 先后改属1、九专署。
1945年7月阳谷全境解放,成立阳谷县民主政府,属冀鲁豫行署第一专署。1946年12月改属第六专署。
1947年秋,划出阳谷东部、东阿西部部分村镇设徐翼县,同时划岀聊城南部、阳谷北部部分村镇设聊阳县,均属冀鲁豫弟,号署。
1949年9月徐翼、聊阳2县建制撤销,境域各归原县。
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
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属山东省聊城专署。
1958年12月阳谷县建制撤销,并入寿张县。1961年7月恢复阳谷县。1964年撤销寿张县, 其金堤以北境域划入阳谷。
1998年3月隶属山东省聊城市。
莘县
因古为莘邑,县北有莘亭而得名。
春秋属卫国莘邑。
战国地处齐之西界。
秦始置阳平县,属东郡。
两汉属兖州剌史部东郡。
三国属魏冀州阳平郡。
晋属司州阳平郡。
南北朝时期,改属顿丘郡。
后魏复属阳平郡。
后齐改称乐平县。
后周置武阳郡,又析其地置莘亭县。
隋开皇六年(586)属武阳郡,复称阳平县。八年(588)改称清邑县。十六年(596)置莘州。大业二年(606)废莘州,改清邑为莘县,属魏州。莘县由此定名。
唐武德四年(621)属河北道魏州,复置莘亭县,次年改为莘州。贞观四年(630)州及莘亭县俱废,复置莘县。广德元年(763)置魏博等州,莘县属之。五代,县因唐制。
宋建隆元年(960)属河北东路大名府。
金属大名府路。
元属中书省东昌路总管府。
明、清均属东昌府。
民国时期,1912年属山东省东临道。1928年道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1936年山东设区,属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公署。
1939年成立中共领导下莘县抗日民主政府,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40年5月属鲁西行署第一、三专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三专署。1943年7月改属冀南行署七专署。1944年5月属冀鲁豫行署七专署。1945年10月属冀南一专署。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12月平原省建制撤销,属山东省聊城专署。
1953年8月,撤销观城、朝城建制,设观朝县,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1956年3月观朝县建制撤销,朝城、妹冢等地划归莘县。
1958年冬,莘县建制撤销,辖域划归范县、冠县。
1961年7月复置莘县,原划出村镇回归,1964年又增入金堤以北原属范县的古云、观城、樱桃园、古城、王庄等5个区。
1998年3月隶属山东省聊城市。
冠县
因春秋时曾为冠氏邑而得名。
春秋始属晋,后属卫。
秦属东郡。
汉置清渊县,属冀州部魏郡。
晋、北魏仍名清渊县,属阳平郡。
隋开皇六年(586)始置冠氏县,属魏州。大业二年(606)州废,改属武阳郡。
唐避李渊讳,改清渊县为清泉县,初属毛州。贞观元年(62刀废毛州,改属魏州,隶河北道。
五代、宋、金,均为冠氏县,属大名府。
元至元六年仃269)升为冠州,直属中书省。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定名冠县,属东昌府。
清因明制。
民国时废府设道,1912年属济西道,1913年属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1936年山东设区,属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公署。
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冠县抗日政府建立,先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后属鲁西北专员公署。1941年属冀鲁豫行政公署三专署。1943年属冀鲁豫行署七专署。是年本县一、七、八区与馆陶县一、七区合并为永智县,第六区划入堂邑县。夏季,本县一、六、八区又与堂邑县的梁水镇、斗虎屯等部份村镇,合建为冠堂县,年底撤销,各归原县。
1945年8月永智县与冠县合并为永智县,属冀南一专署。同年12月撤销永智县恢复冠县,属冀南一专署。
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
1952年12月平原省建制撤销,属山东省聊城专署(后改称聊城行署)。
1998年3月隶属山东省聊城市。